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精编3篇
【导言】此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1
你不得不慨叹时光飞逝。四年前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伦敦八分钟”环节演唱的英国小天后Leona Lewis,2012年7月14日再次唱响鸟巢,此时距离2012伦敦奥运会正式开幕只有两周时间。
当天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开闭幕式总音响师金少刚和总灯光师沙晓岚也一起出现在了现场,这次他们联手操刀了一场与伦敦奥运会有关的大戏,只不过这一次的主题不仅有奥运,还有宝马。
在这场名为“BMW悦盛典”的大型晚会中,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许智俊、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以及郎平、杨威、王励勤、李小双等历届奥运冠军一起击缶,为即将出征伦敦的中国奥运军团壮行。
此次活动中,身着白衬衣、黑马甲的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甚至骑着颇具怀旧气息的28老式自行车登上鸟巢舞台,与中国传奇排球女将郎平共话奥运精神。
显然,宝马正在中国展开奥运营销,而此次活动可谓声势浩大。
在宝马标志性的“双肾”格栅造型映衬下,伴随着炫酷的火焰滚轴溜冰秀和充满激情的摇滚节拍,宝马1系、3系、Z系、M系车队轮番登场,16辆各具特色的MINI汽车则展开跑酷表演。
宝马品牌形象大使、宝马车队赛车手——德国巴伐利亚州利奥波德王子殿下(Prince Leopold von Bayern)与宝马全球顶级培训师一起上演了一场激情车秀。
而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与宝马博物馆馆长拉尔夫·罗德彼特博士(Dr. Ralf Rodepeter)也分别驾驶着代表未来运动方式的宝马 i8概念车及1933年的传奇宝马328老爷车,与全新宝马 3系同时亮相。
此次“BMW悦盛典”,宝马将全新宝马3系上市活动融进整个宝马品牌奥运营销活动之中。有报道说,通过频频与奥运赛事结缘,过去数年来,超过三分之一的2008北京奥运会冠军选择了宝马作为座驾。同时,还有超过一半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冠军选择了宝马。
但是,如果你认为他们只是为了借奥运概念短时间内多露脸多卖几辆车的话,那就没有理解宝马要做奥运营销的真正动机,也就小看了这家全球最大豪华汽车公司的营销水平。
宝马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组委会的汽车业唯一合作伙伴,同时分别是中国和美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
在美国,宝马对奥委会以及四支国家队进行赞助:雪橇和雪车,速度滑冰,游泳以及田径。宝马也将给予这些团队以技术上的支持并且允许这些团队使用宝马汽车制造商的一些设施,诸如其在慕尼黑的风洞。
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宝马赞助了四支国家队,BMW品牌和MINI品牌分别赞助两支夏奥会和冬奥会项目的国家队,前者赞助了击剑队和帆船帆板队,后者则赞助了自由式滑雪队和单板滑雪队。
虽然2003年没有争取到赞助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但是《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宝马这一次借力奥运会或许比大众赞助北京奥运会更加可圈可点,而且时机更加有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现了很多中国赞助商,甚至是TOP赞助商,但很遗憾,鲜有成功者,这一次伦敦奥运会,宝马,至少宝马在中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奥运营销视角。
更好的切入
怎么样去衡量一个成功的奥运赞助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中国赞助商都将奥运当成自己增加曝光大肆扩张的好机会,在渠道、产品、技术、终端上发力,而忽略了与奥运精神的契合,赞助商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奥运身份标识,没有融入更多深层的元素,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其品牌的内在存在。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就注定了他们只能得到一种浅层次的收获——有了知名度,却没有收获美誉度。
成功的体育营销可不是通过赞助获得更多曝光率这样简单。赛事的影响力、内涵和赞助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理念如果找不到太多契合点,那么这样的体育营销只能说是蹩脚的广告,没有更大的价值。
企业赞助奥运成功,一定是文化战略的成功。它藉此向公众表明的是自己既在商业之内又超越商业的让人尊重和拥护的价值观,然后借助奥运这一载体,更好地与消费者等相关群体互动沟通。
宝马汽车就是这么做的。
