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论文(精编3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服装设计论文(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服装设计论文1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服装设计项目的筛选,实现激发学生创意潜能的效果
(一)了解学生掌握Photoshop课程的技术操作情况,是做好项目设计的基础
教师在进行项目的选择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Photoshop课程技术操作情况。如果学生对操作软件的功能都不是很清楚,那么项目的设计就会很难进行,或者会出现在实施阶段进行不下去,学生自信息受挫,很难着手实施。如果学生萌生了挫败感,就会降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至于项目的创意性更是无从谈起。在了解学生的课程软件掌握情况后,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太容易学生没有积极性,太难了学生很难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流出独立想象和进行创意设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意设计潜能。
(二)与企业合作获得项目,使得学生模拟实际项目整个操作流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获得设计项目,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努力做好项目。对于被企业采纳的作品,企业给予学生经济上的奖励,同时学生还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这样也避免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项目的情况,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提点学生总结,确保项目顺利有效的完成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提点的作用,给学生留有创意的空间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操,利用Photoshop软件将自己的设计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是将自己抽象的设计转化成图像的过程,涉及到软件的技术操作,同时也检验着学生是否真正掌握Photoshop这门课程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中进行提示,尽量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的能力。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类似案例作品,以便学生进行比对,确保项目实施的方向不产生误差
有很多时候,学生们的服装设计构思的很完美,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是有些误差的。比如服装德尔颜色、尺寸、大小等方面,都会产生和自己的构想有出入的情况。毕竟前期设计的时候是在纸上,没有立体感,一旦转换到电脑上,就有了不一样的视觉感。此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比对及时进行修正,总结自己的不足,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以后设计做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
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
对于完成的作品,教师应该客观的给予作品指导意见,将学生做的好的方面,讲出来,好在哪里,让学生充满自信,明确自己的优势。对于做的不好的地方教师应该给出方法,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作。学生最好将这些意见都记录在本子上,以便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四、结束语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三阶段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理论的试金石,缺一不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更加不能断裂的去看待这三个方面。同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了解目前服装设计的前沿,掌握Photoshop软件技术的最新功能,以及社会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以便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学习更好的能够与社会接轨,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从而设计出更富有创意的服装设计作品。
服装设计论文2
摘要:在时尚潮流瞬息万变的今天,传统面料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面料再造艺术应运而生,为服装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面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文章就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应用进了分析。
关键词:服装面料;再造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断提升,单纯的从服装款式进行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的个性化需求。于是,追求服装面料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显得大有潜力可挖。面料的变革与创新为服装设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对于服装设计而言,款式变化受到服装功能性需求的控制,而材料上的再创造则正好丰富与拓展了服装设计思路,使服装更具新意。通过对面料的不断创新,在提高服装的服用性能的同时,又带给人们新的审美感受,面料再造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从面料再造艺术的概念和设计原则着手,为艺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1面料再造艺术概述
