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范例最新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数学小论文范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小论文【第一篇】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问题。下面,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突破,以此来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抓好配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融洽配合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至关重要。试想下,如果师生之间的配合不默契,那么就难以言及通过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了。其次,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确保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引导小学生积极转变学习的态度,率先垂范地应用分层教师,来证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此来保障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尽可能地健全教学基础设施,确保附件、设备以及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科学性。结合以上几点,作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课堂:在如何教会小学生用货币去买文具的课堂上,作者就充分结合以上几点,将分层教学效果良好体现。课堂上,作者先是出示现行的几种主要面值的货币,让小学生逐一辨认,并顺利掌握。接着,作者针对不同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他们发放不同面额的货币样本。如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发放的货币面额相对而言较小,这样比较易于他们辨认和使用,而在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发放较大面额的货币,除了让他们学会使用大面额货币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他们数学运算知识。最后,在作者的从旁引导下,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了“买玩具”这一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正是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有效地推进了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恰当地采取分层教学法来推进数学学科教学,以此促小学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作者:黄木玲 单位:湖南澧县九澧实验学校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自主行为创新
一、实现学生自主的创新行为需周密策划教学流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课堂自主行为的构建,不是一种简单的牧羊式的自流,而是一种比较科学意义上的自主创新且充满实质性的合作探究.但自主合作组织得不好,那极有可能就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自主,表面上看学生也能够踊跃举手,但表达的质量存有问题,相互之间也不可能就通过表达迸发出理想的思维火花,甚至产生学生自主探究的负面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得好,其根本应当首先取决于教学流程的策划应比较周密.在平时教学流程的周密策划中,窃以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原则也应当说是最起码的原则.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1)可互动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自主组织行为,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这就需要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流程便于学生在自主组织的框架下进行互动,无论是解决数学问题,还是形成空间观念,学生所经历的体验都应当是高度互动的.
(2)可探究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创新行为的构建不能就是去解决一些十分简单的数学问题,而应当是具有高质量的自主互动探究的价值,这就需要在策划教学流程时,比较广泛意义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具备怎样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自组织行为能够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有怎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学生自主组织互动探究.
(3)宽容性原则.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要想实践得好,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尤其在起始阶段是比较混沌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设计时带有一颗宽容之心,允许学生能够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其解决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多包容性.
(4)可发展性原则.
自主探究其最根本的是形成学生一种能量和能力,这能量和能力应当说学生能够都具有一定的禀赋,但存在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形式必须尽可能地能够促使所有学生去发展.所有的自主探究之合作环节都能够体现是在兵在教兵、兵在练兵、兵在强兵.一个个学生是那样的无拘无束,也是那样的自主自由.
二、实现学生自主行为的创新需精心培育教学对象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行为的构建,应当说适应于数学教学的所有课堂,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其内容都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置性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申请承担其中的某个任务,进而充当上课时的主讲人.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前置性学习情况确定自己主讲的例题、练习题,或者就是导学案上的相关问题,那课堂上或者就是在自主互动中,申请者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讲解.应当比较肯定地说,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一定时段内还也不可能形成比较理想的主讲局面.但也让我们看到令人喜悦的现象,一个个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形成数学思想的具体过程中,胆子都是越来越大,主讲时也越来越开始向着口若悬河的方向迈进.这给自主互动创新探究行为构建所带来的思考是不尽的,作为教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课题研究之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做好精心培育教学对象的工作.精心培育教学对象,让一些学生甚至是过多乃至于全部学生都大胆地在自主互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精心培育教学对象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是评价激励策略,平时的活动让我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不少学生能够比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主互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也会偶尔去发挥发挥自己.这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理想契机,需要抓住这有效的切入口,适时适度进行激励.其次是交流互动引领策略,自主互动学习行为的构建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存有不少学生就在这自主互动探究学习行为构建的边缘上徘徊,由于一些学生的智能和表述上的特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学生边缘化了.实现学生自主行为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关注这些学生,这对这些学生是一种关心,对自主行为建设应当说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完善.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需要注意时空和内容,时间上最好是课后,空间上最好是离开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内容上以倾听了解其心声,在学生乐意接受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矫正为主.在平时的交流中,笔者多以非智力因素为主要交流的内容,譬如怎样锻炼自己的胆量,如何在提高自身胆量的基础上获取自主行为中的份额,去获取更为广泛的智力发展资源等等.班级有名学生,父母亲离异,虽然智力不算平平,但是很少与学生交流,在自主互动探究行为构建中,他总在比较人为地将自己孤立起来.于是笔者就找机会和他进行交流,跟他讲好多名人成才的故事,跟他讲身边小伙伴成长的故事,还循循善诱地启发开导他正确对待父母亲的离异,尤其在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振作起精神.除此而外,还与他去分享课堂教学中自主行为构建同学们获取发展的情景.这就从相关意义上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自主行为建设中来,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主行为建设中的缺失.
三、实现学生自主行为的创新需有效引领创新探究
学生的自主互动探究学习行为的构建,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自主行为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师位置的地位发生一定的变化,即转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裁判员.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应当是教师真情的流露,也应当是我们教师真实的表现.假如在教学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真正意义上而又比较理想的转变,其意义不但是深刻的,而且也完全可以说是深远的.因为真正好的自主互动探究组织的建设,令笔者感到那就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课堂属于了自己,合作的氛围、小组的互助、团队的精神、多彩的活动、有趣的竞赛让课堂显得趣味盎然,生机勃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在正面效应充分得以发挥之时,存有其负面影响吗?比较经常意义上的深思,深感比较不到位的是教师的引领,深感比较不到位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上的创新创造.自主互动小组是多个的,自主互动小组存有差异也应当是十分正常的.有些自主互动组织行为在表面热闹的现象下,掩盖着诸多未曾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创造的问题.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就曾描述过这样的教育:“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朱先生的话语给我们的启迪意义是什么?自主互动探究行为的形成不仅仅就是一种形式,也不仅仅就是教师卸下了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的担子.讲授也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任何好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去替代讲授法的.所以,自主互动行为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确立了,教师的精确讲授应当需要而且依然应当存在,而且应当真正发挥好它的作用,只不过是少讲或者就是精讲罢了.因此,在平时的自主行为建设中,笔者总要去思考自主教学活动中的自身“点睛之笔”.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的自己不是站在讲台前,而是置身于自主学生的身旁,有时也就直接参与到任意一个自主学习小组当中,和他们一起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尤其在学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中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笔者不是袖手旁观,也不是简单地越俎代庖,而是引领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推理,使学生也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尽快地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譬如一自主学生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简单数学问题时,有学生提出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方程来解决,未必就需要运用转化策略.看来有必要让该自主成员也许就是全班学生去形成这样的认识:转化也是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策略.怎样让学生去形成这样的意识?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仅做了比较简单的解题训练基础上的比较引领,一个个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运用转化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意识.
