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桃花心木》原文及其启发【参考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林清玄作品《桃花心木》原文及其启发【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林清玄桃花心木【第一篇】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南京绿化;自然山水园林;玄武湖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58(8)
1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念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六朝(229-589 AD)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呈现出汉唐两大盛世间的过渡风貌。一方面,战乱分裂,动荡纷争,以长江为界分裂成为南北对峙局势,北方为强悍的游牧民族征服占领;另一方面,代表汉民族的帝王政权逃往江南,使得以汉族文脉保持传承延续,当时南京作为都城是文化中心,文人学者汇聚,以建康(东晋、南朝时期南京名称)为中心形成汉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魏晋六朝士大夫面对300多年战争,深感人生苦短,以寄情自然山水作为最高境界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崇尚回归自然,精神自由,形成风韵潇洒的人格美,史称“魏晋风度”。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感情的一个时代……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和趋向。”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风采独具,人格境界被构想得沉重而又飘逸,痛苦而又乐生,沉醉而又清醒,放达而又拘谨,淡泊而又世故,进取而又退隐,悲壮而又风流。具有思辨形式和浪漫精神,探求天地自然虚玄之体与人生安心立命之道,完全摈弃了汉儒的阴阳象数,其玄远旷达的精神境界,使人形超神越,潇洒自然。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汤一介先生在《论魏晋玄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一文中提出:“玄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内在超越是指超越的精神境界,儒家追求道德上的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玄学则是对两者的调和。”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人(我)的自觉成为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魏晋玄学的主要成就。”
范文澜先生评价道:“唐文学之所以如此辉煌,只是因为它吸收了南朝文学的英华,并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胡小石先生评价道:“合而观之,则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尤以在六朝建都之数百年中,国势虽属偏安,而其人士之文学思想,多倾向自由方面,能打破传统之桎梏,而又富于创造能力,足称黄金时代,其影响后世至巨。”
中国特色审美观的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诞生在这个时代。谢灵运《山居赋》等山水诗是这个时期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美学论著有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钟嵘《诗品》、谢赫《画品》、王微《叙画》等等,都出自于建康城内,其灿烂、精深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基础。
建康都城依山、襟江、抱湖,融合自然山水风景,城市景观朴实中显出华丽,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的王谢故居,素雅里透着高贵。江南地区植被种类丰富,河网纵横交错,小桥流水人文景观和柔风细雨自然景观滋生了文人园林理想,形成了和谐温情的江南园林。
2 “五胡乱华”形势下的正统汉文化
黄河中原地区被“五胡”长期占据,南京在东晋时期城市建设上力求表明自己是正统汉文化,在核心地区建设符合传统体制的严整方正都城,多处布置汉文化特色的精美雕饰,以反衬北方都城杂有夷狄之制。同时,在其则顺应自然地形和水系,没有完全按照传统建成封闭的城郭环绕。而居民区和商业区,则是自由的,面向自然的布置,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世说新语》记载当年王导初营建康时,诸街大多曲折而不是笔直的,不能一览而尽。
在自然地理景观利用方面,六朝建康城市景观充满了风景园林文化。当时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审美重于使用功能:即以生存空间对应“帝王气”“风水”“意蕴”“天象”等,而用地布局的便捷使用处于第二位。东面钟山称“青龙”;西面石头城称“白虎”;南面秦淮河建有“朱雀桥”,示意为“朱雀河”,城市正南门外再远处是以牛首山自然双峰作为石阙;北部有鸡笼山、覆舟山等序列山脉,再北面有玄武湖。
齐朝诗人谢眺《入朝曲》描述当时的情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瓮夹驰道,垂杨荫御沟。”诗词描述了这样的南京城市景观:长江南岸的柔风细雨滋养了美女,险峻的山川拱卫着帝王,蜿蜒曲折的河流围绕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的皇家建筑依山矗立;都城里修筑了快马奔驰的道路,一直通向郊野乡村,这些道路两侧开凿有排水河沟,沿途还有飘飘逸逸的杨柳树。
