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诗词最新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长征诗词【第一篇】
关键词: 法国象征派诗歌 李金发 戴望舒
一
象征主义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九十年代传到英、美、德、俄、西等国。象征诗也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以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出版为起点。象征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派别,有其基本的而又独特的艺术个性。象征诗不像现实主义诗歌那样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描述,也不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直抒胸臆,它主张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与下意识之间,非人们的理性可以感知,唯有默语才能达到,通过象征才能予以暗示。因而,象征主义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现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象征主义采用暗示、启发、象征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充满神秘主义色彩。①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有波德莱尔、马拉美、兰波、魏尔伦等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马拉美、兰波和魏尔伦发展了他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唯美主义,讲究诗歌的暗示性、朦胧性和音乐性。他们的诗歌创作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的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象征诗派二十年代中期崛起,既有其历史原因,又是新诗自身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退潮后,受过新思潮激荡的敏感的文学青年,开始从狂热地高歌呐喊转向苦闷彷徨。这种带有感伤色彩的“时代病”曾一度泛滥于文坛。象征主义诗人那种逃避现实的“世纪末”思想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于是他们在诗作中偏重于汲取来自异域的营养,用来宣泄积淀在心底的感伤和郁闷。这种感伤和苦闷的情绪不仅是初期象征派诗歌产生的思想基础,而且是这一诗派创作的思想基调。而从新诗本身的发展来看,早期新诗在完成了“诗体大解放”的任务后,开始依着新诗本体的艺术规律去追求自身的提高与完善。早期新诗,包括写实派的白话诗和浪漫派的自由诗,虽然较彻底地挣脱了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抒发思想情感,为中国诗歌走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在艺术上,大多数作品“都像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彻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余香与回味”。②到了以闻一多、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格律诗派,用丰富的想象和奇丽的譬喻发展了新诗的抒情艺术,丰富了诗的语言,这是新诗的又一进步。几乎同时,另一些饱吮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乳汁的诗人,不满足于新格律诗所展现的那一幅幅平面的感情画面,而另辟蹊径,追求一种立体的雕塑效果。于是,波德莱尔、马拉美等人的诗作理论被大量译介到中国,促使部分诗人的诗歌观念发生了变化,在中国掀起了象征主义的思潮。初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主要有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
法国象征主义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最突出地反映在形式本体方面。总体而言,这种影响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音乐美、象征性、神秘美、全官感效果、语言纯化、客观化、智性化等各个层面,表现出对诗歌形式本体意义的影响。中国新诗创作者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艺术本体特征的关注与借鉴,比起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想观念来,要自觉得多,成绩也大得多。本文的分析也主要是针对其本体的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移植和再创作展开的。
三
李金发最早使象征派的理论走向创作实践,也最突出地体现了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明显地留下了对法国象征派诗人的“移植”痕迹。他1919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国家美术院学习雕塑,次年开始从事新诗创作。此时正值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歌运动兴起,他爱不释手地捧读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以及魏尔伦、马拉美等人的诗作。这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内容和迥异于别派诗的技艺,对他后来的诗作产生深刻的影响。1925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引起了诗坛的震动,众人对他的褒贬不一。一方面,周作人等人高度奖掖,称“这种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③是“新奇怪丽的歌声”。④黄参岛称赞《微雨》“是流动的,多元的、易变的、神秘化、个性化、天才化的、不是如普通的诗可以一目了然的”。⑤黄参岛是第一个把“诗怪”的称号送给李金发的人,以言其诗歌新颖别致,具有独特的风彩。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批评这些诗“太神秘、太欧化”,叫人难以索解。以胡适为代表的否定者认为李金发的诗是令人难猜的“笨谜”,“笨谜”的产生是由于模仿堕落的外国文学。接着,他又出版了诗集《为幸福而歌》(1926年)和《食客与凶年》(1927年)。他的诗歌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法国象征派的艺术风格。朦胧与晦涩,是他诗作主要的艺术特征。