北京奥运会后第二年,宝马英国获得了伦敦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资格,拉开了宝马全球奥运营销策略的序幕。现在看来,这实际上是宝马2009年下半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塑造“Joy is BMW”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0月,宝马“Joy is BMW”品牌战略在中国的本土化工作启动,“BMW之悦”成为宝马中国扭转宝马品牌过去在华被误解品牌形象的关键词。一年以后,宝马中国成为中国奥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
“整个谈判进程很快,有种一拍即合的感觉。”2012年7月底,升格为宝马中国市场副总裁的朱力威这样向《汽车商业评论》描述宝马中国与中国奥委会的合作谈判过程,而之所以如此,除了宝马汽车的豪华身份赢得中国奥委会的欣赏之外,关键在于宝马正在着力推广的“BMW之悦”与中国人现在理解的奥运精神有了更多的共通之处。
“BMW之悦”所要传达的是非常积极且层次丰富的宝马品牌精神,它分为3个层次——“身心感受之悦”、“成就梦想之悦”以及“责任和分享之悦”。
第一个“悦”是注重驾驶乐趣的宝马最容易传达的一个层次,但后面两个“悦”要想表达的内涵则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而赞助奥运实际给予了“BMW之悦”后两个“悦”传播最好的落脚点。
2010年,宝马通过北京车展的概念车和京剧脸谱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信息:宝马要在中国树立“悦”的品牌形象,但这还属于刚刚从以往在华的“被定位”转变到主动“定位”,处于品牌传播的初始阶段;接着开始传达“悦”的意味,更多强调产品的动感、创新和环保,让人体会到的是宝马的“身心感受之悦”。
2012年,宝马在中国展开奥运营销攻势,对宝马来说,这能够让更多人真正体会到“悦”的更深层次内涵。
从许海峰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今天,朱力威认为,奥运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在不断演变。比如宝马奥运营销广告的男主角刘翔现在会说,现在每跨一次栏都是为了某种快乐、是为挑战自我,而不是像几年以前,仅仅是为了世界纪录或者金牌而战。
经过和中国奥委会的官员以及相关运动员和教练讨论,宝马认为中国人现在参加奥运还应该是为了快乐、健康,而不单纯是为了输赢而参与。正如刘翔的教练所说,现在应该回归到以前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这实际上与“悦”的分享参与理念十分契合,以致MINI中国为2012伦敦奥运定下了这样的口号:“激动第一,比赛第二”。
“对宝马来说,我们抓住了奥运会这样一个契机,同时也抓住中国人心这样一个变化,能够将宝马的核心价值JOY(悦)通过这样一个点切入。”朱力威说,由此今年宝马提出了全年奥运营销主题是 “All FOR JOY”(为悦,全力以赴)。
“悦之队”(JOY TEAM),这是宝马汽车对征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中国、美国和英国代表团的统一称呼,人们从中同样能够感受到宝马将其品牌理念同奥运精神紧密挂钩的营销设计。
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够认识到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所说的这句话绝非套话。他说:“宝马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走到一起,不仅是因为产品和技术,更是因为价值和理想的共鸣。”
也因此,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才敢说,“其他很多品牌会考虑通过奥运让大家知道这个品牌,但宝马通过奥运要宣传的是宝马的品牌价值,就是激情和梦想”。
更深的体验
关于奥运营销有这样一句名言: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谁赞助了奥运,只是感觉谁赞助了奥运。
这对奥运赞助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很可能让竞争对手搭了便车。比如大众汽车作为北京奥运会汽车业唯一的官方合作伙伴,不得不眼巴巴地看着竞争对手演绎精彩的奥运营销术。(详见《汽车商业评论》2008年5月号文章《借火》)
好在伦敦奥运会不是中国主场,对于宝马在中国的奥运营销来说,搅局者很少。而且这次宝马强调其品牌精神“悦”同奥运精神紧密切合,也是很多奥运赞助商所不能比拟的。这让宝马在进行具体的品牌推广时,不仅从容不迫而且能够深度碰撞,使所有的手段看起来不像是手段,而是自然天成。
7月25日,宝马在伦敦奥运会举办前夕,位于伦敦的宝马全球首家电动车专卖店(BMW i Park Lane)开业。而两天后开始的伦敦奥运会上,宝马提供了4000辆汽车以及400辆自行车。这些车辆完全满足伦敦奥组委设定的二氧化碳百公里平均排放低于120克的标准,仅为116克。
确实,赞助伦敦奥运会,宝马获得了向全球消费者展示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优势的绝佳机会。以“悦”之名,这种推广可谓顺理成章,伦敦奥运会或许能够赢得宝马所期望的史上最环保奥运会的名声。
而在中国,宝马在广告方面推出两组不同系列“为悦全力以赴”的广告:一组以车型为主角,另外一组则以跨栏运动员刘翔、帆船运动员徐莉佳、击剑运动员雷声以及12岁的篮球少年张宇为主角。
