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新闻稿样例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2865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新闻稿样例范例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闻稿模板1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闻采编;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15-02

近年来,我国逐渐将机器人新闻写作应用到新闻领域,虽然我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领域均得到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2015年腾讯首次应用机器人写作的新闻稿件,并且由此拉开了我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序幕。但是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机器人新闻写作还只能在经济、体育、灾难等新闻范围进行应用。

一、什么是机器人新闻写作

机器人新闻写作就是一个相对于拟人化的概念,精确的说,它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搜集和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1篇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1]。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2]。然而,人们现在更多注意到的是它在“写”(内容生产)这个环节上的作为,其实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对于新闻传播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的改变是全方位、全环节的[3]。所谓机器新闻写作就是用编辑好的程序以及现有的新闻相关数据生成可视化的新闻,对新闻写作进行格局性改变。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征

(一)“全自动化”――机器人写作的特色

新闻稿件生成的全自动化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最大特征。在新闻稿件的实际写作中,人工参与已不再是新闻生产的关键性环节,新闻产品已经真正实现了由人工生产向机器化生产转变。例如,某传媒公司的新闻写作步骤如下:首先,对数据库和现有的资料信息进行大量的搜集,特别是体育行业和金融行业发展中波动性较大的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和处理[4];其次,在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上提出新闻点,并根据新闻报道类型对相应的文章模板进行套用,从而生成较为完整的新闻稿件;最后,通过人工形式对生成的新闻稿件进行审查和润色加工,最后进行新闻稿件的。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算法不仅可以及时地捕捉数据信息,同时还可以对作家和记者的写作风格进行模拟,实现特定文风的定制。机器人通过记者所提供数据信息和新闻点来组成较为完整通顺的句子,使其可以成为1篇叙事的文章。

(二)“取其精华”――机器人写作的智慧

借助于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机器人新闻写作是基于日渐壮大的数据库而逐渐产生的,是对数据新闻的应用和延伸,其中包含信息的推送、传感新闻以及数据信息的搜索频度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据库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数据新闻的撰写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特定的算法和计算机编程软件为机器人新闻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5]。在确定计算机编程之后,将传统形式的新闻生产中的信息采集、撰写、编辑、评论等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复杂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单化处理,逐渐构建数据信息的抓取直接到新闻稿件生成的新闻生产体系,精简了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三)“超时效性”――机器人写作的优势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速度是新闻采写的关键因素,机器热写作把这两个方面发挥到了极致。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全天24小时随时待命,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可以第一时间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迅速的生成新闻稿件,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判断,最后将重要的新闻信息给广大用户[6]。例如,某传媒公司,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1篇体育新闻稿件需要30秒,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新闻标题却只需要2秒的时间,像自动化洞察力公司中的wordsmifh平台,它可以在每秒之内生成近2000篇新闻稿件。2015年,腾讯通过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在政府CPI资料之后,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新闻稿件的。因此,机器人新闻写作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同时使得新闻报道逐渐透明化、公开化。

三、机器人新闻写作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器人新闻写作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机遇

首先,从传媒领域来说,在新媒体写作时代,机器人写作的出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重要,针对供不应求的状况,教育层面就会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源源不断,这样复合型人才可以身兼多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其次,从新闻从业者来说,机器人新闻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记者和编辑人员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快捷地采集数据信息,并且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方便记者和编辑对新闻稿件的补充和完善,实现人机结合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过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将记者和编辑从大量繁琐的新闻工作内容中解放出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提升新闻采编的工作效率。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挑战

第一,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数据信息统计、存储、采集、分析等功能,可以快速、便捷、准确的获取数据信息,这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机器人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的新闻写作,使得传媒行业对记者和编辑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会逐渐的被淡化,甚至是被淘汰[7]。目前,机器新闻写作引起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对职业的恐慌,近期新闻从业者跳槽现象频繁;第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些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跟上当今时展的传媒企业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提高改革的步伐,也会被逐渐的边缘化,有时甚至是被淘汰。