凡尼在他的《从李金发到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诗的流变轨迹》一文中,总结了李金发诗歌在艺术上和法国象征派相似的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开拓诗的象征、暗示功能。李金发认为,象征于诗的重要性,犹人身之需要血液。这一观点和法国象征诗人视诗为“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象征派诗人把客观外物视为能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能与人的心灵相互感应契合。这种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情感,一般称之为象征,李金发的代表作《弃妇》,就使用了富有感染力的意象和新颖独特的比喻,来镌刻出“弃妇”这一突出而鲜明的形象,他笔下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波德莱尔散文诗中描写的巴黎寡妇的姊妹。在弃妇的形象上,诗人寄寓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许许多多被不公道的社会所遗弃的人的悲哀、惶恐、孤独与厌世的情绪。二是追求意象的凝定。李金发的诗作极力避免对事物作白描式的描写或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而力求化思想、情绪、感觉为可感触的具体形象,追求立体的雕塑感,这可能和他学习雕塑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三是奇特的想象和新鲜的隐喻。丰富和奇特的想象,是李金发诗作的长处,这与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周围现象细腻地观察和敏锐地感觉敏锐有直接关系。四是形象和意境的高度跳跃。在形象与形象、意境与意境之间,抽掉联系它们的词语,使之相互间离,以加强各个形象与意境的突兀感和刺激性。五是广泛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打通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感觉的界限,让它们彼此沟通和转换,往往能造成一种新奇的情境,能给读者带来意外的审美喜悦。李金发精于此道,把它广泛运用于诗作。以上几点基本上可以概括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点。另外,他还有以丑为美的倾向,这和波德莱尔的“恶美”主张发生强烈的共鸣。一部《微雨》几乎全由丑怪阴冷的意象群构成,像死尸、枯骨、泥泞、污血等意象高频率出现,表现出浓厚的“以丑为美”的倾向。他还非常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和色彩美。针对五四初期新诗过分散文化而缺少艺术锤炼的毛病,提出了诗歌语言“音”与“色”结合的美学主张,认为“音”与“色”的交错是最高的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李金发在模仿法国象征手法的同时,诗中还保留着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些意象。这一点容易被研究者忽视。李金发在他的《食客与凶年・自跋》里这样说:“余每怪异何以数年来关于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既无人过问,一意向外采辑,一唱百和,以为文学革命以后,他们是荒唐极了的,但从无人着实批评过,其实东西作家随处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稍为留意,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之根本处,都不敢有所轻重,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他的这一设想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便是他的诗歌“处处可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秋水、芳归雁、长亭、古道……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古典美”。⑥在李金发的诗中,经常出现的古典诗歌意象,还有落叶、鸣蝉、夕阳、舟子、晚钟、流萤、燕子、琴等,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是诗人内心感伤的写照,或是怀才不遇,或是恋人离别,或是人生失意……这些古典诗歌意象,恰恰是他内心孤寂和凄楚的写照,古典诗词意象正好与他的内心世界是契合的。此外,他的诗中还有很多思乡怀人的诗,同是《故乡》的题目就有好几首,这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永恒主题。李金发诗歌的古典美还表现在对传统诗歌技巧的运用。李金发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对生活事物及自然景物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如“月儿装上面,桐叶带了愁容,我张耳细听,知道来的是秋天,树儿这样消瘦,你以为是我攀折了他的叶子么?”(《律》)这首诗中,“装上面”、“愁容”、“消瘦”,本来是人的表情和情绪,在这里用在这些景物上面,一切事物都被看成有生命的东西,成了诗人情绪的寄寓。有人批评李金发的诗是机械地移植法国象征诗歌的艺术手法,但仔细读来,我们仍能看到他诗中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
尽管如此,李金发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他的诗在吸取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征的时候,缺乏自己的足够的消化和创造,许多作品由于过于骛新而流于怪诞,诗中夹杂的生僻古字和文言虚词,使他的表达显得生涩,许多外文词语的插入也破坏了诗歌诉诸读者的完整性。比如:他的很多诗中都过多地使用了“之”字,有些甚至在一行中出现了两次,造成诗意断裂,表达生涩。在《弃妇》中“之”字出现了15次,而在《夜之歌》中多达21次,不仅读起来拗口,而且给人以冗余、牵强、晦涩之感。在他的诗作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虽然有所使用,像风、泉、秋花、长林、新月、池塘、垂柳、花枝、秋虫、晚霞、酒杯等,但意象的组合很奇怪,让人读不懂,流于怪诞。所以李复威等评价说:“李金发是最早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引入中国诗歌的诗人。在操练现代主义意识流、象征、陌生化……等技巧时,诗人运用得并不娴熟,甚至有些生硬和造作。”⑦从李金发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借鉴与模仿,也看到了他为“融合中西”所做出的努力,然而他的这些努力都是欠成熟的。
其他早期象征派诗人的创作和实践也有很大的不足。如穆木天的纯诗概念,过分强调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歌创作领域,人的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结果处理的仅仅是潜在意识的世界,人的生活就轻易被舍弃了。由于种种原因,早期象征派并没有持续太久,在经历了短暂的艺术历程之后,很快就衰落了。但是,象征主义诗歌潮流并没有在新诗中消失,它们对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新的形态出现在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
四
