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企业激励实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28565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企业激励实例(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企业激励实例【第一篇】

关键词 高管薪酬; 持股比例; 企业业绩; 高管激励; 股权结构

一、文献回顾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委托人一般事先确认一种报酬机制,激励人尽职尽责地为其工作,人则据此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正因为如此,高管激励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国外关于高管激励问题最早发源于新古典经济学。最早的研究由Taussings & Baker在1925年完成,他们经过研究发现:企业经理的报酬与企业业绩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小。Holmstrom在1987年用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经理们对职业生涯的考虑对他们的激励的影响,研究证明:如果委托人不能观测人的工作行为,为了引导人采取委托人所希望的行为,委托人必须要根据可以观测的行为来奖惩人。Jensen & Murphy在1990年以各种报酬的形式对企业业绩的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经营者股权激励进行分析,发现股东利益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非常小。霍尔和利伯曼在1998年的研究发现:CEO薪酬和公司绩效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我国对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研究起步较晚。魏刚、李增泉(2000)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公司规模、高管持股比例、行业因素、公司绩效等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报酬水平与公司规模正相关,而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袁国良、王怀芳、刘明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基本不相关。李维安等(2004)的研究发现:薪酬水平、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周叶安(2000)、杨瑞龙(2000)、张俊瑞(2003)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增加高管薪酬对提高企业规模和股东价值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杜兴强、王丽华立足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背景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财富前后两期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徐向艺(2007)经研究发现:在目前的报酬激励体系下,非年薪激励形式优于年薪激励和股权性报酬激励形式,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环境和地区分布影响公司治理绩效水平。刘、周方召(2008)的研究部分解释了经理人总体薪酬和公司绩效相关度低的原因。

二、理论假设

假设1: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不相关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理论预计:制定补偿政策将激励管理人员去选择和实施可以增加股东财富的活动。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人对自己的行动或能力拥有私人信息,委托人无法准确地观测到人的行为,因此人会选择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他们会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而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或者他们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作出损害所有者的决策,比如他们会回避风险较大而收益较高的项目,选择风险较小收益较低的项目,而这些行为短期内有利于人利益最大化,但长期会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对于公司来说,高管薪酬并不能很好地激励高管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决策。

假设2: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比例正相关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得高管的薪酬激励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效用。但是当人即公司高管持有公司股份即拥有公司的剩余所有权时,人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将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时人就不仅仅会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还会考虑自身的长期利益,人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公司绩效不仅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还能带来股东财富和股票价格的增加。因此,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假设3:高管人数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当高管规模较大时,一方面说明该公司组织结构健全、分工明确、权责明确,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办事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业绩;另一方面,会形成有利的监督制约机制,限制高管权利,防止高管因权力集中而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这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

假设4: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会增强

一方面,股权越集中,股东对公司拥有的控制权越强,大股东越倾向于设计与企业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另一方面,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他对企业进行监督激励的成本就会越低,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从而加强监督激励中分得的企业业绩会增加,这就会促进大股东的监督激励行为,而当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单个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激励的成本将会变高,而在较高成本下的企业收益却被所有股东分享,这对股东的监督激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弱化了对高管的监督和激励,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

本文采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业绩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能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而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业绩。高管薪酬(S)为除去独立董事和监事的前三名高管薪酬的平均数。高管持股比例(ROM)为除去独立董事和监事的所有高管持股份额之和占企业全部股份的比重。高管人数(Q)为除去独立董事和监事的所有高管人数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ROM)为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全部股份的比重。以上指标(详见表1)在上市公司年报中均有披露,数据既容易获得又真实可靠。

企业激励实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国企高管层; 激励与约束机制; 股权激励; 企业绩效考核指标; 经济增加值

一、国企高管层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国企、央企的界定

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际惯例中,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在中国中央企业是最具代表性的国有企业。

中央企业,简称“央企”,通常指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企业,是由国家直接创办、领导的企业。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属于金融行业;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狭义上讲,中央企业是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企业。本文中所涉及的中央企业是狭义的中央企业,是国资委网站上公布名单的中央企业。

(二)高管层的界定

我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第二条规定,中央企业负责人是“指国务院确定的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下列人员:1.国有独资企业和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2.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资委确定的董事会试点企业除外)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3.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本文研究的高管层包括年报摘要中披露的董事、监事与其它高级经理人员,具体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总裁、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财务总监等。

