蛇年春联【汇集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蛇年春联【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蛇年春联【第一篇】
龙归碧海波涛舞
蛇到青山草木新
龙回海底欣迎岁
蛇出山穴喜报春
龙驾祥云门敛福
蛇衔瑞草户迎春
龙留瑞气常萦户
蛇报福音久驻门
龙年共庆辉煌日
蛇岁同奔锦绣程
龙年国展腾飞志
蛇岁民抒奋发情
龙去蛇来吟古韵
莺歌燕舞谱新章
龙蛇共舞三春景
鸾凤齐鸣四海祥
龙蛇竟舞春光艳
骐骥争驰淑景新
龙岁才舒千里目
蛇年更上一层楼
龙岁才舒千里目
巳年更上一层楼
龙岁已开新世纪
蛇年又展好春光
龙腾大地春阳丽
蛇舞神州胜纪新
龙腾广宇江山丽
蛇舞神州岁月新
龙腾华夏春光丽
蛇蛰神州福气浓
龙腾九域千年禧
蛇舞三春万象新
龙腾盛世千年瑞
蛇舞神州万代荣
龙腾四海家家乐
蛇舞九州处处新
龙腾宇际春烂漫
蛇步锦程业辉煌
龙戏宝珠辞旧岁
蛇衔瑞草贺新春
蛇年对联【第二篇】
关键词:虹;意象;图腾;古典文献
一、意象
(一)意象的含义。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将“意”寓于“象”之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一直都是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是“表意之象”,也就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古人认为“意”是抽象的内在心意,而“象”则是具体的外在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而“象”其实就是“意”的寄托物。(二)中国古典文学中意象的产生。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可溯源到《周易系辞》中的“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言”。但此时的“意”只是指那些只有圣人才会发现的某些“至理”。作为概念,“意象”最早出现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中:“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1]这里的“意象”是指以“熊麋之象”来象征某位侯爵威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从它“示义取名”的目的来看,已是严格意义上的观念意象。总之,我国在汉代以前,意象说就已经名实具备,十分成熟。把意象理解为“表意之象”,理解为圣人们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这是由中国当时文学艺术的实际决定的。
二、虹意象的产生及形成
(一)远古时期的虹信仰。虹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上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虹分为主虹和副虹两条,主虹是指阳光通过大量小水滴,经过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形成的光谱排列,色带排列外红内紫,色彩较鲜艳;而副虹是阳光经过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形成,位于主虹的外圈,色带排列外紫内红,色彩较为黯淡;还有一种由雾气形成的虹,颜色很淡,通常呈白色。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幼年时期,古代先人对一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现象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进行观察思索,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力将自然现象与自身或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虹这个奇特的自然现象不为人掌控,又超脱了先人们的理解。他们下意识地去观察虹,发现降雨会带来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比如闪电伴随雨水而来,蜿蜒的闪电就像是腾空的蛇,雷声也类似某些蛇发出的声音,就连天上的云也很像是蛇皮的花纹,而雨过天晴后虹的圆弧状外形更像是蛇的身体,尤其是雨水泛滥时,蛇也会特别活跃,所以他们便把虹想象为他们所熟悉的蛇。从虹的字形我们也可以推出它与蛇之间的关系。“虹,象形,形声字”。甲骨文写作,其形宛若空虹;小篆形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写作,变成了从虫、工声。空虹的形状像长蛇,长蛇又称长虫,故虹从虫。东汉许慎解释“虹,螮蝀也。狀似蟲。从虫工聲。”段玉裁注:“虫者,它也。虹似它,故字从虫。”这个像虫的“它”实际就是蛇。汉字中“虹”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写作,典型的象形文字,半圆弧且两端各有首,似蛇头。周代青铜器中的虹霓更加逼真,身作弓形,两端向下,呈对称的两个龙首,由此看出古人确实认为作为虹的蛇有两个头。《毛诗正义》引《郭氏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2]主虹为阳性,副虹又叫“挚贰”,阴性。所谓龙蛇两头传说很可能就是由虹分正副两条联想出来的。先将虹比拟为两条蛇,再将雄虹和雌霓的各端比作蛇头,由于虹霓合称为虹,所以二蛇合一变成了两头蛇。