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汉武托孤-汉武托孤的故事-汉武托孤的寓意-汉武托孤的意思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42172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汉武托孤-汉武托孤的故事-汉武托孤的寓意-汉武托孤的意思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汉武大帝观后感1

汉武大帝观后感

《汉武大帝》以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为背景,写了汉武帝成长成熟的一生。汉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须要学会冷血,承受寻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险,要学会小心谨慎。小孩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当面对匈奴的肆掠和强大蛮横时,不得不妥协施行和亲政策而看着姐姐南宫公主被迫远嫁他乡的时候,汉武帝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忧伤,影片中中年的汉武帝跟大臣说起南宫公主出嫁前一晚一边哭一边编送给父皇的风铃并告诉他编制风铃是因为希望父亲长寿他们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时已经有着坚强之心的刘彻,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泪。原来,在刘彻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痛击匈奴的决心,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负,发奋要崛起的决心。

当看到李广将军战死沙场的时候,我心里一阵悲痛,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他久经沙场,杀人无数,如果说一命偿一命,那么他是赚的不能再赚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觉得虾兵蟹将死了并不觉得可惜,而李将军的死就是壮烈,就是会因为他的死觉得悲痛,难过。看着他将死都还要再杀一个群敌人,我的泪在眼里打转。想想他憨厚地为皇帝打渔烤鱼,在听到皇帝说要论功行赏时失落的背影,一直请命要做前锋,却总是不得意,岁月不饶人,银丝斑白了两鬓,得到皇帝赏赐的利剑的时候的高兴,那么淳朴,可爱……他终于还是做了一次前锋,率领三千人与两三万人厮杀。他领命前看到了皇帝并不信任他的诏命,我想,他心里的难过和悲痛应该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里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过是做诱饵,此番领命就是有去无回,但是因为国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战场需要他,他还是领命了,无怨无悔,毫不犹豫。他冲锋时高喊:兄弟们,我终于做前锋了……写到这里,眼泪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看的时候会落泪,回味的时候依然难以控制情绪,甚至动情更甚!这曾是唯一让匈奴人认可的将军,匈奴人说,在他们心中汉朝就只有一个将军,那就是飞将军李广。呵呵呵,这是多么好的赞扬。不过更好的。赞扬便是,汉武帝派了四支军队进攻匈奴,匈奴单于对其他三人的军队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广的军队上,尽然派了三支主力对付他,李广军队除他本人活着回来全部战死了,我觉得,看上去他是战败了,其实并没有!起初我以为李将军是傲慢的,并不是很喜欢他,后来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会遮掩自己的情绪而已。

另一个场景让我泪如滚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卫青为了太子刘据去见皇上的一幕。曾年轻英俊神武的卫青,画面一转竟是重病缠身,不能受车载之苦的年老神衰随时都会归西的状态,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忧伤时间的流逝,还有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时候的汉武帝也是白发苍苍,但是精神还是很好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吧。曾经鞍前马后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呐。还记得他才得到卫青这一将才时,对他是多么依赖和信任啊。刘彻说他很信任卫青,却总觉得卫青对他总是若即若离,像是隔着什么似的,跟他不亲近。卫青始终是忠心于他的,他却越来越防着卫青,害怕他坐拥兵权有朝一日会反了,于是借故收回了虎符,将他的权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给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纪以后,他们有多久没有见面,当听说卫青前来觐见的时候,他要求穿正装,并前去迎接,情绪激动不能自已,卫青也是一样,即便是爬也要亲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么心酸的一幕啊,卫青起初是步履蹒跚艰难的上石梯,后来不得不四肢并用爬梯了,皇帝起初还等着他上去,最后也是不能控制地冲下石梯去接他。他们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见面,心里也是想念的。他们有太多共同的回忆,卫青因为皇帝的赏识从而不再是骑奴,凭借一身才艺受万千将士爱戴和想念。而皇帝因为卫青的尽忠尽力,走过了人生里艰难的旅程,实现了击退匈奴的梦想。在人生的尽头,刘彻问钩弋夫人多少岁了,钩弋夫人说不多久就22岁了。刘彻便开始回忆自己的22岁,他说,22岁时候的他还成天和卫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猎玩乐。看呐,这两个人,到死的时候记挂着的都是彼此。