建康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远比当时中国北方开放和繁荣。城市范围空前广大,其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当时的北魏洛阳,其外郭也只东西十里,南北十五里;以后的唐长安,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都小于建康。隋朝以后,中国都城重又回到封闭的城郭、封闭的里坊、封闭的市场那种传统的封建控制状态。直到晚唐的扬州、五代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才又随着新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出现和建康类似的城市。从这种意义上讲,建康可以说是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具有某种创新性质的例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六朝建康都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东吴至东晋(229-420 AD)时期,历时191年,基本形成都城规模。第二阶段是南朝刘宋(420-549 AD)时期,都城发展完善,在东晋已有的基础上增添改建,成为比北魏洛阳更为壮观秀丽繁华的都城;直到557年梁朝侯景之乱毁城,历时137年。第三阶段是陈朝建国直到隋灭陈止(557-589 AD),历时32年,为城市衰落期。后期的建康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当年的繁华面貌。
3 绿化景观和诗意风景园林
绿化景观
宫城绿化
魏晋六朝时期,建康四周林密草茂,植被覆盖良好。《江表传》云,吴宝鼎二年(267年),孙皓为筑昭明宫,曾遣“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东吴时在宫殿后建造了庞大的苑囿。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扩建建康宫。据《宫苑记》云:“城外堑内并种桔树,其宫墙内则种石榴,其殿庭及三台、三省悉列种槐树,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种垂杨柳与槐也。”在台城城墙外与护城河之间的橘树,多次出现在各种纪录中,如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撰有《谢敕赍边城橘启》。陈朝末年,陈后主睡梦中见黄衣人,急忙命人将城边的橘树砍去,史载:“后主又梦黄衣人入城,乃尽去绕城橘树。”。
齐东昏侯萧宝卷生活腐败,有歌云:“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唐朝诗人韦庄《金陵图》:“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宫城区域称“台城”,种植杨柳,环绕“台城”。
昭明殿外植槐树,徽音殿前植果树,合欢殿后有鲜花诸草。华林园中有梨、桐、桔树。乐游苑有梅树,芳林园有桐树等等。
住宅绿化
据古籍记载,建康的树种有桐、榆、枫、柳、槐、杨、松、柏;果木有桃、李、梨、梅、桔、枣。建康城的王邸、官署和士庶百姓宅园中都遍栽果树佳木。世家大族兴建的私家宅院,树木花草种类繁多。梁张缵的私园“每乘春迎夏,华卉竞发;背秋向冬,云物澄霁。”许多私宅中都种有竹子,古雅清幽,寓意节操清高。如东晋谢安园林中“楼馆竹林甚盛”,司马道子的私园中“列树竹木”,纪瞻“馆宇崇丽,园弛竹术,有足赏玩焉”。而梁沈约描绘其园“屑于园树,月笼连于池竹”。
建康城市内外有众多的河流、湖泊、水溪和池塘,水质纯清,庭院绿化结合水面观赏。东晋司马道子营东第,“筑山穿池,列树竹木。”道子“使宫人为酒肆,沽卖于水侧,与亲昵乘船就之饮宴,以为笑乐。” 晋明帝为太子筑园,号称西池,说明园以水面为主。皇家华林园有天渊池,宋少帝又在园中开渎聚士。南朝东宫玄圃园中有九曲池。宋世刘宅于钟山之南,“聚石蓄水,仿佛丘中。”阮佃夫的“宅舍园池,诸王邸第莫及。”甚至“于宅内开渎,东出十许里,塘岸整矩,泛轻舟,奏女乐。” 时人有“十亩九宅,山池居半”之说。
道路绿化
自“台城”南大门至朱雀门的御道是建康都城主街道,孙吴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这条街道两旁种植槐树和柳树作为行道树,二侧还掘有水渠。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云:“高闱有闶,沿门方轨。朱阚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澹澹。”《地志》亦云:“朱雀门孔对孙吴都城宣阳门,相去六里为御道,夹御沟植柳”。另据《宫苑记》云:“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垂杨与槐也”。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八月,“暴风坏屋,拔御道柳树百余株”。东晋度帝司马奕时,童谣云:“青青御路杨,白马紫缕缰。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这里的“御路杨”指的也是杨柳树。
郊区绿化
《舆地志》云:“钟山本少林木,宋时使诸州刺史要职还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位于城东北的摄山,即以“山多药草,可以摄生”得名。从东晋时期开始,政府就命令从外地回京的官员在钟山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正因为如此,到粱朝时期,钟山已是树木葱茏,佛寺如云了。
建康城外散布着许多六朝各代王陵和墓园,按照汉族风俗习惯,其中也栽种着大量的松、柏、杨等树木。城郊有风景点,史书《六朝事迹编类(楼台门)卷》记载,城西南郊区高地设“新亭”:“新亭去城西南十五里, 俯近江诸。”士大夫们聚集在此,宴饮、迎宾和送别,北眺长江,遥望中原。
六朝建康绿化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其中以杨柳树和槐树为主导型树种,虽然主要是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使然。但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柳树和槐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六朝士人大多来自北方,杨柳树象征其旷达风流的风度,槐树则寓意着人们对北方先人和故国河山的怀念,因此这两种树正切合他们的情怀。
恬静而飘逸的风景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持续数百年的战争,士大夫逃避现实社会,怀着讴歌自然的感情,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形成情趣高雅的自然审美。他们于乱世颠簸之余,深感生命苦短而又无常,在江南青山绿水里过着相对安适的生活,他们尽情享受并讴歌自然之美。送友离别,要折长干青青柳;亲朋沽酒,要寻凤凰台外杏花村;清明聚饮,要食八卦洲芦蒿马兰头。