三十年代初期出现在诗坛的现代诗派,在艺术上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一方面是对新月诗派的演变发展,大胆地冲破了新月诗派的“三美”戒律,认为“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而“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并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戴望舒《诗论零札》)。另一方面是对初期象征诗派的一种继承。在艺术上承袭了初期象征诗的某些表现技巧,诸如注重捕捉刹那间的感觉,通感手法的普遍运用,击碎语言牢不可破的逻辑性,表现幻梦和潜意识,思想情绪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意象、隐喻、暗示而呈现,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等等。但对李金发等人的象征诗的神秘内容和晦涩诗风有较大的突破,比较注重把象征派的诗歌艺术融化到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欣赏习惯中,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取得了艺术上的自主自觉的意识。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戴望舒。戴望舒所受的影响是多元化的,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中的第一辑《旧锦囊》,可以看出戴望舒是带着我国旧诗(特别是晚唐诗家)、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及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影响步入我国新诗坛的。戴望舒读过许多法国浪漫派作家的作品,如雨果、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等。他译过夏多布里昂的《少女之香》,译过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的法国古弹词。他对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法兰西文学的新纪元。由于其本身的感伤情绪,戴望舒更多地倾心于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等人作品中的那种感伤的色彩。这也反映在他的《旧锦囊》那一辑中的作品中。
(二)二十年代后半期,戴望舒转向对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关注和借鉴,几经变革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象征派诗人的创作和理论对戴望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二十年代末及三十年代初的作品中,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雨巷》时期,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主题的朦胧性、形象的流动性和诗的音乐美。魏尔伦主张“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他提倡意象的“模糊和精确紧密结合”,因为“惟有令人半醉的歌曲可贵”;他追求把强烈情绪寓于朦胧意象之中,像“面纱后面的美丽的双眼”,“正午时分战栗的骄阳”。
以《雨巷》为例。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主人公渴望遇见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评论者一般认为其中有所寄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以及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迷惘、找不到理想的惆怅。诗中的形象,主要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若有若无,隐隐约约,难以触及,蒙着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诗的主题和形象都具有很强的朦胧色彩,这和魏尔伦的主张是很相近的。《雨巷》也十分注重音乐美,ang韵反复出现,而且不局限于诗行的末尾,在中间也有运用,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韵脚的处理也是魏尔伦式的独特的音节。
二是《望舒草》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望舒草・序》)。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这时他对法国象征派的兴趣已经从魏尔伦、波德莱尔转向了后期象征派诗人果尔蒙、耶麦等人,并吸收了后者更为自由淳朴的诗风。
戴望舒从1928年就开始翻译果尔蒙、耶麦等人的作品。他称赞果尔蒙的诗“有着绝端底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他底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底神经,给微细的纤毫的感觉的”,他欣赏耶麦的作品“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的淳朴的心灵来写他的诗”。阙国虬在他的《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中提到,耶麦等人的作品影响望舒创作之点,主要是:1.像法国象征派诗歌一样,戴望舒的诗表现了灵敏的感觉、各种通感及感觉与情绪的微妙的对应关系。2.戴望舒追求耶麦等人作品中的淳朴诗风。他摈弃了充满着青铜色彩和书卷气的语言,而采用现代人日常口语作为诗的语言,从而形成了朴素而亲切的新的诗风。如:“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因为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遮覆住我的影子”(《夜蛾》);“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秋天的梦》);“他不知道明天只能看见天和海――或许在‘家,甜蜜的家’里他会康健些”(《前夜》)等,语句非常生活化,朴素亲切。3.与现代口语用于诗相连,戴望舒摈弃了诗中的“音乐的成分”,主张用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形式上趋于散文化。在《诗论零札》中,戴望舒提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⑧“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⑨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戴望舒还受到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苏联文学的影响,创作了《断指》《我的小母亲》《流水》等革命思想倾向鲜明的诗篇,向现实主义转变。鉴于这一阶段他的创作和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关系较远,我们在这里不加论述。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吸收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他并不像李金发那样对西方象征诗进行较机械的“移植”,也没有把中西方两种风格进行机械地“粘合”。