四、机器人新闻写作下新闻采编的发展途径

(一)“命运共同体”――人机结合的新认识

机器人新闻写作和自媒体、博客主等业余记者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新闻从业者不能只是单纯的将机器人看作是威胁者和助手,它与新闻从业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相对于记者来说,他们要将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看作是对自己的支持和鞭策,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8]。人一直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机器人新闻写作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都是人类进行创造的产物,人和机器人之间实属一种附属关系,机器人可以对人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绝不会取代人的位置。所以,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分析,不论是用户产生的新闻信息还是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新闻工作形成良好的互补。例如,美国最早将机器人新闻写作应能用到金融、体育、灾难等新闻报道中去,但是到至今为止还未发现一家传媒机构因为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加入,而发生裁员的现象。

(二)愈战愈勇――新闻从业者的态度

相对于新闻行业的记者和编辑从业者来说,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不仅是挑战,更是促进他们实现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机遇[9]。在这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时代背景下,记者和编辑从业者必须转化自身的思维观念,对新闻工作进行深化。记者和编辑在进行新闻稿件的采编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新闻通稿的简单编写,而是要更多的掌握和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记者和编辑还可以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努力分析和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从而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创意、更有深度的新闻稿件,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水平。

(三)推陈出新――新闻机构的原则

从长远发展方面分析,传媒机构应该提高数据技术水平,发挥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征和功能,将人机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新闻产品的创新和深入发展,提升新闻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利用机器人新闻写作对金融、体育、灾难等数据量大、变化大、分析难度大、实时性强的新闻,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让新闻报道内容变得更加公正、客观、透明。此外,记者和编辑要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润色加工和审查,提升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新闻写作已经进入到传媒领域发展中,不仅可以实现新闻稿件生成的全自动化、快速性,同时对新闻从业者有着一定的支持和鞭策作用,促进他们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所以,传媒机构要正确看待机器人新闻写作,实现人机结合的新闻报道形式,优化新闻产业结构,促进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5(12):32-34.

[2] 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格局[J].中国报业,2015(12):22-23.

[3] 付松聚。从8月CPI报道看机器人与人工新闻差异何在[J].中国记者,2015(11):111-112.

[4] 王悦,支庭荣。机器人写作对未来新闻生产的深远影响――兼评新华社的“快笔小新”[J].新闻与写作,2016(2):12-14.

[5] 叶韦明。机器人新闻:变革历程与社会影响[J].中国出版,2016(10):16-20.

[6] 李政葳。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N].光明日报,2016, 5(21):06.

[7] 冉明仙,刘然然,邓利武。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生存空间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11-12+18.

[8] 李晖,高洪山。“写作机器人”将如何影响媒体[J].秘书工作,2015(8):64-66.

新闻稿模板2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 侵权危机著作权 责任人归属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破,机器人逐渐被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机器人新闻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外多家媒体得以应用。2006年,美国汤姆森公司率先运用“机器人记者”撰写财经方面的新闻稿件,2014年引领时代的自动机器写作软件(Automated Insights)开创了新闻生产新模式,所出产的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都出乎意料,让人刮目相看。2014年,美联社也开始采用机器撰写财经领域的新闻报道。在国内,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推出了国内第1篇机器人新闻――机器人 Dreamwriter撰写的《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

在本文的研究中,机器人新闻是指“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系统的基础上,对信息内容进行抓取、分析后自动形成完整的新闻报道的新闻生产方式。”{1}麦克卢汉曾表示,媒介是人的延伸。从各个方面来看,机器人新闻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本身就具有媒介的属性,可以说是大大拓宽了媒介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在大众热捧机器人新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它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的局限。机器人新闻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侵权问题,机器人是否可以算作记者,作品是否会受到著作权保护,以及机器人新闻应该如何进行管理和追责等,本文将结合《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机器人新闻涉及的侵权危机、著作权保护以及责任管理问题做一些探析。

一、数据抓取的侵权危机

机器人写作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数据采集输入、关键信息提取和结构化处理、套用固定文章模板生成新闻稿。{2}事实上,这三个步骤都依赖于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包括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数学规律,以及能通过预先设定的方法解决特定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后两个步骤的运行有赖于最先的数据采集。所谓的数据采集输入就包括互联网数据的抓取,以及人工信息的输入。互联网数据的抓取过程,就很容易造成侵权的危机。