汉代以儒家思想独尊,而六朝道家思想大行其道,清谈和玄学成为士大夫们的一时风尚。个性的觉醒,也激发了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孕育了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境界,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风景园林艺术风格不求壮阔绮丽,而求恬静淡雅,脱俗飘逸。“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钟山、玄武湖以及秦淮河融和了诗意情怀,城市景观和风景园林不是张扬,不是显赫,不是金碧辉煌,而是在平缓逶迤的山水之间,含蓄隽永,寓意深长。
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世说新语》。齐朝衡阳王萧钧说:“身处朱门而情近江湖,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南史·齐宗室》)。齐朝王融在永明九年三月三记录:“初,世祖宴芳林园禊饮,令(王)融为《曲水诗序》,举世称之”。(《建康实录》)
《隋书·南部烟花录》中最早记载了南朝皇帝陈叔宝(553~604 年)在宫廷中建造园林“月门”的故事。传说月亮中有桂树和广寒殿,广寒殿里生活着身穿白色衣裙的仙女嫦娥和一只白兔,她们在用各种各样的仙草调制长生不老之药,其中月亮、桂花和白兔,是女性的象征。史书记述:“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设素粉罘罳(古代一种屏风),庭中空无他物,惟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丽华被素褂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毂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帝每认宴,乐呼丽华为张嫦娥。”
六朝以后,园林风格不断变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例如南朝徐勉在建康郊区的园林,风貌是“桃李茂密,桐竹成荫,塍陌交通,渠畎相属,渎中饶荷叶筏,湖里颇富芰莲”。东晋丞相王导在建康城内的西园也是“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谢灵运在浙东始宁的别墅更是“阡陌纵横,塍埒交经”,“桃李多品,带谷映渚”。三者都有一种和农、林、渔相结合的田庄气息。显示当时的园林风格仍与庄园有密切的关系,对风景的欣赏着重于对景物内在的本质美的体认,没有只是表面画意的追求。这时的园林审美比较质朴粗放。后期随着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展,山水审美也更深入,“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东吴时期就开始建有皇家园林:芳林苑、落星苑、桂林苑。自东晋始,在钟山南麓青溪之东辟有贵族权臣的别墅住宅区,而园林则多聚集于这些地区。当时有华林园与芳林苑,刘宋时有建于覆舟山的乐游苑,玄武湖东岸的青林苑,玄武湖北岸的上林苑。萧齐时有青溪畔的娄湖苑、新林苑、钟山脚下的博望苑,长江边的灵邱苑、江潭苑、芳东苑、元圃等。陈朝时则主要以前代园林为基础,特别是将曾遭受侯景之乱毁坏的萧梁皇家宫苑再加修葺扩建,有兰新苑,江潭苑,秦淮河南岸则建有兴苑、玄圃苑、延春苑。整个南朝在建康城内外,当时私宅园林之地达三十处之多。(表1)
4 面向大自然的南朝御花园
秦始皇的阿房宫开创了皇家园林的神仙思想主题先河,汉武帝的“上林苑”进而创建了“一池三山”的景观意境。《山海经》中传说东海一带有三座神山仙岛,登此山修炼可以长生不死,秦始皇一方面派徐福东渡大海去寻找这三座神山,另一方面在阿房宫内掘长池,筑仙岛,炼金丹,以求永世长存。秦始皇创建的这种皇家园林的神仙意境主题,一直保存在中国历代帝王的皇家园林之中。但是“阿房宫”“上林苑”中“池”和“山”都是建设在深墙大院内的景观。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出现了自然山水审美观,南朝的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秦汉时尚所趋不一样,于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家园林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即南朝皇家园林以自然界山水作为园林最佳景观。
玄武湖畔的六朝“皇家园林”持续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皇家园林,而紫金山和玄武湖就是皇家园林中最美丽的景观。湖南岸有园林和宫苑,湖中有仙岛,北岸有猎苑。《梁书·昭明太子传》记录:“太子山水,于元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者游其中。曾泛舟后池,番禺候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惟咏左思招魂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玄武湖,当时水面浩瀚广阔,因其位于建康城北,名“后湖”、“北湖”,刘宋时期,因传说有黑龙出现于湖中,更名“玄武湖”,但据地理风水说,北面为“玄武”,故名之。六朝时期,湖面浩淼,东抵钟山西麓,西达今山西路西流湾,南阻鸡笼、覆舟二山,北通长江,周围四十里,春夏水深七尺,秋冬四尺。由青溪和运渎沟通淮水,成为都城北堑。由于是皇家园林的缘故,有人将之比拟为西汉长安的昆明池。
现存玄武湖内的“梁州”“翠州”“樱州”等几个岛屿,是当年南朝刘宋时期所建,当时名为“蓬莱”“瀛洲”“方丈”,意为海上的三座神山。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洲上建有果园和亭台馆阁多处,湖面广植莲荷,湖中设立了四所亭台,经常召集文入学士游乐其间。据说萧统就是由于游玄武湖时舟覆入水,得病而死的。六朝衰落之后,李白在《金陵》中如此描写玄武湖上的三仙岛:“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