(三)国企高管层的约束机制

我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对国企高管层经营业绩的约束机制。该文件第八条规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表1)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因此,可以使用两种评价指标体系:公共绩效指标和财务绩效,同时辅之于其他绩效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公共绩效的核心指标是社会贡献率,财务绩效的核心指标是国有资产增值率,其他绩效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企业运营效率、企业创新能力等。

(四)国企高管层激励机制

为保证各类国有企业尽最大可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国资委正在逐步实施国有企业高管层激励机制。其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控制权激励、行政晋升、声誉激励等。

1.薪酬激励。薪酬就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相应的报酬。广义的薪酬包括基本薪资、奖励薪资、附加薪资、福利等。激励是指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被激励者行为向提供激励者预期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薪酬激励的本质就是一种薪酬管理方式,它是以激励员工为目的,设计一整套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运用具有针对性、激励性的薪酬实施方法,达到组织目标的薪酬管理方式。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股权激励包括股票期权(Stock Options)、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 Plans,简称ESOP)和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

3.控制权激励。控制权激励指上市公司授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控制权,这些控制权将为独立董事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提供便利。《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有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和董事任免发表独立意见、提议召开董事会或临时股东大会等一系列权利,同时赋予独立董事知情权。

二、国内外有关本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综述

理论研究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最早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命题,到70年代后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委托―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各种学说的代表人物如:由科斯开辟的交易费用理论;由威廉姆斯与克莱因开拓的资产专用性理论;由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为先导的团体生产理论;由威尔森与斯宾塞等开创的委托―理论,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企业内部最优激励与约束方案的设计;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里斯对激励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经济计量学会主席(1992年)、欧洲经济学会主席(1998年)让―雅克・拉丰对激励机制设计与信息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从行为学角度提出与经营者行为密切相关的两种激励机制为:内容型行为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为马斯洛的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和赫茨博格的双因素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以及行为挫折理论等。

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以赞同管理层持股影响企业业绩的居多,但就管理层持股如何影响业绩却又有诸多不同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具有单调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另一部分则主张二者非单调线性正相关。此外,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二者之间缺乏显著的正相关性。

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Bebston(1985)的研究肯定了管理层持股的重要意义,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股东财富的变化与管理层持股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Jensen(1986),Hanson和Song(2000)则指出管理层持股有助于减少自由现金流量及成本,增加公司价值。管理层收购也从侧面支持了“有关论”。

Lambert和Larcker(1987)(LL)以1970―1984年的370家美国公司为样本,研究股票收益率和权益收益率在解释管理人员现金薪酬(工资加奖金)上的相对能力,如果薪酬计划和薪酬委员会把股票收益率作为衡量管理层经营业绩的指标,股票收益率就与薪酬联系更紧密;反之,如果他们用净利润作为衡量管理层经营业绩的指标,权益收益率与薪酬联系更紧密。

Morck、Shleifer and Vishny(1988)假设,管理人员持股会产生两种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利益趋同效应预示着内部股权与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的正相关关系;而防御效应则意味着当内部股权比例达到某一范围时,二者负相关。随着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变化,两种效应此消彼长,从而决定了企业市场价值的波动变化。为了证明上述结论,他们以1980年《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家公司中的371家为研究样本,以拥有的股份不少于%的董事们的持股比例之和衡量管理层持股比例,采用托宾Q值测度公司绩效,对研究样本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段回归来研究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发现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单调关系:在0%―5%这一范围内,托宾的Q值与董事股权正相关;在5%―25%范围内,托宾的Q值与董事股权负相关;而当董事股权超过25%时,二者再次恢复正相关关系。Morck还认为,正相关关系在小公司中维持较高的比例,在大公司较低。Morck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研究都沿用了Morck的思路。

Hemalin and Weishach(1991)以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142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滞后公司绩效一期的管理层股权数据研究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分别在0%-1%,1%-5%,5%-20%和20%以上四个区间时,公司业绩分别呈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Cho(1998)使用《财富》500强制造企业横截面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管理层持股比例、投资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期权的内生性会影响公司投资,从而影响公司价值,公司价值反过来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结构。

Short和Keasey(1999)采用公司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比例、股东回报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发现公司绩效是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二次函数。该文证实的关系与Morck等类似,只是转折点较高。