作者:朱丽霞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
第3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粗浅认知和探究
一、练习课教学要能够“连结”,呈现承接特性
教育学认为,小学生作为特殊学习群体,需要借助于数学问题训练,来增长数学才干,提升数学技能。练习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见类型,在数学知识内容呈现上,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特点。小学生在分析、解答数学练习题的进程中,能够较好的巩固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同时,能够有针对性、重点性的预习新知内容活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要发挥数学练习题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数学练习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巩固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将新知内容重难点有意识的渗透在练习课案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新知识内容基础上,进行练习题的解析实践活动,从而为认知、掌握新知内容做好“铺垫”。
二、练习课教学要强调“互动”,注重导学合一
练习课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统一体。教师讲解习题,是为学生更好解析习题“服务”,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进程。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数学教师练习课讲解活动,出现“以讲代学”和“放任自由”两极分化现象,“抹杀”练习课讲解的教学“功效”。因此,教师练习课讲解活动,应呈现教学双边特点,强调“互动”特征,将教师练习题的讲解活动与学生解析练习题的实践活动,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包容,让师生之间在导与学的互动进程中实现“共赢”。如“李明准备给一个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菜地施肥,现在知道一平方米的菜地需要施肥千克,那么这块菜地需要施多少千克的化肥?李明准备把菜地四周围上栅栏,至少需要多少米长的栅栏?”练习题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解析该问题活动中遇到的“面积计算”、“栅栏需要长度”等问题,实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明确指出:“需要给菜地施肥的千克数,可以先依据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出菜地面积即可,给菜地围栅栏,需要的栅栏长度实际就是菜地的周长”,让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互动中,及时解决“疑难”,实时解答问题,掌握解析技巧。
三、练习课教学要预留“空间”,强化技能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数学问题的发展功效,设置典型、生动、多样的数学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技能和数学学习素养。但笔者通过课堂观摩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练习课当做教师讲习的“舞台”,成为整个课堂活动“主讲人”,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的从属地位,成为远离解题活动的“旁观者”,小学生数学解题技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练习课作为培养训练小学生解题技能的重要“渠道”,为学生预留出足够多的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答数学问题的活动“空间”,鼓励小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解题经验,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究和互助合作的探析解答等活动,教师在此期间对小学生的认知疑惑或解析过程,做好引导和指导作用,保证学生的探析活动不偏离预设目标范围,实现小学生数学解题技能的有效锻炼和练习课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问题:手工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将长为30厘米、宽为18厘米的一张长方形图纸,剪成大小一样、边长都为整厘米数的正方形小图片。请问所剪成的正方形的图纸边长最多为多少厘米?能剪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图片?小学生独立探究问题条件,指出:“根据题意,该问题表面看似图形的问题,实际是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问题”。针对解题要求,小学生个体之间合作讨论、分析,指出:“根据题意,要求剪成的图形边长为最大数,实际就是求30和18的公因数。进而求出剪成这样图形的个数”。教师对学生合作探析所得的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强调指出:“本题解答关键是,理解剪成同样大小、边长为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的内涵要义”。教师引导小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出解题过程,其他小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总结归纳出这一问题的解题策略。
四、练习课教学要倡导“反思”,提升解题实效
由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素养薄弱,思考分析能力较低,判断归纳水平不高,练习题解答中容易出现错误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要实时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认真的“回头看”,查漏补缺,合作辨析,找出缺陷,及时纠正,从而形成正确解析方法,提升解题实效。因此,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指点作用,在解析问题结束后,实时的引导小学生认真“梳理”自身解题思路、解答过程,并开展合作辨析活动,倾听他人见解,综合多方意见,从而及时改正错误,明晰正确解法,保证解题效果。以上是本人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粗浅认知和探究,在此仅从四个方面做了阐述,希望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数学练习课教学探研之中,积累宝贵经验,为有效教学共线才智。
作者:曹长梅 单位:盐城市阜宁县公兴中心小学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气氛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的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就要建立起与创造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友好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以平等、友善、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百分数”,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话音刚落,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怎样读、写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等一系列的问题。你看,学生的求知欲望多么强烈!这样,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只起个顺水推舟的作用,很自然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再创造”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创造出新的“产品”。而是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总结规律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学生表现的创新,是他们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来说是早已熟悉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或独特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出现的新课题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创设既靠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有趣情境,让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且从动手、动脑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再启发引导: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和这种转化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一段圆柱形的萝卜,刀子,圆规,量角器)先研究一下,看能否找到求圆柱体积的方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终于化圆为方,化曲为直,自己解决了问题。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肯定独特见解,鼓励“异想天开”
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因此,课堂上对敢提异议,敢大胆发问的同学,教师要加以鼓励,决不能因其所提问题不合常规而否定他们。我们要善于引导启发这些学生,使其为异想天开的问题找到科学的依据,做一个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新能力学生的“伯乐”。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为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一般学生能这样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有些学生又想出5×2-8=2(分米),从这种解法中一生又想出一种解法:5-(8-5)=2(分米)。当许多学生对这一做法产生怀疑时,这位学生这样解释: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是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这位学生刚一说完,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响声。
四、加强小组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记得一个寓言中写到:“狐狸懂得许多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刺猾只懂得一点,但是很高深的知识。如果创造性集体不是乱凑在一起,那么就应当把狐狸和刺猜联合起来,即把学识广博但深度不够者与精于一门但又缺乏思维全局者联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加强小组讨论,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如:在圆柱表面积的练习课上,可以这样设计:上节课学习了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先来找出实际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然后每个小组再选出精彩的题目在班里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同学都联系实际编出了自己的题目,并在小组里交流、解答。因为小组学生水平不同,所以编出的题且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提出的难度较低的题目在小组内就解决了,很多组慢慢地都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上。如:一生说:“有一个圆柱形木桩,把它平均分成2半,(并用手演示横切圆柱),求一半圆柱形木桩的表面积是多少?如果是纵切呢?”同学们把小组内选出的精彩的题目进行了交流,学生创造思维的大门完全打开,这时学生完全处于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的课堂氛围之中。
作者:罗子文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中心小学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入手点
在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中,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应对教学观念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其次应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最后应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1.教学观念及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开发培养。在现今的应试教育中,留给学生一点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得学生不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个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应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更新,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中注入新的活力。通常的数学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很少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即使一些例题结合了生活情境,但也不生动,使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得不到联想。因此应更新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能联系实际,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将数学知识与一些生活现象、常识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通常都有着高大的形象,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强调的不是教师的权威性,而是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尊敬教师的同时,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关系的建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而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得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创新性能力。
