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故事通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鲜为人知的故事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篇】
我们从珠海国际航展上获得了有关卡-50直升机的大量资料,了解到许多关于该型战斗直升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单座――其实是无奈的选择
从前,我们在提到卡-50直升机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它的单座布局,仿佛卡-50的电子设备和驾驶舱自动化已达到了相当先进的程度,以至于可以从传统的两名机组人员中去掉武器操作员。然而,这次从珠海国际航展获得的资料证实,情况并不像以前报道的那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刚好相反。
根据卡莫夫公司总设计师米海耶夫与马祖波夫等人编写的《陆军战斗直升机卡-50》一书,我们荻悉,在卡-50直升机方案论证阶段,曾产生过争论。有的专家主张采用传统的纵列式双座布局,但是,卡莫夫设计局最后还是决定采用单座布局。实际上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并不是说单座具有优越性,或者已经研制出了高度智能化的驾驶舱。
我们知道,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是保证战斗直升机作战效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当时,苏联的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都比美国同类设备和系统要笨重一些。如果卡-50直升机按照某些专家主张的那样,也采用纵列式双座座舱,那么,卡-50直升机机体的重量就必然会大大超过预定的重量,这势必导致直升机飞行性能的显著降低。这样的直升机显然无法满足军方的要求。为此,要想保证直升机具有较高的飞行性能,满足军方要求,就必须想办法大大减轻直升机的重量。
如何减轻直升机的重量呢?
专家们认为,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是必需的,无法精简。虽然前苏联自己研制的机载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比较笨重,但在没办法取得西方重量更轻的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的情况下,也只好使用自己研制的。所以,在这个方面没有减重的潜力可挖。最后,总设计师米海耶夫等将减重的方向,对准了机组人员的数目。他们认为,从两名机组人员中去掉一名武器操作员,就能够达到减重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去掉了一个人的体重,也去掉了一个座舱、一套防护装甲、一套弹射座椅、一套飞行仪表和操纵机构的重量,其减重效果相当明显,从而可以保证直升机有较高的飞行性能。
然而,单座战斗直升机能否完成作战任务?一名飞行员的工作负担会不会过重?这的确是令人担心的问题。
米海耶夫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由一名机组人员完成原先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当时,苏联列宁格勒自动化科学生产联合企业,已研制出瞄准-驾驶-导航综合系统,该综合系统不用飞行员参与就能自主跟踪目标。如果在该综合系统中再加进外部目标指示系统,其工作效率就会更高。所谓外部目标指示系统,就是说由别的直升机或者地面指挥所负责对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待即将进入攻击阶段时,外部目标指示系统便将目标信息传输给卡-50直升机机载瞄准系统,由机载瞄准系统继续跟踪,并把导弹引向目标实施攻击。当时,卡莫夫设计局在半真实尺寸模拟试验机上进行过模拟试验,试验证明,单座战斗直升机方案是可行的。
有人问总设计师米海耶夫:对于战斗直升机来说,究竟是一名飞行员好,还是两名飞行员好?米海耶夫回答说:“我们不需要证明一名飞行员会比两名飞行员工作得更好,这是无法证明的。我们不需要证明无法证明的东西。然而,在我们的卡-50直升机上,一名飞行员确实能够胜任别的战斗直升机两名飞行员才能完成的工作,这就是胜利。”
由此可见,卡-50直升机采用单座,并不是因为驾驶舱智能化达到很高程度所产生的结果,也不是单座驾驶舱比双座驾驶舱更具有优越性,而是因为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笨重,使直升机严重超重而不得不采取的减重措施。去掉一名机组人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完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直到今天,米里设计局还有不少专家对单座卡-50能否执行贴地飞行条件下的作战任务,仍持有异议。
