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人物赏析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浮士德》人物赏析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浮士德》人物赏析1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浮士德的思想性格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探索追求精神。他一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断地探求真理和人生意义,遭遇挫折而不气馁,也不因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
他还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奉行“泰初有为”的思想原则,充分肯定人的力量,向现实生活大胆进取,敢于变革,并投身于劳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
在他身上还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不仅严峻地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的社会现实,也勇于正视自己贪恋安逸、消极软弱等缺陷,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因此,浮士德这一形象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故事梗概
浮士德是个学识渊博的老博士,但他却深感自己虽有学识却不能救世济贫,陷入了苦闷的境地。魔鬼靡非斯特与人打赌欲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浮士德云游世界,尽情享乐,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了,魔鬼就算赢了,浮士德就归魔鬼所有。
订约后,靡非斯特引导浮士德周游世界,让他喝魔汤返老还童,并同少女玛甘泪恋爱。可玛甘泪因溺死了私生子而被囚禁,判了死刑。浮士德并不失望,他进入皇宫,投身社会活动,帮助解决了财政危机。
以后他又靠魔鬼的帮助和美女海伦结合,生下一子,但儿子不幸夭折,海伦在悲伤中消逝。最后浮士德从仙境回到人间,这时他已100岁,并已双目失明,但他还奋斗不止,又开始填海造田,征服大自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渴望争取自由和生存。他永不满足,魔鬼只得认输。
内容简介2
《浮士德》是歌德取材于民间传说、倾六十年心血创作的长篇诗体悲剧,被称作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书中,为探求人生意义,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签约,以灵魂换取青春,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和建功立业等种种人生历程,*终顿悟:只有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享受生活和自由。
《浮士德》构思宏伟,结构庞大,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反映了人创建理想王国的心理历程,为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唱了一曲响彻寰宇的赞歌。
《浮士德》人物赏析3
《浮士德》是一部德国古典主义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部作品是歌德根据一个在德国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它分上下两部,全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变化为脉络,主要描写浮士德这一生为探求人生真理的痛苦经历。首尾没有情节呼应,并且还以诗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
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变化贯穿着整部作品,同时他自己本身也带有歌德的部分特征,加上作品创作的时代,使得《浮士德》无论是戏剧情节还是人物本身都与当时社会背景及创作者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对浮士德个人形象的分析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浮士德这个人物的看法。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整部作品(上、下部)的脉络,我认为作品中的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他一生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其实是歌德对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不断探索人类真理以及他自身个人经历的一个总结,带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分别从学者生活、爱情生活、宫廷生活、艺术生活和劳动生活等五方面诠释浮士德形象。在《浮士德》第一部作品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毕生都在不断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然而到最后却发现他的这些学问离现实已经太远。为了寻求新的人生真理,他不惜以灵魂做抵押,与魔鬼梅非斯特订下契约,仅仅是为了想去体验他以往生命中所没有感受过的东西。当他看到那些大学生们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和肉体上地享乐,他认为这并不是"美",可是当他自己沉迷在与葛丽卿的爱情生活中时,却发生了一连串的悲剧,使得饱受良心谴责的他不得不抛弃葛丽卿,继续去探索新的人生。这时开始了《浮士德》第二部的作品描述。当他从过去的爱情失败的痛苦中苏醒过来时,又因为自己脚下的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激起一股事业热情,可他看到罗马帝国里的皇帝昏庸无能,荒淫无度,臣子更加愚蠢、腐败,结果导致民不聊生,而自己却像个小丑似的伺候这些君臣,甚至还要把古希腊美女海伦拘来给皇帝欣赏,除了这些,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他都不能做,他对政治现实感到失望,他放弃了宫廷生活,再一次开始他的探索,这一次的探索他锁定为寻找古希腊美女海伦。海伦是古典美的化身,寻找她,也就等于在寻找古典美,当他找到海伦并与她结合生下儿子,一家幸福的生活时,儿子死了,这时的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浮士德,这又说明浮士德对艺术生活的追求走上了"死亡"的道路。终于,在经历了学者生活、爱情生活、宫廷生活、艺术生活的层层痛苦后,他在围海造田、改造自然的劳动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为人民开拓疆土,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同时也因为他有参加这个创造性的劳动,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满足。浮士德通过一连串的痛苦经历最终换得了幸福的人生,这是因为他始终对探索人生真理有着坚定的信念,这也是歌德对现实愿望的折射,他也是始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经过一番整理重新回归到文学的世界中。
然而,从性格方面去看浮士德这个形象的时候,就会发觉他的性格里有两种矛盾冲突。一种是每段经历的开始到结束,中间的这个过程他表现出了自身对功名利禄本能的渴望,常常让他沉迷在名利、美色等现实欲望中,也许他的这种渴望,是因为魔鬼梅非斯特利用魔法对他进行控制,但是如果不是出于自身本能,那个魔鬼能控制的住他吗?另一种是他对探索人生真理的执着,使他最后都能战胜困难及诱惑,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的人生。这就让我们对他的两种矛盾产生怀疑。一个常常沉迷于现实欲望的人,为何不被欲望给征服,反而能更进一步地激起他战胜困难地决心呢?歌德用矛盾的辩证法对两个矛盾冲突进行分析。他认为,每个人在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无法逃避个人欲望和道德伦理这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假如要我个人在这两者中做个选择,也许我也无法选择。所以对于浮士德个人形象中的矛盾冲突,我们要用矛盾辩证法的眼光去看待它,毕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无论浮士德在个人欲望和现实责任中如何做选择,最终他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及诱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所以说,浮士德这个形象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理想中的社会让他最终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现实中的社会却让"浮士德"式的人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不知何时才能够真正到达"理想"的国度。
作者简介4
歌德(1749—1832)
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诗人”。歌德一生著作颇丰,其作品充满反叛精神,主要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及未完成的《普罗米修斯》等。
媒体评论5
《浮士德》是歌德全部生活意义的反映,歌德生命中*深的问题于此表现,也于此解决。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哲学家 宗白华
《浮士德》是诗歌精神的*伟大的创作,是新诗的代表,如同《伊利亚特》是古代的经典纪念碑。
——俄罗斯著名诗人、现代俄国文学奠基人 普希金
歌德的《浮士德》在其历史观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其道德的想象力与政治的领悟力上,以及在其心理的敏感程度和洞见上,都超过了其他的作品……使得普希金把它称之为描写现代生活的《伊利亚特》。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 马歇尔·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