“我们(在片中)并没有刻意添加很多企业信息,去说宝马是什么样的企业,宝马之‘悦’是什么等,但大家通过片中刘翔为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去坚持的故事,能体会到这就是BMW之悦。”同样刚刚升格为华晨宝马市场副总裁的梅晓群这样说。
与此同时,宝马在中国也推出了两大盛典来造势。
先是今年3月在广州举办的“BMW奥林匹克计划启动盛典”,活动推出了“为悦,全力以赴”的宣传口号。据称,约有万人现场参与,170万人通过网络观看了直播。在那次活动上,国产X1上市。
而7月14日举行的“BMW悦盛典”,如前文所述,场面更加宏大,节目更加丰富,所涉内容同奥运相当切题,同时全新宝马3系上市。据称,3万人直接参与,观众多数是从网络上公开进行征集。
这种大手笔举动有板有眼,一箭三雕:既紧扣“悦”品牌内涵和奥运精神一致的主题,又让最大多数的人同步感受到了这种一致,当然还顺利完成了新车上市活动。《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种盛典的精髓就是让人更深入地体验到宝马的品牌精神。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奥运嘉年华活动向史登科博士汇报时,他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发言,减少过于程式化的环节,不要把活动做成一个商演,要让参加者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增进对BMW的喜爱;也不要定义,不要有框架,但背后是有一些信息的,大家能体会到就好。”
今年6月在上海世博园举行的“2012 BMW M运动传奇空降行动”也是一个大动作。这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BMW M年度盛典,其主题是更快、更高、更强,体现的是对性能比较极致、比较单纯的追求,但同样传承了奥运精神,只不过那场活动人数不多,近身体验品牌内涵者少。
为最大程度地做到这一点,宝马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域的活动场馆与室外区域几乎全盘接下。而自7月13日开始,当奥运之火即将在伦敦点燃之际,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也将变身为“BMW奥运之悦嘉年华”活动场地,“BMW悦动会”、“BMW悦令营”将同步进行。
反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汽-大众开展的中国新未来行动、福娃爱心传递活动、上海大众的“奥运心林”计划等等,因为没有将大众汽车集团的品牌内涵和奥运精神很自然地贯通,对于奥运的元素挖掘还停留在比较微观或较为普通的层面,缺少文化穿透力,导致这些活动和受众之间有意无意隔了一层。
而朱力威告诉本刊记者,在他参加的最近几次奥运营销活动中,都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在一次“悦动会”上,有两个小朋友,一个三年级、一个四年级,他们要扣篮,朱举着他们扣篮,结果第二天腰酸背痛,但他说,“我非常开心,所有的小朋友也都特别高兴,这就是体验”。
宝马的体验营销多年前已经开始。比如宝马全系车型体验日,每年在国内几十个城市都有巡演;宝马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BMW中国文化之旅都已经持续多年;针对宝马3系的“3行动”、7系车主的“巅峰之悦”,宝马1系的“城市攻略”等,都已经多次举办。2008年成立的宝马爱心基金所举行的系列活动,宝马经销商、车主和志愿者都响应积极。
“我们最初希望传递给客户对产品的驾驶乐趣,是体验车型,现在慢慢延展到对品牌的体验。”朱力威说,“这才是真正深入内心的东西。它和单独看到电视广告或平面广告的体验不一样,能让你更深入、全面地体验,是对狭义体验的一个延伸。”
宝马在中国针对奥运营销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更是全面贯彻了这一点。他认为宝马本身的特性、针对人群、品牌定位和企业文化决定了它采用体验式的营销手段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它想更深入、更彻底地让大家了解“BMW之悦”。
这种营销手段可以用两句古诗“好雨知时节”和“润物细无声”来表达,《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这是宝马奥运“为悦,全力以赴”电视广告的创意形式和投放时段策略,实际上也是宝马在华营销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更远的目标
当地时间7月27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8月12日,大会闭幕。但是宝马的奥运营销并没有结束。同宝马美国与美国奥委会签署了长达6年的赞助协议一样,宝马在中国也是如此。
2010年11月宝马与中国奥组委正式签约,成为中国奥委会为期6年(2011年~2016年)的官方汽车合作伙伴,并成为最高级别的合作赞助企业。
此举让很多人不理解。朱力威对《汽车商业评论》回忆说:“当时北京奥运会刚过去,新一届的奥运会也不在中国,这时开始赞助奥运又要投入6年时间和大量资金,好像也不是所有的汽车品牌都乐于做这样一件事。”