战斗直升机采用单座,还是双座,对有关各方,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重要问题,所以十分引人注目。这就难怪卡莫夫设计局在研制过程中对此严格保密,竭力掩饰了。例如,在卡-50直升机01架试验原型机进行试飞时,卡莫夫设计局的人在该机的驾驶舱后面,用油漆画上了舱门和窗户,其目的是使人们从远处看上去,仍然会认为它采用了传统的纵列式双座座舱。为了使窗户更加逼真,他们还在画窗户的地方铆上了一块透明衬板。
没有料到,这种伪装竟给直升机飞行带来了麻烦:该机在一次试飞时,因铆上的衬板脱落,掉进了发动机进气道,结果造成一台发动机空中停车。多亏驾驶员沉着冷静,费了很大力气,才将只有一台发动机在工作的直升机,安全驾驶着陆。在此次事故以后,凡装有这种衬板的直升机,都将其拆掉了。
航炮安装位置有诀窍
不管西方的攻击直升机,还是前苏联的战斗直升机,航炮通常安装在机头下的旋转炮塔内。在卡-50直升机的方案论证过程中,也有人提出过将航炮安装在卡-50的机头下。但是,模拟试验证明,航炮安装在机头下有许多缺点:其一,机头下的机身结构强度不够,如果将航炮安装在这里,射击时的后座力就会对机身结构造成破坏性影响。要对抗这种影响,就得进一步加强机身结构,这又会导致直升机增重,这行不通。其二,航炮安装在机头下将严重影响射击精度。
最后,总设计师决定,将航炮安装在机身右侧主减速器下面的两个隔框之间。这里处于直升机重心区域内,是机身结构强度最大的地方,航炮射击时产生的后座力,不会对机身结构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也用不着加强机身结构。而且,航炮安装在此,还能大大提高射击精度,后来的射击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卡-50和米-28都使用了同样的2А42航炮,但是,卡-50直升机航炮的射击精度,却比米-28直升机航炮的射击精度高4倍。分析其中原因,这除了因为共轴式直升机的振动小以外,主要还是因卡-50航炮的安装位置选得好。
拒绝机枪吊舱
在卡-50直升机方案论证阶段,曾有人建议,在卡-50上安装直升机通用的机枪吊舱之类的反游击队武器,因为阿富汗战争实践证明,直升机通用机枪吊舱对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非常有效。
然而,总设计师米海耶夫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耐心地解释说,战斗直升机是极其昂贵的武器装备,其主要任务是攻击那些值得它攻击的目标,如坦克、装甲运兵车、步兵车辆、防空武器、地面防御工事、敌方的直升机等。搜索和消灭小股游击队有生力量的任务,应该由那些比较便宜的直升机(例如米-8武装型)来完成。让卡-50战斗直升机去对付游击队有生力量,这等于用高射炮打麻雀,大材小用,经济上划不来。而且,也不值得用这种昂贵的武器装备去冒风险。
从陶瓷装甲到金属装甲
我们知道,米-28直升机两个机组人员座舱周围,有陶瓷装甲保护。在卡-50直升机的方案论证阶段,最初也打算采用陶瓷装甲。在进行初步设计前,卡莫夫设计局对陶瓷装甲进行了弹击试验。试验证明,在受到一次性弹击时,陶瓷装甲的防护作用确实优于钢板装甲;但是,陶瓷装甲在受到弹击时,往往会破碎,有些碎片会脱落,脱落的部分就会失去防护作用,而难以抵御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更多次的弹击。与它相比,金属装甲却能抵御多次弹击,用不着经常更换。所以,卡-50直升机驾驶舱周围改成了由钢板和硬铝合金组成的双层装甲。装甲重300公斤左右,能抵御口径为毫米的子弹和口径为20毫米炮弹碎片的打击。卡-50直升机驾驶舱的装甲防护也优于AH-64“阿帕奇”直升机的,卡-50直升机一个驾驶舱装甲的重量为300公斤,而“阿帕奇”直升机两个机组人员座舱的装甲重量只有90公斤。
坠机引起的非议
卡-50直升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两起机毁人亡的灾难性事故,不仅摔掉了两架直升机(一架是试验原型机,另一架是已交付的生产型直升机),而且牺牲了两名优秀的飞行员。令人吃惊的是:两次坠机的原因完全相同,都是因为上下旋翼桨叶交叉碰撞造成的。
1985年4月3日,卡-50直升机的01架试验原型机由功勋飞行员拉柳申驾驶进行飞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的飞行都比较顺利。但在表演即将结束,拉柳申驾机飞最后一个节目时却发生了不幸。当时,拉柳申要在模拟攻击目标后作快速下降高度,并进入地面掩蔽物后面进行机动飞行。他首先驾驶卡-50直升机作360度转弯,然后盘旋下降。可就在此时,发生了上下旋翼交叉碰撞事故,致使直升机坠毁,拉柳申不幸遇难。
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的上下旋翼为什么会发生碰撞呢?