面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影响着服装的颜色和造型的表达效果。所谓面料再造艺术,主要是指在面料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旨在通过改变面料自身的协调性和艺术性,为服装设计增添新元素,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价值[1]。它不能脱离服装设计去进行,因此,面料再造艺术又是在了解面料的性能和特点,并且保证其具有舒适性、功能性、安全性、美化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将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考虑在其中,结合多种工艺手段,强调服装的艺术性、美感和装饰内涵的一种设计艺术[2]。服装面料的再造艺术不仅改变了面料本身的特性,提升了面料本身的创造空间,而且能很好的展现设计师的创作理念,带来最好的视觉盛宴。
2面料再造的表现手法
面料再造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归纳为加法、减法、变形法、综合法。
2.1加法
将相同的一种或多种材料运用排列、组合、叠加、堆积等添饰手段而形成立体的、和谐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富有创意的服装面料的再造手法[3]。
2.2减法
将原有面料经过抽、镂、剪、烧、烙、撕、磨、腐蚀等手段除去或破坏局部,使其达到一种特殊肌理效果的再造手法。
2.3变形法
将原来的面料经过抽褶、皱缩、捏缝、拧结、挤压等变形处理,使面料具有丰富变化的浮雕效果的再造手法。
2.4综合法
同时采用加法、减法、变形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再造手法。
3面料再造艺术的设计原则
3.1功能性
功能性是服装面料再造艺术的重要的设计原则。面料再造艺术应以功能性为主要设计原则,充分体现服装设计对人们体感的影响,根据服装本身的实用功能、穿着对象、适应环境、款式风格等因素考虑其中,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应以体现或强调服装的功能性为设计原则[4]。
3.2艺术性
面料再造设计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能给人很好的精神享受和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在气质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视觉上也更和谐。艺术性是面料设计最为本质和灵魂的原则,只有将艺术性贯穿到面料设计中,才能使服装更具精神内涵,传递更为深刻的思想价值[5]。3.3协调性服装面料不仅是服装造型的物质基础,也是造型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但若两者配合不当,那么看上去就无主次和个性而言,无法达到在形式和风格上的统一[6]。因此,面料再造艺术应结合面料和整体风格特点相统一,使服装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
4面料再造艺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衣着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调独特性、优越性和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审美心理和消费观念无疑影响着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向,使设计师开始把设计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服装面料再造中,通过材料与整体工艺的完美结合来体现设计的理念和创作灵感。那些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充分的说明了探寻发现和巧妙运用独特材料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对面料的适时改变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这潮流瞬息万变的时代,设计师要想脱颖而出,在其他设计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那么面料的再设计就形成了新的突破。更需要结合面料本身的质感和材质等方面来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也会是未来服装设计的变化趋势。
5结语
本文通过对面料再造艺术的概述、面料再造的表现手法、面料再造艺术的设计原则和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充分的体现出面料再造艺术是设计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要想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同时又保留适宜的面料特性,设计师们应勇于创新实践突破传统,把面料再造艺术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雷兴武.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17):54.
[2]吴晓菁,温金.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运用[J].纺织科技进展,20xx,1:84.
[3]邓玉萍.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再造[M].南京市:广西美术出版社,20xx:8.
[4]龚建培.现代服装面料的开发与设计[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4.
[5]杨陈.服装面料的再造设计[J].服装与面料,20xx(3):64.
[6]韩云霞,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应用[J].滨州职业学院报,20xx(4).
服装设计论文3
摘要:一个舞台剧目的成功推出,离不开音乐、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服装也是舞台呈现重要的元素之一,笔者从事服装设计多年,深知服装设计的成败在剧目演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舞台设计时,如何把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以曾经参加设计过的一台剧目彝族舞蹈诗画《彝人三色》为例,对该剧目的服装设计特色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彝族;彝人三色;服装设计
一、彝族舞蹈诗画《彝人三色》简介
彝族舞蹈诗画《彝人三色》是20xx年,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全新创作的大型彝族舞蹈诗画剧,该剧在利用这些民间舞蹈元素时,摒弃了以往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手法,用全新的创作手法来创作,运用彝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元素,采用现代舞的创作理念,挖掘、展示彝族文化内涵,呈现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整个剧目以彝族所崇尚的“三原色”——黑、红、黄作为切入点,运用了彝族民间丰富的舞蹈元素,展现了彝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二、彝族舞蹈诗画《彝人三色》服装设计特色