Aboody和Krasznik(2000)以1992-1996年的1 264个不同的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把研究对象定位于这些公司的CEO们,因为CEO们控制着公司松弛的信息。所选择的样本公司给予CEO们4 426员工股票期权的奖励,这些奖励中有2 039是存在于有固定分红日的公司中,也就是说每年的奖励都在同一时间,因此CEO们知道员工股票期权的奖励什么时间发生。通过研究,他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存在员工股票期权的公司的CEO们在分红日之前会利用各种策略来操纵股票价格下降,之后又会采用各种策略操纵股票价格上升。

Griffith、Fogelberg和Weeks(2002)检验了日本银行的CEO股权结构和银行绩效的关系,当把经济绩效作为公司绩效时,商业银行的CEO股权与公司价值呈非线性关系。

2.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Demsetz和Lehn(1985)以1980年511家公司为样本,采用会计收益率与公司内部人持股比率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alia等(1999)证明了管理人员持有股权是内生决定的,他认为对于管理人员薪酬激励这样的合约,如果没有控制合约环境和公司类型的差异性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将会具有误导性。Palia(2001)通过面板数据和工具变量解决了内生性问题,他的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是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

Demsetz和Villalonga(2001)将公司股权结构划分为管理层股权和大股东股权两部分,并将公司股权结构作为内生变量进一步研究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证实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是一个内生变量,而与公司绩效无关。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理论研究开始于2001年中央政府公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相关规范。理论界借鉴国外激励理论的方法来研究国内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激励机制问题、产权问题,例如张维迎教授的《博弃论与信息经济学》为国内学者研究激励理论奠定了基础;刘兵教授撰写的《企业经营者激励制约理论与实务》以当代企业理论、经营者行为分析、经营者市场竞争与选择机制、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经营者监督机制设计为线索,结合案例全面系统阐述企业经营者激励制约机制。

国内实证研究,主要参考国外相关分析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进行研究,发现高管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或存在正相关关系或不相关性明显。

袁国良,王怀芳和刘明(1999)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公司绩效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绩效和高管持股比例基本不相关,即使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也非常弱。

刘国亮和王加胜(2000)在此问题上所做的实证检验与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结论相一致,即管理层持股比例(指最大的前五位由管理者持有的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魏刚(2000)用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变量,用高管总体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MSR)作为持股变量,用公司总股本(SIZE)表示企业规模变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实证检验不支持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指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财务总监、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农艺师、董事会秘书和监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的假设。

于东智和谷立日(2001)研究表明: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总体上与公司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与公司规模负相关且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与行业和地区哑变量相关关系不显著。

童晶骏(2003)选择截至2002年实施股权激励的34家企业,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了1999-2001年这些企业与全体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得出虚拟股票期权模式的业绩最好,管理层收购次之,然后是业绩股票,再是股票增值权。

徐大伟、蔡锐、徐鸣雷(2005)以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25家企业为样本,研究得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0―%的范围内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的范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而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的情况下,持股比例的增加又会刺激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

魏锋(2006)采用单一方程进行OLS估计时,得出结论:管理层持股比例、公司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有非线性关系,当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时,结果与单一方程估计的结果有较大差异;当以ROA度量公司价值时,公司价值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但逆向关系不成立。

三、实证研究模型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及数据的提取

笔者选取2003-2007年我国中央企业五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上,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对中央企业的绩效评价所采用的指标分析确定。

(二)假设部分

以国资委的暂行办法中考核企业业绩的指标作为本篇文章考核企业业绩的指标,研究这些指标与高管层持股比例的关系,主要假设如下:

假设一: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假设二:高管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扣除非经常性收益的年度利润总额正相关

假设三: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四: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其任职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正相关

假设五: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其任职期间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六:高管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济增加值(EVA)成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部分

在以上假设基础上,笔者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央企在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有无股权激励两方面分别建立以下有关模型分析企业绩效,得出高管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模型一:GP①=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模型二:ROA②=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模型三:CROR③=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模型四:EVA④=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下篇见2009年第4期中)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会计研究,2000,(01).

[2] 潘亚岚,丁淑洪。国内外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绩效研究综述。财会月刊,2008,(02).

[3] 于东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09).

