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8560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心理健康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心理健康范文【第二篇】

心理健康是和心理不健康相对存在的,健康状态和不健康状态之间会相互转化,也许大家还听过“亚健康状态”,那是用来形容不太健康但还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的身心状态。这一部分人的数量是很大的,而且,“下坡容易上坡难”,向健康那端转化的难度远大于“恶化”为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难度。好在,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在逐渐减少,以前要说谁有心理问题多半是带有歧视的口气,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轻点的心理问题如感冒,重点的心理疾病如肺炎,更重的治不了出人命的也有,谁能一辈子不感冒咳嗽呢?所以,歧视和误解少了,治好了感冒咳嗽,转肺炎的可能就小些,传染别人的几率也小些,全民健康才是真健康。

人人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统领“三军”。以前我们的科学研究注重人的生物性,相对忽略了“司令部”的养料供给。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暴露的问题逐步增多,这是不堪重负的大脑在“秋后算账”呢。只叫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的行为急需矫正。如果我们能注意心理调适,防微杜渐,没问题时预防,有事没事多咨询;有问题尽早治疗,心情肯定会好得多,学习、工作效率会更高,生活会更精彩。

生命短暂,珍惜生命,就是要活出质量,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的人有哪些特点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要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自尊、自信;良好的自我体验是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待自我,能愉快地接纳自己的一切,自爱;自我控制是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之符合工作学习的目标,并有良好的意志力。

其次,心理健康的人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功能。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需要与环境条件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改造环境满足个人需要还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要求?要在客观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需要。对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不否认、不退缩、不回避,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应对,使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再次,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是自然与社会结合的产物,需要和周围人交流感情,消除孤独,互相帮助,获得安全感以及归属感等。很难想像一个人际关系一团糟的人能拥有很好的心理健康。

最后,心理健康者要有积极的劳动实践。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劳动使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承受各种压力,适者生存;生活路上坎坷不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面对成功得失;你我他之间时有摩擦,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与人为善,团结共进。

二、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国外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国某医院对就诊病人的统计,65%的病人疾病与社会环境有关。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人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会与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产生“共鸣”。通常情况下,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会调节心理状态,然而一旦破坏力超过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健康状态就被破坏。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如免疫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失调等。量变积累到一定的时候,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发生质变,一般的会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有助于恢复健康平衡状态,当到达边缘状态时,需要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治疗方案还是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另外,还有很多身心疾病,即主要或大部分是由社会心理原因造成的表现为躯体症状的身体疾病。如:过度紧张的人易得心血管疾病,易引起溃疡病;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长期焦虑的人高发甲亢、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起病、演变、预后、转归等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三、信号灯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予以重视,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l、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焦虑烦躁;

2、遭遇挫折,精神萎靡不振;

3、情绪低落、压抑一周以上;

4、食欲变化(暴饮暴食或不思饮食)、睡眠变化(失眠、早醒);

5、人际交往状况不好;

6、经历失恋、离婚、丧偶等事件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

7、婚姻及家庭关系不和睦;

心理健康范文【第三篇】

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位教授介绍,人的健康,从后天因素分析,主要有六大因素,即心理健康,生活规律,营养合理,运动适当,医药保健,环境良好,而心理健康应该是列在第一位的,中老年人更是如此。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百病之源”,这里涉及到心胸和精神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50―80%的疾病与不良心理有关。他们制定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能力。”后来,在健康标准中又增加一条“道德良好”。所以当代健康的新观念共有四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与自然的能力,道德良好。后三条均涉及心理因素,这足以说明心理健康在人体健康中的地位。

现代科学认为,生理和心理共同构成健康的基础,但心理也影响生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健康,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当心情愉快时,神经体液调理好,思维敏捷,工作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强。当心情长期紧张,焦虑时,神经体液调理失去平衡,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胃溃疡等。美国澳恩堡有位喉癌患者,在服药同时接受“想象疗法”――静坐,并想象体内白血球战士向癌细胞恶魔开战,将恶魔一个个杀死,并运用内力帮助使劲儿。一年后,癌症肿块消失,恢复健康!可见涉及心理的“想象疗法”多么重要。

祖国医学主张,“形神合一”,强调形神相互依存,同时强调神的反作用,认为,“神为行之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明代名医万密斋曾经给落榜而忧郁成疾的秀才朱正治病,便调侃他的病是“怀孕啦!”,需要开两副保胎药!使朱秀才乐个不停,心情为之一爽,抑郁症不治而愈。调查发现,世界各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是豁达开朗,处世乐观。可见,心胸开阔对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要学习些心理学、医学和养生常识,在此基础上,了解心理――生理――病理的转化关系,重视心理调整与身心健康的重要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还要注意怡情养性,保持乐观。无论老年、壮年还是青少年,涵养道德都是第一位的事。要以积极态度对待生活,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保持愉悦的心境。许多养生学家、科学家都认为,情绪是生命中的指挥中心。古人云:善念造药,恶念造恶。要让自己始终善念做主。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可以自我鼓励地说:“今天我很好,我很愉快!”这似乎是阿Q精神,实则有其道理,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