搜索引擎机器人可以在全网不断抓取海量的数据信息,从而为机器人新闻的编写提供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持。那么,从抓取过程来看,机器人可以同时检索多个网页和服务器,抓取行为就有触及个人隐私数据、知识产权的可能,以至于产生侵权的法律危机。此外,媒体机构使用这些数据,用于新闻作品的出刊,属于商业行为,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因此,@些数据的抓取和利用的合法性,就需要进一步斟酌审定。

数据抓取的侵权危机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是对于未授权网站及服务器抓取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的数据信息并不就是可以随意使用的信息。目前,注重权利意识的网站都会有其自己的访问权限。若是在数据抓取和使用中并未取得该机构的授权,则存在合法性的问题。此前,在克普艾斯集团诉谷歌案中,克普艾斯集团认为谷歌新闻未经版权人许可,对网页进行缓存侵犯了其著作权。最后,比利时高级法院判定谷歌败诉,法官认为机器人程序的抓取行为必须遵循机器人协议,否则将超越网站的授权范围而构成侵权。

这里所说的机器人协议是国际互联网界通行的道德规范。搜索引擎人员以及被搜索引擎抓取的网站站长在1994年6月30日共同讨论后,正式了这一份行业规范。机器人协议基于以下原则而建立:首先,搜索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同时尊重信息提供者的意愿,并维护其隐私权;其次,网站有义务保护其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不被侵犯。那么,作为媒体机构,也必须遵守这个机器人协议,在使用机器人抓取信息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取得相关网站及服务器的合法授权,避免侵权行为。网站的合法授权,是数据抓取的前提条件。

其次,互联网上有不少内容本身就享有著作权的保护。若是部分既有信息属于这些享有著作权保护的作品,那么机器人新闻的数据抓取和使用,就存在侵犯著作权的危机。

最后,在数据抓取和使用时存在的另一个侵权危机,是对于网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侵犯。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不少网民会把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和公开,所的网站理应对这些信息和内容进行保护和责任声明。网站基于维护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等考虑向机器人程序做出的明示禁止性规定,机器人新闻所属的媒体机构也应遵守。媒体机构切忌为了新闻的可看性或者丰富性而违背这一规定。作为第三方的数据抓取机构仍应以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为前提,避免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侵犯。

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点,的确为机器人抓取数据的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抓取过程中,行为的滥用则会造成对个人隐私数据及知识产权的侵权危机。因此,媒体机构为撰写机器人新闻进行数据采集时,必须遵守行业规范即机器人协议,合法进行抓取行为。在对含有相关内容的网站进行抓取时,媒体机构要先获得授权;而对于受隐私保护的网民个人信息,不能进行非法访问和使用。

二、著作权的保护争议

机器人新闻是一种文字作品,对于这种特殊写作主体产生的新闻能否受到保护,不能单纯凭借写作主体一概而论。那么,我们从具体的著作权规范出发,结合机器人新闻的工作模式,来探析一下机器人新闻的著作权争议所在。

著作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那么,对于机器人新闻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我们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新闻稿模板3

关键词 自动生成稿件 智能语义分析 知识概念模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用机器取代人力,提高发稿数量,提升新闻服务质量。 美联社、彭博社、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已经在体育、财经、天气等领域实现了“机器人写新闻”。

一、关键技术

数据抽取与挖掘技术

该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清洗,形成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通过对结构化数据的抽取、计算及统计,根据模板实现自动写稿功能。

知识概念模型技术

利用该技术能够对新闻稿件、分析报告等作者进行行为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出记者、编辑、分析师在知识经验、思维逻辑、推理规则等方面的专家智慧,将专家智慧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并处理的数据,从而形成支持高效查询、存储管理,可用于挖掘分析的专家智慧数据。

结合智能语义分析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该技术是结合语义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将人对事物概念、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属性的描述、事物间相互影响和影响的传递规则等形成一个框架,将自然语言的词汇附着在这个框架上,二者结合就可以在文章中发现上述内容并结构化的抽取出来,也可以依据上述框架结合模板生成更加丰富的自然语言。依托专家智慧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规模化处理,模仿专家的行为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抽取出来,自动生成包括原因、结论、推测等深度内容的新闻和报告,应用范围广泛,不局限于财经、体育等领域。随着专家智慧数据的积累,逐渐形成超越个人的超级“大脑”,其分析结果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二、主要应用现状和展望