无论是对虹意象的理解还是对“虹”字的解释,都反映了早期先人们将虹当作是一种有生命的事物,也就是“虹即蛇”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也很可能与龙蛇图腾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奠定了自然神观念的产生。(二)虹与龙蛇图腾的关系。对于龙和蛇的关系,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神龙崇拜源于远古的蟒蛇崇拜,龙图腾是由于民族融合导致的以蟒蛇图腾为主体的多种图腾融合而形成的复合图腾。“如果从图腾崇拜的发展形态看,蛇图腾同龙图腾是有渊源关系的,前者为源,后者是流,前者是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图腾崇拜形态,而后者是经过发展的、综合性的图腾崇拜形态。”[3]所以龙的原身是蛇,它是在蛇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试图推断龙作为各种气象神出现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在古人的意识当中,雷雨这种自然现象是他们最感神秘,同样也是和自身的利害祸福关系最为密切的。闪电、雷声、雨水都让他们联想到所熟悉的蛇,从而产生对蛇的崇拜。但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完备,对自然界分类归纳能力的提高,当蛇与雷雨之间简单的对应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时,一种在蛇的基础之上形成而能力又高于蛇的崇拜对象产生了,也就是龙。龙不仅拥有“蛇”图腾原本所具有的意义,而且还能对客观的物质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当自然神观念在古人意识中产生之后,龙自然就成了神的化身。首先是雷神,当雷神观念产生后,龙就成为历史上最早的雷神形象,史籍也曾有记载。《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关,鼓其腹,在吴西。”诸多史籍中记载的雷神都为龙神人头,这就说明历史上被奉为雷神的曾经就是龙。在少数民族当中,同样有不少民族认为雷电是龙,如纳西族认为雷神“木古”即龙王。雨神观念产生的时间较晚。历史上的雨神形象有多种,但最早的形象仍是龙。古人发现雷和雨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雨无雷的情况很多,所以当雨神独立后,不仅从雷神手中夺走了主宰雨水的大权,而且还占据了雷神“龙”这一形象。中国是农业国,雨水主宰着古代先人的命运,而主宰雨水的自然就是有着龙形象的雨神,于是也就有了想象中的龙能呼风唤雨和祀龙请雨的传说。雨过天晴,往往会出现绚丽的彩虹,对于这一现象古人仍难以理解,于是他们又加以联想推断出它一定与雷雨神有着某种联系,便有了虹即是饮水的龙这一说法。古人认为被奉为雷神和雨神的龙身上有着数不清的鳞片,而每一个鳞片都存有大量的水,天上下的雨即是龙鳞片洒下的水滴。而雷雨过后,云消雾散,往往会出现彩虹。古代汉语中有“虹饮”一词,即“传说虹能吸饮。”宋之问《自衡阳至韵州谒能禅师》诗:“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古代人们就认为虹是由天上的龙变化而来的,是龙从天上下来的化身,因为龙鳞上的水洒完了,就到江河湖海中去吸饮,让鳞甲装满水,准备下次降雨时用。在《论衡道虚篇》中就有此记载:“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也就是说,龙居住在深潭里,天上下雨便是龙飞到空中去洒雨,雨停云散,龙又从天上回到深潭蓄水。最后从虹的形态上看,所呈现出的弯曲状正和龙蛇一般。并且虹出现的时间与龙蛇和雷雨神出现的时间相同,就更加巩固了虹就是龙神的说法,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甲骨文以及周代青铜器中的虹霓纹为何有两个龙首。这就是以蛇与龙之间关系为中介,从“虹即蛇”意识推出蛇与龙之间密切关系的过程。(三)虹预兆与虹禁忌。在古代风俗中虹的出现被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祯祥之兆,一种是祸凶之兆。以虹为吉凶祸福之预兆的观念是由虹霓为雨水之神进一步衍生出来的,究其原因就在于雨水对人类所具有的利害两重关系,虹也出现了吉与凶的双重预兆,它既可预示丰年也可预示涝灾。虹作为祯祥之兆,是因为它作为龙图腾的象2019年第12期征,具有一定的神性,它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不平凡事物的产生。而虹作为一种禁忌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虹预兆自然气象和农民生活的不幸而引出的,雨水既会带来丰收又会引发涝灾,为避免灾难必然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和禁忌。在此基础上,又延伸为虹是国家大事的预兆。在古代,白虹(在雾幕上形成的一种淡白色的虹)的出现也历来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战争和流血的征兆。二是虹作为一种禁忌,也不仅仅是由于它和雷雨之间的关系。虹本身绚烂多彩,又有雄雌之分,在民间传说中虹霓是夫妻相依于天空中,认为虹是阴阳二性相背负,是“阴阳相交”,所以把虹的出现又转而归咎于皇室后宫之乱。《太平御览》引《易通卦验》云:“虹不时见,女渴乱公。虹者,阴阳交接之气,阳唱阴和之象。今失节不见,似君心在房内,不修外事,废礼失义;夫人淫志而不能制。故曰女渴乱公。”[4]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虹是君主生活糜烂的征兆,更是后妃淫乱专权,出现损坏国家君臣的祸乱的象征,从而也说明虹越来越与女性相关。在古代也流传着一些与虹有关的禁忌和迷信观念,如《诗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蝃蝀即“虹”的别称)这种不能用手指虹的禁忌自周代始残留至今,在近现代民间习俗中仍有体现。如广西侗族人认为虹即使龙的化身,不能用手去指,否则手指会断掉。
