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人物档案范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82317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物档案范例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人物档案【第一篇】

确切地讲,当下评价一张现实照片的价值高低、收藏与否,都会受到个人认识、位置身份、知识背景、好恶标准,以及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影响,一百个人可能会给出一百种评判、一百个分值。因此可以设想,对一张历史照片的目前及若干年后的价值要做出准确判断,其困难之大以及要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

为加强照片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发利用照片档案服务于社会,国家颁布了《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其中对照片档案收藏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

1、记录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和重要工作成果的照片。

2、领导人和著名人物参加与本单位、本地区有关的重大公务活动的照片。

3、本单位组织或参加的重要外事活动的照片。

4、记录本单位、本地区重大事件、重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及其他异常情况和现象的照片。

5、记录本地区地理概貌、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以及民间风俗和著名人物的照片。

6、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

依据国家对照片档案收藏范围的界定,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在照片档案收藏过程中应遵循的几条重要价值判定原则:

真实性原则。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忠于职守,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秉承“据实立档、据实用档”的原则,维护照片档案的真实、完整和统一。其次,收集的照片档案要真实记录,照片所反映的内容和形象必须完全真实。随着数码影像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日臻成熟,弄虚作假、移花接木、涂改粉饰的照片时有出现。照片档案只有真实、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才能起到工作查考、经验总结、历史研究的依据凭证作用。

重大(重要)性原则:照片档案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形象记录。档案工作者在确认它的记录属性的同时,要鉴别它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保存价值。并非事事、人人的照片档案必存必留,应选择本单位、本部门重大事件、活动、重要人物以及产生较大影响的照片留存归档。

完整性原则。指照片档案内容的全面和形式的多样。照片的形成有的是单张的,有的是成组的,收集时要注意保持照片之间的联系,保持事件、人物的历史连贯和完整。同时,同一事件、同―人物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多背景地留存影像,做到照片内容完整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才能使照片档案有更多、更广泛的利用价值、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

多元性原则。指价值多元和需求多元。从国家颁布的《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对照片档案收藏范围第6条的不确切价值规定可以看出,由于对事物认知程度的历史局限,由于照片只能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或几个瞬间的自身局限,在考量和甄别一些照片档案自身价值时,就会出现暂时的不确定性。照片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充分考虑照片档案瞬间即逝的记录属性,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精神,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观、认知观,从未来的、可能的潜在需求出发,挑选那些画面影像清晰、形象与主题联系密切,或是体现一定社会痕迹、时代特色、生活烙印的照片加以收存。

有效性原则。不论各单位、各部门保存的照片档案数量多少,总有一部分照片档案被经常利用,并得到广泛认可,而另一部分照片档案却长期处于搁置状态。虽然,经常有效使用不能作为评判照片价值高低的标准,但是,照片档案工作者要时刻追踪、研究有效性照片的内容、形式、特点、类型,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收集整理,努力提高收藏照片的实际有效性,以满足社会需要。

人物档案【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人物档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内外;应用

当代社会把档案信息称为“原生态”信息。所谓原生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也就是说,档案信息的原生性、真实性、稳定性,是其他“派生性”信息资源不可比拟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档案信息是其它信息之源。

1 高校人物档案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属国家档案之列,这是建立人物档案的法律依据。高校人物档案的建档对象包括学识渊博、成果丰硕的专家、教授、校级领导;成绩显著、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著名的校友和具有代表性校园人物。人物档案真实记录了他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果,折射出大学的校本文化。

高校人物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是高校人物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师、名师是高校人物档案的重点,是一所大学的品牌与灵魂。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铸就了大学精神。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体现了大学与人物的关系。

高校人物档案具有五大特点:(1)真实性。高校人物档案是高校各项活动的真实纪录,具有自然生成的特点。(2)教育性。每所高校的人物档案都记录了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和业绩,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层面的活动,是思想、文化、科技等教育的良好资源。(3)知识性。高校是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高校人物档案是这种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4)文化性。大学校园是人类文化传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先进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往往都是在校园中产生、传播与发展,大学文化就是通过高校档案传承而沿袭下来。(五)社会性。高校人物档案是人物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仅应用于校园内,也应用于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2 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内外应用情况