利用高质量结构化数据实现自动发稿

通过抓取、采购等形式获取高质量结构化的数值型数据,使用行业领域专家提供的计算公式和判别规则,在预先设置好的新闻模板中生成新闻或快讯,彭博社、洛杉矶时报也有类似的应用,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等能产生较为成熟的结构化数据的领域。

自动生成适应多种媒介形式的稿件

对每篇新闻自动生成标签和200字以内的摘要,并能够将稿件自动生成适用于网站、PAD、智能手机、短彩信等多种篇幅、多种格式的多篇稿件,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发稿数量和发稿形式。

个性化自动生成稿件并推送

对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进行行为分析挖掘,获得用户喜好,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标签及喜好,可以将同1篇稿件根据不同的喜好自动生成多篇不同报道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篇幅的稿件,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新闻,提高新闻推送的精确性,有效增强用户粘性。

根据素材智能化生成稿件

将采访获得的录音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成文字材料,将文字材料、背景资料等原始素材与某个记者的专家智慧数据相结合,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符合该记者风格的稿件,提高记者撰写稿件的效率,提升报道的时效性。

三、在中文领域的实践探讨

1、利用结构化数据实现的自动发稿,主要依赖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明确无误的结构化数据计算算法和公式以及新闻业务人员校对确认过的模板,比较容易做到极高的自动新闻生成的准确率和完全自动化。

2、在英文领域,自动新闻生成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中文领域相关标准和技术由于中文的复杂度,不适合照搬英文领域的方法。目前中文领域智能化写稿不太容易做到非常精准,但可以做到结论有依据、可解释,这样已经足够减轻记者、编辑工作强度,并提供足够的规模化高附加值信息生成能力。

四、结束语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4

关键词:区县报 版式 表达空间

在当代中国的报刊舞台上,角色暧昧、处境微妙的区县报是一支隐蔽的媒体力量,由于其直接与负责社区管理的居委会等基层政权发生对接,并深入到社区核心人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报纸对塑造城市居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有着日常、持久而密切的影响。综观新闻学术界的各类期刊和著作,对于这种类型的“小报”的构成、属性、版面结构与办报得失,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讨论。笔者不揣浅陋,主要以上海《杨浦时报》、《卢湾报》、《徐汇报》、《嘉定报》和《嘉定报・月末版》为调查对象,侧重对这些报刊文本呈现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概括这些运作多年的区县报的特点,重点分析成功运作的《嘉定报・月末版》,以借鉴其办刊经验。

上海区县报的抽样分析

上海19个区县都办有定期出版的报纸,隶属于各个区县的机关党委,以传播政治新闻、推进现代城市理念、塑造社区认同等为目的。笔者以《杨浦时报》等报刊先做简要分析。

《杨浦时报》每周二出版,4开8版,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另刊发增刊、特刊。以2010年为例,7月13日至8月17日期间出版的6期《杨浦时报》,主要设置有“一版要闻”、“要闻・综合”、“城事・三区”、“民生・社会”、“焦点・图说”、“天下・神州”、“特刊・时报创刊1000期”、“庆祝杨浦时报创刊1000期专版”、“五角场・文苑”、“专题・城市管理”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该报办报思路明确,定位于“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提出“关注发展,服务民生”的编辑理念,并注重自身宣传,报头上方的广告语“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非常醒目。

该报有明确的受众意识,注重与读者联动,如“城事・三区”的“自摄自话”栏目就给读者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上海区县报中率先建立了新闻热线、数字报刊、短信互动平台。

上海另一区县报《卢湾报》每周五出版,4开报纸,有时8个版,有时4个版,常设的版面有要闻和综合新闻,选设的版面有科教卫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和“发现卢湾”,还有单位部门专版、增刊。《卢湾报》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版面设置最不固定,而且党政机关报色彩也最为显著,其新闻报道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