专家们在调查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当飞行员驾机以较小的前飞速度作大坡度转弯时,遇到了每秒12米至20米的阵风,结果在来自旋翼下方的气流与作用在旋翼上的气流的综合作用下,就形成了一个涡环区,致使两副旋翼桨叶的挥舞运动幅度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两旋翼交叉碰撞,直升机坠毁。
01架试验机的坠毁和拉柳申的遇难,给卡莫夫设计局以沉重的打击。米里设计局有的专家也对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是否适合作机动飞行提出了异议。
更令人可悲的是,13年后又发生了同样的悲剧。1998年6月17日,莫斯科时间21时,俄罗斯陆军航空兵战斗训练中心飞行员沃罗比约夫少将,驾驶一架卡-50直升机进行飞行训练,就在他驾机完成急跃升转弯机动飞行时,发生了上下旋翼桨叶交叉碰撞,结果机毁人亡。
这次事故发生后,米里设计局不少专家对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是否适合作机动飞行,又提出了更多的异议。他们认为,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由于上下两副旋翼靠得很近,只要因某种原因机动飞行幅度显著增大,两旋翼挥舞运动就会加剧,所以极易发生桨叶碰撞事故。并认为这就是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的固有缺点。
卡莫夫设计局的专家则立即提出反驳意见,他们认为,卡-50直升机在许多国际航展上,都根据飞行使用指南进行过特技飞行表演,但并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这说明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是适合作机动飞行的。关键的问题是,在作机动飞行时,不能超过飞行使用指南的限制,这样就不会发生桨叶碰撞事故。这两次坠毁事故的原因,或者是因为驾驶员没有按照飞行使用指南的要求飞行,超过了规定的机动飞行限制,或者是直升机突然遇上了阵风,导致两旋翼桨叶碰撞,并不是直升机本身的问题。而且还指出,单旋翼带尾桨的米-24直升机,也发生过类似的旋翼桨叶与尾梁相撞的事故。
编号与名称的变迁
从1977年1月开始到1992年年初的这15年间,卡-50直升机所用的编号,一直是В-80,“В”是俄文单词Вертолёт(直升机)的第一个字母,西方在介绍此型号时,通常用俄文字母“В”相对应的英文字母“V”来表示,写成V-80。
1992年1月,卡莫夫公司总设计师米海耶夫到英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介绍卡-50直升机的研制情况时,首次将В-80改称为卡-50,从此,卡-50的编号一直沿用至今。
1992年10月,卡-50直升机的第二架生产型机在英国范堡罗国际航展上展出。在参展的这架卡-50直升机的垂尾方向舵上,画有一个狼头,下面写有一个德文单词“Werewolf”,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具有变形法术的狼。我国航空界通常把这个词译为“狼人”。卡-50“狼人”本来打算在这次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的,但是,由于机组人员办理签证延迟了,航展期间没有赶到,所以“狼人”只是参加了展出,并没有进行飞行表演。在这次航展后,西方通常便以“狼人”来称呼卡-50。
20世纪90年代初,卡-50直升机的05架机在奇尔奇克靶场参加了故事影片《黑鲨》的拍摄工作。此后,俄罗斯人在卡-50直升机第三架生产型机的垂尾方向舵上,画了一个鲨鱼头的形象,下面写上了英文词“Black Shark”(黑鲨)。1993年6月,写有“狼人”的那架卡-50 和写有“黑鲨”的那架卡-50直升机一起,在巴黎国际航展上展出并进行了飞行表演。从这次航展之后,西方往往就以“黑鲨”的绰号来称呼卡-50直升机。
由于卡-50直升机在研制过程中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西方最初对卡-50的真实编号和名称一无所知,于是胡乱猜测一番。有些西方媒体将卡-50称为卡-34或卡-41。其实,这都是不确切的。
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篇】
1、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都知道,所以大家叫他“百事通”。
