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教师成长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329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教师成长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成长范文1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题式管理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29-0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不断实践逐步提出“五步”校本教研法,即内容由教师提出,过程由教师完成,结论由教师归纳,实践由教师执行,经验由教师推广。

教研活动采取五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研活动内容的确立,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科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确立一个大家共同面临急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作为本学科组的教研课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问题呈现后,教研组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或研讨,提出可能可行的解决方法,集中群体智慧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会出现怎样的问题,遇到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第三步:实践问题。即将集体研讨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记录及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灵活调整方案。

第四步:反思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对研究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教师再坐在一起进行研讨,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或重新构建实施方案。

第五步:升华问题。综合大家的经验教训,理论升华为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实施方案,执行并进一步实践研究。

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要快速适应校本教研的需要,没有制度约束,完全靠教师自觉行为是不可行的。单靠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去影响全体教师的做法显然不能适应校本教研实施的要求。为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确实可行的制度。

一、课题式的管理,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实施

科学的领导与管理,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了进一步贯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同时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在实践新课程,落实新理念上的积极探索精神,结合我校近几年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五步式”校本教研实行课题式管理,即对教师提出的所要研究的问题实行课题式管理。教师提出问题后,在教研组内通过后,教师要填写课题申请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成果展示形式等。经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审查后,教师要填写实施方案,重点填写实施步骤,即本课题将分成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最后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通过课题式的管理,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得以科学和规范的进行,学校的校本教研正在发生五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一是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转变到长流水不断线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教研,以及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二是从少数人的教研转变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三是从粗疏、空泛的教研转变到落实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研;四是从只重视教师理解课程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五是从明于一科,暗于全局的单一学科活动转变到吃透两头观照整体的学科教研与决策咨询相结合的活动。

二、教研组建设的加强,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

为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制定了学校教研组建设评价内容及标准。标准对教研组长的工作及教研组建设做了具体的规定。突出强调了每学期不少于2次的主题活动,对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一次集中展示。活动形式为:由教研组独立主持并邀请全校同学科教师参与,教研组成员必须对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教师可以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质疑或提出帮助解决方案,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实施。

三、立足校本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学校“五步式”教研活动的空前活跃,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风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撰写反思札记,开展自我反思,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行动前的反思、具有监控性的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具有批判性的行动后的反思。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和观摩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教师成长2

一、大量阅读,仔细咀嚼。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大多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阅读什么呢?我认为中小学生教科书就是很好的读物。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编排还不很理想,但对教师来说仍是最好的读物。因为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内容我们过去都学过,但今天我们的眼界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经验背景发生了变化,去阅读那些我们熟悉的材料,会有新的感怀和收获。“温故而知新”。对于教师,阅读各科教科书,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便是,你可以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经常地提及别的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理解。除了阅读教科书,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办得好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会推动你的思考和探索。

另外,要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二、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在实际工作中,你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地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有改变才会有成长,你总是试图要去改变一些做法,一些想法,而不是自我封闭,故步自封。比如,什么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写作能力比较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作能力是不是一定就强?语文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有多大的相关度?

三、及时总结,着力提升。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收集、整理我们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经验”(经历和体验)就可能是混沌的、模糊的,所以,“经验的概念化”是智慧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完结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我个人经验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远未完成。

教师成长3

关键词教师博客;专业发展;促进作用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零壁垒”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网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将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教师博客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繁忙的工作使教师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限制,经常一天到晚都在学校,和外面接触有限,再加上工作上的压力,使教师的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因而导致焦虑、压抑等压力堆积,得不到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从而影响了教师健康和个人专业发展。而博客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释放空间,因为博客是个人的私人领地,只要不发表危害国家的言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得到很好的调节。由此可见,教师博客给了教师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心灵归宿。

二、教师博客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新工具

柏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个人成长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老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的反思基本上是以日记或者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的反思相对封闭,只能供个人使用。

三、教师博客是架起家校沟通的新桥梁

家校沟通是教师要处理好的重要工作,传统的沟通方式由于人数过多所限,无法做到每个学生最新的动态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家长,这样一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难有机地统一起来,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的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不利于教师在学校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学。而有了教师博客,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可以做到无处不在。家长可以随时登陆教师博客,关注自己孩子的最新动态,并对此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及时反馈给老师。家长还能及时对孩子的一些优秀表现给予表扬,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表现做出更正。这样就达到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完美对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博客为教师学习提供一个新平台

博客不同于一般网页,它有极强互动性,人性化,被喻之为网上家园。教师博客的出现,为教师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学生进入博客不仅可以浏览相关内容,还可以留言与回复,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在互联网虚拟世界里,师生之间是站在谈话者的角度,不存在年龄、身份的隔膜,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学生能听得进,教师提出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得规范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时地发一些学生取得成绩方面的内容,如评选出来的学生地先进事迹和荣誉等,这些东西在博客上不仅肯定学生成绩,而且更激励了学生,这比教师的口头表扬效果更佳。

五、教师博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教师的写作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己书写博客日志和发表评论,不但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写作博客其实就是做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而教育叙事研究使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作为职业领域的教师博客,部分作者对内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进行主题设计,因此,写作博客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教育现代化地不断推进,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媒介,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与学习舞台。我坚信教师博客在今后地教育教学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地角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博客,发挥它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教师成长4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着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成长5

一、在转变教育理念中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2011年12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1周年之际,《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修订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也有了充实和调整,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使我们重新审视课程、聚焦课堂、找准方向和定位,为我和教师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给我们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丰富了专业知识,明确了身上肩负的责任,明晰了教育方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与教师紧握这一把尺,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努力践行要“导师”不要“教师”的新理念,让我和教师在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在学习和反思中共成长

我是第一批课改的见证者和随行者。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深刻地感悟到学习与反思是我成长进步的有力基石。刚开始接触新课程,它如同“头脑风暴”向我袭来,让我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真的想对它说爱你不容易。随着零距离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让我眼前一亮,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研员工作的土壤。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扎实基层,重心下移,不然我们的工作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跟踪听评课的过程中,我把这些年来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与教师进行了交流和分享,让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人师只有不断地汲取更多营养,让学习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得起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对得起家长对我们的期待,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乐在其中。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要探究和实践的还有很多。只有勤动笔、勤思考、勤反思,勤总结,才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视野,洗涤我们的灵魂,沉淀我们的心田,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在问题研究中共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64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