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诗歌实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相信未来诗歌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相信未来作文范文1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反复;比喻;写意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35-01
近日,重读了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又一次深深为之感动。郭路生笔名食指,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代诗魂。
一、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对于作家来说,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出息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郭路生在学生时代即被划为右派学生,被责令退团,20岁的时候响应号召离开父母到山西农村插队落户,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广阔天地中去,体验了亲子分离、饥饿、失恋、迷途、背后的指指点点、辛辣的讽刺,积累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然后才进入创作过程。
二、作者的心理机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皆赤子。赤子之心,形容人具有婴儿一样纯洁无瑕的心,赤子之心,是一种无法被污染的神圣。唯有大艺术家能保持一颗天真的童心。
天才的诗人郭陆生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以纯真热情的眼光观察着这个灰暗的世界,他相信那在常人看来是无法预知的未来、在残酷现实面前显得脆弱的青春、生命,他相信那些他无缘相识的未来的人们。
他像孩童一样“顽固”、“固执”地不相信残酷的现实。他“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意境高远
《相信未来》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东风劲吹红旗飘”、“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歌声中诞生的,从主题、内容到形式与当时的主旋律格格不入。据说《相信未来》在文革期间惊动了江青,对其点名批评,“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可谓惊世骇俗了。
然而,正如郭路生所预言的那样,未来的我们对于他们“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痛苦”给予的是“感动的热泪和深切的同情”,对于他的诗,对于他们无数次的探索,他的理想和信念给予了“热情,公正、客观的评定。”
所以说,《相信未来》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相信未来》中用客观的景物描写现实,但不是对现实的简单临摹,而是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物入诗,既有客观景物,又有意中之景物,使自然景物渗透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诗中所提到的客观景物有: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雪花、鲜花、紫葡萄、凝露的枯藤、大地、排浪、太阳、大海、曙光等。
在作者眼里,炉台“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大地是“凄凉”的,象征恋人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然而雪花是美丽的,曙光是温暖的,排浪涌向天边,大海托起太阳也托起诗人的希望―光明美好的未来!
自然界的景物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这种重写意,不重写实的手法,使主观之意与客观之景浑然一体,把具体的景物与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读者引向一种高远的境界。这种情景融合,使本首诗意境高远,激情荡漾。
(二)浪漫主义
《相信未来》整首诗充满主观色彩,饱满丰富,激昂强烈。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其感情色彩也是悲愤中有昂扬:
“当珠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仍固执地凝望着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作者用了以下手法:
一是通过拟人化手法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地融入对象之中:
“未来,是最温暖的手臂。”“我要用手掌----撑起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未来,在一般人看来,是虚无缥缈的;大海是没有生命的,而作者却赋予了它们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肌能。大海托起了人类生命的希望―太阳,作者要用自己的手掌托起大海,通过对“未来”对大海的人格化,使作者凝重深沉的感情得以更好地抒发。
二是通过比喻或奇特的想象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
比喻是借另一物来表现一物的语言方式。一般来说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喻辞,但是《相信未来》的几组比喻没用比喻辞,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作者反复吟咏他书写“相信未来”,而他的笔墨是“美丽的雪花”,是“凝露的枯藤”,是“温暖的曙光”,他的纸张是炉台上的灰烬、是凄凉的大地、是以被太阳照耀与大海相接的天空。
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曙光、凝露的古藤是本体,笔墨是喻体,炉台上的灰烬、凄凉的大地、以被太阳照耀与大海相接的天空是本体,纸张是喻体,作者通过比喻暗示了这样的一种情感:尽管生活是残酷的,但光明可以战胜黑暗,未来一定美好。
(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与同期的诗人相比,郭路生比较遵守文学的纪律,自成格律,又不拘泥于格律,讲究诗歌之美。
1、音乐美
《相信未来》基本四行一节,前面四节至少二四行押韵,使用了多组排比句。第一节和第二节是两个大的排比句,第三节仍然是排比句,却由长句转为短句,韵律和谐,节奏鲜明,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
作者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即在诗的一行诗中,数行诗中,包括字词的重复,这种重复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技巧。
除了题目,作者在诗中反复使用了八次“相信未来”,反复可以增加诗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吟唱和记忆,同时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思。
八个相信未来,在诗中不是意义的无效重复,而是对诗意不断地加强和渲染,构成循环往复从优美到壮美的旋律,衬托出诗人的信念和理想。
2、绘画美
《相信未来》的语言新奇美丽,色彩丰富,明暗对比强烈,光影折射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第一段是用灰烬的暗色与纯洁晶莹的雪花的亮色对比,第二段是用紫葡萄和鲜花的亮色和“枯藤”、“凄凉的大地”的暗色作对比。“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本首诗歌富有绘画美。
现实的灰暗最终消融于美好未来的迷人色彩之中。
3、建筑美
《相信未来》从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比较匀称,句与句之间比较匀齐,具有建筑美。
《相信未来》集诗人的灵气与美感于一体,在诗的组织结构和形式上对读者产生了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本诗的语言,是在多样中求整齐,从不同种求协调,让矛盾统一,形成和谐的形式美。
第一二节,用排比句,用鲜明的色彩写出了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引出了本首诗的主题:相信未来!
