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校企合作工作具体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方案(通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实用校企合作工作具体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方案(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方案【第一篇】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现代化强区,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区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基本原则,汇聚创新要素,强化政策支持,紧紧抓住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机遇,对标全市“五个中心”建设和“五个济南”的工作思路,积极融入“新十字”发展格局,聚力“七个新提升”“九个强区突破”,为加快打造“四个历城”、推动省会东部现代化强区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驻区高校、科研院所是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智力资源的集聚地,辖区企业自主自发的科技创新水平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组建校企政科技研发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就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政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要素向本土企业集聚,科研成果向本土企业转移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研发的活跃度。
(一)平台载体建设
积极探索构建适合历城的联合创新模式,搭建形式多样的联合体承载平台。政府积极发挥双向互联的纽带作用,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外溢和服务企业需求;企业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展合作空间;高校、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技术升级改造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各领域的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科创氛围汇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出。
(二)产业技术转化
联合体统筹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有效资源,通过整合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围绕企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成立不同项目合作组,集中攻克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形成知识产权或国家和省级技术标准。同时,为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的落地转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小型中试基地,加大对技术、流程、工艺等应用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产品市场化的力度。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效推动历城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三)人才梯队培养
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围绕各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贯穿校企政合作全链条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团队,逐步建立校企政共育共享人才体系,鼓励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点,以多种形式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可面向企业发展需求,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工程师,促进双方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吸引高校校友回归组建团队创新创业,与高校师生或科研人员联合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地创业就业,凝聚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后备力量。
(四)工作职责
区科技局负责牵头联合体的筹建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办公室,对获批建设的联合体进行服务管理,积极落实有关科技、人才及相关惠企政策;高校、科研院所要积极主动为联合体配置优势科研资源,组织与我区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优秀人才同企业对接,针对企业需求确定技术研发方向、组建研发团队;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依据企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为高校、科研院所进驻的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经费、工作场所、科研设备和生活便利等各项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科技、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部分街道组成的联合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相关单位要根据职能定位和任务分工,研究细化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加强政策、资源统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有效促进联合体的稳步发展。
(二)加大经费支持
为有效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创新主动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高校院所、政府、企业1:2:7联合投入机制,重点扶持政府明确主导产业的科技研发。加强研发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审计单位,对联合体的研发经费进行年度审计,企业非科技研发支出的费用,一律返还政府投入资金。
(三)做好示范引导
对于联合体工作推进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在全区推广应用,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激发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方案【第二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潜质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潜质,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到达“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奋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我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用心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到达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带给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必须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透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出处: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忙。
(五)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如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即可引进企业合作,到达双赢。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思考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资料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资料体系;二是,课程资料综合化,主要体此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此刻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联,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七)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能够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状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资料,带给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实施“双百工程”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潜质。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一)新设置专业务必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时,充分调查和预测发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专业后,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实际者进行论证,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
(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料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料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近三年内,在工商管理系和工程技术系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各院、系、部中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每个专业务必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作。
(四)近三年内,每个专业务必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实训教材尽量采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
(五)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院、系、部每学年要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3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严格执行“关于专业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若干规定”,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潜质和实践教学潜质。同时每个专业至少聘请或调进3个以上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院、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带给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三)学院和各院、系、部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务必把校企合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年度工作总结要体现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将作为每年考核各院、系、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根据各院、系、部校企合作开展的状况和效果,每年评选2-3个系部为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单位,从全院评选5-10名教师为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工作者,重点评选校企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学校将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不突出的单位不得参加全院的先进单位的评选。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开展的状况和效果,将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选优秀教师等挂钩。
校企合作总结【第三篇】
一、校企合作模式
1、与韶关市光华模塑公司合作,利用学校电子实训场所合作生产微磁场检测器,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2、组建校外实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寻求校企合作办学伙伴。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在本年度,我们选择了中山市龙的集团新可佳电子厂作为合作伙伴,派出07电工(2)班48人在该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实习教学。由学校派出教师负责学生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生产实习的过程
1、在学校与光华公司协议进行5000台微磁场检测仪生产任务后,专业部教师和实习厂领导等有关人员马上进行组织、协调教务处等部门安排08电子电工专业二个班近100人参与该产品的生产实习。针对微磁场检测器都是出口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产品质量要求高,有关教师进行精心组织,从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元件的采购、检测、检验各方面入手,确保产品完全符合欧盟环保标准,到生产计划的制定、工艺流程、工位生产要求都毫不放松,制定生产工艺守则、产品检验标准,编制工位生产工艺卡,合理安排工位,选配生产管理班组长,培训产品质量检测人员、自制部分检测仪器,保证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定期结合产品的电路特点,给学生进行电路原理讲解,使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以致用,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一起,在生产过程中学习管理,学会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对于这样一个生产实习,从校长、实习厂、专业部、班主任、参与管理的老师及学生都十分重视,特别是专业部多次进班级开动员大会提高学生们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专业部十分注重日常的生产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08电子(2)班在第三周有同学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对于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后,专业部和参与管理的老师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谈心,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并督促加强管理,为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努力下,在约两个月时间内顺利完成该批产品的生产,得到厂方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预期效果。