3.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能乐于上课,乐于学习,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才能在课堂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不仅在于一些课堂形式的改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中得到启发。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结合上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入手点,对具体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详细的阐述。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着促进作用。进行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情景中,进行自我的思考,在教学中进行循循善诱而不是直接将问题与答案一同抛出。在课堂中可以针对一些数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情景的创设,给学生出一些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易到难地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拿出具体的事物做例子而不只是画出图形,在学生对这些几何问题进行解答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把数学知识局限于书本当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情境创设方法是利用问题进行创设,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只一种,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引入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交流自己的想法,取长补短,进行创新性地学习。而这种互相学习的方式是在同龄人之间,学生能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同学的帮助下得到启发。所谓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能知道为什么,还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主动去探究答案的来源并从不同成员的思考角度方法中得到启发。特别是在小学的高年级中,当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方法时,彼此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中的不足,相互启发下得到解决方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整个思考的过程中,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行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的好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这类探究性的问题特别多,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探究性题目也可以使用合作的形式完成。例如,在学习一些较难的应用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前后桌进行讨论,一起探究问题;而对一些教简单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但在数学教学中选取探究性问题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使用趣味性的题目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甚至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数学智力性的小游戏。
4.利用多媒体技术。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事物,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一些抽象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问题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学习不同几何图形的展开图形,使得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事物进行联想,最后创新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总结
数学小论文【第二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华而不实
诚然,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可以盲目地追求形式,不讲实效。比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会儿比赛,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唱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的确,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偏离了主题,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教学还是在做游戏。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成绩非但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带进了误区,华而不实。
(二)负担偏重,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具有畏惧心理
具体来讲,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上教师总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课堂枯燥无味,而课下又会给学生布置超量的作业,学生感到疲惫不堪。(2)有些教师思想存在偏差,认为小学数学的知识过于浅显,不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任意提高教学难度,把一些高年级的内容提前拿到低年级来教。如此一来,虽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进而对学习数学产生畏难心理。(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学生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全方面的综合型人才。这就使得学生承受的精神压力过大,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改善这一现状的相关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爱学、会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影响自身的教学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应该摆正思想,大胆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又要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爱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助力。
(二)课堂活动应适量,切忌形式化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形式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果贪多、贪奇,不仅不会提升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课堂活动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教内容的需要出发,恰当地选用教学形式,使其围绕于教学、服务于教学,避免形式掩盖内容、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只有这样,才能课堂活动成为教学过程有效的载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发展。
(三)防止小学生“负担偏重”,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要想彻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既不死板地照本宣科,又不盲目地肆意拔高,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2)作业要严格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布置,防止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陷入“题海”“题洋”。(3)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给学生一个有序的成长空间,而不是三方面互施压力,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三、结语
其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绝不能一味地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应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下,积极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最终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张亚红 单位:河北省柏乡县实验小学
第2篇
一、搞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本人有意识地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也是吸引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力戒严酷与冷漠,要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微笑,给予学生满含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以亲切与和蔼的语气启迪学生的心灵,句句叩击着学生的心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师要营造出愉快的气氛,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一方舞台,创造一个机会,在共同完成认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好玩、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对所有新事物充满好奇,这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要想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对数学的学习始终保持兴趣,教师就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假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不断地变换激趣方式,为学生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强。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趣引疑、以趣诱奇、以趣促思、学会在内容比较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里注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时,讲了一个《唐僧师徒摘桃子》的故事。在课堂上,学生一听是有关唐僧师徒的故事,兴致即刻就来了,因为他们看过动画《西游记》,熟悉而其喜欢唐僧师徒的故事。这时,我就娓娓说来:有一天,唐僧师徒一行四人走到离孙悟空家乡——花果山邻近的地方,他们一路走来,又饿又渴,师傅唐僧突然想到花果山上的桃子既可解饥,又可解渴,何不让他们徒弟三人摘些来解解饥渴?于是,唐僧就喊道:“徒儿们,都过来,咱们走了长时间的路,又饥又渴,悟空,你就带领师弟二人到你的花果山摘些桃子来充充饥、解解渴吧!”悟空一声“好嘞”,就率领二位师弟翻越一座山头……不多时,每人摘了一筐桃子,高高兴兴地扛了回来。师傅问道:“你们摘了多少桃子?”八戒憨憨一笑说:“我摘的桃子比90多,比100少,6个6个的数,最后剩1个,师傅,我考考你,你自己算算是多少个?”沙僧总是一幅神秘样子,说:“我的筐里的桃子比90少,比80多,5个5个地数,最后剩下3个,师傅我也考考你,你算算是多少吧?”最后剩下了悟空,悟空莞尔一笑说:“师傅,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比100多,比110少,我8个8个地数,最后还剩下4个,你知道我摘了多少个么?”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助唐僧算一算?这一下,学生的热情可高了,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这则相关故事的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将现代化的多媒体熟练地使用,将Flash、PPT,甚至3D动画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提高的就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
三、亲自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将他们引领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更能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趣,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表达,便于学生建立表象,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比如,我们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就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对经常吃的水果、煮饭要用到南瓜、炒菜要用到土豆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第二天,我在检查作业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得很好,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先取一圆柱形的水缸盛满水,计算出它的容积,再把南瓜放入盛满水的缸中全部淹没,这时有水溢出;然后把南瓜取出,这时有缸里的水落下一大截;在测量计算出缸中剩余的水的容积后,用盛满水时的水的容积减去剩余水的容积,就是溢出的那部分水的容积,而溢出的水的容积就是这个南瓜的体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是按照曹冲称象的办法来做的。”由此可见,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操作中,独立而自觉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个过程既能发展其思维,又能激发其兴趣。
四、总结
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产生枯燥感的原因就来自于它的抽象性,因此,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意识地千方百计地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不拘一格地敲开他们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让学生爱上这一学科。
作者:李彦良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东回舍镇中心校
第3篇
一、用童话故事激趣
下面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好不好?”同学们齐声说:“好——!”我说:“不过,我告诉同学们,你们听了我的故事后,得帮助小熊解决一下心里的烦恼。”同学们听了,都说:“没有问题!你讲吧!”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小熊家里很穷,熊妈妈由于要挣钱供小熊上学,一下子累病了。小熊为了挣钱给妈妈看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着妈妈的样子下河捕鱼,还要赶早市去菜市场卖。一天,小熊刚把鱼摊摆好,就来了三位顾客——老狼、黑狗和狐狸。小熊一见有顾客光临,就急忙地招呼:“嗨!你们好!买鱼吗,你看我的鱼多新鲜啊,刚刚捕来的,有的还活蹦乱跳呢!”狐狸一边翻弄着鱼,一边问:“新鲜倒是新鲜,不过这需要多少钱一斤?”小熊一脸笑容:“便宜了,如果能一下子买完可以打8折,原价是5元。”这时,老狼说话了:“我年事已高,又掉了好几颗牙,我只是想买点儿鱼身吃。”小熊一脸难为情:“我把鱼身卖给你,剩下的鱼头和鱼尾怎么办哪?”说完,两手一摊。这时,狐狸神秘地一笑说:“对,这剩下的鱼头和鱼尾是没有人愿意买的,不过,我跟黑狗老弟牙还蛮好的,为了照顾狼大叔,只好委屈点儿,鱼头和鱼尾我们俩就买了吧,这样一方面帮了狼大叔,另一方面,你的鱼出手了就能马上回家照顾妈妈了,也算帮你一个大忙吧。”小熊一听,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价钱怎么定呢?狐狸马上看出了小熊的心理,就说:“全价每斤5元,全买8折后是每斤4元,这样吧,鱼身每斤2元,鱼头每斤1元,鱼尾每斤1元,合起来不就是每斤4元么?”小熊用笔在纸上算了算,是4元,于是就一拍大腿说:“就这么办!”老狼、狐狸、黑狗、小熊一齐动手,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用秤分开:鱼身45斤,90元;鱼头20斤,20元;鱼尾15斤,15元。结好帐,老狼、狐狸、黑狗背着鱼飞快地跑进小树林里,把鱼头、鱼尾配好,重新分了……小熊一溜烟地跑回家,向妈妈说了卖鱼的全过程,妈妈说:“孩子,人家把你给捉弄了,鱼头、鱼尾、鱼身一共有80斤,应该卖320元,你收了人家120元,还相差200元呢。”小熊被妈妈说得一头雾水,却怎么也理不出头绪。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么?这样的故事,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瞬间也得到了调动,不一会儿,学生就帮小熊维尼找出了算错帐的缘由。
二、用生活情景激趣