高校人物档案建设的现状

高校对校园历史人物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高校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人物档案和校史馆的不是很多,这部分校本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教育资源未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率大打折扣。“唤醒”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高校人物档案资源未纳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

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总体而言,《纲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在贴进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方面的问题仍较突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不敢作为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只注重讲授理论,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忽视了对本校的人物档案做认真的了解,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经常是“十年一贯制”,案例陈旧,使学生产生“吃剩饭”、“喝剩汤”的感觉,降低了《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

高校人物档案和档案馆没有被作为教学实践的资源和基地进行建设

一直以来,《纲要》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同时受到安全、经费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不多,是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薄弱的环节,是困扰《纲要》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许多高校没有把档案馆建设为《纲要》课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作为校本资源却躺在深闺无人识。高校人物档案所内含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资源,是档案宝库中的瑰宝,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等待着我们将其展示出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

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主力军作用

校园网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建校时间、学科专业、重大成果三个方面。校园文化是《纲要》课教学第三课堂,由于人物档案建设的欠缺,造成档案文化的缺失,因而对校园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了解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精神的理解。

3 促进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堂内外应用的对策

《纲要》课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掌握思想政治领域的普遍原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具体思想政治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将认识、认知积累内化为稳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外化为做人做事的行为。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资源建设,高校人物档案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纲要》课的教学活动将会生动和丰富多彩。

加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工作肩负着资政育人、传承文化的特殊使命。高校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人物档案资源建设,主动开展人物档案编研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之中。高校之间要开展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各高校档案信息共享,使得各自单一的“信息孤岛”连通起来,让优秀的教育文化流动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规模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模式。2005年12月上海市高校档案学会建立的上海高校档案信息网设立了人物档案、珍档集锦、学术前沿、网上展览、国际瞭望等栏目,是上海市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范本。

强化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地参与到高校《纲要》课堂教学的应用中,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作为高校的校本资源,更应是《纲要》课教学资源的源泉。

目前高校的《纲要》课都采用了教育部推荐的教材,这些教材体现了教育部社政司颁布的《纲要》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材其内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把那些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全面、准确、简练、清楚地展现出来。至于那些案例问题,应留给任课教师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况且,教材也给任课教师留下了较大讲授和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围绕着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进行创新。针对大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偏重于直观化,喜欢形式多样的特点,要采取针对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授课。《纲要》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相对较少,应该添加这方面内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讲一些本校的人物故事和史志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纲要》课的“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动人心魄,高校人物档案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纲要》课既是政治课,又是历史课,要寓教于史,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的还不是教学手段和形式,而是教师能否还原历史教学的故事特征,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肯定是会受学生欢迎的。把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活生生的新鲜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的是大量的有血有肉的东西,从而加深对《纲要》课理论的理解。

加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要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知晓乡情、民情、社情、国情, 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思考和研究,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纲要》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贴近感,而且也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它可以使《纲要》课教学从一味地“说教”转变到不仅会“说”,而且会“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纲要》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主题。《纲要》教育使用高校人物档案资源是与时俱进地把握思想教育的历史文化,鲜明体现了思想教育的时代特征。深入挖掘校史人物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用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青年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史实启迪青年学生,让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献、一件件实物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大学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实践表明,在校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先贤的风范品质、教师的科学思想、学长的科学探索等参观学习要比课堂教育所受感染来得更直观、更强烈。因此,档案馆是《纲要》课程的第二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破解《纲要》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经费问题和组织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难题。

增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育人。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习惯、信念,从而带上特定的校园文化烙印,所以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校园历史人物档案是大学精神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资源。通过对高校人物档案的信任度的调查显示,98%的学生选择了信任,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高校人物档案的接受程度,为人物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高校人物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信念育人”的校园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人物档案的原生性、真实性、生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组织学生到档案馆探寻本校发展历史及人物生平的原汁原味的信息,用档案馆藏中学校悠久办学历史、民族危亡时刻仁人志士英勇壮举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思想、育人风格和卓越成果,生动直观的史料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鼓舞,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高校档案馆还要积极利用人物档案史料,进行一些专题开发,如名师专题、校史专题、校风专题、知名校友专题、学生科研与创新成果专题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拍摄电视片、编辑出版画册或论著,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辅助教材。高校档案馆还可以利用馆藏档案开辟陈列室或校史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利用高校人物档案中蕴藏的丰富历史资源,创造“校史育人”的校园文化。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让每一位走进高校的大学生,能以进入这所学校为荣,并让学校将来以自己为荣,就必须让学生将自己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向学生讲述校史人物,以先辈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爱国爱校教育和对学生的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并贯穿到整个育人过程之中,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永恒的主题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所有这些,都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史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弘扬传统,让学生知校、爱校、兴校。

