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扶贫论文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468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扶贫论文范例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扶贫攻坚论文1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做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途径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是重点培养文化产业设计人才的地方,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践探索艺术设计介入精准扶贫途径。(一)在地文化资源转换成乡村旅游品牌IP。旅游品牌是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作为内容来源,从开发方式、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深度挖掘资源地的IP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基于一定的资源体系创造符号价值赋予新的价值的生产过程,形成以独特价值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这就是品牌经济的体现。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时代,品牌价值就等于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将帮助农民致富。目前来看,农村急需开发和挖掘在地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有效应用,采用策划设计方法,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扩品种、创品牌,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提升在地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产业扶贫。(二)文创产品驱动助推精准扶贫。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激活农村手工艺活态化传承。在保护中开发文创产品,利用在的资源,重新设计改良传统工艺和新材料研发,让手工产品即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又有大众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地的文化精神。为此,艺术院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梳理保护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产品赋能)将品牌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重塑品牌关系将区域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准扶贫的品牌亮点,带动区域脱贫。(三)设计服务驱动助推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可以利用互联网+和ar新技术的知识,协助搭建新的生产消费系统和实现体验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综合考量政策、商业及资本问题,以在地的实际问题与国家政策对接,赋予系统驱动力,通过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以及对文化资源IP的重塑和孵化,利用大数据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实现推广和营销,产生接地气的艺术设计营销解决方案。(四)非遗保护和开发。用技术助力非遗老手艺传承。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需求,要激活这些手工艺,就需要重新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让手工产品与现代生活及日常审美产生新的连接。为此,艺术设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继而帮助农民智力激活贫困人群的原生动力。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乡一对一帮扶,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即非遗工作站,帮助农民打造“一村一品”,用艺术设计手法结合在地文化建设乡村景观节点、特色旅游线路,以及改造设计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情味的乡居形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五)建立扶贫考核制度。将艺术设计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中,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各级党委和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的专门学术机构,注重田野调查及顶层设计,从精准扶贫工作的源头为艺术设计开辟服务空间。建立艺术设计学科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制度,注重艺术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的广泛性、长远性,让在地农民参与考核的精准扶贫体系。

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精准扶贫关键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往往通过艺术设计得以实现。藉此,艺术设计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上融汇贯通,发挥着其他扶贫工作无法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炯。艺术振兴乡村途经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

[2]廖恳,袁华,陈立华,张卫国,邓秋军。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23-27.

[3]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6-20.

[4]蒋好书。文化资源如何做成文化产业[J].商业文化,2017(10):24-29.

[5]于建嵘,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J].人民论坛一社会治理,;

[6]张军。深划改革,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能[J].东岳论丛,2018(06):133-139

[7]朱依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式思考[J].设计,2016,29(12):142-143.

[8]毛玉颍,郑欢,许熠莹*.艺术设计类作品数据库平台设计探索[J].设计,2016,29(13):86-87.

扶贫毕业论文2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54-02

2008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贵州毕节试验区:20年探索科学发展之路》为题,报道毕节试验区20年科学发展的成就,并在编后中这样评价道:“毕节人20年的试验,就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而这一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实际上是自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首先倡导建设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始的。从试验区成立之日起,毕节人就树立了这样一种科学发展的理念,并在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按照这一发展观念指导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一、在发展的思维方式上,逐步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立体型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毕节地区仅仅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扶贫救济上,一味地采取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救济的政策,效果很不理想。一些地方越扶贫、越落后,越输血、越贫血。由于只考虑发展生产,而不注重生态建设,导致一些地方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贵州省委一班人开始思考对毕节扶贫救济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充分认识到,光是靠输血,靠扶贫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开发扶贫,并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毕节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目标。否则,就会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的在总结毕节以往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贫困落后和生态恶化这两大严重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把中央大政方针和毕节的实际结合起来,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构想,并于198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这个重大决策,是毕节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决策,指明了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明确了试验区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战略。它标志着毕节地区在发展的思维方式上,逐步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立体型的转变,这一发展理念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随着试验区的建立,试验区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在内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复合型立体型发展模式。

二、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逐步实现从自力型向自力型与借力型结合的转变

过去,毕节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寻求发展。由于毕节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交通落后,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包袱沉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速度太慢,根本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试验区成立20多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借助于各中央的智力支持,加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毕节试验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从贫困走向温饱。试验区建立前的1987年,全区8个县中有5个国定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比例高达69%;全区粮食产量为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4元;垦殖指数高达%。而到2008年,全区粮食产量为万吨,全区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的富余;全区产业结构实现了“一二三”排序到“二三一”排序的历史性提升;财政收入从1987年的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2756元;森林覆盖率从%上升到%。试验区建立之初的“粮食、人口、生态”恶性循环初步得到控制,经济社会发展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第二次跨越,毕节试验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2009年4月14日中央统战部在京牵头召开的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会(简称“”会议)以后一年,毕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势头。两次新跨越的实现,是毕节自身的努力和各派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和中央统战部、各民主派党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试验区的对口帮扶成为毕节试验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两大动力。