蛇年对联【第三篇】
六字蛇年对联(双联):
升平岁辞戊辰
盛世春迎已巳
七字蛇年对联(双联):
八法龙蛇寻奥妙
万方翰墨出精微
笔走龙蛇资雅韵
诗题福寿贺新春
辰龙回宫欣报捷
巳蛇出洞喜迎新
辰岁腾飞惊广宇
巳年奋搏震寰球
城乡改革龙蛇舞
梅柳争春世纪新
出常山而雄岁月
腾大泽以壮神州
春风送暖蛇年好
瑞气盈门鹊语香
八字蛇年对联(双联):
海滟河清龟蛇献寿
风和日丽桃李争春
龙凤呈祥招财进宝
龟蛇献瑞纳福迎春
龙腾碧海人间改岁
蛇舞青山大地皆春
龙舞庚辰功勋卓著
蛇荣辛巳岁月光辉
世纪图新金蛇曼舞
神州大治玉宇澄清
岁序更新龙蛇竞舞
春风初度莺燕争鸣
九字蛇年对联(双联):
刚过龙年走上康庄道
新逢蛇岁迎来改革潮
佳节舞龙蛇千家致富
东风荣草木万户迎春
龙去雄风在江山不老
蛇来灵气生岁月常新
桃李迎春北国江山丽
龟蛇献瑞南疆岁月新
喜气闹新年千家报喜
春风暖蛇岁万户迎春
10字蛇年对联(双联):
龙蛇同体角有角无当辨
已巳异头尾长尾短当分
日丽风和喜奏金蛇曼舞
民强国富远瞻骏马腾飞
天马行空日丽风和雨顺
灵蛇在世政通国泰民安
11字蛇年对联(双联):
大地春回千里金涛香万户
小龙蛰起九州紫气贯长虹
大地迎春柳伴梅香招蝶舞
高天降雨老苹仆劣ι咝
凤起蛟腾四海英才齐报国
龟动蛇出九州风物笑迎春
凤舞龙飞锦绣河山添锦绣
蛇祥龟瑞富强中国更富强
龙归大海滚滚春潮逐浪起
蛇舞青云浓浓喜气盈门来
12字蛇年对联(双联):
德政布寰中四海翻腾掀巨浪
春雷鸣广宇长空跃动舞银蛇
改革呼声高老凤争鸣雏凤唱
腾飞接力快大龙引导小龙来
恭祝小龙年锦簇花团呈万象
宏开新玉宇雄伟火箭腾九霄
盛世挹春风芝草灵蛇迎瑞气
丰年歌善政奇山秀水沐朝阳
岁庆小龙年反腐倡廉昌国运
史开新世纪爱岗敬业振民魂
掀改革浪潮神龙载誉回天宇
伴长征号角金蟒迎春降人间
中华大气魄党政同心昌特色
辛巳小龙年军民协力振雄风
送上个长的蛇年对联,祝大家蛇年快乐:
蛇年对联【第四篇】
关键词: 蛇 习语 文化意义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关系密切,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也十分了解,因此对它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蛇虽说不象猪那样能保障人类的肉食,但它的习性、特征完全为人类所熟悉,且人类对它产生了特定的情感并赋予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进而用蛇的某些特征或联想意义来表达或解释周围客观世界及其相关事物。这些表达法因其为人广泛使用而被固定了下来,形成了生动的习语和谚语,成为一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英汉语言中,蛇的形象和喻义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英美人和大多数中国人都深知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提及蛇的时候,但要是真的见到了蛇总会有各种感情的表露,各种联想涌上心头。但是,英汉语言中蛇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蛇在英汉语言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涵义,有时即便在同一种语言文化中,有关蛇的文化内涵与联想意义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性。这些富含文化意义的习语在展现英汉两种语言独特韵味的同时,也给译者在选择翻译方法上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一、蛇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蛇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还有中性意义。蛇积极的文化意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如在很多时候,蛇都被比作龙,蛇通常称作“小龙”,蛇蜕下的皮叫蛇蜕,也叫“龙衣”。民俗农历二月二是蛇冬眠结束,开始出洞活动的日子,而这一天也被称作“龙抬头”。龙的形象也是人们照着蛇的样子,加了点龙须、龙鳞、龙角等增加而成的。蛇是龙的前身,《山海经・大荒经》中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在西北的海外,赤水北岸,有一座章尾山。山上有尊神,人面蛇身,全身通红,身子长达一千里,竖立生长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它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它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只以风雨为食物。它能照耀阴暗的地方,因此称作烛龙)可见,古时候,蛇的地位在中国可算是比较高的,虽然与龙的地位仍然千差万别,但已享有相当高的的地位。那时很多人崇拜的神人,如补天的女娲、伏羲、开天辟地的等,都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女娲是人面蛇身,是龙首蛇身,伏羲是人身蛇尾。因此,在古代,蛇的地位相当高。在那时,蛇本身并无贬义。从东汉许慎对甲骨文的解释中可看出,古人对蛇并无半点恶意。蛇身曲线有致,有如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
蛇还象征着知恩图报的高尚人格。如蛇雀之报,“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此处的蛇便是知恩图报高尚人格的象征。