1、充分利用服装色彩展示人物特点
一部好的剧目离不开观众的感知和心理产生的共鸣,感知力是感觉力与知觉力的综合力。感觉力是知觉力的基础,知觉力是感觉力的深入。舞美设计是一种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活没感知力的敏锐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感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形状一旦被人所感知,都是被知觉进行了积极的组织或建构的结果,也就是通过变形、变位、对称、平衡等多种方式,使人产生一种特殊审美经验,从而达到审美的高峰。此剧以民族文化为主题,抓住观众的审美心理,以色彩为突破口进行了研究创作。色彩是给人最直接的感官感受,是审美心理的重要内容,舞蹈服装色彩不仅能直接体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且能对观众产生一种最直接的视觉刺激,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审美欲望,释放他们的审美心理情绪。色彩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环节,能很好地促进剧中人物与台下观众的情感交流,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传统彝族服装讲究象征和写意,其色彩比较浓烈,所蕴藏的内涵需要观众的联想和想像来发挥,这种色彩的情感并非单单是个人的感觉,每种色彩都具有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质、一种普遍的认知性,从而形成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而当代观众缺乏传统剧目的审美经验,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彝族服装理念来设计该剧服装,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为此,在设计上,首先就是要抓住人物特征来进行设计。比如,舞蹈《黑白》中,苏尼白色的服饰。“苏尼”是与毕摩相提并论的彝族民间神职人员的称号,一般译作“巫师”。“苏尼”与“毕摩”有许多类同之处,他们都是与神鬼相交的彝族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中俩种丰满灵动,并相得益彰的重要角色,在彝族民间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他们都扮演着沟通人类与鬼神之间的使者。毕摩一般穿着的服饰为黑色,手持神杖。因此,在苏尼服装设计上,就要与庄严厚重的毕摩服装有所区别。在服装色调上,就选用了白色,再加上一些彝族的图腾符号,凸显了苏尼这样的特殊人物的神圣神秘。
2、把剧中情节的转化作为服装的基调变化
服装基调的转换不是平面的,是有节奏的,我们根据剧目的节奏,结合彝族服饰色彩三原色——黑、黄、红,把剧目根据上篇、中篇、下篇分成了三大色块来加强了该剧服装的舞台审美效果。上篇《厚重的黑》,这是一场离别的痛,厚重的黑是彝族的底色。在黑白的交替中,在阴阳的交替中,苏尼鼓声阵阵,撼人心魄。黑色象征邪恶和死亡,白色有“纯洁”和“死亡、恐怖”两方面的含义。通过黑色和白色的交替变换,很好地展示了舞者送别亲人在与幽冥世界作最后斗争心理历程。中篇《金色的黄》,歌传情,舞达意。弹起小三弦,彝家小伙子心中深深的爱恋,化作醉人的情歌,唱醉了姑娘的心事,唱醉了千里彝山。幸福的笑容在金色的田野铺展,收获的喜悦流淌成欢乐的海洋,勾画出沧桑岁月里一抹金色的黄。下篇《燃烧的红》,征战的厮杀声震天动地,彝人的勇士挥洒热血,染红了古战场的夕阳。母亲渴望安宁的心声,绽放出艳丽的花朵,盛开在伤痕累累的土地。生命轮回,生生不息,勤劳勇敢的彝人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阳。
3、通过不同服装款式适应场景变化和体现人物心理
如《女人烟锅》中,我们根据剧中舞者身份的转换,给她设计了黑色女披和一身简洁而华丽的彝族服装。黑色女披雍容华贵和端庄稳重。简洁而华丽的彝族服装显得活泼、时尚与黑披产生强烈对比。舞者在布幔中穿行,时而身着黑披,雍容华贵步伐端庄稳重,时而衣着时尚,轻盈欢快体现出舞者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心理铺垫和性格暗示。
三、彝族舞蹈诗画《彝人三色》服装设计获得成功的启示
一是创作理念的创新。《彝人三色》从内容上看,它有别于《太阳女》是着重于展示彝族的民族风情、民俗,以及彝族经典的歌舞。《彝人三色》在内容上用了诗画的结构手法,来展示彝族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彝人的精神面貌。二是对比手法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在舞蹈结构内容上,黑白、阴阳、生死、爱恨……通过一组组对比强烈的舞蹈,展现了彝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独特的民风民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服装设计上也同样采用了色彩的对比,给舞蹈的表现锦上添花。在服装设计上,大量的使用色彩对比,营造了舞蹈环境,揭示了舞蹈主题,凸显了色彩的张力。对比手法的运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深了舞蹈主题的呈现,给观众极大的震撼。三是色彩节奏的有效控制。《彝人三色》不仅仅是在舞蹈的结构上较为紧凑合理,在服装设计上,对于色彩节奏的有效控制,也是值得一提的。《彝人三色》的服饰已经不仅仅是舞者单纯的符号,色彩也不是单一的色调呈现,它与舞蹈本身紧密结合,起到了推动情境发展的作用。色彩赋予了服饰深刻的寓意,已经变成一种节奏,参与到舞蹈的节奏中,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让整台剧目张弛有度,起伏跌宕,勾勒了彝幅彝人世界大气、灵动的诗画。彝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彝族的历史悠久灿烂。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一直是彝州文艺工作者肩负的重任。通过彝族舞蹈诗画《彝人三色》中经典的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色彩绚丽、种类繁多的民族服饰……展现彝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使彝族传统的民间歌舞焕发新的活力,使之发扬光大。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悠远古朴,让人们去感悟这片红土地的神奇与美丽,品味它历经千年的独特韵味。鉴赏流光溢彩的彝人画卷,体验一次神奇美丽的“彝州服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