十里长堤,应该是现在玄武湖公园环湖北路。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创北湖,筑长堤以壅北山之水,东自覆舟山北麓,西抵幕府山下,长达十里多。”唐朝诗人韦庄在《金陵图》中描写,“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华林园,位于玄武湖南岸,在今天的南京市政府一带。起初是东吴“太初宫”东部的一个花园,后主孙皓曾在园内建设“昭明宫”,引后湖水入园内“天渊池”。东晋时期还建有流杯渠、听泉堂。间文帝在华林园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翦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其具有秦汉时期不曾有的自然和文化灵气。汉朝上林苑以气象取胜,而华林园则是以韵味见长;汉朝上林苑是在太阳光泽照耀下,而华林园则是在浓荫之中。
陈朝后主陈叔宝在华林园中建造高达几十丈的“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每阁都有几十个房间,门窗栏槛均用沉檀番木作成。各室外施珠帘,内设宝帐,家具和用品十分瑰丽,被当时人认为“近古所未有”。在三阁之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用来点缀周围的环境。陈后主自己住在临春阁,他最宠爱的张贵妃住结绮阁,另外龚、孔二贵嫔住在望仙阁,三阁之间廊道相通。陈后主终日在华林园中与妃嫔、文臣学士们游宴,通宵达旦。他们曾创作了一些诸如“临春乐”和“玉树花”的词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攻入建康城,陈后主与他的宠妃们一起躲在华林园景阳楼畔的枯井中,最后全被隋兵活捉。此井位置在鸡鸣寺后东侧,名“辱井”,或名“胭脂井”,今天遗址依然存在。
乐游苑,位于玄武湖东南端的九华山,六朝时期名为“覆舟山”,意思是指该山体如同玄武湖边的一只底朝天的船,这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这里山水相映,站在山顶可以鸟瞰玄武湖,眺望紫金山;是玄武湖和紫金山西延续脉的山水交汇点,也是钟山风景区最核心的精华,空旷辽阔而又充满诗意。晋代在山南建有芍药园,南朝宋代,连山筑观台,苑内起正阳、林光等殿。还曾有“龙光寺”、“寺”,以及“甘露亭”、“瑶台”、“阆风亭”等游乐建筑。大科学家祖冲之曾在此做过科学实验,制作并演示“指南车”;他还依据水流冲激机械的原理,设计出名为“水碓磨”的粮食加工机械。该地目前还有一段依自然地形而建设的明朝城墙。
上林苑,位于玄武湖北岸,包括今日的红山公园、东井亭、樱驼村一带,曾经是皇家的“猎苑”。 当时这一代保持着天然林木茂盛的景观,南齐皇帝清晨从都城北门出发,率领宫中太监和爱妃乘船渡过玄武湖,到达此地打猎游乐。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南朝》诗中所描述道,“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玄圃,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在台城北堑修建,“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景观极为壮丽。梁昭明太子萧统又在玄圃设立亭馆,并在洲上建果园、植莲荷,经常召集文人学士泛舟湖上,吟诗作赋 。
芳乐苑,《南齐书》记载:“明帝建武三年夏,于阅代堂起芳乐苑。以石皆涂以五彩,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壁上画男女私亵之像。种好树美竹……花药杂草,亦复皆然。又于苑中立市,太宫每旦进酒肉杂肴肉,令宫人屠酸潘氏为市,帝为市魁,争者执罚,就潘氏决判。”这段文字记载了齐明帝萧鸾以山石涂五彩色,与爱妃潘氏假装市民集市买肉,体现出柔弱奢靡的生活作风。
今日的玄武湖比六朝时期的玄武湖大大缩小了。曾经辉煌的建筑名胜早已无影无踪,但是昔日的“神仙岛屿”“十里长堤”还在。玄武湖周边,特别在湖的南畔史称“六朝风流”的主要发生地,曾有许许多多委婉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有荒淫暴戾的记载,至今还有“铜钩井”“胭脂井”“郭璞墩”等遗迹。(表2)
5 六朝南京景观的湮灭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中国300多年分裂状态再次统一。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南京地理形势建都割据,下诏将“建康城邑平荡并耕垦”。于是彻底毁坏宫殿、庙宇、城墙,三百年的六朝豪华都城在这块土地上一朝烟灭。
隋唐时期,六朝都城一直萧条冷落。唐代李白有诗描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又曰,“秋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刘禹锡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朝诗人韦庄在玄武湖边感叹:“江雨霏霏江草霁,六朝如梦鸟空啼。”诗中描述了连绵的细雨笼罩着玄武湖边的绿草,只有小鸟在鸣叫,曾经繁荣的六朝都城以及湖滨优雅园林如同梦一样消失了。
历史虽成过往,但是六朝孕育创建的城市景观和自然山水园林精神一直被后世传承,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泱泱中华文明大厦的一块可贵基石。
参考文献:
[1] (晋)陈寿。三国志·三嗣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唐)许嵩。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 (唐)李延寿。二十四史·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唐)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日)冈大路。中国古代宫苑园林史考[M].常瀛生,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9] 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0] 蒋赞初。南京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11] 郭黎安。试论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J].江苏社会科学,1999,(5).
[12] 郭黎安。关于六朝建康气候、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0,(6).
[13] 郭黎安。六朝建康[M].香港:天马出版社,2001.
[14] 叶楚伧,柳诒微,主编。首都志[M].南京:正中书局,1935.