2、小芳暑假到一个鲜为人知的乡村渡假去了。
3、较鲜为人知的公司购买广告是为了向客户解释它们是谁。
4、雷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5、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鲁迅先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6、曝温总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电脑已经不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东西了。
8、而且她对古董店有了新的认识,古董店这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
9、然而,这次斗争与以往不尽相同,其辩论不再基于鲜为人知的党报评论,而是公开面向大众。
10、朝鲜队主教练金正勋则实际上鲜为人知。()
11、我知道有一家鲜为人知的餐馆,我们可以去。
12、阿布拉菲亚先生喜欢用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来支持他的论点。
13、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的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指标,在首次后不到两个月即占据了全球报纸的头条。
14、我们可以让电脑在网上搜寻我们感兴趣的东西鲜为人知的收藏品拍卖,与你一样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喜欢的艺术家所创作的音乐,或者只是漫无目的地浏览进入个人主页的内容如博客、照片、youtube视频等等。
15、没有听说过某部鲜为人知的外国法律不能成为抗辩的理由。
16、这一点提示,在人类早期那段时间里,相对而言人与人打仗是鲜为人知的。
17、我们把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搜集到一块,这些都是女人和男人必须知道的事实。
18、鲜为人知的是其实每个守身如玉的好姑娘都有个独角兽爱人。
19、下面是一些能帮助你成为键盘大师的鲜为人知的windows快捷键。
20、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1、在那座山的后面,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那里风景优美,人文和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
22、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鲜为人知的事件中,他其实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他用自己生命,用他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23、许多品牌在本土以外的地区鲜为人知。
24、这些秘密鲜为人知,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三篇】
当秋儿决定留校时,所有的人都为她惋惜。因为学校在北方,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甚至校长都劝秋儿继续报考名校的研究生。
可秋儿一意孤行的留了下来。没有人知道原因。
五年之后,秋儿在所属的腹部外科取的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由秋儿带领的肝胆外科成绩更是斐然。他们在全国率先推广在DAS影像学引导下进行对于肝脏癌灶区的直接化疗法,成功率高达55%.秋儿本人也以手术快速精湛完美而著称,更为患者称道的不仅仅是她高超的临床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有她高度的责任心和甜美的笑容。
秋儿在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同时担任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很爱听她上课,精彩而生动的。
秋儿每次为新班级上课时,都要讲述一个小战士肝癌被误诊的故事。
秋儿献身于医学事业,终身未嫁。