高校人物档案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精神育人”的家园。人物档案记录了建档人物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高尚精神;立足本职、淡泊名利、安贫乐教、献身教育的崇高价值取向;诲人不倦、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优秀品格,激励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眼下脚踏实地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心理素质、团队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的知名人士是大学生成才的导师和崇拜的楷模,形成“偶像育人”的校园文化。许多大学生渴望成才,有着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他们尚未确立或尚未巩固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为谁成才,成什么样的才,怎样成才等基本问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而人物档案展示出的建档人物成长历程能为他们选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向导,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进行自我实现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在青少年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各种榜样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事业的引路人和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事实表明,运用人物档案,采用生动而形象的方式进行“傍样”教育,对于学生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做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纲要》课目前既遭遇挑战,亦面临机遇。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以创新为名,抛弃好的传统,而应该在固守已有的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要重视和改进教育方法, 丰富教育载体, 优化教育的文化氛围。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人物档案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的广度、深度、新鲜度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张懿颖。对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10卷(1):50-51.

人物档案【第三篇】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艺术人物形象

《孔府档案》[1]记述了自明嘉靖十三年至1947年7月衍圣公府的各项活动,内容涉及衍圣公承袭,祭祀,宗族事务,孔府所属官员的选拔,租税的征收,徭役任使,灾情记录等,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孔府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记中的6312、6313、5476号档案,主要记述了清嘉庆帝与孔庆F,清光绪帝与孔令贻,慈禧太后与孔令贻母、妻的对话,从文学角度来看,不管是采用的记述文体还是双方的对话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孔档6312、6313、5476号档案主要是以时间顺序为轴,采用对话的形式,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分别还原了嘉庆年间和光绪年间衍圣公孔庆F、孔令贻面圣以及孔令贻母、妻进京为慈禧太后贺寿被召见的情景。这种对话体具有比较强的直观性,叙述者完全隐藏于对话之外,比较客观地将人物对话的场景再现,最大限度的忠于史实却又不失生动形象,通过对话我们可以解读出人物的思想倾向、处事方式等。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语言的语用方面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将合作原则分为四个方面: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对话中,双方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双方在对话中都遵守的默契。孔档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大多是符合会话合作原则的,会话双方一般都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以5476号档案为例,嘉庆帝询问孔庆F有关孔府祭祀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上问:一年几回祭?对:一年春秋两回祭,五月、十一月,臣有两回私祭。上问:五月、十一月祭还检日子不?对:也是丁日祭。上问:庙内有黄伞吗?对:蒙圣祖赐过一把,高宗赐过一把。”

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嘉庆帝问一年有几回祭祀,孔庆F回答有两回祭祀,并解释分别是在几月的两次,当问到庙内是否有黄伞时,也说明了两把黄伞分别是由谁赏赐,这就使得嘉庆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符合当时的谈话内容,遵守了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但会话双方也存在对话无法完成自己交际目的的情况,这种情况是由对话双方中的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造成的,这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做法,可能是会话一方想隐藏自己的想法或想传递言外之意。以孔档6313号为例,光绪帝询问孔令贻见李鸿章时李鸿章是否向他透露日本事:

“上问曰:李鸿章给你说甚么话来?对曰:没说甚么话,日本事一字未题(提)。上问曰:他为什么不题(提)?对曰:是。”

这段对话就违背了合作原则,光绪帝问孔令贻李鸿章对他说了什么,根据会话合作原则孔令贻只需将李鸿章对他说话的内容说出来即可,但孔令贻在回答没说什么以后,特地提了日本事一字未提,从表面来看是孔令贻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但依据当时会话发生的情形来看,光绪帝询问孔令贻的真实意图就是询问李鸿章是否向他提了日本事的事,但没有直接问出来,由此可见,真正违背会话合作原则的是光绪帝,在接下来光绪帝又问孔令贻李鸿章为什么不提日本事,其实这个问题孔令贻是无法回答的,李鸿章为何不提日本事主动权在于李鸿章,非孔令贻能左右的。这样的例子在5476号档案中慈禧太后提到日本事时也有所体现:

“现在已经接仗,一时兵撤不回来,一时作事冒失,我怪难为的。对曰:佛爷鸿福不大要紧。太后曰:现在打仗收不回兵来。对曰:佛爷鸿福不大要紧。”

慈禧太后询问孔令贻母日本国的事,其实是想探寻孔令贻母对于日本国一事的态度,或者说是想探寻以孔府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对于日本国一事的态度,但孔令贻母并未将自己的态度表露出来,究其原因,猜测一方面是碍于妇人不应过于关注政事,另一方面是日本国一事在当时较为敏感,从慈禧太后的态度来看,她是后悔派兵与日本交战的,过多评论此事,无异于触犯慈禧太后。

场面描写是文学和史学作品的重要描法,比如儒家经典《左传》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十分精彩,运用顺序、补叙、插叙、追叙、预叙、分叙等多种手法,与空间转换结合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叙事手法上各有千秋。《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顺序是最基本的叙述手法,也是史书编纂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将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史实较为清晰地记述下来,孔档也是如此。除了顺序以外,《左传》中的其他叙述手法也比较有特色,比如晋楚之战采用分叙的手法进行叙述,将视角一会儿放在晋军一方、一会儿放在楚军一方,在同一时间点上,两条叙事线同时展开,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恼体来看,《左传》的场面描写和《孔档》的场面描写有很大的不同,《左传》在今天将其视为史书,但其又作为一部散文著作有着比较强的文学性,在这一方面,孔档作为一部记述宗族生活的私家档案,在情节起伏、场面描写、人物刻画、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及,但也有其特色。孔档主以顺序为主,与空间转换结合在一起,将人物与事件始末交代清楚,描写更为含蓄内隐,通过场面描写使得情节更完整,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使我们对于事件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以5476号档案为例,主要记述了孔令贻母、妻进宫为慈禧太后祝寿并在颐和园小住月余,所记时间比较长,但读来并没有如流水账,而是有所舍弃、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明了。档案中对孔令贻母、妻奉旨进宫演礼时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

“十月初一日辰初,至福华门下大轿,赏肩舆入南海子,进与后妃七位主子磕头。蒙皇太后召见,先行三跪九叩头礼。”

寥寥数句,将孔令贻母、妻进宫的场景描述出来,语言简洁明了,但对于场景的刻画并未含糊,没有因为语言的过于简洁而使场景的刻画变得模糊,通过场面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

在孔档中,场面描写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在5476号档案中,对皇极殿设宴的场景描述:

“初七日皇极殿演筵宴礼,皇后进酒,嫔妃两边摆桌,在殿内,福晋命妇两边挨桌,跪坐在王妃后,亦在殿内。”

通过场景描写,将皇后、嫔妃、王妃、福晋命妇所在的空间方位描述出来,同时也显示着他们身份的尊卑。孔档中的场面描写不及《左传》中的激烈,情节起伏也不大,但自有其格局。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面。”可见场面描写围绕的中心是人物,场面描写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同时人物的活动将推动情节的发展。孔档也注重场景描绘对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在5476号档案中就描绘了孔令贻母陪同慈禧太后听戏的场面:

“初二日卯刻,跪送皇太后还宫,随驾在皇极殿东月台上跪接。皇太后驾入乐寿堂,随驾入戏院听戏。……太后问曰:你们吃饭了吗?别作假,你们家里有戏无戏?对曰:有戏。以前有专养的班子,恭贺万寿事,如宫中一样,在杀叩叵伦。如今养不起了,雇班子。”

这个场景既刻画出慈禧太后亲和的一面又与慈禧太后不舍孔令贻母相照应,此处也暗示出了曾经繁荣的孔府已经走向破败,为孔令贻母向慈禧太后诉苦孔府祭田被黄水淹了无租可收作了铺垫。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语言为记述工具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所说的“辞达而已矣”就是将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一种工具,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带有绝对性的,但语言体现在文学上的首要功能就是记述,也是文字语言创造的初衷,“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2](P387)