[15] 卢海鸣。六朝都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6] 李肪。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 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18] 许辉,等。六朝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9]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0]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1] 王能伟,等。南京旧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林清玄桃花心木【第二篇】
金殿到了,请大家跟我到“鸣凤胜境”中“寻仙访道”。从山脚过迎仙桥到达“鸣凤胜境”石坊,坊背题书“玉虚孔衢”,玉虚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宫圣境的正道。路边立有“吕祖碑”。上面写着“唐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几个大字。相传明朝祟信道教的云南巡抚陈用宾应梦中神仙指引到此相会,遇到一位用两口锅相扣煮芋,绳牵小羊的穷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吕洞宾),痛失了上天为仙的好机会。痛定思痛,陈巡抚在此建了“迎仙桥”和“吕祖碑”,并认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着名的金殿道观。
从迎仙桥到太和宫途经三道“天门”在宽阔的石级两边,松柏森森、林涛阵阵,步行其间感到天高、山大、路宽、林深、心旷神怕,如临仙境。此间意境用一个“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桥”到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一天门到二天门经二十六级台阶,它分别代表着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属下。当你步入天门之时,就进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门,三座天门又代表了在大罗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这是道家认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级,经过三天门,只有不畏艰苦、攀登求道,才能进入道家最高仙境。
现在我们到了太和宫。太和宫门外的红墙上有明代留下的“鹦鹉春深”四个大字,写得饱满圆润、苍劲有力。因鸣凤山又被称为鹦鹉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所以“鹦鹉春深”就题得恰到好处了。进了太和宫门,一座光彩夺目的棂星门矗立眼前。大家请看根星门上的对联:“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此联写景抒情,赞颂了秀丽佳景又颂扬了道家的法力无边。
棂星门一般多建于孔庙之内,棂星指天田星,人们祭祀棂星以祈五谷丰登。门两旁有青狮献瑞、白象呈祥;上端横匾上题有“洞天福地”。棂星、青狮、白象以及道教横匾集中在一起,突出体现了我国寺、观中佛、道、儒三教共处一地的特点。在此建棂星门,表现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沿着两旁种满迎春花的小道往前走,望着左右长长的配殿,人行其间,各位一定觉得视线、神情在随之收敛,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种意境用“收”字便可概括。上完台阶,眼前这座青砖所围的建筑被称作“紫禁城”,是明朝万历年间陈用宾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细看城砖有大小之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小城砖是道光年间遭地震损坏后修补上去的,而大城砖为明朝始筑。城上小楼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楼”。城门口右边是明朝所植“玛瑙”茶花,花开九芯十八瓣,直径达七寸。左边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兰。每到花开时节,茶花红似火、灿如霞,浓装艳丽;玉兰花白似玉、洁如雪,淡抹素雅。两花相映,美不胜收。
进入城门,眼前一亮,好一座古香古色,钟毓灵秀的金殿,这就是我们今天观光的核心。金殿并非金造,实乃铜铸。明清时期,云南铜产量全国第一,云南东川等地的铜每年都要运到湖北城陵矶铸钱。因战乱道阻,数年生产的铜都未能运出。鹦鹉山道观道长徐正元呈请世袭黔国公沐昌祚和云南巡抚陈用宾,模仿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铜殿的式样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铸成了第一座铜殿。铜殿建成之时,辉煌无比,金光耀目,称为“金殿”。明朝后期,云南沐氏家运日衰,认为“铜乃西方之属,能克木(沐)”,竟将其败势归咎于铜殿,于明朝崇帧十年(1637年)将第一座铜殿迁到宾川鸡足山。眼前这座铜殿是平西王吴三桂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为求助于神道庇佑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铸造的。
林清玄桃花心木【第三篇】
如此说来,这一类叙事性作品在教学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例,浅要谈几点观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菊花寓高洁,似乎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但这需要一定的认知阅历和言语积累。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仍需要从事物本体说起,引导学生从形貌、内质和特征等方面来认识它。因为只有对本体的了解和认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请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的模样,或者联系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长在非洲,后来台湾也有了。这种木材适合做家具。