去过秋儿家的朋友都说秋儿是很热情好客的人。只是有一件很奇怪的事,她的床头上摆放着一个骷髅头,是涂上了清漆的真标本。秋儿还解释说是她一个朋友的。
没有人知道那是谁的。这,来源这样一个地方--
解剖实验室位于学校东北角落里很不起眼。只是一幢老式的红砖房,上下两层。周围长满了梧桐树,宽大肥硕的叶片和遒劲茂盛的枝杈密密的围绕着整座楼,严重影响了整座大楼的采光,这使得整座大楼即使在白天也是阴暗湿冷的。
人还在门口,一股浓郁的福尔马林的味道就已经扑面而来,使眼睛剧烈地抽搐着,流出冰凉的眼泪。走进去,是并不宽敞大厅,正对门的地方按照常规放置着一面大镜子。两边的墙壁贴着人体各个部位的解剖图谱。彩色的图纸花花绿绿很漂亮,如果不是因为专业内容的缘故。
向左与向右各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内一个个房间按照严格的比例与大小整齐排列着。
左边走廊的尽头有个透明的大柜子,那里面摆放的是一个人的完整骨骼,不包括6块听小骨,其余的200块骨头被小心的用铁架与铁丝连在一起,采用解剖学标准姿势直立着。
骨头并不是象很多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白惨惨的。事实上,为了骨骼保存时间足够长,每一块外面都被涂抹上了亮亮的清漆。有些发青,还有明显的灰褐色。
左边走廊中的房间全是作为教室上理论部分的。里面竖着并排放着长长特制的课桌。课桌的大抽屉里放置的全是人体骨头。一块一块的。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横七竖八地躺在里面。每套标本的颜色和大小都不一样。那说明着来源不是同一个人。由于使用的次数太多,有些骨头被损坏了表面的骨膜暴露出里面的骨松质,密密麻麻的小孔看上去很有趣。骨的外面有类似划痕的痕迹,证明着解剖书上关于神经与血管游走的分布路线的正确。
教室的木制地板下放置的就是福尔马林的浸泡池。一旦有新鲜尸体,稍做处理就浸泡在里面。
有时刚刚上完课,教员就从在学生们的注视下,掀开地板的缝隙,用一根粗粗的铁丝钩出某一具尸体。教室里立即就无法睁开眼睛,因为福尔马林剧烈的刺激味道,几乎每个人都捂住口鼻。
右边走廊中的房间是作为见习用的。里面的陈设很简单。靠墙的地方用玻璃橱柜一层层罗列着人体脏器标本,精制的局部解剖标本。
中间醒目的放着一张长桌。一般桌上都会有一具裸的尸体标本供见习学生使用。增强他们的感官认知与实际操作能力。
尸体和想象中的不是特别一样。首先印象中的尸体皮肤黏膜都是惨白的,但是标本由于经过特殊处理,抽干了血液之后在福尔马林中浸泡超过一年。颜色都是酱褐色。刨开厚厚的皮肤,里面的肌肉象极了牛肉干。神经是白色的,静脉血管是暗红色的,动脉血管稍微鲜艳一些。各个脏器就按照标准准确的在人体内排列着。
解剖科从骨学上起,很快就过渡到了肌学。医学院的很多女生在上完肌学实验课后,回去都没有胃口吃饭。
秋儿却觉得那些有着酱褐色的干尸们并不恐怖。她甚至在上课回答老师提问时,可以自然地走上前台直接用戴了一次性手套的手翻着事先分离好的肌肉,一块一块的说出解剖名称,并用解剖术语表述它们的人置。
秋儿天生就是喜欢做医生的,她喜欢看妈妈穿白大褂的样子,神圣而美丽的。所以她非常努力的学习。临床医学中最基础的三门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学》。秋儿希望自己可以都拿到优。
秋儿的老师也非常看好这个文气的小姑娘。她长的恬静而端庄,具有医生的气质。内向的性格使她总是安安静静的,但她的思维敏捷而准确,绝对不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主见,是很难得的好学生。
由于现在的尸体来源很紧张,况且由于医学院需要的与日俱增,使得尸体既昂贵又很难弄到。解剖教研室的教员们为了弥补在实验课上40名学生只有一具尸体的遗憾,特地在晚修时间开放实验室,并欢迎所有学生晚上在里面自修。
这正是秋儿求之不得的。白天上课上,四十几个人闹哄哄的围着一俱干尸。男生总是占据有利位置解剖分离,一边拿图谱一边翻看尸体上已分离好的部位。秋儿只能远远的看看,没有什么真正动手的机会。所以,解剖实验室晚上开放的第一天,秋儿就去了。
实验室里空荡荡的,人不是太多。一些高年级学生因为要见习上台参加手术,所以也来到这里做最后的复习。低年级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可能是因为觉得晚上去看尸体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秋儿在一室翻看标本,这个房间离大门距离最远,所以没有其他的学生。秋儿一个人在房间对照课本复习着。偶尔,门口会穿过一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学生,白大褂很轻浮地飘逸着,在这样阴森的气氛下透着说不出的诡异。