统观其诗作,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特色: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象征主义所强调的各个方面:色彩、音乐性、通感,肌理丰富,意象奇特,象征和暗示,甚至那种深沉抑郁的情绪都在他的诗里得到完美的体现,但他诗中的象征体系却完全是东方式的,有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常见的丁香、百合、花枝、残叶、晚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意象构成其诗特殊的意象符号系统,很多描写都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相契合。如:诗集《我底记忆》当中,《夕阳下》:“晚云在暮天上散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远山啼哭得紫了/哀悼着白日底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前两句由晚云、暮天、溪水、残日这些意象构成的图景,很有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意味。《寒风中闻雀声》:“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雀儿在高唱露歌/一半儿是自伤自感。”枯枝、寒风、雀儿让人联想起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山行》:“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怨飘上我心来//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我就要像流水地呜咽/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底泪珠盈婕//我们行在微茫的山径/让梦香吹上了征衣/和那朝霞/和那啼鸟/和你不尽的缠绵意。”朝霞、落月、云片、啼鸟、流水、山花、梦香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这里的组合让人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残花的泪》:“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的残花/对这蝴蝶泣诉……”前两句和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两句则又很像“感时花溅泪”。《望舒草》这部诗集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秋夜思》:“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前两句的意象和表达的情绪,很明显是化用了杜甫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而后面的鲛人、弦柱、思忆华年则是来自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些古典意象用到戴望舒的诗里,哀婉朦胧,有着隐约缠绵的意味。难怪有人说,戴望舒是带着中国晚唐温李那路诗的影响走上诗坛的。
戴望舒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同时还注意创新,强调“旧的古典”应服从于表现“新的情绪”、“新的诗情”,如传统的“乡思”,在他的笔下成为“对于天的怀乡病”,这是一种具有现代生活特征的新的情绪,显示着三十年代一部分动摇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失落感和欲求回归的模糊愿望。同时他把传统的意象统一于他的富有象征主义特色的诗歌艺术统一在他的作品中,一些传统的意象往往变形为某种象征,而成为诗人自身情绪的对应物。
郑成志在《戴望舒精选集》的序言中对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有着这样的评价:“戴望舒与李金发的不同,正在于他能立足于自己的感情和表达的需要去接受象征主义诗歌。李金发的诗是借中国人之手写的法国象征派诗歌……戴望舒则以个人的体温融化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些色彩,把它改造成了一种个人的抒情形式,为对现代生活有着强烈不适感的、生着郁郁寡欢的都市病的人,打开了一条通向记忆和幻想的道路。的确,戴是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而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境界并不大,诗魂柔弱,正如朱光潜所批评的那样:‘视野似乎还太狭窄……感受似乎还太偏,甚至于还没有脱离旧时代诗人的感觉事物的方式。’但历史地看,他的诗通过返回个人记忆和梦想的方式推进了现代汉语诗歌对现代‘诗质’的追求。就近看来,如前所说,他不再像李金发那样移植西方诗歌,而是用中国的抒情传统嫁接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从而沟通了象征主义诗歌与现实中国经验、中国古典情调隔着一层的状态。……是中国诗歌现代性寻求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为有了戴望舒的诗歌,‘新’与‘旧’似乎不那么势不两立了。……很难想象,没有戴望舒这个中介,没有他记忆与梦想的‘调剂’,现代主义诗歌实验会在20世纪30年代吸引那么多的诗歌作者与读者。”⑩杜衡在《望舒草・序》中对戴望舒的创作也作了较高的评价:“在望舒之前,也有人把象征派那种作风搬到中国底诗坛上来,然而搬来的却正是‘神秘’,是‘看不懂’,那些我以为是要不得的成分。望舒底意见虽然没有像我这样绝端,然而他也以为从中国那时所有的象征诗人身上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一派诗风底优秀来的。因而他自己为诗便力矫此弊,不把对形式的重视放在内容之上;他底这种态度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动过。他底诗,曾经有一位远在北京的朋友说,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太过,然而细阅望舒底作品,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倒的确走底诗歌的正路。”{11}
五
从李金发到戴望舒,从初期象征派到三十年代的现代派,法国象征派的创作在中国经历了由被“移植”到和中国古典的“粘合”到“融合”的过程。李金发等初期象征派诗人对法国象征派的模仿以及和中国传统的糅合,虽然有些机械,但他们毕竟是最先把法国象征派的主张引介到中国,并最先把理论倡导付诸创作实践,开了中国诗坛的先河,扮演了先驱的角色。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则丰富和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发展的路子――在中外诗歌传统的交融与碰撞中坚持独具个性和民族特色。二者都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①以上关于象征主义、象征诗的特点主要参考了朱维之、崔宝衡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第3版。
②周作人。《扬鞭集・序》.转引自《从李金发到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诗的流变轨迹》.凡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4).
