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42762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工业分析与检验1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改革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在本行业中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经过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思考,构建适合本区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性地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倡导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1],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2课程开发的过程

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之前,对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且学历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在营销与维修领域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疗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寻求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组。

课程体系框架的确立

根据我校所在的区域、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验岗位常见工作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引领,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炼时不直接按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动,对其进行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并将行动情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解构,围绕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发了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前课程门数太多、知识庞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过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选配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重构的岗位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课程标准的确立、修正、完善

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订课程标准要尽量做到正确、可测、易懂、好用,应具备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划定的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全国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科室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实训项目,按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岗位能力课程重构

我们重点整合了通用能力课程和重构了岗位能力课程,包括新开发的检验应用化学、基础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而且着重把精力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重构上。将传统开设的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6门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技术的重新排序,考虑到现代检验医学向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又把检验仪器分析、病理学检验纳入在整合课程之中。我们特别多次邀请本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整合方案,并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课程组研究论证的新分类标准重构为4门岗位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后能熟练进行检测项目的基本操作;学习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后能正确辨别各种细胞及其特殊形态;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后能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与保养;学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后能自觉开展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融入能力培养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4个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集合”。(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手工或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典型医学检验项目为任务;(2)涉及的细胞、细菌或其他体液成分形态的医学检验分析,并按形态相近或发育长成的规律分类,运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完成的细胞形态分析技术;(3)临床常用的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项目检验通过运用自动分析仪器完成的仪器自动分析技术;(4)根据控制检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初步把握质量控制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控工作。随后在行业目标中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270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手工完成的项目内容;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216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血液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的体液细胞形态、其他体液中的细胞及各种细菌形态特征及致病意义等内容;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108学时,整合了包含检验仪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学检验相关内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72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岗位所需的质量控制知识及统计学知识的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学校、实训中心或医院等场地内采用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情境实现教学[3]。依据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领域的每个模块的每个检测任务设计出3个或3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思考选择不同的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以手工类操作项目作为载体;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以显微镜操作类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以自动化仪器检验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以项目检测为载体,分别设置学习情境。例如学生接受项目检测学习任务是“血肌酐测定”。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血肌酐相关工作过程知识内容学习;然后选择检测方案,准备所要的仪器和试剂;随后进行医学检验操作,对操作重点、难点进行严格训练;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报告评价。按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学过程。见图2。

3课程试运行与效果

按照知识内在承接关系设计安排授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设基本素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能力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第三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自动分析技术;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四学期还开设延伸能力拓展课程;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设计将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通常以4~6学时连续集中完成一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课程实施及试运行因专业的特殊性,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授课,项目课程运行过程中得到行业与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和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3年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业率达到%,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这使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大幅度增强,并与本区市政府达成定向订单培养计划。

4课程特色

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职业认识规律来重构知识体系,如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原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4门课程的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将原课程涉及的形态学、检验仪器部分内容相应地归入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课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4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检测项目为子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实行集中阶段性教学。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技术理论部分由教师在相应实验项目任务实施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学习,手工操作技术主要在项目实施的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开展训练,然后课堂记录实验检测结果,教师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课后学生书面写出结果评判和临床意义,最后以小组(每6人为一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实验项目报告。课程教学中定期进入临床见习,课程结束后再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最后进入临床实习。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由项目完成性评价(40%)、阶段性测评(30%)、综合测试(30%)3项成绩组成。项目完成性评价指在学习每类检验项目测定过程中,都有一个理论信息学习记录、课堂出勤、实践操作训练(以实验报告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等几项考核,最后汇总成本部分成绩;阶段性测评指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学习都有一个理论与技能考试;综合测试是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测试。

5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其核心内容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转变,以适应检验行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会应用、能变通、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在学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为宗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覃国蓉,何涛。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72-75.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2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机作业分析;5W1H提问;料件检验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

1引言

在德国“工业”向中国引进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正不断优化升级。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的作用越来越小,由于人的原因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却凸显了出来。利用工业工程中的人机作业分析方法对作业进行分析,找出人的闲余时间过剩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使人机配合更加协调,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手机装配厂IQC部门检验某手机内料件的麦克风性能这一作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工业工程中的人机作业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5W1H”提问与“ECRS”原则对现行方法进行改善,从而改进该检验作业的操作工序,得到了更加合理的作业方式,使人机配合更加协调。