秋儿有些害怕了。她走出房间看看外面,还是灯火通明的,似乎又壮了胆。于是秋儿继续回来复习躯干肌一节。
终于看完了。秋儿抬起头来,转转脑袋,低头那么久了,不知是颈部的颈深肌群还是颈浅肌群有些酸痛。看看表,秋儿吓了一跳,居然都已经11点多了。早过了熄灯时间。秋儿慌乱起来。快步跑向大门。
走廊上已经没有灯了。除了秋儿待的一室,其它的房间都没有了灯光。一片黑暗。
黑暗中秋儿摸索着走廊电灯的开关,可是什么也摸不到。她感到窒息的恐惧。
大门是紧闭的,已经被锁。
秋儿脑子里一片空白。天呀!这里偏僻的离最近的病理教研室也要步行十分钟。
秋儿思维停顿了很长时间,然后她绝望的大声尖叫起来。尖锐的叫声在长长的走廊中发出响亮的回音。
没有任何人。
秋儿看见黄色的月光穿过大门的玻璃窗洒落在大厅的地面。她的瘦小的影子突然被拉的很长。
秋儿是不相信鬼魂的。但是当她想到整座大楼只有她和几十具尸体和几百个人体标本,她的心跳快速的增加着频率。秋儿开始想哭泣,可是没有力气。
她停止了无谓的呼喊,她的嗓子因为恐惧和长时间喊叫变得干涩而疼痛。她无助的靠在紧挨着门口的大厅墙壁,身体渐渐瘫软下去,坐在了冰冷的大理石地面。
秋儿疲惫不堪,她非常想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因为过度紧张,她的体力已经开始透支。可是她不敢。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仿佛感到身边聚集了无数的鬼魂,狞笑着扑向她。
她在心里默默为自己打气必须振作。
这时手表上的指针已经指向了12点。
秋儿开始诅咒那个不负责任的值班教员。为什么会没有检查所有房间就匆匆锁上大门。秋儿又开始希望同宿舍的同学看见秋儿的空床会跑来找她。她甚至想象她们正在前往解剖实验室的路上。
时间仿佛停滞了。
秋儿在一分钟内看了17次手表。她的内衣已经被冷汗湿透了。头发也湿湿的,甚至眼睛也是湿湿的。秋儿害怕到了极点。
当指针指向12点半时,秋儿的精神快要崩溃了。她的大眼睛死死盯着手上的表。
空气里弥漫的都是死亡的味道。那熟悉而亲切的福尔马林味消失得无影无踪。
突然一个磁性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大厅,“不要怕!太阳很快就要出来了!”
秋儿一激灵,打了个冷战。她立即抬起头来四处张望,黑暗的走廊看不到尽头。她战栗的用尽全力扶着墙壁站起来。腿在颤抖,手冰冷的程度触摸到墙壁都是温暖的。
她想问你是谁,但是嘴张开了很久都没有声音发出来。
黑暗中清晰地听见一声叹息声,很轻很明显。
秋儿的汗毛一根根直立着,鸡皮疙瘩布满全身。她在打着寒战,一个接着一个。
万籁俱寂。
月光静静的躺在地上,涂满了金黄色,象月亮血液的颜色。
秋儿想我会不会死掉,在这里,今晚。
寒气从脚底泛滥起来,蔓延到了全身。
声音在空气中飘荡,真实的在说,“秋儿,你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的。我是你刚刚见习用的人体标本。”
秋儿无力的听着,她无处逃遁。
“我知道我的样子会吓到你,所以我不会出来的。你可以放心的和我说说话,和一个真的灵魂对话。”
“我是一名战士。”声音停顿了一下,发出好听的笑声。“不对,应该我在生前是一名战士。我在死亡的时候只有19岁。19岁呀!和你现在一样大,多好的年纪,我原本应该享受年青灿烂的生活。可是我却死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秋儿吓得牙齿正在打架,她哆哆嗦嗦的回答,“不,不,不知道……”
那个声音听上去真的是很年轻的,秋儿想起刚才翻看标本时,用力过猛,拽断了尸体右手上的腕背侧韧带。她更加害怕,她想我是要死了的,我也要在19岁时死掉。他一定是来责怪惩罚我的。
秋儿战战兢兢的说,“刚才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对与韧带的组织有些好奇,想贴近些看,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真的不是……”秋儿重复的很多遍。
那个声音又发出了笑声,说,“没有关系的,我感觉不到疼痛的,我现在也不可能用手去做事情了,我们灵魂依靠意念来完成动作。所以韧带对于我来说也是无用的。我不会责怪你的。我在这里游荡很久了。我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人面前。今晚也没有打算。只是看见你如此可怜的在这里,所以想来安慰你。呵呵!也许我并没有做到,还起了反作用。我也是寂寞的,死亡的时间已经如此长久了。”
秋儿胆子渐渐大了起来,他的声音很温柔而富有磁性的沙哑,不象是恶劣的鬼魂呢!她壮起胆,小声的问,“你是怎么死的?”