企业激励实例【第三篇】

关键词:PE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作为集合财富投资的工具,在给被投资企业注入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还带来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客户网络,成为引导社会流动性向实体经济转移的一个重要桥梁。近几年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扩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速度加快,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额收益,私募股权投资由此成为一个热点领域。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其投资支持企业的非控股股东之一,通常会派遣董事,参与支持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对支持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制度设计。通过有效率的激励制度安排,使得管理层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尽量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解决股东(含PE)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提升管理层的努力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目标。因此,在PE投资过程中,存在“PE投资(依靠其持股比例,对支持企业的贡献度以及参与董事会决策等途径)——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企业经营绩效”这样一种传导机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具有PE投资背景的企业(或称PE支持企业)为对象,研究其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这些关系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阐述这对于PE支持企业、PE机构本身以及政府政策意味着什么。显然,这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更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于PE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制度设计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国外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对不同激励手段的激励效果的探讨。Robert Butler Wilson[1]认为,对创业者赠送普通股,并不能激励创业者为PE基金带来额外的投资收益,原因在于赠送普通股使创业者在初始阶段即成为普通股东,从而将创业者和资本投资人置于同样的角色地位,创业者的激励并没有到位。Michael J Brennan和Alan Kraus[2]则提出使用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这类激励方式,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PE的投资成本,起到较好的激励效用。在PE进入对支持企业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 Steve Kaplan等[3]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不仅对其支持企业管理层实施激励性的管理措施以确保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准,而且PE也持有较大的股份,确保在董事会中具有较强的地位,这有利于PE更紧密地监督和治理其投资的公司。

国内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不多,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文献更少,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描述性和案例性研究。周仁俊等[4]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产权基础不同的视角,分别对管理层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和在职消费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显示:管理层货币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与企业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向群[5]在采取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中,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公司绩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股权投资行为带来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朱静[6]的研究是在同时控制了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度两个变量后,发现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价值和公司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或者在分析管理层激励手段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时不考虑PE投资因素;或者考虑PE投资时局限于PE投资与公司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揭示PE投资背景下通过激励管理层以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整个传导机制。国外学者分析了不同激励方式的激励效果以及PE基金通过实施激励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为PE支持企业的激励制度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些研究缺乏中国经验数据的验证。本文克服了已有文献的局限,采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对PE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由此对中国PE支持企业的管理层激励制度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PE投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及其效果,目的在于验证PE投资—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激励—激励效果(公司经营绩效)这一传导机制,因此选择的样本公司必须具备三个标准:上市前均引进了财务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上市时高管人员持有股权;净利润均为正(即不存在亏损)①。

根据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自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推出中小板到2009年12月31日止,具有PE投资背景且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共有69家,通过筛选,最后确定48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研究样本占比为70%;如果剔除扰动因素引起的不符合选择标准的样本公司后,比例更高,因此样本数量和标准完全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均采用样本公司上市后至少运行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年报数据,即上市之后第二个年度报告数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予这些样本公司以足够长的时间的经营和财务表现,从而消除由于时间短而产生的偶然性现象和扰动影响。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于Wind咨询公司数据库。

(二)检验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了研究PE支持企业激励制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表示企业绩效,这样可以消除样本企业的规模差异。同时,对企业激励制度的刻画,分为股权激励和非股权激励两类,股权激励类的变量为高管持股比例(即管理层总的持股规模),高管平均持股比例(即管理层人均持股大小),董事长持股比例(代表性高管的持股大小);而非股权激励在中国主要有两种:一是奖金,一是职务消费。鉴于职务消费(没有独立的统计数据和公开信息)归属于管理费用这一会计科目,因而本文以高管总薪酬(含奖金)和管理费用来量化描述对管理层的非股权激励。另外,本文选择PE持股比例和企业市值作为控制变量,刻画企业的PE投资特征和企业规模特征。

因此,本文设置原始模型如下。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一方面管理层的职务消费包含的具体项目很多,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企业不会详细披露该类信息,有些信息甚至为企业的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即使是按公允价值交易的职务消费,事实上它内在地反映了管理层拥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能够让交易的另一方至少可以获得市场平均利润,因此可以将所有管理费用均列为职务消费范畴。同时为了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本文采用管理费用除以企业营业收入这一指标,衡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管理层的职务消费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由于自变量数目较多,进行变量全回归容易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简单剔除变量则会遗漏重要信息,破坏模型的完整性。因此本文拟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用较少并且相互独立的因子作为新的自变量。