第三节段仍然是排比句,告诉别人也告诉诗人自己,为什么要相信未来,因为未来是“最温暖的手臂”,“最迷人的色彩”。
第四节用奇特的想象,把诗的主题推向高潮,用曙光做笔杆,告诉太阳,告诉大海,“相信未来!”
下面三节进入理性分析,进一步告诉别人也告诉诗人自己,相信未来的什么,作者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他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们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相信他们,对于我们那无数次的探索,一定给以热情、公正、客观的评定。”
最后两节热情洋溢地告诉亲爱的朋友,是什么支持他的信念,“相信战胜一切的青春”,“相信永不衰竭的斗志!”“相信生命”。
整首诗前后呼应,紧扣主题,条理清楚,层层递进,是一个和谐美丽的整体。
我第一次仔细品读郭路生的《相信未来》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从外地出差回来累病了,告诉老板,我干不了了,我的体能已经开发至极限,而且收入菲薄。春节晚会一开始我就昏睡在床上,几天以后,才有力气感觉到空虚、郁闷。
电视里一位主持人正在朗诵郭路生的《相信未来》,我被震撼了,我的心胸豁然开朗了。
“珠网”、“灰烬”、“余烟”这些灰色的意向一下子触动了在新世纪卧床抑郁的我,我感觉到灰暗现实中人灰暗的心情,然而“相信未来”这彩色的铿锵的信念唤醒了我,我站了起来。任何时代的人都会有自己生活的灰暗期,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坚定理想和信念,《相信未来》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相信未来作文范文2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用那余烟的灰烬
在我的道路上写下“相信未来”
当虚伪的友情增加我的创伤
当巍峨的高山阻挡我的去路
我依然用那裹满泥土的石子
在我的道路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不害怕梦想与现实的之间的距离
我不畏惧真实与虚伪之间的艰难
我不怕跌倒与爬起之间的高度
那是因为我相信未来
我要领略居高临下的磅礴
我要感受顶天立地的壮阔
相信未来作文3
关键词性别特性;人格;相互影响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R R 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6)09-0754-02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个体从仅具有生物学差异的男女婴儿经过性别角色的分化(即社会化)而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可的男性和女性角色。随着对性别角色认识的深化,罗西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美国心理学家贝姆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Bem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为BSRI)。采用BSRI测验可得到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个性度取向类型。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可以根据情境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在训练、就业与适应环境等方面都有更多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因此,Bern认为双性化类型是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
高校师范学生(以下简称“高师生”)作为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未来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高师生中4种性度取向的分布情况,探讨各种性度取向类型的人格特征,尤其是双性化者和未分化者的人格特征,以便根据教师职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训练。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在某地4所高校中随机抽取240名师范专业本科生作为被试,以自愿为前提进行施测,由于一些被试性别信息丢失或无效,最后得到209份有效数据。其中男生98份,女生111份。
方法 使用由卢勤等修订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测定高师生的性度取向类型。该量表由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3个分量表组成,根据得分可得到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度取向类型。该量表被普遍使用,有较高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男 1,女 6;重测信度男,女)和效度。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测查被试的人格特征。该量表分为E,P,N,L 4个分量表。E,P,N为人格分量表,L为效度量表。该量表被普遍使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研究只对有效问卷的E,P,N 3个人格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高师生的性度取向类型 由表1可见,男生与女生相比,各种性度取向类型人数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未分化者最多,双性化者最少;女生未分化者最多,男性化者最少。
不同性度取向类型高师生的人格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度取向类型的高师生在EPQ的3个人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在E量表上,男性化与双性化者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与未分化者,而男性化与双性化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化与未分化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量表上,男性化者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者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与双性化者,女性化与双性化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N量表上,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者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者,而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高师生性度取向类型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男性化分量表得分与E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P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N量表得分呈负相关;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与P量表得分呈负相关,与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E量表得分相关不显著;中性化分量表得分与3个人格分量表得分的相关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3讨论
在全体被试中,未分化者最多(%),双性化者最少(%)。此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不相符,低于李少梅及关树文等的研究结果;双性化者的比例都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这是由于两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人文传统的不同造成的。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久远的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影响了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其次,研究结果中未分化者比例显著高于贝姆的调查结果,其原因可能为:(1)BSRI中的项目是美国文化所希冀的品质。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评定时,一些项目并不为中国大学生所赞许,那么在整体得分偏低,就会被化分为未分化类型,使整体被试中未分化者比例增大。(2)性别角色的习得是人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性别角色的内容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时代不同,性别角色所包含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相信未来作文4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36-02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目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迅速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结构。它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起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且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网络在“网上的一代”的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为人类以及人的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其中的未成年人已经成为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0年7月15日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亿之多,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已攀升至%。其中手机网民规模目前为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网络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它对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以学生为主体)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些消极影响。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由于他们具有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和社会经验少等特点,所以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己,所以他们在网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就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角色错位、情感冷漠、道德意识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等。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未成年人中出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对之加以应对。