最后说说对刘彻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为他最后的反省,我对他应该没什么好说的。影片确实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时叛逆,中年时的豪气,万年的多疑。看见晚年多心让很多悲剧发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窦老太太,他的奶奶。总觉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窦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让他防对了人。可是老年的刘彻冤死了自己的儿子,逼死了心爱的卫子夫。固执多心的他,竟是那么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刘据,被迫杀了奸人江充等,最后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没能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天下还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汉武帝其实是了解儿子刘据的,所以当听说太子杀了江充时便问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觉得汉武帝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一向在他眼里软弱的太子,终于站起来,终于有些像他了。同样的,卫子夫也是高兴的,当刘据失魂落魄地说:母后,我们失败了。卫子夫说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刘彻是老了,最终还是奸人的谗言,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事后不多久,其实他也应该察觉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只是傲执如他,怎愿意承认错了?是啊,不说其他,单凭他说高高在上的君王,要这样一个人承认自己决策错了,怎么可能呢?不过,伤痛总是让智者反省、思索!他还是一个智者,所以他会反思,去觉悟,去弄明白这一切究竟怎么了。去忠烈之乡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残肢断臂的一群人,激动开心地欢迎他,那是早年参加漠北之战的战士们,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群青年,现在都成什么样了,残手断脚,家徒四壁。曾为了他的江山安宁奋血浴战,现在却过的这么贫苦不堪,面黄肌瘦。但是依然对他热情洋溢,没有怨言,还说愿随他再打匈奴。看见这些,骄傲自负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泪了。

回宫后,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为自己没有为百姓谋来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认识到自己一味征战是多错误的决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开始认可刘据,终于开始觉得刘据说的那句:应该以德治天下,不应该以暴治天下是对的了吧?不愧是汉武帝,最终还是清醒了,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他下令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过。他的此种举动,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位坦荡荡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气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贵如他,最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勇气站出来向天下人认错告罪,这是十分十分难得的啊!人无完人,刘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做了自己该做的,做了别人都想不到的,确实是千古一帝!

他最后跟司马迁说的那句话,我感触很深“你又以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只有天知道!”

是的,只有天知道,谁也没有资格说定什么。我再次也只是说说自己的感想罢了!

另外,试问,你有没有宁愿舍弃性命也不愿舍弃的东西呢?

汉武大帝经典台词2

《汉武大帝》以刘彻的幼年开篇,以景帝的政治保护下刘彻的成长为主线展开,通过刘彻的风险继位,掌握大权;用贤变法,尊王攘夷;大战匈奴,出使西域;巫蛊为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围绕和与战、治与乱、忠与叛、生与死、得与失、情与恨的矛盾,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汉武帝刘彻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汉武大帝》经典台词

刘彻:……我汉室七十年来,对匈奴屡战屡败,以致士气蹉跎,国威沦丧。这种局面,以后必须彻底扭转!朕此战,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和匈奴人,从此以后,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卫青第一次和几位将军正式出征)

李广:我告诉你们,有时候这鹰啊是比那鸡飞的低,可是那鸡啊,永远也飞不了鹰那么高。

公孙贺:幸亏皇上没集中兵力。就这态度,怎么合作啊?

卫青:公孙贺将军,末将请教一句,在大汉军队中,历来有这样论资排辈的传统吗?

公孙贺:是啊!军中崇尚功勋资历,凡不是凭军功得职者,在士兵眼里,就好像是光着身子没穿裤子。

卫青:如此说来,那就怨不得李将军了!毕竟他身经百战,的确是老资历啊!

都尉:大单于!龙城圣地失守了!

伊稚斜:龙城?谁敢袭击我的龙城!

都尉:是卫青所部乘虚而去。

伊稚斜:那里本汗也留了几千守兵啊!卫青他是多少人?一万骑兵?这一败非同小可!你们看看!从上谷到龙城有多远?整整四百里!往返就是八百里!汉军的万余骑兵,在我大匈奴境内纵横八百里,横扫了我祖宗圣地。这意味着什么!说!给我记住卫青这个名字!他不只是汉朝皇帝的小舅子!