另外,蛇通常被用来比作书法笔画流畅,笔式雄健,或指文笔流畅,文思汹涌,下笔如有神助。现列举几个成语加以说明:
(1)笔走龙蛇:形容文笔极好,挥洒自如。
(2)走蚓惊蛇:像逃窜的蚯蚓,想受了惊吓的蛇。比喻书法运笔迅速,笔式雄健。出自“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明・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
(3)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吓得立刻窜入草丛一样。用于形容草书自然流畅。出自《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尽管蛇有如此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有不少的消极意义。这是因为人们一想到蛇,仍然会害怕。它长相丑,会咬人,人人厌恶,且蛇通常神出鬼没,咬人时迅速而无声无息,非常致命,因此通常以蛇代指邪恶的人或事。这可从很多成语、歇后语、谚语中见其一斑。例如:
(4)蛇蝎心肠:以剧毒之蛇和蝎比喻人心之恶毒。形容人心歹毒,恶毒之至。
(5)阴沟石缝里的蛇蝎――暗伤人:指暗中伤人。
(6)牛鬼蛇神:比喻各色邪恶或各种恶人。
另外,蛇也指阴险的人。如:
(7)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8)拨草寻蛇:比喻执意寻找某物或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此处“蛇”可指“麻烦,坏事”
然而,蛇在有些词中又是中性的,有时也可能既含褒义又含贬义,只是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解释。例如:
(9)打草惊蛇:本来想捉蛇,可是却惊动了它,给捕捉带来麻烦;不想被蛇所伤,或是想找出蛇在哪,故意打草。
(10)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却画上脚。喻指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在这一成语中,蛇本身并无褒义或贬义。
(11)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要抓关键,这样才容易取胜。
二、蛇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英语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从其中的蛇文化就见其一斑。圣经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使得英语文化中蛇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
英语文化中的蛇,其地位比在汉语文化中的蛇要低得多,蛇的意义也通常都与邪恶相关。《圣经》中的那条大蛇,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从而遭到惩罚,被逐出伊甸园,终生爬行。“农夫与蛇”故事中的那条蛇,忘恩负义,农夫出于善心救他,却因为无知打扰了它冬眠反而遭它所害。
蛇也常指阴险狡诈的人或事物。如“snake in the grass”是指潜伏的危险或敌人,指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两面三刀,非常阴险狡诈。“snake oil”指的是毫无用处的建议或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含有贬义的。“A bad conscience is a snake in one’s heart.”相当于汉语中的“做贼心虚”。在这句谚语中,“snake”指的是某人心中的一些隐秘,而这种隐秘通常与坏事有关。“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其汉译为“养虎为患”,可见,句中想“snake”指的是那些忘恩负义之人,带贬义色彩。“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汉译为“草里防蛇”,也指阴险的人或事。
蛇在英语中也有意义为中性的时候,如“go at something like a boy killing snakes”,小男孩杀许多蛇是需要很大力气的,因此指的是精力充沛地去做某事。
另外,蛇也代表智慧,伊甸园中,在蛇的影响下,亚当夏娃纵然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在此之前,他们毫无羞耻之心,而在此之后,他们才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无花果叶子编成裙子来穿,如果没有蛇的影响,亚当和夏娃今天将仍在伊甸园当中,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过着象在牙塔里生活的日子。
蛇在英语文化中也代表治愈的力量,这可从《圣经》中一段话而知:“Jesus uses the symbol of the snake on a pole to illustrate to Nicodemus God's healing power over sin for anyone who can look upon Jesus and live.”因此,很多西方国家医院或诊所的标志都是蛇和针,这种力量不只针对肉体疾病,也针对精神上的罪恶。
三、与蛇有关的习语的翻译
在英汉文化中,由于蛇的象征意义差别甚大,所以其文化意义各有不同,这自然就成了影响译者顺利翻译的障碍,为此本文特列举一些习语及其译文加以佐证。证明有关蛇的习语在英汉互译中必须相互转换意义,同时译者也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读者的理解障碍。
(一)直译