教师在教学中假如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让学生不动情感地进行脑力劳动,就一定会使学生疲倦。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情景,让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蓝本,但更应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同的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诱导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我在讲四则混合运算时,就给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最近,教师想买一套住房,但需要贷款,我咨询了几个同类楼盘后,决定将目光锁定在M小区和N小区,这两个小区的条件相同。M小区,首付8万元,每月还款元;N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元。两个小区同样都是贷款年限不得少于4年,但不得超过30年。请同学们帮忙一下,给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哪一个小区?同学们一听给老师帮忙,替老师出主意,都热情踊跃。一会儿功夫,同学们的方案出来了,有的还好几个呢。我让他们说说具体的方案,学生甲说:“如果手中有8万元,都按同一个时间还清贷款,两个小区可以任选,但是通过比较,应该选择M小区,它比N小区付的款少。
如果手中没有8万,那就只好选N小区。”学生乙说:“如果手中有8万,不考虑钱的因素,就应该考虑到交通问题,如果N小区较上班近,M小区较远,那么就可以不用开车,这样一不用买车,二可以省下汽油钱和汽车的维修费用,这笔开支也是不小的数目。”学生丙说:“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现在经济高速发展,钱也越来越贬值,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还是贷的时间长一些合适。这样可以把手中多余的钱用来进行其他方面投资,以便创造更高的价值,就等于是现在花以后的钱,这可能更合适……”我还真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主意,心中不免产生这样的感慨: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呀!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会不同。这样符合现实生活的数学情景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既教活了数学,又激发了兴趣。
三、总结
数学小论文【第三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教师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注重学生是否对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了,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把握这一知识点,但是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使得他们的数学成绩逐渐落后,这样的后果也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也不高。
(2)仍然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自古以来都受“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而且这一教学思想也一直延续到当下的课堂教学当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当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仍然采用着“复习、学习”的单一循环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很多学生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解答出问题就算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在数学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死记一些公式定理,却不重视用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方法对结论进行必要的解释,导致了本来有趣生动的数学学习变为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记忆背诵公式定理的过程,这样教育出来的结果则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薄弱,很难真正地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学方式单一。
新课程理念倡导中,教学方法则是改革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法并没有进行突破性的大变动,还是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扮演着“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在下面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做笔记,这样也使得学生缺少一定的锻炼与思考的机会。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健康成长的。
二、应对措施
(1)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扎实备课环节。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过去传统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也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了。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以及专业进修;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地走下高高的讲台,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大有益的。常言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一缸水。这句话也强调了备课在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备课可以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上所花时间的多少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俗话说“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做好备课环节。基于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地达到“善教者学艺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数学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了,其中包含着的信息更加的丰富多样、开放且多元化。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熟练地掌握教材传达的一些有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学生传达一些数学知识,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例如,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借用图片、声音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此外,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予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3)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等不成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也比较的差,上课时听课不够专心。要想维持学生长久的注意力,首先,需要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其中最好的方法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重现力,把学生和知识融为一体。比如,在研究“组合图形”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图形,或者是补割成一个大的图形,方法各样,清晰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们,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学习兴趣更浓,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小学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数学也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为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作者:刘凤田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归昌乡中心小学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作者:谢根发 单位:长春市南关区曙光小学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空间观念
一、努力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努力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小学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维的惰性,即使是对相当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者就是图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实物和图形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剥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进行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是不具任何意义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首先是时段上的开足脑筋,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要求学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观察的无用功,就像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学生边看边思考带来了便捷。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完整的静态性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去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性的图形,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这图形,这样学生的想象则会产生质的飞跃,建立起动态形成基础上的空间观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回忆性的想象,像过电影一样。譬如教学相关圆的认识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闭目想象钟面,思考思考秒针的滴滴答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使你产生怎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如此丰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想象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空间观念的形成则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让学生去想象钟面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后,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完满的认识。
三、努力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比较多地看到的现象是学生缺失思考探索的习惯和精神,虽然有些学生也想获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局面,但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这应当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理念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让一个个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气神儿,让他们去超越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基础上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小学生虽然小,但成功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作为教师应当擅长于让小学生获取探究的成功。平时小学生在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笔者意识到的是:我们必须让点点滴滴的成功成为学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铺路石,也必须努力让一个个学生都能获取点点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获取成功中,笔者借助于真学课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动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之间传帮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探索的余地。譬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笔者事先将两幅长方形的画进行复印,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拿着这复印的长方形图画,用尺子分别量出两幅画的长和宽,在每个学生都量出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发现。学生思考自己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自己发现时,笔者也看到学生在表述时不尽十分的到位,而此时再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争辩。学生进行争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真理越争越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形成理想的探究精神和习惯的过程。由此,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之规律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为清晰,学生对空间观念形成的探究兴趣也显得越发的浓厚。
作者:徐艳 单位:阜宁县实验小学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合作教学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讨论
为了增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将学生分为最少4人、最多6人的小组,视情况而定,并注意小组学生分配时学生的安排,可以将掌握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监督和学习,使分组合作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显著.在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有直观浅显的认识时,展开分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2.以主动学习为前提,分组合作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现在我们强调分组合作的开放式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就巩固了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积极、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可以多安排一些讨论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分组合作练习打好基础.
3.以批判思维为基础,分组合作评价
无论是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最重要的,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坚持优点,摒弃缺点.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总结要点和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1.将数学融入生活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了解还是抽象的,很少是具象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具体化,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还为学生以后独自解决实际问题打好了基础.