隶属徐汇区的《徐汇报》每周一出版,4开12版。在2010年8月2日至8月16日期间刊出的3期《徐汇报》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桂花苑、桃李苑、世博风景线、徐汇视角和百姓生活,还有一些单位部门专刊、专版。百姓生活板块由3个版组成,绿底白字的报头亮丽打眼,而草绿色又给人以温馨暖和之感。

上海郊区的《嘉定报》每周一出版,4开8版,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新闻聚焦、情感驿站、以案说法和城故事,该报版面分工合理,结构清晰,编排上图文并茂,注重视觉效果。

在笔者分析的这些区县报中,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而言,《杨浦时报》和《嘉定报》最突出,这两家报纸在版面结构、栏目设置、题材选择、报道视角、专题策划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有都市报气味,是比较成熟的区县报。

这些区县报均为所属区域的区委机关报,服务于各自所属的特定区域,是地方政府传达政策、了解民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既以政经新闻为主,也注重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来为百姓生活提供具体的资讯服务,能相对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与自身的局限,它们也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政治色彩浓郁,以宣传党政信息为主要功能,可读性不强。尤其是《卢湾报》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几乎绝大部分报道都紧扣世博会做文章,虽然视觉冲击和信息量大,但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二、大部分区县报呈现出一种半成熟状态,介于成熟的报刊与企业报刊、高校校报等之间的中间形态,版式、版面结构、标题制作、图片配置等给人的感觉比较模式化,也显得呆板,不够生动,缺乏一种视觉和信息上的冲击力。

三、一部分区县报的头版配置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短评,但大部分没有。作为区县报,而且大部分是周报,头版适时配置一些精要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很有必要,它既可以是一种政策信息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是对于城市社区发展、文化调适、功能定位等各方面的阐述。

四、综观这些区县报,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报刊都侧重传播的自上而下,而相对比较忽视传播链条的自下而上,这就造成了传播链条的失衡状态,政策信息的扩散自然重要,对公民意识的训导也有必要,但是来自民意对于权力机构的某些缺陷的批评和监督也同样重要,来自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个人设想也同样值得尊重,区县报理应搭建这样一个塑造认同感的平台。

区县报如何拓展表达空间:以《嘉定报・月末版》为例的分析

《嘉定报》除每周一刊4开8版外,每月还增出4开8版月末版。

《嘉定报・月末版》由新闻、生活和文化三大板块构成,新闻板块包括头版、视点版(第2、3版)和人物版(第8版),纵深挖掘嘉定每月重大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和新闻人物;生活版(第4、5版)侧重提供主题式生活资讯和生活故事;文化版(第6、7版)注重挖掘嘉定人文历史。

《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重视导读功能,整个头版即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专栏组成,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该报是最重视导读的,导读栏居于通栏横排的报头下方的左侧,一栏到底,通过图片、标题、内容摘要三者的结合对“生活”、“文化”和“人物”的内容进行展示。报头下方居于导读栏右侧的即是海报式导读,横排的四栏大标题下是一幅占三分之二个版面的大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注明“全文详见二三版”(视点版)。海报式导读下面是评论专栏“嘉言堂”。这样,头版既具有了“视窗”的功用,将报纸的所有版面统摄起来,向读者展示了整个报纸的内容,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表达了态度和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导向功能。

视点版,由第2版和第3版通版编排而成,每期都是就重大事件或重要话题纵深挖掘的专题报道,比如世博专题,与其他区县报泛泛而论的世博会报道不同,《嘉定报・月末版》是立足嘉定探访世博园,寻找世博园区内的嘉定元素,这样的专题凸显《嘉定报・月末版》作为区域报纸的差异性与必读性。

生活版,由第4版和第5版通版编排,该板块是为弥补《嘉定报》缺乏实用的生活内容而设置的。生活版主要由“指南针”、“读政策”、“达人荐”、“回音壁”和“酷地带”等栏目构成,既有时尚生活资讯,也有对政策的解读,还给读者与政府部门沟通搭建了平台(“回音壁”)。生活版每期的内容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如2月22日的“80后”、6月28日的“慢生活”等。这种主题式生活内容的策划组织,既避免了信息的罗列堆砌,又强调了整体感,提高了传播效果。版面编排上,生活版与视点版保持了一致。