2现行作业描述

该料件在IQC部门接受麦克风性能检验时的作业单元大致为:(1)取料件;(2)扫条码;(3)撕保护膜;(4)装夹料件;(5)开机检验;(6)卸取料件;(7)贴保护膜;(8)放入料件盘。

通过对现行检验作业的工时测定分析与现场调研记录,绘制了当前作业的人机作业分析图,如图1所示。

从图1现行的麦克风检验人机作业分析图中可以看出人和机器的等待时间较长,利用效率特别低,仅为54%和67%,特别是人的利用率。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机器正在进行麦克风性能检验时,人无事可做,全部时间都用于等待。

3人机作业分析与改进

提问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采用“5W1H”进行提问分析。

问:在机器进行麦克风检验时质检员是否可以利用此时的空闲时间操作另外一台麦克风检验机器?

答:无论是从闲余能力的分析上还是从添置机器的经济可行性上都不能实现。确定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操作机器台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N为一位作业者操作机器的台数;t为一位作业者操作一台机器所需要的时间;M为机器完成该项作业所需要的有效时间。在此项作业中,M=18,t=21,代入上面公式,得N=。因此,一位麦克风检验质检员不足以同时操作两台机器。另外,一台麦克风性能检验机器造价上百万,从经济层面讲添置机器并不可行。

问: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人的利用效率?

答:有。

问:如何提高?

答:一片料件检验完毕后不用急于贴膜放盘。可以先把下一片料件装机后利用机器进行检验的时间把上一片料件贴好膜放入料件盘,然后从料件盘中取出待测的新料件进行撕膜处理,等待检验。

问:一片料件正在检验中,可以先完成下一片料件的扫码工作吗?

答:不可以。扫码必须在上一片料件检验完毕之后进行,否则会干扰正在进行检验的料件检验结果。但是可以利用重排,将原检验作业中的扫条码与撕保护膜这两项工作交换顺序,进一步缩短人的等待时间。

改善方案效果评价

改善之后针对该料件的麦克风性能检验作业重新绘制人机作业分析图,如图2所示。

通过对该料件的麦克风性能检验作业进行人机作业分析,充分利用人的空闲时间,在没有增添一人一机的情况下,缩短了作业周程,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和人机利用率。具体取得效果如下:

(1)一片料件的检验作业周期由原来的39秒减少到30秒。每盘有20片料,按照每天需检验40盘料件计算,每天在麦克风检验作业中节约时间约20*40*9=7200(秒),即每天在麦克风检验作业中会节约2个小时。

(2)人的利用率由原来的54%提升至70%,尽可能大的挖掘到人的潜力,同时又留出了一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造成工作人员的过度劳累。

(3)机器利用率由67%提升到87%,在没有增加机器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起现有设备,使人与机器的配合更加协调。

4总结

本文针对在某手机料件的麦克风性能检验作业中出现的人机利用率低,等待时间过长问题,利用工业工程中的人机作业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分析,并结合5W1H提问法进行提问改善,对人机作业工序进行了重排、调整,从而消除了不必要的等待浪费,使人和机器的利用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精益求精是工业工程永恒的追求,对于已经得到改善的作业项目依然需要不断分析、持续改进。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使企业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段伟仪,孙丽。人机作业分析在轮对生产线中的应用[J].大连交通学报,2014,35(10):111113.

[2]郭彩芳,任晓华。人机操作分析在装配生产线上的应用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1):7174.