同很多中国本土品牌一样,大众汽车集团在北京奥运会后就停止了赞助,合作时间一共4年,但为什么宝马要赞助更多时间?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是因为运动营销的舞台本来就需要企业长期的坚持,需要一个延续的过程,对于宝马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它要让更多的人认知体会到宝马的“悦”理念,并夯实这种精神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基础。
过去两年多,围绕积极正面的“悦”的品牌营销,在全局上给宝马在中国的形象带来了提升。最早对宝马品牌理解较为透彻的人群停留在专业的汽车媒体圈,后来这个圈子一步步扩大。朱力威自己也觉得周围的人对宝马的评论,比起之前更加积极和正面。
宝马全球例行品牌调研发现,整个品牌在中国从过去的有黄有绿到去年几乎全都变绿,(红灯表示比较紧急;黄灯居中,还有改进空间;绿灯表示已经明显超越对手),创造了宝马全球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
销售数据也证明“BMW之悦”品牌推广策略的成功。2009年,宝马在华销售90536辆,2011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增长%,共交付233630辆汽车,今年上半年,在车市低迷的中国,在华销量为158,956辆,同比增长%。
对于2007年开始执行Number ONE战略,专注于豪华车市场的宝马来说,更为持久的品牌战略尤为重要。虽然宝马两年前把它的核心价值“悦”拿到中国,开始了一个非常大规模的落地和本土化的过程,但还要假以时日让更多的人参与和了解宝马的核心价值和文化。
“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发现,中国正迅速地跟发达国家接轨,那时候你买车,其实是在买某种感觉。”朱力威说,“比如一线城市很多人爱开哈雷摩托车,这个品牌的技术不是非常领先,但它生存了几十年了,而且一直生存得很好,它卖的就是一种文化。早晚有一天,做高端品牌都会走向这样一个趋势。”
鉴于这样的理由,这位主管宝马中国产品规划和营销的副总裁自称“驾驶技术很一般”,但是却购买了在华限量418台的宝马1M。“我是奔着这个车的文化去的。”他说,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懂车,越来越懂文化,不像10年前,很多人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为此,宝马需要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核心价值——“悦”。它是整个企业的思路,不会做个一两年就过去了,在宝马看来,奥运这个传达“悦”精神最好的载体不能在伦敦奥运会后就丢弃,整体6年的时间或许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宝马在中国赞助了四支国家队,同时还在进行青少年奥林匹克发展行动,比如和姚基金合作的篮球项目、青少年高尔夫的推广、花样滑冰青少年冠军计划等等。这一系列的合作都贯穿于“更多人参与体验和分享,更多支持年轻人”的一个理念。
宝马希望在这些活动中,把自己的员工、经销商、车主等都融合进来,让更多人参与体验快乐、激情,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快乐,更加包容。“这也是奥运精神的一部分吧!”朱力威说,“所有这些事情,如果没有中国奥委会的合作支持,很难做出什么事情来。”
而连续6年赞助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奥运会的特殊性。
有些事情往往参与的人多,人们就觉得不高端了。不过,作为全球最高端的体育项目,奥运会又是参与人数最多的顶级赛事,进行奥运营销,既能保持宝马高端品牌的形象,又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3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的相关认知。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2
英伦乡村味儿,神秘岛屿的浮现
7月28日凌晨4时01分,如神附体般醒了过来。听着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英国的描述,如身临其境。神奇的岛屿,神奇的声音,你美好地入睡,又美好地醒来。
从莎士比亚到罗琳,从工业革命到社交网络,英国人试图通过3个小时的表演和狂欢告诉世界:伦敦影响了,也将继续影响着世界。
第一个意外的惊喜是女王跳伞的设计。还有什么比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工詹姆斯·邦德带领英国女王出场更酷的方式呢?邦德的使命是带领女王从白金汉宫搭乘直升机,并使用英国国旗图案的降落伞空降“伦敦碗”。“空降”的女王站在主席台上,坚毅的神情,却是罕见的。
这样的表情,印象中只有3次。第一次是1979年蒙巴顿伯爵(女王的丈夫爱丁堡公爵的舅舅)的葬礼上;第二次是她登基60年大典晚会上,丈夫身体不适,没有陪伴在她身边;第三次,就是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也许她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祖父、父亲都曾经出席过伦敦奥运会。
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然而其中的一幕想必也“激动”了中国一代人——全民医疗免费体系。该体系建立于1948年,它是除了工业革命以外,英国人最想向世界展现的骄傲。
接下来是憨豆先生出场了,他肯定不是英国最好的喜剧演员,却是最为年轻人熟知的。可惜憨豆也老了,特别是看到他重复着经典的“捣蛋”后的无辜表情。似乎在他那本该不认尘埃的眼神里读到些微的紧张与故意的痕迹。
