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简介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叶圣陶简介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叶圣陶的名言1
1、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有所创新。
2、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3、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4、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5、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6、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7、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8、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
9、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自得。
10、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1、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12、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13、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类别:教育
15、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16、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
17、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18、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类别:学习
19、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20、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21、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22、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23、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24、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5、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6、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类别:教育
27、或说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
28、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29、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0、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31、德行须从**来修养。
32、在现代*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33、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34、端正教育思想是**教育最紧要之点。
35、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36、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
37、教**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
38、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9、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40、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叶圣陶的名言2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
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4.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5.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6.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7.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8.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9.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自得。
10."逐句讲解"的教法却只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瓶子或袋子,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得靠老师来讲解,来灌输。这种方法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12.教**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
1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14.教是为了不教。
15.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16.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17.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18.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19.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20.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的名言3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5、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7、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8、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9、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10、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2、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3、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4、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
15、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6、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17、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18、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19、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20、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1、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22、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23、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自得。
2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25、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叶圣陶的故事4
江南有三大名菜:莼菜、鲈鱼和茭白,而莼菜位居三菜之首,有江南第一菜之称,象征着江南的秀丽、婉约与多情。第一次听到莼菜这个名字是在叶圣陶的散文《藕与莼菜》中:“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叶圣陶的笔下,莼菜是那样可爱,那样味美,那样令人怀念。
莼菜产于江南,又名菁菜、湖菜、锦菜、马蹄菜、水荷叶、水葵、缺盆草、水芹、水英等。《诗经・鲁颂》中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其中的“茆”,指的就是莼菜。《齐民要术》中也记载:“莼,性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叶多而茎瘦。亦逐水而性滑,故谓之莼菜。”葵是古时对莼菜的别称,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自古以来,描绘和赞美莼菜的诗词不计其数。唐朝诗人白居易云:“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北宋文学家坡云:“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南宋诗人陆游云:“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元朝诗人黄复生云:“被人绣满水仙裳,地轴天机不敢藏。水谷冷缠琼缕滑,翠铀清缀玉丝香。”明朝诗人李流芳云:“一朝能作千里莼,顿使吾徒摇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清朝诗人宋革云:“露葵生处春洲远,翠叶紫茎铺水。轻摘起,见说道,参差荇菜浑难比。”
说起莼菜的故事,最令人动容的可能要数晋朝的“莼鲈之思”。据《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其见机。”一时之间,“莼鲈之思”被人们传为佳话,于是莼菜便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成了游子思乡的寄托。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喜好莼菜的主儿,每次到江南,总要品尝一番莼菜羹。即使住在京城,他也要命人定期运送莼菜,以便在皇宫中享受这江南的美味。
叶圣陶的故事5
关键词 叶圣陶 阅读 低俗化
阅读取向指读者阅读的内在动机和意向,具有稳定性、一贯性和方向性的特点。它决定阅读行为并通过阅读行为表现出来。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取向。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阅读电视电影、饮食、服饰、化妆、家庭、生活、体育新闻、名星大款逸闻趣事的报刊杂志以及爱情和武打小说已成当今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取向,而对中外经典文化则表现出明显的冷淡(对此许多调查报告或问卷已多次揭示)。这种阅读取向的低俗化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对此如何应对是达成新课标阅读取向无法回避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叶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在《略读的指导--前言》、《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等多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围绕阅读教学本身,对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问题做出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首先从文学理论对作品的分析入手,认为:“凡是好的小说或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精魂就寄托在迹象之中,对于故事自不可忽略;但是故事变化曲折所以如此而不如彼,都与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与社会批判有关。”而低俗化阅读“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故事变化曲折,就感到兴趣,读过以后,也只记住它的故事”。培养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取向,“阅读小说或剧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专取迹象,抛弃精魂,绝非正当方法。”“有些学生喜欢看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教他们不要看,他们虽然答应了,一转身还是偷偷地看。这由于没有学得阅读这类书籍的方法,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故事上的缘故。”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模式是“语文教师备课样式”[1]的阅读,即围绕着“思考和练习”“分析课文”的能力。而这种阅读方法,除了在为“讲课文”而进行备课之外,在其他场合,教师们从来不用。同样,以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是在课堂上和考试中才有用武之地。而在走出课堂或学校以后,阅读便是一片茫然了。如何能达到“阅读这类书籍的方法”,而不使“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故事上”呢?如何能够达到学生离校后“可以阅读书籍报刊悉明其旨矣”呢?
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即教学生会读书,重在“授之渔”而不在“授人鱼”;是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发现什么,而不在于教学生发现了什么;要教给学生开门的钥匙,而不在于替学生开门。也就是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初学者还没有素养,一时无从着手;全仗教师给他们易晓得暗示与浅明的指导,渐渐引导他们入门。”其途径主要是使学生“凭着故事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即新课标的“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使咱们得以在革命和生产中很好地贡献力量”。同时,“渐渐有了素养,就会觉得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在故事之外没有东西,经不起咀嚼;不待他人禁戒,自然就不喜欢看了”。
二、培养明澈的识别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有了明澈的识别力,对某一件事物应该怎样看法,什么议论应该赞同,什么议论应该反对,就会自己作出判断。学生要是没明澈的识别力,你要学生坚持的东西即使都是对的,学生也不明白到底对在哪儿;你要学生回避的东西即使真是要不得的,学生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不得。”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采用的一种“鉴赏者取向”式[1]的阅读,即以鉴赏乃至崇敬的心理来对待文本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任务就是从文章中找出那些本来就已经预设了的“对”(思想的高处),找出那些似乎天然就存在的“好”(文字的妙处)。而不给学生提供批判的机会和空间,总是局限于课堂或学校的“高大全”的世外桃源。于是,在这种取向下培养出来的识别力,虽也“明澈”,却是“单向”的,即一切都好,何需选择?然而学生总是要走出校门,阅读“多向”的现实。
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首先应“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思想上的囚犯”。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才能经受思维的锻炼;其次,“给学生以平正的通达的指导,使学生的识别力渐渐地趋向正确,趋向坚定”。“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不是专制政治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民众。”不应“只用专制的办法来个取缔”。总之,即新课标强调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避免专制的取缔方式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学生要扩大一点认识的范围,作他们亲密体贴的教师竭力帮助他们还嫌来不及,怎人把他们的欲望根本压了下去。”并且“取缔的办法实际上是无法彻底做到的。越是不准阅读的东西,越是想弄一本来看看,这是青年人的常情。”一方面即使“学校里固然没有人看那些被取缔的读物,可是出了学校的大门,只要能弄到手,尽不妨自由阅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现象罗列在学生眼前,各种议论在学生耳边沸沸扬扬,学生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所以,对于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采取专制的取缔的对策,“只是个消极的不很有效的方法”。
而在实际教学中,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如发现学生在看武侠、言情一类的所谓现代“流行”小说,或沉醉于韩寒、郭敬明等少年作家之中,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没收”,或“只用专制的方法来个取缔”。而这种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简便是简便了,然而要想想,这给予学生的损害多么重大!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围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
因此,应对这一“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的阅读取向低俗化,“积极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生活”阅读的方法指导,“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基于多向思维的“明澈的识别力”。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