③《语丝》第45期,1925年11月23日,转引自《从李金发到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诗的流变轨迹》.凡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4).
④钟敬文。《李金发的诗》,《一般》,1926年12月号。转引自《从李金发到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诗的流变轨迹》,凡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4).
⑤杜学忠,穆怀英,邱文治。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1).
⑥李复威等编选。爱之神――李金发诗歌赏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版:5.
⑦李复威等编选。爱之神――李金发诗歌赏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版:176.
⑧戴望舒。诗论零札。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31.
⑨戴望舒。《诗论零札》.《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32.
⑩郑成志。《戴望舒精选集序》.《戴望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7-8.
{11}杜衡。《望舒草・序》.《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32.
参考文献:
[1]郑成志选编。戴望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戴望舒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李金发。李金发诗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4]李复威等编选。爱之神――李金发诗歌赏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版。
[5]杨允达。李金发评传。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
[6]王文彬。中西诗学交汇中的戴望舒。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8]朱维之。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第3版。
[9]凡尼《从李金发到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诗的流变轨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4).
[10]阙国虬。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1982.
[11]吴宗龙。浅析李金发诗歌的古典美。华章,
[12]王泽龙。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上)(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2期,2003年5月第3期。
[13]李玫。论法国象征派文学对戴望舒中后期创作的影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3).
关于长征的诗词【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4)有关作者的资料。
(5)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关于长征的诗词【第三篇】
关键词:晚唐 李商隐 温庭筠 诗变 词体
唐诗历四时三变,跨度大。对于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的状况,1943年缪钺先生《论李义山诗》一文从总体上明确提出了李商隐诗与词体的关系――“意脉相通”[1];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才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涉及李商隐诗与唐宋词、温庭筠诗与唐宋词、李商隐诗与温庭筠词、温庭筠诗与温庭筠词等四大关系。本文按年代顺序就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地综述,或许能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万云骏《晚唐诗风和词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吴肃森《谈李商隐爱情诗与温庭筠恋情词艺术风格的亲缘关系》、杨海明《“心曲”的外物化和优美化――论温庭筠词》、刘学锴《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王希斌《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等论文和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论著《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万云骏文从语言题材、艺术手法、感情倾向等方面论述了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风对词体风格形成的影响,吴肃森文也从这些方面论述了温庭筠恋情词的婉约风格是李商隐的绮词艳语从正面推动的结果。杨海明文论述了温庭筠把晚唐诗中香艳纤弱的风气纳入到新兴的词体中而创造出比诗较狭却又较细、较深的词境。刘学锴文从比较中说明了“温李”诗歌的词化特征,论述了义山诗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王希斌文认为温庭筠的乐府诗在韵律、句式和格调上引进了词的创作机制。村上哲见在“温飞卿词论”一章中认为温庭筠的诗与词在描绘感情世界的手法上、“在那根柢里的诗思方面”[2]是相近似的,有很多共同性。
20世纪90年代,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依然较少,主要有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杨世明《唐诗史》、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等论著和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迟宝东《词“别是一家”:古典诗词美学特质异趋论――以温庭筠的词与绮艳诗为中心》、文艳蓉《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等论文。