随后憨豆先生被纳入了《烈火战车》这部电影的桥段。这是一部反映两位剑桥大学学生赢得100米和400米奥运金牌的故事,可惜除了英国人之外,知道这部电影的人可能不多。
全世界都爱披头士,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披头士乐队第一张黑胶唱片可以卖到人民币2000万,这是何等尊贵的定位。开幕式整场穿插着披头士的音乐,那首《come together》一直是我车载cd的保留曲目。
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曾这样说过:“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我想这句话也可以帮我们找准伦敦开幕式的定位。
遭遇吐槽,也许新鲜才是最好的
以下是全球范围内twitter和新浪微博用户对伦敦开幕式的评价,如果不是原文直译,很难相信这是老外的视角。
外国网友——
Alth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really nice, the movie/books included in the ceremony was rediculous. The 007 entrance, Harry Potter, etc... What were they thinking? Harry Potter!? Really!?? Does England not have a rich enough history to take anything bu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y have to rely on movies and books? They aren’t even classic books.
虽然工业革命是个好题材,但是在开幕式上放电影和念书也太过了!连哈利波特都整上了?英国历史悠久,怎么死抓着工业革命不放?就准备靠电影书籍啥的凑完开幕式?可这些连名著也算不上啊!
I call that BORING and OVERHYPE tripe. London can still recall the matrix run on the roof of the stadium at the last Olympic.
Now thats what I call COOL!
太无聊了,伦敦这回丢脸了吧。想想上届奥运会点火时,绕着会场顶部飞奔一周的镜头,我到现在都还忘不了。这才是奥运开幕式!
Except the rings ..fkin boring opening ceremony till now..I guess they should depict their history of colonialism to spice it up atleast what the hell they are showing..which happens nowadays everywhere in all developed countries..and increasing happening in developing nations as well…..
除了钟声之外,开幕式到现在为止是无聊的。他们至少应该描述殖民史,从而增添趣味。他们究竟在展示什么?这些都是如今所有发达国家正发生的,也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出现的。
中国网友——
李小冉:我肿么那么待见、心水、稀饭开幕式的随意与“不整齐”呢?
陈志军都都:整场气氛很好,既有历史也有生活,关注平常人、激励一代人的口号体现到实处。在火炬传递到伦敦碗入口时,排列两边夹道欢迎的队伍由500多名场馆的建设者组成,这一刻的人文关怀,我折服了。
李文轩Vanson:对比伦敦和北京的开幕式,我认为伦敦更胜一筹。北京,除了华丽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能记住的东西。但是伦敦,我仿佛在翻阅一本大不列颠的历史书。看完整个开幕式,我已经把大不列颠的历史发展记住了。这么形容吧,北京是一本印刷精美的精装时尚杂志,伦敦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叙事典史。
就在家门口儿,爱国不是口号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评价3
Made in China“占领”伦敦
的确,“中国制造”的标签在整个伦敦奥运会上随处可见:来自浏阳的开幕式烟花、武义的飘扬赛场的国旗、北京的曲棍球和足球人工草坪、上海的主体育馆椅子……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伦敦奥运会官方纪念品有900项不同种类,其中“中国制造”占到65%。贴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标签的还包括23个国家的参赛服装、5类毛巾和床上用品、19类杯子、11类玩具车、190类别针、4类毛绒玩偶吉祥物,还有18类徽章、腕带和手环。
“伦敦奥运会上所有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证件挂带都是我们生产的!”广东东莞的展宏织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民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为本届奥运会生产了70万根挂带,另外还接了与伦敦奥运相关的5百万根挂带的订单。”