其次,讲究形神兼养,动静平衡,动以练形,静以养神。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确切地说,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命在于动静的平衡之中。动,不可过劳;静,也不可过懒。这就好比前人说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需要张弛有致,动静平衡。

再次,中和七情,和畅情志。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会损伤身体。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人有情感,当发则发,但要发而有度,这个度就是“中和”。所以要以理治情,适度。

俄罗斯学者兹马诺斯基提出一个健康公式:

这个分式说明,分子越大越健康,分母越小越好。分子中首位是情绪稳定,情绪不要大起大落,做情绪的主人。善于养生保健者,都勤于动手动脑,使生活充满情趣,读书、听音乐、书法、绘画、种花、爬山、旅游等等,不仅仅是活动和爱好,也是健身之道。工作着是美丽的,生活多美好!既是知足常乐,又要知不足也乐。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顺其自然,四季调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生发应畅快勿抑郁。夏季要精神饱满勿焦躁动怒;秋季保持安宁,神气收敛;冬季宜沉静,气机不外泄。

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尽快适应离退休后或者提前内退的角色转变。离退休后首先遇到的矛盾是原来的职务已不存在,一下子“门庭冷落车马稀”了,不要为此而抑郁寡欢,要尽快顺应角色转换,当好快乐闲人、“家庭小时工”、“老年学生”等等。对孙子辈的喜爱不要过分较真,孙辈主要让子女去管;老年宜动用脑,活到老学到老。

二是做身心衰老的自我调节。生活要有规律,定期体检,及时治病;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亲友聚会;适当运动和静养,重点在腰腿,心肺功能,要量力而行,保证安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一、以人为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人才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建立全面、科学、人性的人才标准、人生标准,走出完全以战胜他人、出人头地为唯一标准的人生观、幸福观。因为如果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都以战胜他人、不断攀爬为唯一途径,那么任谁都无法真正走出紧张和焦虑。而科学的人才观、幸福观要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实现个性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科学教育、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优化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成长性指导

大学生在成长中总会遇到很多麻烦和迷惑,他会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和讨论等形式,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中的潜在的、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大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生活指导:指导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调整生活内容、改变生活方式、养成生活习惯以适应生活环境;如何应对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矛盾和烦恼;甚至包括日常生活料理的指导、财务管理的指导等。人际交往的指导:知道大学生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掌握交往媒体和人际交往的方法,发展交往技能,学会消除人际关系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的方法,最终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如师生关系、亲人关系、同学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同学关系。学习指导:指导大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兴趣、掌握应考技能、调整应考心态、预防学习疲劳等。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指导:培养大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能力,同时在挫折、失败面前的积极心态和具有应对能力。竞争能力:指导大学生面临目前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中的竞争能力。

2.潜能开发与拓展

开发心理潜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每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或实现自己的潜能。现在我国大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成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潜能。智能的培养: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同时看重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造的动机、愿望,认识自己创造的潜能,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发展创造性想象,包括记忆力和思维力;成功心理训练;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达成目标的能力,包括认定合理的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执行计划,勇于面对压力,善于自我激励,养成勤奋努力与不断付出的习惯,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

3.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心理素质,就是要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情商培养情商是描述一个人控制情绪的商数。培养情商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构筑和形成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其中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情绪是关键。意商培养: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是人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充分发挥意志在制定行动计划和执行计划过程中的能动的调节作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提高学生应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人格培养:人格是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机能、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独立性、成就动机,能够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等,促进大学生完整和谐的人格的形成。

4.心理卫生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知识正面教育,消除大学生心中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正确对待自己的性别和性别差异。

三、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学校要做到以下四个相结合:

1.心理教学课程与多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

心理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出现是落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步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态度,通过彼此的倾听和诉说而进行双向的沟通、共同学习而寻求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全部的感官真诚地倾听、理解和呼应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所有声音,有意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运用道德和人文知识,对自身进行主体自我创设与自我建构,这就是一种对大学生自我创造的深层人格的召唤。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环节。

2.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写咨询等,能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若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其核心是发展取向。心理辅导含有改变、发展和成长的含义,自我实现是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

3.团体训练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训练相结合

团体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真诚地相互问候,介绍自己,认识他人;每个大学生都以尊重的态度回答社团其他成员的提问,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增进彼此的交往。大学生还可以共同的感受和社团成员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抒发各自的内心体验,互相疏导,寻找认同感、使得与人共处的能力、移情与理解的能力从中得到提高。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采用组织手段,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园内外组织内容涉及多方面的活动,为大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自己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努力使活动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4.心理教育与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障碍。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知识竞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并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和校园网络的作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广泛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加强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同时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教师必须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时间及问题有利于解开心理疙瘩。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以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弹性心理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程,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我们坚信:只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朝着健康、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必将出现崭新的局面,逐步实现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刘艳,祝茂凯。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74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