霍然在“梦断魂消的晚唐词”一节中认为温庭筠等人把诗歌创作的着眼点从男子的外在世界转移到女子的内心世界,自此“描绘各色女子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成为曲子词的创作心理定势”[3]。林庚在“词的成长”一节中论述了“温李”的恋情诗,为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杨世明在“为婉约词开道的绮艳诗人――李商隐、温庭筠”一节中认为李商隐的艳诗“为词的转写恋情发出嚆矢”[4],温庭筠的“乐府诗善于描写,精丽纤细,对于他写作曲子词,是有帮助的”[5]。刘扬忠在“孕育词体文学的文化土壤”一节中认为李商隐诗在题旨、意境、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及感情倾向等方面都接近了词的艺术规范,“接近了长短句词的内在特质和主体风骨格调”[6];温庭筠等人把晚唐诗风带进新兴词体之中,铸成了花间词风,促成了词体的独立和繁盛,“温庭筠的典范性创作,使古典诗歌形式完成了从齐言诗向长短句词的演变”[7]。赵山林文以李商隐的诗歌为例,从深情与苦调、艳体与曲笔、细意与静境等方面论述了词体的形成受到晚唐诗的深刻影响。迟宝东文论述了温庭筠诗词在撷取物象及表现手法上有统一的风格。文艳蓉文论述了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情感基调和艺术表现方式上与词有相通之处,认为他是由诗向词过渡的转递人。
21世纪前十年,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等论著和许总《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以许、杜、李、温四家诗为中心》,李中华、韩樱《晚唐温李诗风评议》,李然《温庭筠的诗词比较――兼论晚唐文人的诗体与词体观念》,张煜《温庭筠歌诗研究》,陈如静、王冬艳《幽艳晚香沁词林――论晚唐诗歌对唐宋词的影响》,慈波《温庭筠绮艳诗刍议》,蔡燕《徘徊于诗境与词境之间的义山情诗与白石情词》,高慎涛《论温庭筠词》,蒋晓城《流变与审美视域中的唐宋艳情词》,徐秀燕《温庭筠女性题材诗歌研究》,林春香《温庭筠恋情诗词比较》,张巍《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刘霁《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余祖坤《中晚唐诗变与词体独立》,张英《论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高骅《诗学背景下词体特征的确立――中晚唐五代诗歌和同时期文人词关系研究》,叶帮义、余恕诚《“向着词的意境与词藻移动”――中晚唐诗歌的一种重要走向》,李定广《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李静、唐颖菲《论李商隐和朱淑真两位爱情诗人之以词为诗》,王伟《唐五代诗体背景下词体的形成与发展》,黄立芹《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余恕诚《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余倩《从温庭筠诗看晚唐诗的词体特征》,过元琛《从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到温庭筠的爱情词》,张丽丽《晚唐艳情诗的兴盛与诗学观的转变》等论文。
倪进、赵立新等在“缘情侧艳与诗词一源”一节中论述了温庭筠的词风是其诗风的自然延伸。董希平在“晚唐五代诗歌的演进与词体的确立”一章中论述了李商隐缠绵悱恻的诗情与晚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的色彩是相一致的,已经具有了温庭筠开创的花间风味;“温李”写情之作在意象、表述方式上是相似的。许总的文章指出温庭筠情爱题材的诗歌创作侧重于感官的描绘,这一特点在温词中得到极端化发展。李中华、韩樱的文章从情感意境、语言技巧、配乐歌唱等方面论述了“温李”诗风对词风的影响。李然在文章中论述了温庭筠的诗与词在意境与意象运用上的异同以及他如何以乐府入词。张煜在文章中认为温庭筠的歌诗中出现了词在题材上相对集中的现象。陈如静、王冬艳文从表情深挚婉曲、景物细小静止、意境与凄艳美等方面论述了“温李”诗歌对词的影响。慈波的文章论述了温庭筠的绮艳诗是诗词过渡阶段的产物。蔡燕的文章论述了李商隐情诗具有从诗境向词境位移的过渡色彩,境界走向狭窄深隐。高慎涛文论述了“温李”诗歌的词化。蒋晓城文论述了“温李”艳情诗在表现方式、意境、风格、体式上与艳情词十分相近。徐秀燕文从女性形象和绮怨风格等方面论述了温庭筠女性题材诗歌与其词的亲缘关系。林春香文从女性形象、意象、主体风格等方面揭示了温庭筠对诗词两种文体的把握和运用以及其恋情诗在婉约词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巍在文章中比较了温诗温词的异同之处,论述了温庭筠以诗法入词。刘霁在文章中论述了温庭筠由诗入词的诗歌艺术特殊性。余祖坤文论述了“温李”诗歌在意象、意境等方面已极近于词;温庭筠等人将诗歌的移情、烘托、象征等艺术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中,促成了词体美质的形成。张英的文章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无题意义等方面论述了李商隐诗与婉约词的关系。高骅文论述了“温李”的古体诗、近体诗与词的关系。叶帮义、余恕诚文从题材、境界、意象、情调等方面论述了“温李”诗歌渐入诗余的现象。李定广文论述了温庭筠艳情诗词的一体化。李静、唐颖菲文论述了李商隐的爱情诗表现出以词为诗的特点。王伟在文章中论述了温庭筠借鉴诗情景相交之法而形成委婉含蓄的词风。黄立芹文论述了李商隐诗中的词化现象,论述了温庭筠绮艳诗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对其词的影响,探讨了温诗温词在女性形象、意象运用、意境表现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余恕诚文从表现“迷魂”、“心曲”,心象融铸物象,意象错综跳跃,接受楚辞影响等方面论述了“温李”绮艳诗风与花间词风的关系。余倩的文章从总体风格、题材、绮怨形象、意境等方面论述了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的词体特征。过元琛文通过李商隐无题爱情诗与温庭筠爱情词在笔法、意象、意境等方面的比较来看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发展。张丽丽文论述了“温李”艳情诗在题材风格、艺术手法、营造意境、语言声律等方面对词的影响。
由此观之,唐诗流变中关于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丰富,尚未出现专著。陈伯海先生曾在《走向更新之路――唐诗学百年回顾》一文中对唐诗研究趋向提出建言:“唐诗流变及其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关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还要进行深入的探察和剖解,务使历史的总体风貌能得到较为全面而准确的展现,这也是科学总结工作的必要前提。在这方面,我觉得目前兴起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很值得提倡,无论是对诗人群体、流派、诗歌体式、类别、历史时段、地区风貌以及诗歌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乃至各种文体间的交互影响,均尚有深入发掘的余地,只有把这方方面面的环节把握住了,一代诗史的精细脉络才能清晰无误地显露出来。”[8]因而笔者认为,对本文所综述的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注释:
[1]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
[2][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3]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4][5]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647页,第661页。
[6][7]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第56页。
[8]陈伯海:《走向更新之路――唐诗学百年回顾》,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缪钺。论李义山诗[J].思想与时代,1943,(25).
[2]万云骏。晚唐诗风和词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及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丛刊(唐代文学),1981,(1).
[3]吴肃森。谈李商隐爱情诗与温庭筠恋情词艺术风格的亲缘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1982,(5).
[4]杨海明。“心曲”的外物化和优美化――论温庭筠词[J].文学评论,1986,(4).
[5][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6]刘学锴。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7]王希斌。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J].学习与探索,1989,(Z1).
[8]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9]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杨世明。唐诗史[M].重庆出版社,1996.
[11]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12]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3]迟宝东。词“别是一家”:古典诗词美学特质异趋论――以温庭筠的词与绮艳诗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1999,(5).
[14]文艳蓉。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5]许总。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以许、杜、李、温四家诗为中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6]倪进,赵立新等。中国诗学史[M].陈伯海,蒋哲伦主编。隋唐五代卷[C].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17]李中华,韩樱。晚唐温李诗风评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
[18]李然。温庭筠的诗词比较――兼论晚唐文人的诗体与词体观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
[19]张煜。温庭筠歌诗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
[20]陈如静,王冬艳。幽艳晚香沁词林――论晚唐诗歌对唐宋词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1]陈伯海。走向更新之路――唐诗学百年回顾[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2]慈波。温庭筠绮艳诗刍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3]蔡燕。徘徊于诗境与词境之间的义山情诗与白石情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4]高慎涛。论温庭筠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
[25]蒋晓城。流变与审美视域中的唐宋艳情词[D].苏州大学文学院,2004.
[26]徐秀燕。温庭筠女性题材诗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
[27]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28]林春香。温庭筠恋情诗词比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9]张巍。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J].中国韵文学刊,2006,(2).
[30]刘霁。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
[31]余祖坤。中晚唐诗变与词体独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06.
[32]张英。论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
[33]高骅。诗学背景下词体特征的确立――中晚唐五代诗歌和同时期文人词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6.
[34]叶帮义,余恕诚。“向着词的意境与词藻移动”――中晚唐诗歌的一种重要走向[J].东方丛刊,2008,(1).
[35]李定广。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J].文学评论,2008,(2).
[36]李静,唐颖菲。论李商隐和朱淑真两位爱情诗人之以词为诗[J].咸宁学院学报,2008,(4).
[37]王伟。唐五代诗体背景下词体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8,(4).
[38]黄立芹。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39]余恕诚。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J].文学评论,2009,(4).
[40]余倩。从温庭筠诗看晚唐诗的词体特征[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41]过元琛。从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到温庭筠的爱情词[J].理论界,2010,(3).