采用进行计算,得到的KMO统计量为,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的统计值为,p值为,小于显著性水平。KMO统计量偏低,但Bartlett球度检验说明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只要提取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

由表2可见,从7个测试变量中可以提取出4个因子,因子累计可以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使原有变量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为理想。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对测试变量的载荷比较分散,因子的实际含义不够清晰,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和1分化,一个变量值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从而因子的实际意义更加明显,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按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由表3可见,第一个因子在高管持股比例(MSR)、董事长持股比例(DSR)、高管平均持股比例(AMSR)有较大载荷,这些变量主要反映了公司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情况,可以命名为股权激励因子(F1);第二个因子在企业市值(AMV)方面有较大载荷,命名为企业规模因子(F2);第三个因子在高管薪酬利润比(MWPR)和管理费用收入比(AERR)上有较大载荷,这两个变量反映了管理层控制的非股权激励因素,因此命名为非股权激励因子(F3);第四个因子在PE持股比例(PESR)上有较大载荷,就用PE持股比例因子(F4)来衡量。

因此,上述四个因子可以反映激励管理层因素的四个不同方面,而且经过正交旋转,四个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将上述四个因子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矩阵,将四个因子的得分F1、F2、F3、F4作为新的变量,用于和因变量进行回归。

(二)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将原模型自变量转化成新的因子变量后,有效地解决了原模型自变量过多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原模型转化为:

ROE=α+α1F1+α2F2+α3F3+α4F4+ε

根据构造的回归方程,采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处理后,发现第一个模型中调整的R2为,第二个模型中调整的R2为,两个模型的回归效果均一般,但第二个模型优于第一个模型,见表4。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R2和调整的R2都只能说明在给定的样本条件下,回归方程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并不能对总体模型做出推测。因此,不能单凭二者的大小来选择模型,必须对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

在采取逐步筛选法(stepwise)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后,在模型1中,非股权激励因子(F3)进入了模型,且非股权激励因子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模型2中,非股权激励因子(F3)和企业规模因子(F2)均进入了模型,且非股权激励因子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企业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见表5。

四、研究结论及其解释

本文在对影响中小板上市公司中PE支持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其一,企业经营绩效与管理层的非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且显著;其二,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其三,企业经营绩效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和PE持股比例不相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事实研究表明,这一结果是符合当前中国PE支持企业的实际情况的。

首先,PE支持企业的股权激励方式单一,不利用调动企业高管的积极性。通常采用直接赠与企业高管普通股票或由高管以较低价格购买企业普通股票等方式。这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将激励性的股票与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挂钩,因此无论获得股票的高管们是否努力,他们都能得到公司股票上市带来的巨额收益,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与中国不同,国际上对PE支持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措施主要为可转换证券和股票期权,VC基金还使用了分阶段投资的约束方式。这些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股东与PE支持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可见,仅仅使用普通股激励的单一方式,导致了企业绩效与PE支持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无关性。

其次,PE在其支持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作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僧多粥少”,即PE投资者太多而适合PE投资的拟上市公司或优秀的目标公司又太少,恶性竞争非常严重,在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方面PE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二是中国PE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专业人才缺乏,为PE支持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很弱。特别要指出的是,PE对其支持企业业绩的提升作用并不是靠直接的持股比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额外的增值服务来实现的,比如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协助企业改进管理流程,企业公共关系服务,等等。但这些增值目前还无法量化,不能引入到本文的模型分析中,这是本文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总之,上述原因导致PE支持企业的经营业绩与PE直接的持股比例无关。

再次,非股权激励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效果十分明显。非股权激励包括两类:一是高管薪酬;一是高管的职务消费。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非常在意自己获得的现金报酬和职位,高职位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权力,能够合法地利用企业资源进行职务消费;另一方面,高管层的薪酬和职位具有信号机制,即在经理人市场中,经理人已有的高薪酬和高职位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该经理人拥有很高的人力资本,具备很强的管理才能。因此,经理人具有强烈的动机,要求不断提高薪酬水平和管理职位,通过高薪酬和高职位提高自己的市场声誉,抬高自己的市场身价,实现自己长期收益的最大化。换言之,高薪酬和高职位对经理人的激励作用非常大,激励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规模负相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并不会必然地随公司规模扩大而增强,反而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产生的管理事务和问题会更多,加大了经理人的工作难度和劳动强度,从而给予经理人一种“负激励”,最终降低了公司的经营绩效。此外,公司越大,PE持股比例会越低,话语权也会越小,难以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约束,激励不明显;公司越大,PE对其支持企业进行改革的难度也会越大,付出的努力和服务也会越多,必然会带来效率上的损失。