刘彻:朕要册立卫子夫为皇后。

韩嫣:陛下,您这不是随便说说的吧?

刘彻:朕是个随便说说的人吗?怎么了?朕既然敢拔擢一个奴隶做上将军,朕照样敢立个歌女做皇后。那些个娘娘、贵妇,她们不是觉着自己很金贵吗?那好啊!你去通知,朝廷所有的王公命妇们都得进宫来,向新立的皇后朝贺,也贺关内候(卫青)。

他娘的那些个呆鸡!整天在朕的背后叽叽喳喳,说朕在不遗余力地要确立卫青在朝廷的威信。他们说对了!这么看就对了!

伊稚斜:这些汉朝的狐狸,都在等我匈奴人的喉管。再一拥而上,分点肉吃。

(不经意间改变了对汉朝的看法,不是称羊了,也承认大汉朝不仅仅是吃素的了。)

韩嫣:二十岁的统率(霍去病),只率万骑精兵,就敢深入到敌后几千里。陛下!此举是不是过于大胆,不过反过来想,如果此举成功,那将是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一笔。

武帝:朕即没想惊世,也没想骇俗,只用精骑上万,那是为了缩短准备时间,减少军费开支,增大行动的突然性。至于用那二十岁的统帅,那就更简单了!谁让朕看中的将军就只有二十岁呢!

刘彻:不能再打了!

朕要拟一道诏书,朕实在是没有想到,现在天下百姓的生活是如此艰难!朕悔恨!朕自责!……拟一道罪己诏。向天下公开检讨朕多少年来的过失。不改过,了不得!老百姓没饭吃,朕打了几十年的仗,不错国土增至万里,可天下的户口却减少了近半。不改过怎么了得!

朕就是要改过,要罪己。对天下的苍生,做一个交待。为人君者,怎能不顾国家、民族的危亡,不管百姓的水深火热,刚愎自用,死不悔改?!

依稚斜:“听说他(汉武帝)很爱狩猎,曾经用短刀和狗熊搏斗?”

张骞:“有这么一回事,皇上除了喜欢狩猎,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当然啰,也喜欢女人……”

依稚斜:“他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张骞:“大单于为什么要问这个?”

依稚斜:“对女人的选择,最能看出这个人的个性。”

张骞:“皇上喜欢他喜欢的女人。”

依稚斜:你滑头!

窦太后:“……瞎子可不就凭着声音辩认大千世界。看不见也罢,所有的景象都是年轻时候的,连一朵云彩的样子都是那样的好;一朵普通的花,也被记忆打磨的光滑剔透。老身如今的世界就是一个声音的世界,美丑善恶,真奸忠伪,声音里都透着呢。瞎子与常人相比,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不看他人的脸色,因而行事决断也更少犹豫。……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而老身恰恰与天下人相反,只听不看。其实不看才真正是看!

中行说:“……汉朝的民言所说:‘新盖茅房,三天香。’如果大单于稍稍给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以一点教训的话儿,那么根本用不着大单于施力,汉廷内部的奏呈也能淹没他的脖颈儿。汉朝实际是由它那巨大的传统在统治,一个稚嫩的皇帝也不过是它的附庸。

在汉朝,不是狼吃羊,而是羊吃羊。”

平阳公主:吃吃吃吃吃!你就知道吃!我这儿紧着更你商量要紧事呢,可你倒好一进门就吃。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无动于衷?你!你是真傻还是装傻呀你!你简直就是个饭桶!

(一把夺过卫青的筷子)

卫青: 饭桶不饭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饱饭。

刘彻:新立的单于在国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我,汉之外甥,怎敢同汉天子相比。汉天子是我的舅公公。朕打了几十年的匈奴人,总算是打出一句软话来……要是伊稚斜还活着,是他这么亲口跟朕说,那可就是完美之事了!