关于长征的诗词【第四篇】
关键词:意象;画面;意旨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的,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何为古诗词的意象呢?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物,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思。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因此,在意象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形成怎样的画面,用这个意象想要传达什么,最后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意象来生成形象画面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由景物、颜色、远近等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如入画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寻找出一连串意象,然后指导学生从中整理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告诉学生:诗当然需要特征鲜明的景物,更要知道人其实也是人事,也是不可少的一部分,物画与人画相互对应、交织构成了鲜活的动态画面。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配以适当的多媒体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二、抓住意象理解写作意旨
明朝的诗评家胡应麟说过:“古诗之妙,在求意象。”意象是诗歌构建的材料,意象就是我们研读的重点。因此只有在感知并领悟意象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意象:秋、雁、边声、(号)角、嶂、长烟、落日、孤城。从上阕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雄浑悲凉的塞外秋景图。下阕意象:浊酒、羌管、霜、白发、饮酒、泪。这几个意象的摄入,作者意在表现这样的感情: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白发将军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由于思念家乡,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思念家乡的愁苦,一杯浊酒又如何能够消除呢?通过找出诗词中的意象,让这些意象“站出来”倾诉它的含义,本文的要旨便不攻自破。
有必要指出的是,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要想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还须了解它的作者。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抓住诗歌中的“拔剑四顾、停杯投箸”等画面,体会诗人苦闷、豪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相见欢》时,先了解李煜是一位后来沦落为阶下囚的皇帝,这样通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诗词中的“西楼”“月如钩”“梧桐”“清秋”等有鲜明感伤情绪的意象来理解诗人痛苦和离愁的感情,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为准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三、抓住惯用意象形成能力
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
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而“残月”则更多的是别离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钩”,勾起的便是深深的离愁。类似的还有“柳”象征了送别,梅花、、翠竹来喻隐士君子,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等等。
因此,通过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涵义,能成功帮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学生通过对一些常见意象涵义的了解,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对内容、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对古诗词的初步赏析也不成问题。
长征诗词【第五篇】
但是,在诗歌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有时并不能完全依赖和相信千百年来因袭下来的传统意象的固定含义。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义性。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简单加以阐释。
一、月的意象
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诗人和月之间便有了不解之缘。在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在古典诗歌中,月往往和距离的阻隔产生联系,因此,诗人往往用月来寄托思乡怀远的情感。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即为思乡怀远的典型例子。再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昌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2 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伤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例如,李白《把酒问月》在短短的诗行中,却发出了一连串长长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首诗一共七次出现“月”字,突出地表达了诗人时光不再、岁月流逝的生命感慨。这样的例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明月贯穿古今,抒发了千古以来人类对时间的感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地追忆。
3 以月暗示悲欢离合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愁”可谓到了极点。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其中的凄恻孤寂,令人怦然心动。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真是郁怀难耐,怨声不断啊。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残月”象征离别的伤感。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用“秦楼月”暗示离别的伤感。上面的例子,都是以月象征悲凉的情怀,当然月也可以象征喜悦的情感。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水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主要有这些象征意义:
1 以水暗示时间流逝。这种象征意义,或暗示时代变迁,或暗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或暗示人生短暂、生命流逝,或暗示盛衰兴亡的变化。例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以自然的流水来暗示时代的变迁;辛弃疾《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以流水象征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以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都象征盛衰的变化。
2 以水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古人送别,往往发生在水边。因此,水的意象就被诗人用来暗示送别。例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水急流”把朋友很快地带走,因为朋友的离开,倍感惆怅,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天边滚滚长江之水的流淌,表达了友情的绵远。
由于很多诗人有漂泊在外的经历,往往见水而生思乡盼归之情,因此,水的意象也用来暗示思乡。例如,韦庄《江外思》“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水直接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柳永《八声甘州》“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旅客思归的凄苦心情,但是,故乡渺远,归心难寄,他只能注视东流的长江水,将一腔思乡之情倾注在无语的流水中。
3 以水象征女性和爱情。用水象征女性,在水边向女性求爱,求而不得,于是水就成为了爱情的阻隔。在很多古典诗歌中,横在男女之间的往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水:《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花的意象
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花的意象主要有这样一些象征意义:
1 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这种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是最为常见、最为突出的。例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白居易《落花》“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这些都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感情。
2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落花的命运往往让诗人想到自身的命运,于是,花的意象也就具有了暗示个人身世命运的作用。例如,《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花与黛玉,难道不是同病相怜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