生:我觉得这种树亭亭玉立,很漂亮。
师:又实用,又优美。你很有审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树种,学生对它的认知又有多少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己在预习中又了解到什么,综合起来就是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而探寻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质而被寄寓的“寓意”,才是坚实的,否则就舍本逐未了。譬如《落花生》中,父亲引导我们评议花生的“好处”,并不否认它“昧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从而得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即“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谓“有用”就涵盖了以上的优点。试想,不认识白杨“高大挺秀”、耐寒耐涝等特点,又如何理解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可贵品质呢?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首先需言之有“物”,对“物”有所认知,进而寻求作者的寄寓所指。这既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
二、目中有“人”:探究“人”的情怀
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探求作者表达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借物喻人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意蕴或浅显或深奥,或直白或隐晦,如之奈何?这就需要目中有“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连接“人”与“物”、“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寄寓的情怀,理解作品蕴含的旨趣。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你的理解里,“独立自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呗!
师:噢,假如自己的事不能解决呢?
生:请大人帮忙!
师:那还是“独立自主”吗?谁可以补充?
生:请大人指导一下,尽可能自己去面对!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观点。合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独立完成,请别人帮忙或指导,但勇敢面对。在作者的认识里,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大家又是如何理解“不确定的生活”的?可以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生:以前是妈妈送我上学的,后来我自己乘公交车上学了。有一次我的公交卡掉了,我借手机打电话给我妈妈,让她来接,可是她没时间,让我自己解决。于是我借了钱乘车回家了。
师:呵呵,你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生:其实我原来想只好自己走回去了,但很远啊,我也不敢向别人借钱。但是后来想想这经历还是不错的。
师:锻炼了你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你就不会着急了。其他同学呢?……
解析
《桃花心木》以树喻人,说明人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锻炼下独立自主地成长起来。作品言简意赅,学生则需要具体化乃至具象化地进行阐释和描绘,也许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上关于中心句的教学中,从“独立自主”“不确定”等方面予以分解和讨论,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有相对准确、清晰地体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是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浅显明了,用以阐释“独立自主”,再贴切不过了;用丢失公交卡而面临的困境来说明“不确定”,由此想到多种解决方式并作出适当选择,不正是说明“经得起生活考验”,从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吗?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释作品简约而深刻的道理,教学至此,已保无虞。事实上,诸如《落花生》或者其他类似作品的教学课例中,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理解、说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见,此类作品主题山重水复,但放置在生活背景下则柳暗花明。
三、叙之有“节”;联结彼此关系
跳脱或割裂“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直接指涉“寓意”,大讲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之类,那么,所谓的以物喻人也就堕入了说教的窘境。只有建立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才可能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其间的意趣。
片段三
师:好的,这姿态!这精气神!老师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生机勃勃。(请看投影)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师:眼尖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老师把其中的两组词语调换了位置。联系课文,你觉得可以吗?你有何感想?