文学语言具有状物摹形、绘声绘色的功能,能够具体逼真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状态,能将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3](P72)孔档作为一份具有史料价值的家族档案读起来并不乏味,在5476号档案中,慈禧太后想留孔令贻母在宫中多住 些时日:

“太后问曰:你们几时走?你们明年正二月里走?你是多会走?对曰:祝万寿事毕打算回去。太后曰:你为何怎[这]么忙?对曰:明年二月初间丁祭回去祭祀。太后曰:其实你们在这里多住几时不好么?对曰:不会说话恐惹老佛爷生气。太后大笑曰:你还会说这些话。”

慈禧太后一连三个问句表达对孔令贻母何时走的关切,在知道孔令贻母的归期后又问她为何这么忙,这里除却疑问也略带责备意,责备孔令贻母为何这么急着回去而不在皇宫中多待些时日。孔令贻母也听出慈禧太后话中的意思,用一句“不会说话恐惹老佛爷生气”惹得慈禧十分开心,责备意自然也没有了。这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既刻画出孔令贻母的睿智也刻画出慈禧亲和的一面。

文学语言表达准确、贴切,能依据真实的场景,使用比较准确、贴切的语言,将场景尽可能生动形象的再现,做出比较客观的记述。以孔档5476号档案为例,孔令贻母、妻在京期间每天进宫向慈禧太后请安,有些礼仪是每天必做的,如果将事件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涉及的时间比较长,内容也比较繁多,但细看5476号档案,并没有事无巨细的记录,而是有所选择,“初三日早上,去请安,一跪三扣头。每天如此”,用“每天如此”四个字将每天必行的跪拜礼简明扼要的记录下来。在下文中更是详略得当,有所重点的记述:

“十三日仍在皇极殿筵宴。宴完,随班谢恩。赏手帕、洋漆盒、江细篾子等物。谢恩。三扣头。”

“十四日早,太后曰:你们地的事,也是平常的事,摺子还递在皇上那边,吾还交代皇上。”

“十五日赏御笔大寿字、蟒袍、梳子等物二分。谢恩。三扣头。”

这三段文字尽管所用笔墨不多,也没有渲染的辞藻,但却准确的描述了孔令贻母、妻面见慈禧太后的大致情形。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与准确性,不在于所着笔墨的多少,有时简洁的数十字也能将主要内容及场面记述下来,这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孔档中的叙事语言和对话语言都有其独特性,体现出了语言的艺术性,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将事件较为准确的记述下来,真实地再现了嘉庆帝与孔庆F、光绪帝与孔令贻,慈禧太后与孔令贻母、妻对话的场景,发挥了文学语言的功用。

孔档作为记述孔氏家族活动的私家档案,除了记述孔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以衍圣公为中心的孔氏族人,塑造出形形的人物。孔档6312、6313、5476号档案中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嘉庆帝、光绪帝、两代衍圣公孔庆F与孔令贻,慈禧太后、孔令贻母六个人物,通篇以记实对话为主要的叙述方式,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形象化,通过人物形象的语言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3篇档案,都是衍圣公及族人面见皇族,对话更是小心翼翼、深思熟虑。

从6312号档案嘉庆帝与孔庆F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嘉庆帝召见孔庆F主要关心的是有关祭祀孔子的事务,也涉及当地民情以及对孔庆F的告诫。在6313号档案中也体现出光绪帝对于孔府祭祀的关心,这历任皇关心的事务,孔府和衍圣公就像是一个文化的标志。皇帝为政统,儒家文化为道统,统治国家只依靠政统是无法安定民心的,还需要道统来教化百姓,从这点可以看出历任皇帝对孔府和衍圣公都十分优待和维护。对话中嘉庆帝对孔庆F两次表示想到曲阜去,但因频发动乱和水灾无法前去,但告诫孔庆F“你诗礼承家,好生成先圣事业,总要忠孝存心”,虽然如此,嘉庆帝一生未到孔府,可见嘉庆帝虽想极力再现“康乾盛世”,却无法抑制清王朝走向衰败。