工业分析与检验3

一、明晰工作任务,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专业设置的背景调查。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2006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流感之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卫生检验检疫在预防与控制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其中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40号中明确指出: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国家对卫生检验的相关专业,如食品质量检验员、水产检验师等,要求按照《劳动法》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健全与完善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的决心和保障力度。

(二)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2006年,对浙江省48家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发现: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化学、生物、医学等非卫生检验检疫专业,卫生检验检疫专业毕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及以下学历的占%。人员低学历和专业人才匮乏现状制约浙江省卫生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影响到浙江省的经济发展[1]。2006年调查获悉:未来五年内,每个事业单位需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平均为1-2名。此外,浙江省为经济强省,全省有数万家的食品加工公司、供水公司、化妆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每个企业应该配备1-2名卫生检验人员。但目前仅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配有卫生检验人员。例如,浙江省有600余家化妆品企业,只有不到10%的企业配有卫生检验人员。随着政策执行深入,保守估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超过5000名。以上调查表明:浙江省急需大量的卫生检验人才。然而,截止2006年为止,全省尚无一所高校开设卫生检验技术专业。这对矛盾反映出开设新专业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三)岗位任务的调查。2006年开始,深入调查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卫生监督部分、环境检测部门等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商业检测中心等企业单位。针对主要岗位群分析发现,本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具体岗位包括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在调研和分析岗位及岗位需要的基础上,经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专家论证后,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在基层和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检验、食品卫生检验、劳动卫生检验、疾病监控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分解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一)分析解剖工作任务。全面分析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具体岗位,分解基层和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理化检验包括食品(农渔牧产品)的营养成分检测、添加剂检测、有害成分检测等;环境因子(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物检测等;化妆品(消毒产品)的有效成分检测、有害成分检测等;农药残留检验;生物样品的铅砷汞检测等。微生物检验主要涉及到卫生微生物的检测;致病微生物的分析鉴定;病毒的分离鉴定。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包括检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与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二)确定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在详细工作任务剖析基础上,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确定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及检验、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卫生理化检验主要学习岗位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检测样品中无机物污染物检测、有机物污染物检测、有害物质检测的方法和操作技巧;微生物及检验着重掌握卫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致病微生物的标本采集及病毒的分离鉴定方法和技能;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系统地介绍理化检验的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学习实验室的管理技术和规范,为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预防医学、卫生毒理、寄生虫检验五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例如免疫学指标是许多致病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而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多数致病微生物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再如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所涉及的技术也逐渐成为卫生理化检验和病毒分离鉴定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卫生理化检验工作需要掌握外来化合物毒性影响因素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知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课程模式,尝试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三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七门课程。旨在奠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五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主旨,涉及的是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围绕着工作任务核心,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再是依据学科体系,而是岗位任务的具体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分析化学、医用细胞生物学、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五门课程。医用化学和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专业基础课程,医用物理为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医用细胞生物学、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是微生物及检验、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岗位定向要求,使学生具备学习专业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操作。

(四)课程体系调整重组和整合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整合成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授课时数压缩为85学时。又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先整合成医用化学,后来发现分析化学对卫生理化检验的学习十分重要,为此,重组成医用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例如,在生物化学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摒弃一些实际工作中已经淘汰的生化检测方法,添加新的分子检测诊断技术及方法,为完成微生物和卫生理化检验任务奠定基础。再如,调整仪器学与质控为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突显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岗位的需求性。

三、课程内容改革,培养核心工作能力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来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卫生微生物检测、致病微生物分析鉴定和病毒分离鉴定三部分。针对工作任务,将微生物及检验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卫生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和病毒三部分,再加上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共四块内容。课程教学针对性强,让学生在学习中就明晰工作任务的要求和内容,掌握检验任务的流程、技术和方法,达到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零”对接。在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中,还进行现场检测实验课的创新。将学生带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由理化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带教,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和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汽水中人工合成色素、气相色谱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任务。在现场检测实验课中,学生既掌握了检测技术与知识,又真切地体会到岗位的工作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p#分页标题#e#