主父偃:这孩子(霍去病)胆子也太大了!都是陛下太娇宠他了。

汉武托孤-汉武托孤的故事-汉武托孤的寓意-汉武托孤的意思3

成语汉武托孤

拼音hàn wǔ tuō gū

简拼hwtg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汉武:汉武帝;孤:遗孤。汉武帝把8岁的儿子托霍光辅佐

成语出处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

例子汉武托孤的故事就这样得以流传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将军的弟弟霍光被汉武帝任命为光禄大夫,侍奉汉武帝20多年。汉武帝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争夺帝位而发生变故。汉武帝决定立8岁的小儿子为皇帝,拜托霍光辅佐小皇帝。霍光尽心尽责,直到去世。

产生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汉武大帝观后感4

汉武大帝观后感

《汉武大帝》观后感

似乎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被老师要求着才会去写什么观后感呐读后感,那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总是被动地去思考,许多的不情愿,现在想来,很多事看似没有意义,其实不尽然的。

很多年以来,再也没有去怎么看书,也没怎么发现好的影片。现在出的书实在太多了,好的作品却非常的少,所以,我也很少再去淘好书,反而更乐意去看一些经典。影片也是,好多新影片开映以前把广告做得挺足的,全是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前还是会被吸引,经历了无数次失望以后,再也不对现在的作品有任何期待。即便是打发时间,我也不想浪费在那些垃圾作品上。于是最近,我总爱找一些以前的片子看,那时候的影视演员们对作品真的很负责,也很认真朴实,即便是很多效果没有现在好,可是,看着觉得心里暖暖的,看见那些现在已经故去或者已经年迈的多在一起演戏,不像现在的分崩离析。

看《汉武大帝》,一是因为觉得历史写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不会很糟糕,而是因为曾经的室友李冰,记得她说很喜欢汉武帝,所以也对这位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影片,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严谨,可是,总的来说是很好的,值得一观。

-------嗦在前面

《汉武大帝》以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为背景,写了汉武帝成长成熟的一生。汉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须要学会冷血,承受寻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险,要学会小心谨慎。小孩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当面对匈奴的肆掠和强大蛮横时,不得不妥协施行和亲政策而看着姐姐南宫公主被迫远嫁他乡的时候,汉武帝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忧伤,影片中中年的汉武帝跟大臣说起南宫公主出嫁前一晚一边哭一边编送给父皇的风铃并告诉他编制风铃是因为希望父亲长寿他们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时已经有着坚强之心的刘彻,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泪。原来,在刘彻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痛击匈奴的决心,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负,发奋要崛起的决心。

当看到李广将军战死沙场的时候,我心里一阵悲痛,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他久经沙场,杀人无数,如果说一命偿一命,那么他是赚的不能再赚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觉得虾兵蟹将死了并不觉得可惜,而李将军的死就是壮烈,就是会因为他的死觉得悲痛,难过。看着他将死都还要再杀一个群敌人,我的泪在眼里打转。想想他憨厚地为皇帝打渔烤鱼,在听到皇帝说要论功行赏时失落的背影,一直请命要做前锋,却总是不得意,岁月不饶人,银丝斑白了两鬓,得到皇帝赏赐的利剑的时候的。高兴,那么淳朴,可爱……他终于还是做了一次前锋,率领三千人与两三万人厮杀。他领命前看到了皇帝并不信任他的诏命,我想,他心里的难过和悲痛应该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里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过是做诱饵,此番领命就是有去无回,但是因为国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战场需要他,他还是领命了,无怨无悔,毫不犹豫。他冲锋时高喊:兄弟们,我终于做前锋了……写到这里,眼泪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看的时候会落泪,回味的时候依然难以控制情绪,甚至动情更甚!这曾是唯一让匈奴人认可的将军,匈奴人说,在他们心中汉朝就只有一个将军,那就是飞将军李广。呵呵呵,这是多么好的赞扬。不过更好的赞扬便是,汉武帝派了四支军队进攻匈奴,匈奴单于对其他三人的军队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广的军队上,尽然派了三支主力对付他,李广军队除他本人活着回来全部战死了,我觉得,看上去他是战败了,其实并没有!起初我以为李将军是傲慢的,并不是很喜欢他,后来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会遮掩自己的情绪而已。