声音突然愤怒起来,吓的秋儿一屁股又坐到了地上。
“我怎么死的?哼!那要问你们这些白衣天使了!”
“对不起!我太激动了!那些与你无关。我是肝癌患者。我的死亡是注定的。但是你知道吗?我曾经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先后到了三家医院就诊。
第一家医院诊断我是胃溃疡,开了一些廉价的胃药给我,吃了之后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加重。那时我还在在部队服役的第一年。只有18岁。
然后我去了第二家医院,诊断继续是胃溃疡。那次竟然没有开任何处方给我。我想我的病也许并不严重。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我19岁那年,我的上腹部疼痛难忍。我到了第三家医院,就是你现在就读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他们为我做了详细的检查,明确是肝癌,晚期。无法手术,那时还没有象现在先进的插管化疗等等治疗手段。
我的生命就那样迅速的完结了。
你知道吗?我在最后弥留之际,看见身边忙碌抢救我的医生们,我充满了感激。于是我对他们说我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
我的心跳呼吸停止了之后,我被推入太平间的路上,我听见身边的医生对护士说,这个小战士真可怜,先前两家医院误诊太久了。其实是很容易的,只要做体检时触诊和扣诊就可以明确是肝脏异常了。
我知道对话的医生和护士并不知道我的魂魄其实一直就在肉体旁边,所以他们第一次说出了实情。
我开始愤怒。我在医院里飘荡,用奔跑的速度。我想起了我在前两家医院就诊时,没有医生用手检查过我的身体。
我就那样被耽误了整整一年。
秋医生,也许我现在还不能称呼你为医生,但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你学习认真的态度让我很感动。
我想告诉你,你将来所要担负的职业是多么庄严与神圣啊!请你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他们每一个人是多么渴望健康与生存!
如果在我第一次就诊时,医生为我做了详细的检查,也许我现在就不是躺在这,被肢解的七零八落的供学生翻弄。我讨厌那些粗鲁的男生用力撕扯我的皮肤,肌肉和血管,我的脏器暴露在肮脏的空气中。
虽然没有感觉,但我的灵魂有自己的尊严。我觉得那些动作是对我的侮辱。但是,我又是多么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希望象我这样的悲剧不要再上演。我是真的希望。你了解吗?”
秋儿听的已经忘记了恐惧,她的内心被同情,怜悯和强烈的责任感充斥着。
只是因为没有触诊,没有做常规必须做的体格检查,就使这个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怎样的失职啊!
秋儿已经完全忘记倾诉的对方是一个灵魂了。她站起来,大声说,“我可以向你发誓,我将来一定是一名负责的医生。我将用我的全部爱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声音笑起来,说,“我知道,我相信。天就快要亮了,很快就会有人来解救你了。”
秋儿不知这时该说些什么,她沉默着。
声音无痕迹的消失在清晨的空气中。
阳光穿过梧桐树的枝杈照耀进大厅。有小鸟在外面快乐地唱着歌。
秋儿看见大厅和走廊渐渐明亮起来。
突然秋儿看见好象有一个影子在墙角一晃。秋儿奔跑过去,却看见走廊两头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的!