同在东莞的鑫达玩具礼品有限公司生产了250万件伦敦奥运纪念品。江苏省盐城的彩虹工艺品有限公司作为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特许生产商,为伦敦奥运会生产了50万个文洛克(Wenlock)和曼德维尔(Mandeville),在伦敦哪一条街都能见到。
“我们为伦敦奥运会生产了4千多面旗帜。”浙江武义县旗帜生产商金氏实业公司总经理吕珠园介绍说。“每10面国旗中就有两面是我们生产的。”
来自大连大杨创世集团的150多名员工花了六个月时间定做了2200套礼服,穿在了开幕式上的美国代表团身上。同样来自山东的烟台南山博文服饰有限公司则为东道主英国体育代表团、伦敦奥组委官员及裁判员生产了万套制服。最吸引眼球的“中国制造”莫过于开幕式上的绚烂烟花。“开幕式五个章节的烟花都是中国生产的,其中两家浏阳烟花就占了四分之三。”浏阳金生集团苹果艺术燃放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兴龙说。
确保质量第一
早在2010年春季广交会上,一家神秘的
买家表示了对参展商展宏织带公司的兴趣。五个月后,一家第三方机构对这家公司进行了从生产规模、质量管理到社会责任的全面考察。两个月后,陈杰民得到通知说他们通过了考察,并开始做一些样品。“那时我们都不知道是为了伦敦奥运做的。”他说。今年3月,奥组委正式委托展宏生产70万条挂带。
“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每根挂绳都展示着我们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陈杰民说。据他介绍,即便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挂绳,要求也非常严格。“每一步都有质量检测。设计从第一稿到最后定稿,我们收到的修改稿达十多次,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位。70万根挂带只给我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生产,最后我们加班加点,在20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我们从头到尾保证质量第一。”他说。
这股劲儿让展宏不仅赢得奥运订单,也让他们拥有了赫赫有名的客户名单:迪斯尼、法拉利、沃尔玛、可口可乐……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能遍布全球的原因。
质量的保障来源于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推陈出新的精神,伦敦奥运会上展示的“中国制造”更注重品牌和产品形象。据了解,伦敦奥运焰火燃放对产生的烟雾控制较严。浏阳烟花企业在设计惊赞的外形效果的同时,生产出安全环保无烟的新型烟花。“我们选的都是上好的环保型材料,有几个产品重复做了七八遍试验。”叶兴龙透露。“质量第一,其他都好说。”
“中国制造”在本次奥运会也曾引起争议,但还是质量说了话。美国伦敦奥运代表团开幕式入场服由中国制造曾意外引发美国国内一片哗然。“我并不觉得存在什么争议,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订单,而我们一如既往高品质地完成。”大杨总裁李桂莲说。而实际上这已经是大杨第二次为美国代表团定制奥运制服,“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就为美国代表团制作了3,000多套制服。”她说。美国代表团制服的设计者拉尔夫一劳伦(Ralph Lauren)对四年前与大杨的合作就颇为满意,“质量是我们再次选择大杨的原因。”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和大杨这样的公司竞争是非常艰难的,它的创始人李女士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奇迹。”1979年白手起家的大杨集团,现在已经拥有1万多名员工和3亿美元资产,连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是大杨旗下创世品牌的忠实客户。
亦喜亦忧
和大多数参与到伦敦奥运,却只能留个Made in China标签的贴牌厂家相比,61家企业选择了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来为自己争取出现logo(标识)的机会。本土服装品牌更是率先迈出“中国创造”走出去的一步,不仅仅制作,设计也是在中国。
“李宁”为阿根廷和西班牙的篮球队,新加坡、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羽毛球队设计并制作了本次奥运出征服。匹克设计并制作了包括伊()拉克、新西兰、阿尔及利亚、斯洛文尼亚、黎巴嫩、塞浦路斯和约旦等7家国家体育代表队的参赛服。361°赞助了朝鲜、白俄罗斯、克罗地亚代表团。鸿星尔克与伊朗奥委会签约。乔丹则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国三国代表队设计了领奖服。匹克公关总监刘翔告诉记者,“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体育成就增加是密不可分的。”
但“中国制造”也遭遇了尴尬。第一大尴尬便是只有制造,鲜有品牌。“虽然中国企业具备了生产一流产品的能力,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仍然无法得到一流产品的附加值。”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