2、根据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处和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的安排,20xx年4月上旬,20xx电子电工(2)班48位同学在二名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山市龙的集团,安排在新可佳电子厂进行校企合作生产实习。到厂后第二天就开始了由厂方管理人员进行为期三天的安全教育、厂方规章制度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该厂的主要产品是应急灯和带储电、收放音为一体的直流风扇。在厂方技术人员和带队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48位同学组成了一条装配线;一条插件、浸焊线;一条补焊调试线。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同学们都能正确对待这次校企合作生产实习,在出发之前所作的实习动员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学们在生产实践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厂方有关领导对同学们的评价是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实习中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小组中有其中的一个同学动作比较慢时,会有其他的同学主动进行帮助,手把手地传授点小技巧,或者帮助其完成积压的工作。对于这样的镜头,我们真的很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班级的团结与凝聚力,同时也提升同学们专业技能。在实习之前,同学们都学过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但她们都只是孤立地看待各个元器件,到底那些元器件能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她们都不太了解。在实习的过程中,她们逐渐地能统筹地看待各个元器件,对于每个的功用都了如指掌,对于坏灯的症状她们能立即正确地判断出损坏的元器件。焊接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虚焊假焊等现象能很快地进行维修。
三、校企合作的收获和启示
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获益:
1、学校方面:校企合作符合技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技工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其它形式,促进技工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技工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优化技工教育资源,扩大技工教育规模的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同时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校企合作生产实习,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多位参加了校企合作生产实习的带队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
2、企业方面: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生产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学校在社会的影响。
3、学生方面: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校企合作方案【第四篇】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由于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各国的校企合作有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不同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它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企业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课程;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加拿大CBE模式,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等。我国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经验。但德国的双元制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着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社会分工没有很大的高低层次之分,即使是技术工人也能够有较高的收入和体面的生活。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国目前都还不具备。国外的这些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而国内高职毕业生愿意进入技术工人岗位的十分少见,一般都从事于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工作或技术员工作。因此,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要有原则性吸收。
2.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到企业就业。订单式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意味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毕业后即可优先成为企业的员工。
(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容易导致两个阶段脱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学工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学做结合。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简单,但实施起来比价困难,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职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应明确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从东部回迁中西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每年的劳动力增量在下降。因此,建筑行业对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的%,其中高级工只占%,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
2.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公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与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整合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与校企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关。通过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高职院校、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力量为提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技术咨询以及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等各种服务,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研究能力,企业获益很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即企业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中国知网论文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改革,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订单班或2+1等独立模式,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在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企联盟,共育企业特色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特色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装特色订单班和五洲安装特色订单班。所谓特色订单班,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特色,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将企业个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结合,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特色岗位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也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据企业工程特点,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课程。企业奖学金是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之一。中国期刊特色订单班均由企业出资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既能够在学生中营造对企业实力的一种信任,产生归属感,有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冠名奖学金的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总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特色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①专业方向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方向,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②地域经济特色。针对企业性质,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装、建筑电气安装,通风工程安装、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③企业文化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将实习环节设计成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从企业的管理出发,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认识企业、了解专业,然后进入技术管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都有着双向选择的权利,订单班并不意味着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就业,因此我们这种特色订单班,避免了普通订单班仅面向合作企业、就业面偏窄的问题,在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2.校企携手,共建校内实训。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突出技能培养,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教室、校外实训基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实训室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元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xx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博力)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并培训学院教师。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水电等基础条件,伟星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暖通、管道安装等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更针对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培训,真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3.校企结合,促进专业改革。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足,中国知网论文检测在合作企业的带动下,分析当前建筑设备专业形式,分析常规企业对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分析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设备人才,我们对原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更具区域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课程的知识点按照企业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对不同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整合。我们不仅强调水、暖、电等相近专业内容有效合理的相互渗透,而且注意到跨学科(如安装、土建、装饰的互相配合)的交叉渗透。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通过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从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考虑到企业在关注学生成绩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力。教师不再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重新制作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总结
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结合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这种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院、专业学生三者的共赢局面。职业教育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支持和推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明确方向,但如何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使企业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中区,将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