秋儿走进一室,看见的尸体仍旧躺在那里,和昨晚离去时的一样。
秋儿走上前去,抚摩着他的肌肤,看着他紧闭干涩的双眼,皱摺的黏膜,暴露的脏器,然后艰难的对他说谢谢!
第二天,整座医学院都沸沸扬扬的传送着这样的一则消息,昨晚,94级临床班的秋儿被误关在了解剖实验室整整一夜。
很多人对这则消息持怀疑态度,认为绝对是谣言。因为他们仍旧看见秋儿和平时一样安静的坐在她的座位上看她的课本。如果消息是真的话,她现在应该躺在宿舍或是医院里调养因过度惊吓的精神。
还有很多好事的学生向秋儿打听以证实消息的真伪。秋儿总是淡然一笑,点点头,不附加任何的解释。
之后,秋儿仍旧是经常去解剖实验室温书,看标本。
鲜为人知的故事【第四篇】
诏书经多次修改粉饰
投降决定已经做出,拿出诏书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但参与《终战诏书》修改的人,仍极力想为天皇、为日本挽回一些面子,试图用个别词藻粉饰历史,自欺欺人。
经过几次修改后,时任内阁书记官长的迫水久常把“感到修改很难继续进行下去”的诏书送到日本著名学者、汉学家安冈正笃手中,并给出两条修改原则:第一,必须要选择任何国家败降时所没有用过的、可以代表日本天皇权威的辞令。第二,不能显示出日本是因战败力尽、不得已而投降的,必须说是受道义之所存、良心之至上而做的决定。
对于这份诏书的修改过程,事后安冈始终耿耿于怀。后来他回忆称,“参与起草天皇诏书……对我而言则是一件永远不可磨去的憾事。”
按照迫水给出的原则,安冈对诏书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一处是,他在“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一句前面加上了“义命之所存”。不过,诏书被送到内阁审议时,大多数内阁成员却认为,“义命”不是一个正式的词语,建议把这句话改成“时运之所命”。当这份诏书最终被播出时,安冈愤怒地发现,自己反复强调的“义命之所存”这句话被改成了“时运之所趋”。在安冈看来,如果说“义命之所存”,就是表明日本结束战争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用“时运之所趋”书包范文,就等于直接承认了日本是战败而投降。
垂死挣扎的法西斯分子被镇压
8月14日下午3点,就在《终战诏书》进入反复推敲的最后时刻,少佐 中健二和中佐椎崎二郎两个军事课员走到了一起,兵变谋划很快就形成了。
赶到第一生命馆大楼的 中健二直奔田中静壹中将的办公室,他想向这位东部军管区司令倾诉自己的想法。同一时间,同一座大楼内,有一伙人正气喘吁吁地向外搬东西,他们是日本放送协会(NHK)的技术人员,不久前NHK刚刚接到宫内省的电话,要求他们带上设备马上赶到皇宫,有重要录音任务。此刻技术员正按照指示,把放在第一生命馆里的唱片播放器一同带到录音现场。 中健二和技术人员擦肩而过,他不知道,几小时后,他们之间将上演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很快, 中健二被田中静壹中将骂出了办公室,策反东部军的企图未果。
8月14日晚11时20分,几次推迟后,裕仁天皇开始进行宣读《终战诏书》的录音。在20分钟前,内阁成员已在正式投降文件上签字。15日凌晨1时左右,录音完成。这份准备在当日正午播出的录音盘被几位内阁成员小心保存起来。
这时, 中健二等叛乱分子决定提前起义,毁掉录音片。虽然没能策反东部军,但叛乱分子成功骗过了近卫师团的几个联队长,皇宫很快落到了叛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