五、对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对于PE基金、PE支持企业以及政府政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PE优化投资协议,提高投资成功率

作为财务投资者的PE而言,其投资不是为了长期持有,而是为了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出售,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而PE收益与否及收益多少很大程度上与PE支持企业管理层努力程度有关,因此在投资协议条款和相关的激励约束制度设计中,必须建立对支持企业管理层的严格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对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施严惩。目前可以采取包括对赌协议、第三方担保、资金使用监管和公司接管等多种激励约束方式。

(二)有利于优化PE支持企业激励制度设计,实现有效激励

对于PE支持企业来说,必须消除管理层激励方式的单一性,建立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层特别在意薪酬水平,热衷于职务消费,因此就需要削减管理层的薪酬,限制其职务消费,转而用股票期权和可转换证券等更多有效的激励方式将管理层的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严格挂钩。只有公司利润增长了,管理层的收入才能增长,并且尽量做到同比例增长。这样既有激励也有约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激励。

(三)有利于政策监管部门改善PE运行环境,加快创新型社会的推进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急需资金,而社会热钱大量流入非实体经济,如何引导热钱进入急需资金的中小实体企业成为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大力发展PE,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方面,管理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包括培育PE基金及其支持企业,消除国有垄断,鼓励PE市场公平竞争。

2.培育新兴产业和关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引导PE基金投资相关产业的小企业,增加PE投资对象的供给量,改变PE市场“僧多粥少”的格局,从而彻底扭转PE缺乏话语权的局面。

3.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完善有关企业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意识,以法制手段消除PE支持企业对管理层进行利益输送,严惩管理层的寻租行为和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4.以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创新,特别是针对证券市场股权激励工具的创新。可供选择的激励工具多了,PE才有更大的参与空间,才能充分细化和优化投资激励合约,进而对其支持企业管理层实施灵活、有效的激励。

注释:

①如果存在亏损,实际上并不是由于PE投资和管理层激励引致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是由其他的包括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在内的扰动因素所导致的,不符合本文的研究逻辑,应该在样本中予以剔除。

[参考文献]

[1]Robert Butler efficiency of double Auction[J].Econometrica,1985,53 :1101-1115.

[2]Michael J Brennan,Alan financing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87,42(5):1225-1243.

[3]Steve ,Antoinette equity performance: returns、 persistence and capital flows[J].Journal of Finance,2005(4):1791-1823.

[4]周仁俊,杨战兵,李礼。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10(12):69-75.

企业激励实例【第四篇】

关键词董事会组成;股权激励;企业价值

一、引言

当前,股权激励机制正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政府和公司的高度关注。在欧美成熟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公司经营者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力手段。美国经验证明,从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在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推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深层次的建设和完善之中。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备受关注,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极为重视。

董事会是治理机制的重要部分,具有监督和决策的作用,股权激励则是治理机制中重要的激励措施。经营者股权激励与董事会组成构成了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股权激励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各董事对股权激励实现公司企业价值的作用起到了什么样影响,即董事会组成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影响是公司治理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在此之前,国外学者对董事会组成、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众说纷纭,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实证结果提出不同的理论解释,而这些理论解释看起来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迄今为止尚未定论。

二、文献回顾

(一)独立董事与股权激励

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独立董事之间是相互替代,还是互为补充,国外学者做过许多理论假设和经验研究,其结论是不一致的。Arthur(200l)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经营者股权较低时,经营者股权对独立董事比例有负向作用,符合治理机制的替代假设,当经营者股权较高时,经营者股权对独立董事比例仍有负向作用,符合权力博弈假设。因此他认为经营者股权和独立董事比例之间存在反向关系。Ghosh和Sirmans(2003)以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REITS)1999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无论采用OLS法还是2SLS法,经营者股权激励对独立董事比例都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显著性水平均为5%。