从对话中还可以看出另一位人物衍圣公孔令贻是一位谨慎仔细,不逾矩的人,“上问:你那里有么?对曰:现在山东的百姓念书的念书,务农的务农都还安静。上曰:你好生与我严拿!对:臣世受国恩,应报效,此等事不是臣衙门所管。容臣回去寄信山东巡抚臣程国仁严拿。”从此处可以看出,嘉庆帝问曲阜是否有,孔庆F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大都安静,从当时肆虐的程度来看,曲阜未必没有肆虐,但孔庆F比较巧妙地将问题回避了。其次,嘉庆帝让孔庆F严拿,孔庆F以此事不归自己衙门管,将事情转给了山东巡抚,原因之一应是此事却不归自己衙门所管,不做逾矩之事,再者因为严拿一事确实棘手,恐难完成。

孔档中的记述对于人物形象的反映,虽然每篇是以记述某两个人物为主,但解读完6312号再看6313号档案,会发现同为皇帝的嘉庆帝和光绪帝性格特点有不同的体现,同为衍圣公的孔庆F与孔令贻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光绪帝召见孔令贻首先关心的也是孔庙的情况,但孔庙情况并不乐观,孔庙前段失修,但又一直得不到修缮,光绪帝接着问为什么不修缮,孔令贻回答了四个字:“无款可筹。”光绪帝听后并未为孔令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将话题转移到了它更为关心的李章是否向孔令贻透露日本国一事,从此处对话可以看出光绪帝虽处帝位但无实权去有所作为的无奈和软弱,这在接下来孔令贻提出查找祀田无果的事,光绪帝也只是问他“你不能专摺奏事?”,也未说出为孔令贻解决事情的办法,因为有眼前更为危机的事情,就是清王朝已经走向末路。

在这样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衍圣公孔令贻与前代衍圣公相比,有着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在乱世之中如何保护孔府不随着清王朝走向末路。从光绪帝与衍圣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衍圣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孔府的现状,孔庙前段失修却无款可筹来修缮,查找祀田却阻碍重重,这在5476号档案中孔令贻母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孔府现状比较窘迫,除了大半丢失的祀田无法找回,曾经府内专养的戏班也养不起了。从孔令贻回答光绪帝的问题上来看,他的性格不如其曾祖父孔庆F沉稳,处事圆滑,特别是在问到日本国一事时,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导致自己无话可回。或许正因孔令贻的这种性格使得孔府在风雨飘摇之际,如墙头草一般,清王朝灭亡以后倒向就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张勋复辟以后又向张勋示好,但无法抑止的,孔府最终也走向没落。

《孔府档案》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家族史,最值得注目的就是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孔子后裔及封建世家大族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但除了其历史价值,在记述以衍圣公为主的孔子后裔的生活和围绕孔府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时,显示出其作为史书的文学价值,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值得从文学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高尔基。论散文[A].高尔基论文学(续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9:387.

[3]李金风。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及实现[J].安徽文学,2010 ,(11):72.

人物档案【第四篇】

关键词:高校;人物档案;问题;途径

高校人物档案是指建校以来,校级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在职务(管理、教学、科研等)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2012年国家档案局9号令,公布了《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明确将“著名人物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高校建立人物档案,符合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要求,对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人物档案的特点

1.真实性

高校人物档案的建档对象主要包括校级领导、部级专家、省部级专家、教授、知名人士、杰出校友等。人物档案的内容涵盖了个人在管理、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珍贵保存价值的著作、论文、笔记、证书、照片、图表和实物等,真实记录个人在人生各阶段各层面的历史痕迹,反映了知名人物在各个领域的成果贡献。

2.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档案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料,反映知名人物艰苦奋斗的成长进程,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趋向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积淀,铸就了大学的品牌与灵魂。

2 高校建立人物档案的重要意义

1.保存历史,服务教学科研

人物档案是重要的档案史料,它不仅是知名人物自身历史,也是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佐证,建立人物档案是保存历史、丰富高校档案馆藏的客观要求。人物档案详尽记载了高校专家学者等知名人物的不懈奋斗过程和取得的突出成绩,有利于高校通过档案深入挖掘人才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保存学术成果和管理经验进而推动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

2.档案育人,建设和谐校园

人物档案以具体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情节展现知名人物精神和业绩,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开发利用人物档案资源,如建立知名人物档案陈列室、开发名师专题、编辑出版画册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传统,达到以史为鉴,教化育人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3 高校人物档案归档范围