文化版,由第6版和第7版通版编排,也是围绕某一主题策划的专题报道,文化版注重传播介绍嘉定的文化历史,也关注嘉定当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态。版面编排上,都在文前加编者按,也都既强调视觉冲击力,又强调整体的统一,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而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保持一致,以强化稿件的内在关联,加强专题的整体感,突出主题。

人物版,聚焦有故事的嘉定人,《嘉定报・月末版》2010年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有劳模、经营者、科普达人、奉献者等。人物版也是围绕某一主题来组织人物报道,如6月28日的“蜘蛛侠”与郭耀华“玩”的都是文化。人物版的版面编排也和前面其他板块的版面编排保持了一致,使用通栏大标题,加编者按,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一致,既强调整体感,又彰显了主题。

就笔者对于手头拥有的2010年已经出版的《嘉定报・月末版》的深度阅读,我认为该报月末版具有以下特点:

主打深度和独家。月末版在信息的抢点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一定要在新闻的深度和独家方面多做文章。《嘉定报・月末版》的每个板块都是通版编排的专题策划,致力于将聚焦的选题做深做足做透。所有的报道都是记者编辑自己采写,强调独家和原创。还通过在头版设置评论专栏、给每个专题加编者按,既深化报道的思想内涵,实现导向功能,也以发出这种意见性信息,来彰显自己的原创和独家。

注重专题策划。《嘉定报・月末版》的专题策划采用故事化写法,模块化处理,讲究人物的故事、细节,每篇稿件既单独成篇,又服从于专题整体,都用编者按来揭示报道的意义,既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彰显了主题,加强了整体感。形式上,都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单篇稿件都采用统一的编排方式,都以基本栏排列,使用相同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减少变化,突出整体,以加强稿件间的内在关联,强化专题的整体感。而所有板块的专题策划,在风格和形式上也都保持这种一致,既塑造了完整统一的报纸形象和风格,也凸显了它的整体独特性。它的专题策划还注重专题的集中性与发散性,如1月25日那期的人物版《十年幸福点滴事》就与该期的视点版《零零年代的精彩嘉定》相呼应。

注重视觉传达。海报式导读的大图片和每个专题的大幅图片都色彩明快,生动抢眼,印刷质量好,打造强势视觉吸引力。采用通版编排,充分利用版面空间,使用大标题、大图片,专题更有气势。运用“减法”原则,尽量减少版面的变化,如单篇稿件都以基本栏排列,标题都为横排单行盖文题,字体字号都保持一致,这样既突出了专题的整体,也使得字体字号不同的大标题和大图片组成的视觉中心更具强势。整个版面既清新简约,又鲜活醒目。

简明通透的现代模块编排方式。《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是静态模块式版面,每期都是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构成,采用静态设计,在专栏版位和形式、稿件题文格式、标题字体字号和色彩的使用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形成了四个固定的模块,组成头版结构框架。这种版式既方便编辑排版、撤换稿件,又形成了稳定统一的风格,强化加深了读者记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其他板块的设计,也不追求变化,在横向的空间上保持大体相同,在纵向的时间上也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形式。

当然,《嘉定报・月末版》由于创刊时间较短、报纸规模相对较小、报纸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每期视点版的新闻报道,虽然集纳成通版编排的专题报道,但是有些稿件缺乏内在的关联,甚至有些专题有“形聚神散”的缺陷;其次,月末版对于经营人物的报道,侧重于讲述其人生故事和创业生涯,但有些文章分寸把握得不是太好,容易给读者一种新闻软文的印象;最后,综观整个报纸,或许因为采编团队的规模所限,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报道的叙述、视角等还缺乏读者本位意识,故事不生动,宏大叙事,缺乏细节,新闻写作模式化,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

就全国各大城市的区县报现状而言,上海区县报相对比较成型,出版也相对稳定持续,而上海区县报的内部也存在层次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将上海区县报的概况做一个整体性的分析评估,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区县报的采编人员借鉴之用。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5

缘起:差异化办报说易行难!

