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参考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蚋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加以研究,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应坚持四个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全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由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的决定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同志在此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构建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理应在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找准自己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转变观念是先导。它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观念,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素质教育模式,使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真正成为灵魂工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培养其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原本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行为,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不少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认真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在部分老师的潜意识里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我讲你听”就是了,这种教育观念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陷入“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泥潭,从而使一些老师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这种教学的“主体缺失”特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破坏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系统.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旦其学习需求不被了解、学习情绪不被关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结果往往是,课堂上打瞌睡的多,看小说听随声听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从而彼此挫伤对方的热情,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观念。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种,老师要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获得和发展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表演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这个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能是导演,这就要求老师在用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的基础上,紧贴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给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留下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变“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参与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参与,让他们始终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自由、探究、合作地学习,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有所乐。宋朝学者张载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至不能自已,因此定会长进。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内在要求。我们讲素质教育,是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健康的身·t,-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青年大学生要想成为政治坚定、知识丰富、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必须按照同志提出的要求: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关键是将人文社科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种把人才理解为单一智育型,把素质教育片面理解为人文知识的教育,都是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忽视社会主义人才目标的表现。当然,“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语)青年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和人生,并自觉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自己,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对此,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把教育的使命感落实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落实到教育观念的更新中,树立以理想信念价值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育人思想,重德能、促智能,着力于学生身心和潜能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在教学中应把握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在授课时要扭转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解理论的倾向,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没有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同时,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增强他们抵御错误思潮、腐朽思想的能力,建立起防御和平演变的免疫工程。
三、全体性原则
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特殊贡献的校长张锦斋对素质教育的诠释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他以“面向全体”替代“选拔英才”,他确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他认为要把学生作为“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而不仅仅是“认知的主体”。
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现在不少高校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不受学生欢迎,个别学生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学习理论相当淡漠。大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人,他们从一个认知环节到另一个认知环节,头脑中总会交织着各种矛盾和斗争。我们教师对这类学生不能简单地抱怨,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都不能少”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乐学是学习的教育境界。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让全体学生感到上理论课的快乐,老师应把创造乐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喜欢。现在,素质教育已越来越重视情感因素和人文关怀,也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精神的高度尊重和小心呵护。老师要做的,无非是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每位学生的未来从心底里充满期望,保证与学生沟通渠道的畅通,真正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学生最大的渴望是被肯定,在教育活动中,赏识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满足其内在需要和情感需求的不可忽视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成长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尤其是问题学生更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长处,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坚持因势利导以激励和表扬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实现其个性价值。对于一些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老师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不放弃任何希望,也许在你教育他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他显著的改变,但并不能否定你教育的效果,只要有一天他开窍了,他一定会铭记您的这份良苦用心。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多留些心和一点小小的主动而已,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课堂教学的快乐之道,都足以让学生产生一份温暖感和安全感,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进取心。
四、针对性原则
对当前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学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授课内容和方法,有的学生认为那是“老教条”、“千古不变,一听就烦”,有的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对理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有的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有的只学不用,知行不一,学用两张皮,总之,“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学”的情形普遍存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展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当代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历程长大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他们感兴趣或者更多关注的是现实问题,即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大学校园是社会上各种文化的集散地,“信仰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青年学子,有些人缺乏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信仰真空”使得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人。针对这种情况,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现实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和把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充分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用成功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思想来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中,具有定向作用、导向作用、动力作用、超越作用和潜能发挥作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笔者从深化教学改革的层面,浅析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中的这些作用。?
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创造。它强调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既有赖于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有赖于其非专业素质,即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较过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此言无疑点明了思想政治素质在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实效,关系到我国当代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它通过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对共产主义基本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信任的教育;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培育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培养“四有”新人。在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下述作用:?
(一)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亦即培养我们自己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这种定向作用,完全是由它自身的内涵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定向作用。?
(二)导向作用?
塑造大学生成功素质,关键在于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之中,最终沉淀于他们的身心机体之中,进而形成特定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是它的方向性作用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导向,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紧迫需要。由于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在其成长过程中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诸多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缺陷显而易见。突出表现为缺乏科学的远大的理想,缺乏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集体主义意识、道德法律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心理素质脆弱等。这些境况无不令人担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他们从道德认知上和道德行为上进行引导。?
(三)动力作用?
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科学的远大的理想是核心层次的素质和关键的素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是一种最强大和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则是增强这种驱动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他们把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并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超越作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超越的核心就是培养出能在改造现存世界的同时,以独到的实践意识的能力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其神圣的职能就是启迪人们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如果它不带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那么它就丧失了拓展人的心理空间和引导人的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发挥超越新功能,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有作为的地方。?
(五)潜能发挥作用?
成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时展需要,注重开发大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两者都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载体反映出来。那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专业素质,促进潜能的激发,使大学生能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潜能中的核心部分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面临的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各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学生不爱上政治课成为普遍现象。依笔者之见,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一是指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大国在全球推行“”和西方社会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中国搞意识形态的侵蚀,以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影响和争夺青年一代。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推向市场,走向市场。在这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下,出现了“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观念。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教育并不能传授他们生存的技能和求职的技巧,学的好不好无关紧要。这表明,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环境,更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社会的大德育观亟待确立。?