一、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品质,增强未成年人网上践行道德的自觉性
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重要形式,它是一个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确立起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必须的,只有对网络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塑造出他们的在网络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进而才能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网络上的道德风尚。与网络道德教育相比,网络道德修养更加不容忽视。道德教育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在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只是外在条件,而他们的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则是内部根据,才具有决定意义。
二、高度重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力度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应能了解和把握网络发展的态势,洞察网络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应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德育教育,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内容。要将未成年学生上网的动机和网上行为作为重要的德育课题来研究。加强正面引导,务求收到实效。学校还要设法改进在主渠道上的教育方法:1)要将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变为参与式的德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未成年人自觉地践行网络道德规范。2)要改进教学方式,设法利用网络以增强教学效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德育的目标。3)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未成年人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环境之中,以让他们能阅读到更有益的书刊,促进其思想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校园信息网,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网上德育阵地
对校园信息网,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校的财力状况对网络进行跨学校与跨区域的连接。这在技术上是不会有困难的,难点在于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政府可以站在教育产业化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以吸引企业或相关学校来投资。校园网的具体形式有:1)开设传统的德育网站。这种网站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必须变“灌输”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内容也必须以精简好用为原则。要把点击与访问人数的多少而不是上级领导是否赞扬作为衡量网站办得如何的标准,要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的资讯手段在网上能找到结合点。2)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网络具有迅速和隐秘等特点,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心理咨询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打开自己的心扉,从而也更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3)开设网上论坛。在网上论坛中,通过电子邮件让未成年人就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利用网络特点为他们创设一种平等与信任的情景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未成年人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他们的道德观念及网络行为也会影响到人们在网络上的道德表现,会影响到社会。信息库的建立将有助于我们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将会使学校的德育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四、增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意识,为未成年人开设相关课程
要在未成年人中开设网络道德课。要使未成年人把网络道德与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地位加以学习和掌握。要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条件来对未成年人进行网风、网德和网纪的教育。要以“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网络道德的意识。在网络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法纪,应遵守社会共同规则,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使自己成为网络上有道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从中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的趋向。对于网上的一些“灰色”和“黄色”的所谓讨论,要及时地加以引导。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组织他们就相关问题开展讨论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道德是否需要以及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
五、建设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设法形成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在思想文化乃至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已成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如果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以创建一批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中文网站及专门的教育网站,在该网站上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影响力。第二,要注重各类网络信息产品的开发。从源头上抓起,是搞好网络信息产品开发、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从而优化网络环境的关键,只要能在网络信息的源头上把住关,在其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未成年网民就会从中受益。因此,要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
合,要制作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等信息产品。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网络信息产品开发商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正本清源、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
六、树立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国家对网络进行管理的经验
网络是对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扩大和延伸,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所以在网络社会中也需要并且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各网络主体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上的无序或不讲道德的状况存在。一些国家甚至企业都有他们自己的明确而详细的网络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例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就为其成员制定出了如下的行为规范:1)为祖国和人类做出贡献;2)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4)要尊重他人的隐私:5)要保守机密。当前,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国际的共识,所以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以进一步规范我国国民的网上行为,毕竟他们在这方面已有多年的经验。因此,我们应制定并完善我们网络上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应设法提高网民遵守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以使他们能自觉地按照网络上的公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
七、未雨绸缪。做好未成年人上网前的心理辅导工作
进入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了一个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致使有些来成年人会花大量时间把自己沉浸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之中而不能自拔,会成为人们所说的“网虫”,有的甚至还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而应对未成年人作恰当引导。一方面,为防患于未然,在未成年人上网之前我们就应向他们宣传有关上网可能导致人的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宣传防止产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他们尽量避免因上网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对已因上网而产生心理障碍的未成年人进行及时的矫治,如告诫他们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他们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与父母及与老师的交往。同时,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以便与家长配合,引导与指导未成年学生的网上活动。
八、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恰当从事网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