向南看,火花一闪

作为大众报业集团面向济南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生活日报无论是在集团的战略布局中,还是自身的市场定位上,都注定了从创刊之初就必须走差异化办报之路。特别是和齐鲁晚报整合之后,差异化办报的要求就显得更为必要和急迫。因为两报整合对生活日报而言,虽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便利,但也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不利。这种现实,也是生活日报进行这场“颠覆风暴”的内在动力。

然而,差异化办报谈何容易,生活日报的12年报史,其实就是一部差异化办报探索史。其间的苦辣辛酸,都铭刻在每一个生活日报人的心间。因此,当领导第一次把杭州都市快报拿到我们这些部门主任面前时,我们心中顿时有火花一闪的感觉:他们的办报理念、标题制作、新闻采写、编辑处理、稿件叙事娓娓道来的方式,特别是他们对读者的平视甚至偶尔仰视的视角,何尝不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新闻差异化处理的借鉴呢?

杭州与济南,两个性格迥异的城市;都市快报与生活日报,两张特质迥异的报纸,不经意间在这里找到了交叉点。

探索:从标题制作开始

标题变革成为引发“颠覆风暴”的那只“蝴蝶”

新闻差异化处理的尝试,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最容易突破的、也是最明显的标题制作的风格上入手。2008年4月间,一次标题制作风格的变革尝试在济南新闻板块中的社区板块率先展开。

一个个带有探索性质的标题出现在生活日报的版面上:《5年不交物业费被告上法庭,业主却说,他们就等这一天呢物业公司把长期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告上了法庭,业主们却一点也不吃惊,因为他们要和物业公司上法庭讲讲理》(2008年4月8日10版)、《为取500元钱急出一头汗,老人去银行最怕啥?输密码! 有的记不住取款密码,有的记住了密码可是输入速度太慢,机器不识别,输快了又容易输错》(2008年4月9日13版)……

这种完全异于传统的标题制作,当时就在生活日报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虽然它看着很唆,却很口语化,很亲切。后来,王金龙老总将这种标题制作风格总结为:颠覆短小精悍和简洁明快,追求口语化、大白话、故事化、细节化,甚至有些唆的具体化。

不久,这种标题制作风格与理念,从社区版推广至整个济南新闻板块;再后来,又推广到国内国际、体育娱乐等新闻板块。

现在来看,这次标题制作风格的一次小小的变革尝试,成了引发现在这场“颠覆风暴”的“蝴蝶”。标题制作变革,其实蕴藏着我们新闻处理理念的变化,生活日报的新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我们对读者的视角,也不再是俯视,而是平视,甚至是偶尔的仰视。

争鸣:这是不是新时代的邯郸学步?

我们的回答:借鉴,不意味着照抄照搬

2009年4月,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铺垫和探索后,生活日报开始进行全面颠覆传统办报理念的尝试。

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当我们的这种“颠覆”开始推广之后,很快就在我们的业务博客上引来了一场争鸣。

有人提出:“都市快报的读者群以办公室白领为主,生活日报的读者群是什么结构呢?这是需要考量的。年轻人喜爱的水果沙拉,在上一辈看来就是没事瞎折腾。而且,杭州和济南的城市性格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一点认识不清,不论是引入都市快报体、南都体,还是人民日报体,个人认为没多大区别。有一种痛苦是醒来之后发现无路可走,另一种则是走了很久却忘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为邯郸学步。”

针对这些质疑,我们从编辑室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和释疑:

第一:我们所谓的学习都市快报,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我们要借鉴学习的,是人家那种始终从读者角度处理新闻,报纸与读者之间那种亲切、零距离的观念。虽然济南和杭州的城市性格不一样,但无论在哪,读者永远都不会喜欢高高在上、生硬、或是弥漫说教味的新闻的。这一点,对于生活日报而言,尤其重要。

第二:虽然探索阶段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最终体现的版面效果,即冲击力、刺激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以前一些自以为专业的看法,其实与集团对生活日报的定位和要求确实是不适宜的;用齐鲁晚报对新闻采写处理的标准来衡量生活日报,也不一定行得通。我们固守的“标准新闻”,那是对党报党刊而言的,是他们的“标准”,而且也是他们几十年、十多年前制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否适用于当今都市类报纸?如果不是出于年终各种新闻奖评奖考虑的话,恐怕很多人心里也会有个问号。