四、教学效果评价

工业分析与检验4

关键词 工业分析 专业教学 资源库 建设 意义

中图分类号:TQ014-4;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面向医药、化工、食品、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培养掌握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成品的各种分析化验,能熟练按照国标所要求的方法进行分析化验并给出合理、准确地分析报告,能从事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多数企业将产品质量视为关乎企业信誉和命运的生存之本,一方面企业定期培训质检在岗人员,另一方面还逐年招收部分工业分析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队伍,由此导致近年来工业分析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建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目前在各职业院校中,由于教学改革推进力度不一,使得工业分析专业教学尺度不统一,无法跟上检测行业新形势对分析化验人员的素质要求。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试题库等要素齐备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来规范和学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有获QS证食品生产企业3492家,其中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27家,在全区六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能源、冶金建材工业排第三位。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符合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特点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轻化工和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另外我区的能源和化工企业近几年也在飞速发展之中,目前,我区仅化工企业就有约1200余家,在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全区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30家中的32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率占总数的% ,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化工类专业的30%。未来五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2万余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成必将对我区农畜产品加工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给予优质的教育服务。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广“示范校”建设成果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几年来随着示范校各项目的深入开展,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团队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收获了一批批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适应分析化验岗位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个性化优质教学素材,若能将这些资源与区内甚至全国其他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所共享,做到优质教学资源跨院校、跨地区,在任何时间段均可通过网络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无界化的服务,使示范校的建设成果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各院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各有特点,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个性化校本教学资源通常缺乏通用和普适性,且建设的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共享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采集和固化各院校优质教学资源中的共性部分,全面推开共享,为兄弟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为专业群在校生和从业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会满足高职院校专业群在校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还为食品、化工和农畜产品加工类企业从业人员、社会学习者学习咨询、培训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搭建了一个的重要平台。

从在校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拓宽了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此外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还可以了解专业群所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从教师教学实施的角度,通过资源库教师可开展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受众与目标,利用资源库中的已有模板、手册与丰富的素材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资源可以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同教师间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尺度和标准的统一。

从企业和社会人员使用的角度,资源库建设项目一方面可为企业和社会从业人员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学习指导、学习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库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情况与毕业生培养信息是否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可企业用人标准。实现人才培养、学习、就业与招聘的有机结合。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发展

通过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可进一步深化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课程开发顺利推进,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平台。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型学习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结语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多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打造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围绕食品营养、生物发酵、环境监测以及煤化工等行业对工业分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提出了构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牵引型向技能引导型转型下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的探索,经过为期三年的示范校建设,通过规范和整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教学资源,逐步统一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避免教学资源库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视频、知识题库、校本教材、电子教案等要素齐备,共享运行机制良好的教学资源平台,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目前在校内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食品营养与卫生等专业教学使用效果良好,相信随着资源库的日趋成熟,在不久的将来,它不仅会服务于本校的专业群建设,也会为分析检测行业从业者及兄弟院校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工业分析与检验5

关 键 词:国际直接投资;内资;替代作用;Panel Data分析方法;民营资本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3-0019-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投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投资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国际资本流动,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其地位与重要性显著增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明显快于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和总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报告,自1980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翻一番多。国际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国际直接投资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力度在加大。特别是在2001年后,中国连续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止2004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600多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国际直接投资效应的理论研究中,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溢出方面的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关系研究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两者之间的挤出与挤入效应。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探讨经济发展中外资与内资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替代作用的可行性分析,并通过中国经济的发展数据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借鉴和拓展分析

在经济增长模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新增长理论”模型中,在分别强调了技术、资本、劳动力等因素作用的同时,有将不同资本纳入宏观生产函数进行解释的趋势,本文首先对Barro(1995)提出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内资与外资之间的替代性。

Barro的生产函数为:

式中A代表环境因素,L代表人力资本,K代表中间产品的集合,不同的中间产品用x(i)表示,当K代表资金投入时可解释为资本品。假设中间品共n种,其中n1为内资企业提供,n2为外资企业提供。同时假设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外资企业的扩散,而发展中东道国必须提供基础设施等相关支持所付出的成本为F。设N为外资国中间品生产数量,F=F (n2/n, n/N),则可知当外资比例越高时,吸收外资技术扩散所花费的成本越低;而东道国资本品占外资国资本品比例越小时,表明技术差距越大,则吸收与模仿先进技术的成本就越小,即:

1937年,Durand提出了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改进,允许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即生产函数可以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产出弹性取决于参数的估计结果,本文也是基于此考虑的。

三、实证的方法、结果与分析

1.实证分析的计量检验方法

本文的面板数据分析中由于考虑的主要是横截面单位,所以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时通常要进行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截距(C)与斜率(α,β,γ,δ)是固定的