生:“树形优美”和“高大笔直”是写桃花心木的外貌的,而“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是写它的精神的。我觉得外貌应该放在前面……
师:为什么要先描写外貌形态,而后再写内在的精神特点呢?
生:……
师:联系课文,作者对桃花心木的认识是一步到位的吗?还是……
生:作者先看到桃花心木的外形,“树形优美”“高大笔直”,通过和种树人的一番对话才发现了树的精神,“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是啊,这里是有一个发现的过程的!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发现过程!现在你觉得这两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换回来(投影出示)。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次令人喜悦的发现啊!你们呢?再读一次!(生读)
师:先前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过写桃花心木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人更要学会“独立自主”。一个人仅仅有体形优美的身材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
生:独立自主的心!
解析
《桃花心木》蕴意的开掘就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法则。先记述桃花心木的形貌,进而认识到其“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再由树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养育和发展,告诉读者,“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中,通过语序的置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认识过程,也发现文章的表达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还点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作品和生活中同时走一个来回,出入之间,领会文章的意蕴所在。同样的,在《落花生》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花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而后再建立花生与人的联系——做一个不讲外表而求实用的人。至于在过往的教学中出现对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予以批判的情况,也正是对作品理解的偏颇和未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所致——仔细解读作者笔下的桃子、石榴、苹果之类,是指涉“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吗?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需要打通事物表里、作品内外的联系,节节推衍,彼此关联,才不至于高头讲章空洞说教!
林清玄桃花心木【第四篇】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树种有:杉木、柳
杉、油松、华山松、漆树、涌木、涌竹等;花草种
有:白茅菊花、杜鹃、映山红、野茉莉、山梅花、山茶花、金钱草、野菊花等;主要的果类及蔬菜类有:白菜、青椒、萝卜、大蒜、核桃、板栗;粮油作物中只有豆类较为适应;药用植物则有:大麻、党史参、芨草、玄参、大黄、金银花、三颗针、黄连、云木
香、菖蒲等。仙女山生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非常适合农作物及其它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尤其是草原风光更具特色。
仙女山冬季长,上年11月至来年2月属有雪期。届时白雪皑皑,银妆素裹,大草原滑雪、赏雪、雪地烤羊,把酒临风,兴致昂然。凡春夏,但见蓝天白云,草绿如茵,鸟语花香,牛羊成群,一派生机。夏季山上气候凉爽温和,月均温在18—20oc,即使在最热的7、8月,最高温度也不超过30℃。夏季景色妩媚多姿、气候清凉舒爽,茫茫林海,清风吹佛,凉爽宜人。旅客既可领略风景如画的高山草原、草甸和森林景观,又可洗涤尘烦,如沐春风、愉悦身心,是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绝佳胜地。其旖旎美艳的森林草原风光被广大游客视为具有西欧牧园风情的“南国第一牧场”。因此仙女山享有“山城夏宫”之美誉。
仙女山雪上运动项目包括双板滑雪、单板滑雪、雪上飞碟(雪圈)滑雪撬、滑雪轿、霹雳板滑雪、滑雪船、雪爬犁、雪地摩托、雪地自行车等娱乐设施。让游客领略到“真正林海雪原,周周雪上狂欢”的激情。仙女山滑雪场的建成,是目前中国纬度最低,规模最大的高山滑雪、滑草场,此运动设施的投入运营,一改重庆冬季缺乏雪上运动的憾事,使仙女山集度假、休闲旅游、运动为一体的景区优势日显突出,让爱好冰雪运动的重庆人享受低于外地30%的旅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