2.坚持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动摇
不管教师如何进行分组合作,都不能偏离这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等,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引方向.只有教师提供了大方向,才不至于学生在讨论时像无头苍蝇,没有头绪,进而无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三、分组合作数学教学的策略
1.教师树立榜样,更新观念
教师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在新课标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
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3.学生分组,提高合作效率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数量适当,二是分配得当.一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进行讨论时,一些学生会没有机会参与,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宜过少,这样不能调动氛围,集思广益,分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和想法会过于单一.二是指学生的分配问题,小组内的学生要有差异,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但是要坚持小组之间的无差异,这样才可以公平竞争.最后每个组中都需要一个学生充当领头羊,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活动,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在小组中起到组织和调和的作用.
四、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第九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帮助,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多元化人才.
作者:郑邦丽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先来分析其范围,小学数学教学,固然小学生是它的主体。所以,我们应该把小学生放在首位,认真研究,从而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进而推出本文的主题-概念引入的方法。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小学生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对数学学习认知不够,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话,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数学教学,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九九乘法表时,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建立初步的乘法概念,而这些都有些理论化,比较没有趣味性,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不能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稍微迎合学生的思维心理发展,就会让学生觉得上数学课很无聊、很枯燥,没有趣味。所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应该时刻注意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适时的加入一点生动化的教学手段,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还有就是小学数学教学时,也应该注意小学数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有它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特点,但是小学数学的教材编辑也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教材中加入了具有趣味性的图画和例子,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所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概念引入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对象的特殊性,还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概念引入的重要性。概念引入,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时运用某种方法手段来引入概念,以便于教学对象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小学数学加法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就会用买东西的例子来引入加法的概念教学。这也算是概念引入的一个好处,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概念引入主要的重要性。一个就是能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心里思维发展不稳定、不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总想着一探究竟。而教师就应该把握这个时期的机会,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以便于学生往后的数学学习。所以,一个良好的概念引入,不仅能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还能够对学生现在和往后的学习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另一个就是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事物总有两面性,数学教学也影响着两个人,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概念引入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概念引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对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助力。
三、概念引入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对概念的解释,但有的过于形式化,有的解释得不容易让小学生理解,有的解释得不够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概念引入的作用,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引入概念,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概念引入的方法吧。首先,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这个方法如今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方法了,好多数学老师都会在教学时,设置疑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氛围中。其实,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概念引入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来寻找学生喜欢的点,进而导入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面对小学生,面对他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好比较形象,在概念引入时,可以创立比较形象比较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好懂的概念。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也帮助教师的数学教学。其次,简单的概念直接导入,复杂的概念就剖析引入。对于比较简单的概念,我们可以直接引入,开门见山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太多的手段方式去解释,解释的多了可能对小学生来说会产生反作用。对于复杂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研究,一起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是也要注意主次关系,尽量抓主要意思,抓关键点,以便于小学生的理解。最后就是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图解的方法来引入,规律概念就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来引入。数学本身就有抽象性,而这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简单,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图解的方法来引入概念。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对于规律概念,我们就可以跟着学生一起从最开始来一步步的归纳,慢慢的得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引入一直都是数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而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是一件很重要的教学过程。好的概念引入的方法不仅仅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数学,还能够给教师省出教学时间去进行更多更精彩的活动,同时还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引入的方法,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作者:于慧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四中学
第6篇: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当前状况
从客观角度上分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结果却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在对数学公式的掌握上,只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却不要求学生记住公式的来源。对于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缺乏对公式的理解,只要求死记硬背的话,学生容易和同类的公式搞混,从而陷入更加迷茫的状态。而在现阶段,针对这一现实,教师往往会用大量的同类习题来帮助学生记住公式,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有效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反复的练习得出的结果只是逼迫学生记住这一套公式,便于以后遇到同类试题时生搬硬套而已。数学教育中最关键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数学思维,只要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使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现代的数学教育模式往往避开了这个精华部分,并不能训练并养成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改革后的数学教育模式以贴近生活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以及生搬硬套策略,着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从生活中找到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数学例子,在缓解学生对数学陌生感的同时,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用近在身边的例子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用兴趣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但是,现阶段的教育情况还远远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讲授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未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学生各个学科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
(一)仔细研究教材,合理备课,使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所谓的备课就是指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门学科的基本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课堂讲授方式的一种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而言,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促使学生养成思维模式的阶段,因此,针对小学的教育方法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怎样才能使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化,这就是在备课时需要积极进行思考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不论是针对教材还是针对学生,研究出最有效最适合学生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的制定还要满足循序渐进的过程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复杂,层层深入,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应用。
(二)以生活为主,开拓思维发展。
学习活动的进行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思维习惯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习惯均未形成一定的定势,所以,不同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和方式亦不同。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研究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并据此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课堂小游戏的形式也是十分有效的。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重复多次的练习达到掌握的效果。
(三)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跟踪辅导。
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以及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以其有效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事实上,数学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学习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知识差距,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的监督辅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利用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监督,对于学习程度不够的学生用以特殊的教育方式,悉心教导,耐心细心的引导他们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并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仍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想上都不够开放,不能积极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小学阶段意义性十分重大的一种教育,增强教育改革推动小学数学进步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手段。
作者:王娅莉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希望小学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能力培养
一、数学语言的理论基础介绍
对小学数学语言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
的阐述,以及相关建议的提出都需要建立在对数学语言的理论基础介绍之上。我们主要从数学语言的概念及种类、特征还有意义等三方面对数学语言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1.数学语言的概念及种类
语言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无论是阅读、讲解教材的内容还是做题、交流数学问题都涉及到数学语言的应用。一般来说,数学语言包括抽象性数学语言和具体性数学语言,广义上只要是与数学有关的活动都必须通过数学书面或者口头语言来表达。因此,数学公式、定理、符号、图形等都可以称为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大体上可以三类。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
2.数学语言的特征
(1)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语言仅涉及事物的逻辑形式和数量关系,不涉及一些无关的东西,它的主要形式表现为高度符号化的语言。例如:“一盒饼干5元,那么3盒饼干的价钱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5×3=15这个数学语言来表达”。(2)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的特点日常语言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而数学语言却是十分严谨的。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并不是日常语言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科学处理和加工转化而来的。(3)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的特点数学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学概念的简洁性。数学的每个概念都是十分言简意赅的,不存在任何一个无关的文字乃至标点符号。第二,数学符号和公式的简洁性。(4)数学语言具有应用广泛性的特点日常语言往往具有民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而数学语言广泛应用于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数学语言的交流不存在障碍,因为无论是数学符号还是数学公式都是通用的。
二、小学数学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正如前面所说的,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正处于发育的起步阶段,逻辑、抽象、转化等数学能力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起来数学语言显得特别吃力。小学数学语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教师用来搞“题海战术”,根本不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缺乏对学生数学口头能力培养的重视。
2.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参与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数学课堂也普遍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坐位上听的教育方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是通过“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来完成的,这不仅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还不利于作为数学交流载体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数学语言实际教学效果差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影响数学语言能力教学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不注重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区别,在教学中往往用日常语言来替代数学语言;第二,教师不注重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三、提高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他们数学能力的培养虽然十分重要但是也要意识到难度很大。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1.教师在观念上要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思想先于行动,结果成功与否与观念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概念、术语、符号等的讲解,从一点一滴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数学语言作为二者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因此得到了有效培养。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区分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并实现二者的有效转化;第二,因为小学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应当注重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虎云 单位:贵州省威宁县秀水乡清水小学