三、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逐步实现从物本型向人本型的转变

传统的发展方式是掠夺式和粗放式的,是以物为本的,现代的发展方式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而毕节试验区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由于指导思想的缺失,最初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曾长期陷入“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但随着试验区的建立和“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提出,毕节地委、行署根据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在由各派组建的北京专家顾问组的指导帮助下,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即:“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按照这一思路,毕节地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把人口、生态、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改革试验,围绕群众的具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来制定实施改革试验政策措施,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就的同时,又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这些思路和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成功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的困扰,走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了毕节地区发展模式从物本型向人本型的转变。

四、在发展的目标方向上,逐步实现从开拓试验型向探路示范型的转变

毕节试验区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实现“近期做作示范,远期探路子”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在贵州的扶贫工作上做示范、取得重点突破,还要为岩溶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路子、提供经验,找到一条喀斯特岩溶地区脱贫致富的科学发展路径。经过全区人民20多年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毕节发展的新路子,即包括毕节试验、毕节经验、毕节精神在内的“毕节模式”。毕节模式昭示了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基本规律,蕴涵了毕节试验区探索创新的基本方法,对毕节试验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对其他贫困地区的开发扶贫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意义。可以说,毕节试验区20年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创新发展又一个生动范例,是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探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其他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示范。200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曾以《令人神往的美好蓝图》为题,以毕节地区建设为例,作出“毕节试验区的小试验,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大方向”的重要结论,是对毕节试验区20多年改革开放成效的最好诠释。

扶贫攻坚论文3

思想政治方面,×同志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能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理论水平,使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同志作为一名党外副县长,曾多次被请到县委党校为中青年干部班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苗族自治县是一个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战争等原因,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年,×同志利用在民革机关多年分管提案工作的经验,把等级低,路面差,贯穿×县湾塘、白云、和平、新华个省级扶贫攻坚乡,全长公里的芷白公路改造工程形成材料并予上报,由省民革两次向省政协七届五次、八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年×月×日,省交通厅在省民革致交通厅党组的专函上签字“同意立项”。年月,交通厅分三年安排扶贫资金万元改造经费,芷白公路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到年公里全线完工。

自卫还击战结束后,铁路部门关闭了白河乡大树塘铁路、公路平交道口,以白河乡大树塘为中心的大水、桐子、团结、坡头、胜利等个行政村的热区作物在收获季节只能依靠小竹筏从河东岸运到河西岸,再由马驮上昆河公路装车,一旦雨季提前,南溪河涨水,竹筏不能摆渡,河东岸的几万亩甘蔗、西瓜、菠萝就运不出去,损失在百万元以上。为解决这个问题,×同志和县交通局、乡党委、乡人大、乡政府领导十余次深入村子到农户家实地调查,随后,他又奔波于×和开远铁路局之间,经过个月的艰苦协调,取得了开远铁路局领导的支持,终于使关闭年的大树塘铁路、公路平交道口恢复开通,农民一年四季都可以从陆路道口运送物资,十分便利。

×县是×省重点林业基地县,但缺乏资源和人才的结合。为此,×同志在县级五套班子会上首先提出诚邀西南林学院在×建立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议。在中共×县委、县政府、民革西南林学院支部的支持下,×同志和县林业局先后次到西南林学院商请,终于和西南林学院签订了正式协议。“西南林学院×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的建成使用,将为×县山区综合开发和林业发展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并成为×省“县校合作”的先例。

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建设同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及时向省民革作了反映,省民革经过认真调研后,由×多渠道筹资万元,在大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滴水乡村建成了口沼气池,减少农户使用薪柴对天然林的依赖,促进了林业发展。

×县万人中,原有万人未脱贫,有万人生存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石山区。为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异地移民开发扶贫的方针。白云乡解放村丫口寨自然村远离水源,长期饮用极不卫生的浑水,群众长期无水洗脸,而被称为“花野猫脸寨”。×同志得知情况后,积极向省民革反映,并通过白云乡党委、政府协调努力,由农民自己投资,州扶贫办补助,把该自然村户贫困农民搬迁到底土公路旁的轿子山。户农户猪圈砌好后,×同志协调资金元解决全部石棉瓦。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同志为户农户人在年底实施“一人一亩优质核桃”规划。白云乡党委、政府将该村定为“民革×省委异地搬迁扶贫示范村”,并由省民革经济支部捐吨水泥建成口沼气池。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省民革认为×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滞后,劳动者素质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办学条件,在省民革领导的支持下,×同志亲自上昆明、跑北京,为×教育跑项目。在省政协赵淑敏副主席和省人大副主任、省民革主委卢邦正等领导的直接关心、帮助下,省民革多渠道筹措资金万元援建的“×中山希望小学”于年×月×日建成投入使用。年月,由民革省委多渠道筹措资金万元援建的“×宋庆龄希望小学”又成为×省派第二所规范的希望小学。该校除招收滴水乡当地生源外,还重点解决县内名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缀学的农村少数民族女童。

为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年,民革中央经社部副部长沈学斌专程到×,代表民革中央向滴水乡鱼嘎底自然村捐赠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一套,省民革也赠送一台彩电。×将在年以前完成“工程”(“工程”即米直径的天锅,个千瓦的接收功率,方圆公里的覆盖面),以解决本县平方公里土地各族群众接收电视难、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同志在省州多方筹措资金,在白云乡“民革×省委异地搬迁扶贫示范村”的转田村(户人)、滴水乡前进村民委员会(户人)投资万元,建成三座“工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三个村子的各族群众称“能看中央的领导,能听清省长、县长的讲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26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