LnYit=LnA+αLnLit+βLnK1it+γLnK2it+uit

i = 1,2,……,n;t = 1,2,……,T

假设2:斜率(α,β,γ,δ)是固定的,而截距(C)不同

LnYit=LnAit+αLnLit+βLnK1it+γLnK2it+uit

如果第一个假设不成立,则采纳第二个假设,对假设的检验是通过F 检验进行的,即检验统计量 [(S1 -S2)/(n-1)]/[S2/(nT-n-k+1)]~F(n-1,nT-n-k+1)

其中:S1、S2分别是对假设1、假设2回归后得出的残差平方和,k为斜率的个数减1。

首先进行上述回归分析检验,确定假设模型的最终形式。

2.计量结果

对模型分别进行检验、计量运算并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3. 结果分析

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可以进行下述分析:

(1)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能从整体上解释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而且,内资与外资的单个要素的解释能力也很强,这说明内资与外资均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内资的产出弹性明显地小于外资,这说明内资的效率远远低于外资的效率。

(2)从东部、中部地区看,情况与全国范围内状况大体相似,但西部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产出弹性为负,尽管这负数很小,也说明在西部地区外资对工业产出有很弱的负面影响。

(3)依次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看,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其产出弹性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东部、中部、西部利用内资和外资的效率有高、中、低之分。东部地区在使用资金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4)对于西部地区的外资对工业产出弱的负面影响可作如下分析:Moschos(1989)在研究中提出经济发展的门槛效应,说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出口扩张才对经济增长有正面促进作用;何洁(200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中国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对内资工业产出有抑制作用,说明外资在西部有“挤出”效应。本文研究也表明在中国西部地区外资对内资有负影响,从而整体上导致外资对西部工业的弱负效应。

(5)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的内资产出弹性虽有高、中、低之分,但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效率和管理效能并无地域上的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国有工业整体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尽管我国东部地区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内资工业整体效率比起中西部地区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而外资产出弹性在各地区间的差距明显,这说明东部地区更早地采取了更加优惠灵活的吸引外资的政策,且在基础设施、地理位置、观念和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上东部具有较高的人才积累和技术基础,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总体来说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中外资对内资并没有“拥挤性”,外资主要从事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产业,是外资产业转移的延伸。外资与内资均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要素,外资与内资的投资仍是中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吸引外资中的高技术仍是引进外资的重要内容,而这弥补了内资技术水平上的不足。

四、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从全国整体范围来看,外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外资的效率高其主要原因是外资的许多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表现的更(下转第49页)(上接第21页)为明显,因此,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要将引进国外特别是跨国企业的资本与技术作为引进外资的重中之重,利用引进外资不断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利用外资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外资进入中国的规模和速度来看,说明我们有许多有利政策和环境影响了外资的进入,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巨大、包括优惠税收等政策在内的措施到位,政局稳定,基础设施较好均是吸引外资的原因。在继续制定全国性引进外资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也要形成外资的竞争市场,保证引进外资存量的同时,以吸引多方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间的投资竞争为目的,从而不断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

在内资工业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坚决地让国有工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鼓励与扶持民营资本成为我国工业的发展主角,废除一些限制民营资本进入和成长的不利政策,全方位促成民营资本成为民族工业的生存、发展和强大的动力,让民营资本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壮大起来。

在中西部发展问题上,我们应该力促西部地区尽快跨越经济发展的“临界点”,为中西部地区制订更加优惠政策,培养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吸引外资与民营资本来共同开发西部地区,东部、中部地区在发展的同时可有意识地加快对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刘庆生,刘伟。 中级国际投资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Soto,Marcelo. Capital Flows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centEmpiricalEvidence[C].2000,july,OECDDevelopment Center.

[3]Jordan, How to keep GrowingNewEconomics[C].Federal Reserve Bank ofCleve land:Economic commentary,2000.

[4]Koizum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echnology Transfer andDomestic Employment Effec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1980,February,1~20.

[5]Eduardo Borensztein.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C].NBER Working Papers,NO5057,1998.

[6]王志鹏,李子奈。 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 管理世界,2003,(4).

[7]何洁,许罗丹。 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文汇,1999,(2).

[8]王志乐。 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正反两方面影响[J].管理世界,1996,(3).

[9]张帆,郑京平。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9,(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942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