第8篇:探究性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秉持的原则
1.注重利用问题式引导教学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特点进行充分利用,坚持问题引导式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在所学的知识中提炼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内心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模式下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既能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当成是对于自己的挑战,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和决心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班级的男女生人数、或者家庭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学生进行统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产生兴趣,同时这样的问题也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愿意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研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迅速提升。
2.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还要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参与到研究和讨论中,与学生一同创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教师还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当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当中,拿出量角器与学生共同进行度量,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同学习知识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知识的知己。相信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充分展现出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3.勇敢尝试解决问题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尝试着去解决,通过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问题,让学生能够接收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种清晰的思路,同时又不能够过于明显,使学生缺少动脑的过程。例如,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给学生简单分析一下,让学生能够梳理清楚思路,同时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让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1.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有这样才能够为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问题,学习新的知识。尽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会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先从简单的数字开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能够找到解决为题的方法。
2.开展有效的团队协作
教师在带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开展有效的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探究小组中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让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丰富的锻炼。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自己人际交往和施展才华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进行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混合运算,让小组内的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性的尝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与同学的合作讨论,能够学到更多的解决方法。相信通过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有所稳步提升。
作者:肖鑫智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城关中心小学
第9篇: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微课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现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往往是些重点、难点,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教学时,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解疑,将学生的疑问讲解透彻。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较为经典的题型就是“间隔植树”问题,两端要不要栽树,我们的学生往往将这个问题搞混。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一手段,给学生播放视频,告诉学生,植树问题,两端都要栽。然后可以从中抽离出数学模型,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间隔”这一概念有着更透彻的认识。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训练,多找一些有关植树的问题,同时,也能用线段图辅助教学,让学生画三个点之间有两条线段,画五个点之间有四条线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再给以相应的情景,线段就相当于路段,点则是树苗,告诉学生,树苗的数量总是比路段的数量多一。有个这样的一个结论做依托,下次再遇到类似植树的问题,学生们不就会再犯迷糊了。
二、微课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回想之前学过的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关于题目的解法多种多样,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同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同时复习过去的知识。然而,小学生在学习时的联系性思维不强,如果仅靠教师的提醒,让他们去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一点上,微课有着较大的优势。微课较为短小,信息精炼,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复习旧知识。同时,微课又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式较为新颖,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数学学习。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到时,采用的是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等面积的矩形,然后通过类比的方法,类比矩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这一公式时,就要求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关于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而这二者学习时间相差较远,这个时候,教师就能够通过微课,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知识回忆,让他们先回忆起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在通过flash动画,设计出平行四边形剪切成矩形这一动画,想学生直观地反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此一来,学生既回忆起旧知识,又补充了新知识,新颖的授课方式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参与进来,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微课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生的学习分为两大块,大部分是在学校,一小部分则是在家的自学。然而,就是这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家中的自学关系到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家庭作业就是学生自学的一部分,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成为父母日益关心的问题之一。微课的引入,对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有了不小的帮助。现今,计算机已成为家庭必备的电器之一,这对微课的进行提供了便利。教师根据课程的进行情况,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计划,同时给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上网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QQ群,将课堂上用过的课件在群中共享,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回顾课堂内容,进行自学。比如,在《圆》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圆的周长是如何得到的,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迁移训练,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绘图工具,通过对圆的理解,自己画圆,然后看看更改圆的半径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圆,如何才能得到椭圆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对圆有个较为透彻的认识。除此之外,学生对于电脑都较为感兴趣,让他们借助电脑进行学习,不容易产生枯燥感。
四、结语
微课的引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能够分享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学习手段。这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和课后巩固有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微课,能够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深化教学影响,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作者:王辉 单位:安徽省肥西县高店乡团塘民族小学
第10篇: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缺乏有效性教学
首先有效教学是我国第三次课改当中的重点思路,但是针对有效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却不多,这是如今有效教学缺失的重点,而作为小学数学来说,它的作用是在教会学生进行基础的加减乘除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这是其教学目的以及大纲总之,但是现在针对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并不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秉持第三次课改的思想,总是习惯性的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将小学生的思路全都掌控在自己的设计当中,没有给学生留下空白,这种高强度的教学设计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其次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高,小学数学原本就是针对小学生做的教材设计,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课改”的压力下,为了凸显教学的“质量”常常提升小学数学题的难度,将一些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的课题引入其中,使得小学数学产生了难度,虽然这样的难度对于学习好的孩子来说能够解决,但是并不适合其他孩子,反而影响了数学兴趣在课堂上的传播与发展;再次有效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一些教师总是将有效性学习和考试成绩挂钩,还是喜欢用应试教育当中的考试水准来衡量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得到了有效培养,着从本质上误解了小学数学有效性的开展,从第三次课改的文件当中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有效性体现在快乐学习、记忆学习、理解学习三大方面,从孩子本身出发,以快乐的思想辅助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多理解多记忆的方式让孩子的到更好的知识获取,而不是一味的增强孩子的训练,让孩子适应考试;最后无法把握有效性学习当中“快乐教学”的度,常常会在有效性、情景模式开展、“快乐教学设计”这三个板块当中失去界定,使得教学思维混乱,经常是课改调查组到来就进行新的模式教学,调查组走了以后在进行原有的课程设定,这样反复对孩子的学习以及认知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性教学要紧紧把握住“有效”这两个关键字,在遵循第三次课改的过程当中积极的采用最新的教学思路,同时辅助对孩子的调查研究,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成长不同,甚至每个孩子的思维模式不同,都会对课堂有效性的开展造成阻碍,有人认为教学时一刀切的过程,设定一个适中的方案从而进行教学,让大部分孩子接受这样的教学设定,也有人认为“适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缺乏方向的把握,缺乏对“特殊群体孩子”的照顾,缺乏公平性,因此这样的方案本身就不能有效的针对教学,作者的观念更偏向于后种,有效性的教学关键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补充,让孩子了解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思路,让孩子清晰的认识到教学过程当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并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我们如今在社会上能用到的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99%都有挂钩,反而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与生活现实太过遥远,而正是因为小学数学有效,我们更应当注重其课堂上的有效性,让所有的孩子都掌握数学知识,并让其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有效不在于课堂的练习、不再去考试取得的成绩,而在与能否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能否终生使用!因此在面对小学数学有效性这一问题上,我们要抛开所有阻碍孩子对数学认知的障碍,让孩子充分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能够充分结合,如此才能调动孩子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反思
数学小论文【第四篇】
一、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样,遇到疑问、困惑时,学生才会激活创新思维,沿着思维方向,开拓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置一个“问题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小学数学中一个常见的应用题型:“有一个工厂要生产出1000个灯泡,第一小组20个小时能够完成,第二个小组25个小时能够完成,问两组同时工作需要多长时间?”我问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1000个灯泡”这个条件,你可以解答出来吗?你有哪些更好的解题方法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些规律?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进行了一次次的创新,得出了很多种解答方法。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的知识,老师不用给予提示,学生能自己通过书本掌握的知识,老师无需帮其讲解。只有这样,才助学生在探索中去思考,在学习中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圆柱体,而我们只要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相乘就能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只要测出圆柱体的高和半径,也有公式可以测出它的体积。那么,对于不规则物体,我们能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呢?现在,在实验桌上有带有刻度的方形和圆柱形容器以及刻度尺、水等。大家想一下能否用桌上的这些工具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测量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的体积呢?下面大家自己试验一下。”顿时,学生自发地凑成一组组小团队,开阔思维,相互讨论,并动手去实践操作。之后,每组派出了小组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探索新知识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脸上都洋溢着探索新知识的快乐,气氛相当活跃。最后,笔者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学生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加上一些创新的方法去解决以前没有讲过的问题,这不管是对于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还是创新的发散思维来说都是一种提升和发展。
三、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自古以来,就有“思考是学习的开始,而疑问是思考的前提”的说法。想要有创新,须得先有发现问题后敢于质疑的胆魄,所以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先鼓励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疑问时大胆去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联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我们都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与老师或同学们交流、讨论,以便使他们养成遇到问题自主思考、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更要引导学生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了除法之后会问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学过分式后会问:“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呢?”教师对于学生爱提问题的这种行为首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去找寻答案,或者给予一些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实践证明,要想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需要他们自己去质疑、深思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学生敢于提出和积极探索知识的行为是十分难得可贵的,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
四、注意学习方法引导,开发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就少不了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代的课堂中几乎没有多少学生会提出质疑,不管是同学与同学之间还是同学和老师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问题、疑惑的探讨,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提问题,大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尽可能地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质疑要如何培养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结合数学思维,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而在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以及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沟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来,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自主去提出疑问,思考并与同学或老师讨论问题,积极大胆地去表现自己。