国内仅有少数学者研究经营者股权激励与董事会组成的关系。邵少敏(2004)以浙江省50家上市公司2001年和2002年年报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总经理股权对独立董事比例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1%。牛建波(2004)选取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数据进行截面分析,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对总经理的长期股权激励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5%。

(二)非执行董事与股权激励

Mehran(1995)随机选取了153家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79—1980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非执行董事比例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5%。

而部分学者认为非执行董事比例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有负向作用。Weisbach(1988)认为非执行董事的监督作用和经营者的股权激励都是降低成本的两种方法,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Ghosh和Sirmans(2003)以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REITS)1999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无论采用OLS法还是,2SLS法,非执行董事比例对经营者股权激励都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显著性水平均为5%。

(三)执行董事与企业价值

靳云汇、李克成(2002)选取1999年沪深两地新上市的78家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董事与企业绩效(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呈负向关系,但不显著。而非执行董事(除内部董事后的其他董事)比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性水平为5%。因此他们认为引入独立董事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效率。

(四)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

在上世纪60年代,很多企业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多数,而现在几乎所有企业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都占了多数。研究证明,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的行为存在差异,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与独立董事不占多数的董事会的行为也存在差异。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发现独立董事占多数的企业绩效好于独立董事不占多数的企业。Bhagat和Black(1999)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随后,他们(2002)进一步以美国934家上市的大企业1991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法和3SLS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随着企业董事会独立性的上升,企业的长期价值不断下降,但结论不显著。周翼翔(2011)从内生性角度出发,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的结果得出,绩效无论用什么变量来表示,它与董事会独立性均为负相关关系,且均在1%水平上强烈显著。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董事会独立程度的提高不一定会导致企业绩效的提高。

但一些研究证明,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Mehran(199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以托宾Q还是总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价值时,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都呈正向关系。Klein(1998)研究了董事会中的委员会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独立董事占主要成分的监督委员会与企业价值没有相关性,而投资委员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五)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

股权激励自起源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诸多理论。部分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正相关。邱世远,徐国栋(2003)利用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者持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来研究高管人员持股量的高低两类极端样本数据的样本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数高的公司的经营业绩比高管持股数低的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并且差异是显著的,由此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企业价值有正向作用。有的学者得出结论,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黄之骏(2006)遵循内生性的研究思路,选取高科技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用其2001年-2004年的数据构建均衡的平行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一系列方法,得到了与前期研究大不相同的一些结论,认为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

三、基于董事会组成视角下的研究展望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促进了各国企业管理者及其他关键员工的薪酬制度改革、结构优化,为最终实现股权激励吹来了一股新风。影响股权激励的因素有很多,董事会组成就是其中的一个。董事会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董事会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其治理效率如何、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呢?为了更好的促进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正面影响,我们将董事会作为入手点,分析其组成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据此为董事会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合理分配执行董事、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的比例,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方式,为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和董事会建设提供一些政策建议(见图1)。

根据图1的研究思路,将董事会结构进行划分,分为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又将非执行董事划分为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然后进行实证研究,先通过相关模型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再将董事会作为交叉项,研究其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在此,把董事会分为两组,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为一组,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为一组。分析每一组中两者分别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最后,通过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下述问题:一是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分别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产生何种作用,并作对比分析;二是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分别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产生何种作用,并作对比分析;三是从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合理分配董事会中各董事的比例从而最有效的促进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正面影响。

基于国内外对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应试图在吸取相关文献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股权分制改革的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的现状,对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董事会中各董事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进行董事会建设,以促进股权激励、提升企业业绩这一问题展开有益探讨。

四、意义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证券市场建设的深化,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加强董事会建设的相关文件法规不断出台;另一方面,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加速进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相关措施也在陆续成形。然而,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大多数研究的是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他们并没有对董事会的组成作详尽的划分,并且也没有人将董事会组成作为一个视角,研究其对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董事会组成对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作用如何,进行相关研究将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认识,将更有侧重的去进行董事会结构的建设,合理分配执行董事、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的比例,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企业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邵少敏,吴沧澜,林伟。独立董事、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J].世界经济,2004:12-17.

[2]牛建波。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与总经理长激励——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C].中国第3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46-52.

[3]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9):101-116.

[4]莫冬艳,邵聪。高管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检验[J].科学决策,2010(7):

18-29.

[5]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6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