另一个场景让我泪如滚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卫青为了太子刘据去见皇上的一幕。曾年轻英俊神武的卫青,画面一转竟是重病缠身,不能受车载之苦的年老神衰随时都会归西的状态,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忧伤时间的流逝,还有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时候的汉武帝也是白发苍苍,但是精神还是很好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吧。曾经鞍前马后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呐。还记得他才得到卫青这一将才时,对他是多么依赖和信任啊。刘彻说他很信任卫青,却总觉得卫青对他总是若即若离,像是隔着什么似的,跟他不亲近。卫青始终是忠心于他的,他却越来越防着卫青,害怕他坐拥兵权有朝一日会反了,于是借故收回了虎符,将他的权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给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纪以后,他们有多久没有见面,当听说卫青前来觐见的时候,他要求穿正装,并前去迎接,情绪激动不能自已,卫青也是一样,即便是爬也要亲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么心酸的一幕啊,卫青起初是步履蹒跚艰难的上石梯,后来不得不四肢并用爬梯了,皇帝起初还等着他上去,最后也是不能控制地冲下石梯去接他。他们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见面,心里也是想念的。他们有太多共同的回忆,卫青因为皇帝的赏识从而不再是骑奴,凭借一身才艺受万千将士爱戴和想念。而皇帝因为卫青的尽忠尽力,走过了人生里艰难的旅程,实现了击退匈奴的梦想。在人生的尽头,刘彻问钩弋夫人多少岁了,钩弋夫人说不多久就22岁了。刘彻便开始回忆自己的22岁,他说,22岁时候的他还成天和卫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猎玩乐。看呐,这两个人,到死的时候记挂着的都是彼此。

最后说说对刘彻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为他最后的反省,我对他应该没什么好说的。影片确实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时叛逆,中年时的豪气,万年的多疑。看见晚年多心让很多悲剧发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窦老太太,他的奶奶。总觉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窦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让他防对了人。可是老年的刘彻冤死了自己的儿子,逼死了心爱的卫子夫。固执多心的他,竟是那么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刘据,被迫杀了奸人江充等,最后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没能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天下还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汉武帝其实是了解儿子刘据的,所以当听说太子杀了江充时便问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觉得汉武帝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一向在他眼里软弱的太子,终于站起来,终于有些像他了。同样的,卫子夫也是高兴的,当刘据失魂落魄地说:母后,我们失败了。卫子夫说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刘彻是老了,最终还是奸人的谗言,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事后不多久,其实他也应该察觉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只是傲执如他,怎愿意承认错了?是啊,不说其他,单凭他说高高在上的君王,要这样一个人承认自己决策错了,怎么可能呢?不过,伤痛总是让智者反省、思索!他还是一个智者,所以他会反思,去觉悟,去弄明白这一切究竟怎么了。去忠烈之乡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残肢断臂的一群人,激动开心地欢迎他,那是早年参加漠北之战的战士们,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群青年,现在都成什么样了,残手断脚,家徒四壁。曾为了他的江山安宁奋血浴战,现在却过的这么贫苦不堪,面黄肌瘦。但是依然对他热情洋溢,没有怨言,还说愿随他再打匈奴。看见这些,骄傲自负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泪了。

回宫后,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为自己没有为百姓谋来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认识到自己一味征战是多错误的决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开始认可刘据,终于开始觉得刘据说的那句:应该以德治天下,不应该以暴治天下是对的了吧?不愧是汉武帝,最终还是清醒了,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他下令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过。他的此种举动,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位坦荡荡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气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贵如他,最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勇气站出来向天下人认错告罪,这是十分十分难得的啊!!!人无完人,刘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做了自己该做的,做了别人都想不到的,确实是千古一帝!

他最后跟司马迁说的那句话,我感触很深“你又以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只有天知道!”

是的,只有天知道,谁也没有资格说定什么。我再次也只是说说自己的感想罢了!

另外,试问,你有没有宁愿舍弃性命也不愿舍弃的东西呢?