(二)宽容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甚至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打击学生,而是要宽容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完善和改正自己的解法。
(三)改变评估学生能力的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准。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估机制,看这个学生的平时表现,尤其是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创新素质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大体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孙双堂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中心小学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析
一、创设情境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学数学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情境。其次,教师要创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探求新知,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猜测、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再次,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每节数学课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新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直观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形象性、直观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具体而言,我们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三)启发性原则
问题情境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设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积极思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问题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新知识。此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或者合作探究都能解决问题,问题不要太难,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及其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能够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陌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块长方形地里种着白菜,要给白菜地围篱笆,你知道篱笆需多长吗?它的长度和菜地的什么有关?以此引出周长,调动学生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操作情境,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思考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分析、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会充满乐趣,学生能够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用课件创设了一个玩具店买玩具的情境,在玩具店里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去了这间玩具店,你想买哪两个玩具?一共要付多少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马上选好了玩具并算出了价钱。通过创设这种实践情境,学会了买东西如何算钱,也不知不觉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
(四)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其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口算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搜集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米老鼠、奥特曼、汉堡包、巧克力等,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小猴子吃汉堡包、小动物送信等口算练习的游戏,从而使口算练习更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学中穿插相关游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丽亚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
一、创设民主氛围,为学生创设适宜创新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真心地去关怀和爱护他们,不管是成绩优异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努力去了解他们,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一些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功时,教师要及时提出表扬,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再者,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探索的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拥有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顽强意志。
(二)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参与到讨论当中去,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内的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达成最终一致的共识。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巡视,时时把握每组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和努力探索新知识的高涨情绪当中。同时,教师要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是否能够获得数学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的学习能力。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极其神秘和有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内在驱动下,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总结出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独立的思考和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提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启发性的教学把整个数学知识发生的具体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始终参与在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学生就一定能发现新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能力
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需要自身兴趣的支撑和促进,所以,要想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要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能够保持积极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课堂上的每分钟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前,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特的,教师要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独特的个人观点,并肯定学生的想法,以此保证学生形成乐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人类的创新就是靠不同人的不同思维产生的,没有求异思维,就不可能有我们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方法,在寻求不同变化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求异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对于学生能力的无限发展来说,课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马龙霞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单屯校区单屯中心小学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研究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既要求教师传授一定的知识给学生们,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比如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虽然逐渐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的形象思维也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阶段,有些数学知识比如说质数、合数等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或者教具演示,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们的形象思维也能够继续得到锻炼和发展。又如,在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尽管不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来对待,但是,在教学和旧知识密切相连的一些新知识的时候,或者是在解一些具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就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这样都能够对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或者是法则等基础知识,此外,还需要教师通过正确地引导方式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分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概念时,就需要学生对其的基本性质以及大小的比较、约分和通分以及四则运算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精准的掌握。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与掌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分数的基本概念牢记于心。当学生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对于其他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地迎刃而解。
三、将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法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教材中,一些范例不能够做到将一些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就需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进行表现,组织学生自主去观察,在课程的演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采取实践式的教学方式,多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将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也利于对小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结合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有数学的。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乘除法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设置情境,联系实际生活,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一瓶矿泉水元,妈妈给了小明23元,小明能够买到几瓶矿泉水呢,还剩多少钱呢?”等此类问题,鼓励他们自主进行思考,独立运算,这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巧妙设计练习题,培养学生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章可循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外,还要用好课本上的习题。在讲完新知识后,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的复习。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要选择一些高效、科学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对于一些习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针对课堂教学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强化,巧妙地设计一些精彩的学习内容,多增加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们去练习。在设计数学题目时,教师要重视生活内容的体现,让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去感受数学习题的开放性。教师还要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适当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五、沟通交流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来源渠道,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制定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于受到年龄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学生们的自身感受,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这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杜鏸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包钢第二十四小学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化探索
一、游戏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品尝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乐趣,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活动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发展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将趣味化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元、角、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小超市”游戏,将一些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放在课堂上,把几种玩具标上价格,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购买活动,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加深对货币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数学知识,储存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游戏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保持持久的好奇心,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二、多媒体展示,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获得无穷乐趣。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利用多媒体实施趣味化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数学问题,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空间想像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
三、总结
总之,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作者:张效华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实验小学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课前导读初探
一、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
课前导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些了解,不仅可以减少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时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有一些期待,上课时更容易集中精力。当然预习并不是让学生随便来,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课前预习,都把课前预习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是对内容的死记硬背。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大纲要求,把握好重难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已知内容,并能够对教学重难点和自己有疑惑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于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有侧重点,提高听课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容易依恋教师。很多教师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并有一个完成的课前导读案,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完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的布置,很多学生都不会完成或者完成不好。因此,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在低年级阶段,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做好课前导读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好这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三、内容精炼,富有内涵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也随之提高,此时教师导读提纲设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改变。单纯的一问一答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通常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②理解、解释层次的问题;③激趣、创造层次的问题。导读提纲重点培养学生读懂课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富有内涵。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混合运算
(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如何“分”或“合”来解决问题。结果证明绝大部分都能顺利掌握,从而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四、有的放矢,培养能力