(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本来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均须经过大脑的思维,并与原有价值准则进行比较,以及对实践后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才能予以认同。可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把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属于创造性的许多素质或被忽视了,或被扼杀了。这表明,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进入学生头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
笔者曾于2005年对我校某专业某年级学生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率最低,认为这两门课太抽象,说教性太强,而且倍觉哲学内容太庞杂;对《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课的兴趣一般。而且感兴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研的需要和取得学分的需要。但是,调查的另一重结果是,任课老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教学水平高,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爱听,就感兴趣。这表明,作为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要削弱或减少,而是要加强和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着眼于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
如何扭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如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平台,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同志的直接指导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简称“05方案”),此方案按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对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思想政治课体系。该体系的新颖性表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目标在于进行道德、法制观的教育。这一新型体系高度体现了新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的思想,从而为我们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途。?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一种塑造自身优秀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要讲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消化、再创造。教师的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要落脚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思想,紧紧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使课堂教学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能力培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实施“05方案”,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要认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把对成功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自己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施“05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其次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才干和能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在理论上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站在历史思想巨人的肩上,又要站在当论学术前沿,更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义主编。21世纪教育视点[J].21世纪教育期刊社出版,2007年上半年各期。?
[2].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教育主旋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所谓素质,就是个人先天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它主要包括“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方面的内容。
1着力推进“三德”教育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教师要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舆论环境。学校要努力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保护和鼓励那些见义勇为、乐善助人的学生,使高尚道德行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流。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教育切入点。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本专业和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拓展,稳步前进,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加强家庭美德教育,使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中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选树典型,使家庭美德建设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在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以课堂为主的理论教育同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去鼓舞和教育人的形象教育相结合,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同学生自我演讲、主题辩论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把理论教育同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思路,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规划,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育他们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努力让“三观”教育深入人心。
3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要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方向、立场、观点教育的首要内容。应利用大众传媒、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和基本国情相结合,把优良革命传统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让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发展中去把握民族的盛衰,从而增强大局观念和忧患意识,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教育、感染和激励他们自觉地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
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包括智能(力)素质和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能(力)素质等特征的总和。通常来说,价值观、责任感、毅力、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
1讲解革命伟人的经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除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外,还要讲解革命领袖的曲折人生,现身说法进行教育,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效果很好。革命领袖在大风大浪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学生的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尊重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思想、心理上的多样要求,尤其是要通过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把外在的社会化思想灌输到学生思想中,逐步实现由外至内的转化,最终达到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实质性飞跃。其次,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需求。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心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科学地分析存在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引导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提高心理素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本身就是培养和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活动。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应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和突出创新教育的内容,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贴于
1展现课程的理论思维特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时代性、理论性。作为教师,必须要牢牢扭住这一特色不放松,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分析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激发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还要学用结合,让其真正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告诉学生,作为一种理论,其产生必然要符合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道理。因为,只有条件具备,理论才有可能产生和形成。其次,要引导他们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独立分析问题。
2学用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学习理论,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看待。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 现实进行阐释和分析;另一方面,更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即兴演讲、热点论辩和能力模拟等多种实践环节达到学用结合。一是让学生感觉到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强学习的兴趣;二是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教育(广义的),它对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创新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精力大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结果,教学显得空洞乏味,给学生造成了“学院派”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使他们学会生存、做人和做事。
2深挖课程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含有相当丰富的人文知识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的时候,不但要告诉学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还要讲清楚毛泽东思想也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果。因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的传统文化无疑会给革命者的思想发展涂上厚重的文化底色。踏上革命的征途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他大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使毛泽东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但在他们的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古代道德加以评析,不仅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楷模,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历代的经典史料来警示和勉励共产党员奋发进取。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道德传统。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能使大学生们深刻地体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精神魅力,从而充分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在本质上看是一种人文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本义和宗旨,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实践中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格健全、素质优良的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18~19.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第四篇】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跨国界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西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其更面临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人文教育却越来越受冷落,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个性发展畸形、精神生活空虚、专业教育模式狭窄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级各类以培养卓越人才为主要职责的院校,即便他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将肩负着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某些高校片面地追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忽视本校的实际,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创建科研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大军之中,大力加强理工科建设,唯科研成果至上,从而逐渐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最终导致部分院校大学生的畸形发展,缺乏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重要人文素养;此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许多个性问题,如:各地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方案不相同、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不牢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等,都使得高校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取得较好效果的文化素质教育。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面对以上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畸形”和缺陷,我们要如何深入地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等,这已成为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必然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2006年3月,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1]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2)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不断地对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归纳和创新,是提高国民教育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实践,得出一套较之以往所有相关文献研究中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易操作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并给出相关的一些操作案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绿色课程”、“人文校园”、“阅读经典,传承文明”等活动,希望给广大高校、以及培养师范生的综合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3)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强大国防的重要保证。《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寓官于校,培养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军官队伍,对于加强国际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卓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高低,将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教育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可见,高校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学技术,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专业、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5)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塑造、心智健全、人格完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能够拓宽德育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成果,为其打下牢固的审美基础,有助于将德育的内涵进行拓展,将理论课教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并通过文化环境和氛围潜在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
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
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运行,认真拓展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序的开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卓越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坚持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健全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立体、开放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融合人文与科学教育,本着“发挥个性、寻求共性、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以基地建设为轴心,通过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内外系列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等工作,以培养知识面宽、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卓越人才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建设。教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为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要求广大教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学习、与时俱进”,以加强自身修养和师德教风建设,在教学中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为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并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活动,如:承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年会”等。
(3)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内容可按文学艺术、哲学人生、科学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形成系列,实行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同时,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及卓越教育优势,实行文理渗透,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创新教育和绿色教育,开设了“创新教育学”和“卓越教育课程”,所以,从课程设计的层面上看,我们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条件。
(4)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三强人才”。学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为依托,实行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尽可能多地给试点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训练环境,各种学术交流平台,金工实习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加大对试点专业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支持开展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