近年来,许多高校认识到建立人物档案的必要性,纷纷积极挖掘资源着手建立人物档案,笔者认为由于人物n案的特殊性,人物档案应定为永久保管,而其收集归档工作应侧重于全面客观的反映个人成长、经历、活动及成果情况,归档范围包括以下8个类别内容。

1. 生平类

包括知名人物身份、学历、学位、职务、职称等证件证书;传记、回忆录、他人写的回忆文章及反映个人生活爱好如诗歌、小说、字画、书法等材料。

2. 创作类

包括个人主持的科研项目;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的论文;主编、参编的著作、教材;为书刊撰写的重要文章或前言;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重大比赛的讲话稿以及重要的教案。

3.获奖类

各类奖状、奖章、证章、荣誉证书、聘书、任命书、委任状、代表证等。

4.手稿类

学术手稿、日记、笔记、考察记录、亲自起草的报告、重要批示、题词等。

5.信件类

主要包括个人有保存价值的重要信件。

6.音像类

知名人物开展教学、科研、外事、社会活动的照片、底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光盘以及个人生活的照片、底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光盘。

7.媒体类

包括新闻媒体对知名人物进行的专题采访及报道等。

8.其他类

已故人物唁函、唁电、追悼会签名册、纪念文章、纪念文集;个人使用过的有保存价值的实物、用品及赠送的礼品以及其他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材料。

4 高校建立人物档案现存问题

1.人物档案管理制度欠缺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但目前人物档案缺少章程性管理制度,也没有形成人物档案收集与整理编目及查借阅利用工作细则。笔者查阅了《高等学校实体分类法》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两者都没有对人物档案管理提出具体要求。管理制度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人物档案管理工作容易进入误区,比如有些高校档案部门在确定建档对象时认为知名人物就是学校领导;还有的档案工作人员混淆人物档案与人事档案概念,认为人物档案和人事档案主要建档对象均为学校教职工且两者归档范围有重合部分,人物档案就是人事档案的补充延伸,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跳出人事档案格局,把人物档案建立在人事档案基础上,只是简单的添加一些照片、证书、录音等材料即建立人物档案;也有档案部门在建立人物档案后一味强调安全保密,不重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将其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发挥人物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

2.人物档案归档意识较弱

目前人物档案所有者普遍存在归档意识欠缺的问题,即使是建档对象本人也不愿意将代表性的重要成果交给档案部门保管,他们一方面觉得成果材料留在自己手里进行业务查询使用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担心材料遗失,对成果归档保管的安全性存有疑惑。档案所有者不理解人物档案工作重要性,归档消极被动,导致档案部门在档案收集工作中“收不上”或“收不全”。

5 高校建立人物档案的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物档案

为建立人物档案、促进人物档案规范化管理,高校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人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人物档案建档对象、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归档要求,档案保管与提供利用等问题。如有必要还可根据人物档案特点结合工作实践制定档案整理编目及查借阅利用等工作细则,将人物档案管理各环节工作细化标准化。比如在档案材料整理过程中,对于收集的已经前期装订过的材料如知名人物科研项目立项书和结项书等,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中应该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容易损坏纸质材料的起钉器而应采用镊子去除装订物。同时,在人物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方面,档案部门应充分考虑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主动进行归档业务指导

高校档案因安全保密的工作要求,长期以来在师生心中处于“神秘”地位,笔者在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教职工从未到访过档案部门,不了解档案、档案分类和档案工作内容,对人物档案毫无认识,归档意识更无从谈起。高校建立人物档案必须重视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应以校发文形式人物档案管理规定,促进建档对象或其家属、其所归属部门了解人物档案及人物档案管理工作,理解建档工作对学校的必要性,打消建档对象个人或家属归档疑虑,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人物档案材料移交档案部门。同时,档案部门应积极开展人物档案归档业务指导,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方式帮助归档个人及部门开展档案材料价值鉴定及分类归档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归档效率,保证档案材料完整齐全,应收尽收。

参考文献

[1]唐伟。试探高校人物档案的管理现状及管理方法。兰台世界,2015(1).

[2]刘敏华。走出著名人物档案收集归档与整理的误区。档案管理,2014(3).

[3]张小晓。试论高校人物档案与人事档案的联系与区别。兰台世界,2011(5).

[4]杨洪勋。建立高校人物档案的实践与思考。企业导报,2013(9).

作者简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78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