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提高了,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导读设计要更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通过让学生课前实际测量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观察并获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表象,并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推算出教室的体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学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较难自觉地联系实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现象。因此,有针对性的导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猜想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力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例如“正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组织讨论就自行解决了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差兼顾,重在启发
在学生能有效地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读中的“扶”的作用就要相应减少。但是要兼顾学困生,课前导读提纲中的问题题还是必要的,要“兼顾两头,满足中间”。此时对新授课的重、难点的分解上宜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更富有挑战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必然更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估计费用”的导读提纲中设计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的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自觉用多种方法解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后面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不用教,学生也会解答。
六、适度超前,因材施教
对于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难易,适当增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题目,实行超前的课前导读。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设计“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书乘两个数的差也能适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练习,不做统一要求,以体现“指导———自主学习”的“保底但不分顶”的教学思想,让优等生也感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好胜心强的心理。对优等生而言,没有难度的问题往往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奋点。
七、总结
总之,课前阅读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生习惯的重要方式。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阅读的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后,在课堂上必定会变动活跃起来,必定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做好课前阅读工作,也是为学生长期的、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鹏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白庄完全小学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学法探究
一、活动式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
活动式教学大多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地去开展学习。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事例。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学生不仅更有兴趣去学习而且生活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学以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活动课堂。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教师更灵活、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设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这种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开展教学。教学前,我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样,我们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减少活动前介绍的时间。活动内容是把学生分为小组,大家进行在超市买菜的活动(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模拟蔬菜和模拟的钱)。这样的活动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通过购买蔬菜的活动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克与千克”的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然后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及时纠正学生犯的错误。最后在学生掌握较为熟练后,在全班内开展竞赛活动,教师出题,学生抢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克与千克的不同,并且掌握了运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数学、锻炼思维,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活动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三、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总结
总之,活动式教学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活动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爱上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我们应本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来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活动式教学法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更是具有前瞻性和促进性的。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努力研究、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作者:吕星华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昌黎镇第三完全小学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办法浅谈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某些教师认为课前预习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减弱对新知识的新鲜感,或者认为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设计去解决。相反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对教师的一些提问作出快速的反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会减少,练习的容量会大大减少。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他就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从而对老师的有关提问迅速做出回答,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做到有目标的去听课,提高学习效果。预习应该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多加指导,首先,应确定预习的内容,如看懂例题;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了解一下习题,初步理解练习题的题意。其次,对预习时间做出科学安排。如放学后、自习课上对新课进行预习等。最后,预习应该建立“数学预习本”,把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难点、疑点分条整理在本子上,便于课后复习检查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习惯,听课就有了目标性、目的性,就比较有自信了。自己在预习中学会的问题,可以向全班展示,大家互帮互学,一起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学习就有了劲头和乐趣。另外,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会特别专心地去听,听懂了,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收获自信。学生只要坚持做好预习,就奠定了学好数学的基础。
二、让学生参与制定数学学习规则,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在数学教学管理中,民主管理非常重要,通过民主化管理,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我塑造、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习惯。在民主管理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制定、落实数学学习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同时找到自我价值,做到自觉遵守制度,自觉听从数学老师的计划安排和班干部的要求,共同搞好数学学习。例如,班级学生可制定《数学成绩追赶比超激励制度》《数学小组学习PK原则》《玩转数学竞技流程》等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管理。
三、建立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坚持自我管理
建立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互帮互助式学习。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就相当于我的“小助手”,他们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进步,相当于“小老师”,我教导全班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他们勇敢地学习对方的长处,多向他人请教,人人都可以做“小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小组的建立消除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忧虑,过去他们不敢主动去找老师问问题,现在有了“小老师”,他们变得活泼了,主动去找“小老师”解决数学问题。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得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班里很快形成。他们不仅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学会了管理别人和自觉地管理自己。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建立,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批改作业,钻研教材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适时、适当、适度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进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适度激励学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积极、更主动,进步更快。要想做到适时、适当、适度激励学生,必须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①努力找出学生可激励之处,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激励,尤其是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必要时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获得荣誉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被认可的兴奋感和继续进取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奖励学生时,不要单纯按成绩进行奖励,应注意奖励那些经过努力而有显著进步的中下等生,更要时刻注意寻找班中中下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激励方法。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当众表扬自己;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将自己叫到办公室里进行表扬,有的场合,只需三言两语的称赞;有的场合只需要老师伸出大拇指或者一个微笑的眼神就足够了……
四、总结
总之,老师选择哪种激励学生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需求和具体的场合来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管理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的保证,应做到科学性、常态化、有制度、成系列、讲规范、易操作,应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以此为标准,加强学习、研究、管理和督查,努力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管理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作用。
作者:张金普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钊学区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一、目标导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无论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标设定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一)目标定向,有效控制目标达成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目标定向,就可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控制,进而控制目标的达成。
(二)目标导引,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等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过程很好地发挥作用,达到该条件下最好的水平而不是一般水平,这就要求用最少的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争取最大可能的效果。运用目标导引,就可实现课堂教学训练的优化,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启发诱思.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所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疑问并不是随时有的,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善于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疑问中不断思考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好问题情境后,要注重发现学生提出的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是有建设性的问题,拿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研究讨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由思考,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二)及时点拨,巧妙化解学习难点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实施点拨。实施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思路困境,另行开辟新路,克服心理或习惯上的思维定势,使之始终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引起学习动机。
(三)“小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现在我们的教学班普遍存在班额大、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小组学习”可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小学数学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初始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合作、研讨等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开动脑筋,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人到学习中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条件。
(一)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学中如果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天性,就可激发学生追求创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多利用教材中新奇的因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未知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会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还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更为深刻。当教材内容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时,我们教师要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广泛地选择教学素材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对学生任何一个独立见解、新颖的解题方法或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教师都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改大潮昭示下,数学教学也理应克服只见概念规律不见人的偏颇。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使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索,不断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赵峰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镇崖上完全小学
第10篇:小学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浅析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时,教师要设法将质疑引入课堂,科学设计课堂提问,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明确提问是学生的权力,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出重点问题的,用动作、语言和表情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尊互爱、平等相处,学生提问时,教师亲切的微笑、视鼓励的目光、爱抚的动作,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利用每一次质疑机会,大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及时解答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学困生帮助,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还要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例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今年小明今年十二岁,她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接着说:“学习了年月日,同学们就明白了”,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更主动。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