汉武大帝不拘一格降人才5

汉武大帝刘彻开言路、纳贤士、削诸侯、强军队、壤匈奴、拓疆土,造就了一代帝王的丰功伟绩,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凡是有作为的皇帝,基本上都能做到知人善任、维才是举,武帝即位后,首先做的就是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并于长安首设太学,于是他的麾下集聚了济济英才,两位彪炳史册的将军,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两人在击讨匈奴中战绩显赫,卫青带领汉军多次取得对匈奴做战的巨大胜利并最终消灭匈奴主力,他的出身只是一个骑奴(为汉武帝的姐姐驾车)。然而汉武帝慧眼识人才,看中了他的武艺、胆识和忠心,让他追随身边,最终造就一代名将,而霍去病成为将军才二十岁。虽然他年龄不大,但具备大将之才,就果断启用。不受祖制制约。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弓箭、利刀都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但是人才同样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以至于刘彻讲自己敢如此对匈奴开战,是因为有卫青。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地位极低,想进入上层社会简直就是奢望。而刘彻却不管卫青的社会地位,唯才是举,大胆重用卫青。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汉武帝具有着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正是俘获的大单于的弟弟,引进匈奴种马来改良马匹,颁布法令鼓励养马,不得伤害战马。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用粟米喂马,将宫廷的御马养得膘肥马壮,从而完全扭转了汉朝在战马上的劣势。另有地方官吏出身的汲黯和韩安国、出身贫寒甚至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和主父偃……都能一一破格提拔,足见刘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难怪《汉书》中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其实无论是先人后事,还是以搭班子开始的三段论,都在二千多年后再次印证了汉武帝的英明果断。而如今最时髦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也是武帝功勋的又一注脚。识人选人用人裁人是所有公司的第一要旨。

人才问题愈来愈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一切。”这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推行“惟才是举”的观念,千方百计广揽人才已成为时尚。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飞跃,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无疑是件大好事。?

人才,确是关乎公司事业发展、企业增盈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了适用的人才,事业就发展迅速,企业就能持续赢利。反之,缺少或没有人才,事业就上不去,企业就会濒临倒闭或破产。在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实践一次又一次告诉人们,要发展,要创新,必须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

既然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就涉及人才标准问题。应该说,这人才标准因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性质、需求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普遍适用的标准,

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确实拥有真才实学,引进之后能够用得上、能切实发挥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并不是都在“真才实学”方面下功夫,而是似是而非、额外地附加了一些标准,使大量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对此,有必要认真加以辨析一番。

在这方面,都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唯文凭论”。一些企业,不管自己用人的实际情况,一概打出“硕士”、“博士”的标准,其他人则免谈。如此标准固然反映了看中文化水平的趋势,但也明显陷于“唯文凭论”的弊端。文凭是一个人经过某种学习训练的凭证,也是一个人具有某方面才能的证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选用具备较高学历的人才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如果不问本企业用人实际情况,唯“硕士、博士”是举,这是不足取的。有着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的朋友,在他以前的企业曾做到营销经理一职,但他到新公司应聘时,对方要求专科学历,而朋友只有中专学历,招聘单位一看学历就告诉他,你的学历不符合我们要求,请你令谋高就。很多企业就因为固守那些条条框框,造成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人才是多方面的。有些高级技工技术熟练,在工作上大有用场,但并没有什么学位,这种人才该用还是要用,而且要大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文凭划线,而应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二是“35岁以下为限论”。一些公司提出,招聘人员必须在35岁以下,超过此限者免谈。这也是一个误区。从长远计,我们要着眼于年轻人,以逐步实现人才年龄结构上的年轻化。但问题是,一律限在“35岁以下”,则失之于偏颇。倘若遇有真才实学、怀有一技之长者,仅就因为是36岁、37岁便拒之门外,那岂不可惜?当然,有些行业因工种特殊提出此要求,无可非议,也是允许的。但问题是,一些企业无此特殊情况也一概提这样的标准,则是不应该的。?

此外,还有一些误区需要摒弃,如:一些普通行业的公司也要求身高必须1.6米以上,还有的把人的容貌长得如何也作为选人标准,要求城镇户口,农村户口免谈;要求男性,女性就免谈;要求是工作年限三年的,工作两年半的就免谈;要求是北京户口的,上海户口的就免谈等等。诸如此类严重妨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因此,建议我们的企业都能像汉武帝一样,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那么我们又何愁企业搞不好呢?(德隆)

来源:中人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74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