第三:于生活日报而言,我们的新闻不都需要“高度决定影响力”。我们更需要的是贴近可读,只要事实准确、导向正确、立场公正,就足够了。我们的新闻没有那些清规戒律。我们做出的新闻如果自己愿意看,看着不累,那就是最好的标准。

颠覆:我的版面我做主

结果是朋友说:生活日报变化很大,很好看

2009年4月,按照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党总支“强化齐鲁晚报济南区域板块优势、加大生活日报本地化差异化办报力度”的要求,生活日报明确提出“本地新闻做大,外地无关新闻做小;读者关心的本地小事放大,读者不关心的外地大事也要做小”的理念,开始自我的全面“颠覆”:

1.全盘“济南本地化”

做本地新闻,在板块设置上,把本地新闻板块置于从第3版,甚至第2版开始的最重要位置,每天平均10个版以上,一下子从整张报纸中凸显出来。

同时颠覆“要闻重做”的传统理念,不再把“重要性”列为选稿的第一标准,它选稿标准的次序是本地性、关联性、服务性、故事性、刺激性、趣味性。辩证认识大事与小事,要闻与一般新闻的关系:只要是读者关心的,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只要是读者不关心的,再大官员的要闻也是“小事”。中央主要领导的讲话、活动报道,从此不再必然地在第2版刊发,有些就可以在第20版以后刊发或者不发。

2.新闻处理视点化

重做可读新闻,深挖细采,细节取胜,放大视点效应。独家新闻不惜版面放大处理;没有独家新闻,就在同源新闻的可读和服务上做文章,重点挖掘新闻的幕后故事、相关链接,把新闻完完全全展开做深做透。最终体现出的报道效果就是,我们的这些报道要么在细节上、要么在服务上、要么在版面处理效果上,显得更可读、更有用、更亲切。即便是同题新闻,也能做成自己的亮点。

同时,稿件采写、取舍的幅度也进一步加大,大胆地舍弃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超乎寻常地关注读者关心的过去教科书上不认为是新闻的新闻。如最近接连刊发的《你知道吗,泉城养着10万多只信鸽,最贵的一只身价高达50万》、《猴子爱嗑瓜子爱吃蛋,就是不会剥蛋皮大象爱吃红糖拌饭,不给它就给你瞎捣蛋》、《人人喊打的蚊子咋这么“享福”?》,以及气象新闻等报道,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读者朋友却连称“很好看”,原因就在于这些报道非常可读。

此外,充分发挥美编的作用进行版式包装,在视觉效果上,进一步提升版面的冲击力和刺激性;编辑流程前置,提前参与稿件的策划,效果图、模拟图,甚至是手绘图,这些以前几乎没有用过的处理手法,如今越来越成为我们处理新闻的常态。

3.标题制作口语化

标题制作口语化的变革,是我们最先选择的突破口,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至今基本驾轻就熟。

“口语化、大白话、故事化、细节化,甚至是有些唆的具体化”的标题风格,一方面从形式上让生活日报与同城其他媒体形成明显的差异,成为生活日报的一个显著特色;同时,这种口语、亲切的叙述表达方式,也极大地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与同城媒体的报道明显不同的“气质”。

4.版面布局功能化

按照版面视点化处理的要求,我们按照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不同,将版面进行了重新布局,分成新闻与服务两大板块,不同板块承担不同功能。

事件性新闻板块取消边栏,不再承担刊发零碎的非事件新闻的任务;所有非事件类的新闻,资讯、简讯等等,则全部归整到速览版,提供生活服务,给行业稿件提供出口。

通过这种版面布局功能化的调整,使事件性新闻得以有充足的版面展开、挑点、重做,板块的新闻性、视觉冲击力也得以强化和突出。

其实,上述的这些颠覆,所要实现的目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我的版面我做主,做我们自己愿看的新闻,办一份我们自己愿掏钱买的报纸。

得与失: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怎么办?

舍鱼而取熊掌也!

我们目前的调整,带有很大的实验性,很多事都是在摸索中。既然是摸索,当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我们这次调整的核心就是全盘济南化,在生活日报的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济南新闻,必然就会弱化其他方面的东西。我们很难像其他报纸一样面面俱到,有得必有舍,这本来就是不可兼得的问题,关键就看,得和舍哪个更大。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2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