直译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更倾向于原文,以原文为主导。直译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有助于读者了解原文原貌,了解源语的形式以及文化等。
(12) But beneath that placid surface the IMF sees a snake pit of threats.
但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看到了种种蛇穴般的威胁。
(13) After a time,we noticed a snake charmer with two large baskets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square,so we went to have a look at him.
过了一会儿,我们注意到广场那头有一个背着两个大筐的耍蛇人,于是就走过去看看。
(14)A powerful dragon cannot crush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s.(强龙不压地头蛇。)
(15)To kill a snake, you must first crush the head.(打蛇先打头。)
(二)意译
由于英汉蛇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与蛇有关的习语时可能需要进行转换。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义,译者有时只能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而不能作字面翻译,否则会显得过于生硬,难以理解。有时候意译更能体现译文的语言文化特征。由于意译法更侧重译文,因而源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丧失。
(16)I always thought John a true friend,but his action later proved him to be a snake in the grass. 我过去一直认为约翰是个真朋友,但他后来的行为证明他是个奸诈的人。
(17)The news wakes a lot of snakes. 这个消息引起了极大的骚动。
(18)As for Yemen,it is an ungovernable snake pit,home to rival tribes,secessionists and a local branch of al-Qaeda. 至于也门,这是一个无法管理的疯人院,这里是部落竞争对手的基地,也是分裂分子和的地方分会。
(19)For Sarah Palin and her pals,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nothing but a “bunch of snake oil science.”对莎拉・佩林(Sarah Palin)及其同党来说,由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不过是些“江湖科学”罢了。
(三)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借用其它喻体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虽然喻体有所改变,但意思却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这种转换,部分原因在于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不同,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就不一样。适当的转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加深对国外文化的了解。
(20)What he did was to warming a snake in his bosom. (他在引狼入室。)
(21)I have had enough of Shi,he made a fortune by selling snake oil.
这件事真是让我难以置信,他靠卖狗皮膏药发了大财。
四、结语
英汉语文化中,蛇的意义千差万别,人们对蛇的理解大有差距。两种文化的蛇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人们脑海当中根深蒂固,印象深刻。了解蛇在英汉语言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别,有助于二语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必要了解原语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别,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便译文更好理解,也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2005]280(86)。)
参考文献:
[1]冀安。生肖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李延林等。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延林等。英语文化翻译学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3.
[4]施爱红。蛇年话snake [J].英语知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