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描写春天古诗30首【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9601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描写春天古诗30首【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第一篇】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差别较大,古典诗词字数有限而意境无穷,教师更应该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古诗词。一般地说要遵循这样一个教学顺序,介绍写作背景、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诗意词境。

一、写作背景教学是诗词教学的基础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文章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如果不对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感进行剖析,一味地就诗讲诗,那对于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是比较苍白的。因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意图,读懂诗词内容,了解诗词情感。比如在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时候,就先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的历史进行讲解,再简要介绍敕勒这个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远辽阔的意境,以及游牧民族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除了对时代背景要进行了解外,该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比如李白和杜甫,即“诗仙”和“诗圣”,虽然他们同处于同一时代,而且也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因而创作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李白尚武轻儒,仗剑任侠,喜欢游历山水,因而他的诗词自由奔放,气势宏大,极具浪漫主义思想;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影响,有宏图伟志,却一生穷困,因此诗词重视写实,描写人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采用夸张手法气势宏大,杜甫《绝句》、《枫桥夜泊》等更侧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进行如实写照。学生掌握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二、重要词句品读是诗词教学的关键

古诗词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句的掌握,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者“名句”,是整首诗词的“传神之笔”,是诗词“灵魂”所在,有时候“诗眼”和“名句”掌握了,整首诗学生就理解了。比如,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一个老翁在风雪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独”字为诗眼,独钓与孤舟在“鸟飞绝”和“人踪灭”的环境里,非常突兀,表达了他虽受贬黜但是依然傲岸不群的精神。再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阐述诗人思恋家的思想时,可以着重讲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重点突出诗眼“绿”字,融情于景把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春天百草重生、生机盎然的景象,再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思念家园的感情,过度自然、情景交融。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重点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苏轼《题西林壁》,重点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表达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不同见解的哲理。学生掌握了古诗词重要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能够增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体会诗意词境是诗词教学的目的

古诗词短短数语描写了丰富的内容,表达了无限的形象,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进行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诗词的基本规律,让他们掌握诗词蕴含的意境。小学诗词更多的是通过“借景抒情”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诗词教授学生“触景生情”。比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全是写景,但是通过描绘看着朋友乘船远去,最后消失在天际的过程,却表达了诗人目送朋友久久不肯离去,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巧妙地把情感融入到眼前景色的描写之中,实现情景交融,体现了深邃的意境。叶绍《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面上看这两句完全写景,但是通过墙内红杏花从生长到墙外的描绘,却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无限的生命力的歌颂,同时蕴含新生事物冲破困难,脱颖而出的哲理。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第二篇】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第三篇】

从情、景的内在联系来说,情景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以乐景衬乐情,如王维《山居秋暝》;二是以哀景衬哀情,如柳永《雨霖铃》;三是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四是以哀景衬乐情,如高适《别董大》。前面两种情景是正衬关系,后面两种情景构成反衬关系。

以情景关系为命题点的试题,在高考中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这句诗(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2)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3)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我们要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有反衬关系的要强调);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等方式作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一、以乐景衬乐情

以乐景衬乐情,即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

高考链接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四川卷高考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注意第二联的字面意义,又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前后勾连,切忌孤立作答,望文生义。首联写客居苕溪的诗人在冰雪初融、春寒料峭的春天里顿生怀友、访友之情,踏上访友之途。颔联写诗人在潇潇雨声中,追踪杏花吐蕊绽放的讯息。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的写照――读诗、吟诗、作诗,在不知不觉中杏花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吟诗的高雅情趣和细雨催动花事的大好春光相结合,传达出诗人生活的闲逸洒脱和心情的喜悦。

参考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问:诗歌颔联和颈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二、以哀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哀情,即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

高考链接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江苏卷高考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解析要理解此词我们要联系教材相关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的含义以及情景交融的词句。结句描写了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的景象,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高考链接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景物凄凉败落,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当年秦国何等的强盛。诗人看到唐朝的国势日衰,不由触景生情,表达了低沉、落寞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阴

朱 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问: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参考答案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以乐景衬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即用美好之景来反衬人物的愁苦之情,其表达效果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高考链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1年江西卷高考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解析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想到了荒野中埋在地底那些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②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问: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参考答案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

四、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情,即用衰败之景反衬人物的昂扬、欣喜之情。“以哀景写乐”,在古诗中较为少见,在高考中也比较少见。《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乐,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花儿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强化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琴 歌①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②。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③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④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②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③渌水:琴曲名。④清淮:地近淮水。

问: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颔联。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第四篇】

元旦的古诗词诗句

《守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着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旦古诗词

元宵灯节自古就有赏花灯的习俗,那么古代人在元旦人们又会做什么呢?“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里:“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然而,“元旦”在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古时候,每逢元旦,宫廷里都会有规模宏大而又隆重的贺岁之礼,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吟诗作对,庆贺佳节。下面是一些有关元旦的古诗词趣事:

古代元旦,朝廷一般都要进行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其中三国时期曹植的《元会诗》描绘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此诗首章点明宴会的原因和时间,次章渲染出礼仪之庄重、宴饮之欢畅、音乐之和美以及宴会的场景,末章为诗人的颂美祝福元旦之语。

唐朝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出现了多首描写元旦的诗歌。

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元日述怀》诗曰:“筮仕无仲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负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面对新岁新景,诗人欣然喜气油然而生。唐代诗人厉元的:“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到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典雅隆重的宫廷贺年图。

当然,新年之际,那些罪臣流贬者,便也格外伤心,如初唐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斗争牺牲品宋之问晚年流放,有《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可谓在初唐时期难得的好句,没有流放贬谪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但以贾谊贬为长沙傅自比,却是没有人能够认同的,倒是与贾谊同样死在贬谪之地,倒是成为宋之问的谶语。不同的是,贾谊郁郁而死,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问则是为睿宗皇帝赐死于贬谪之所钦州,为天下人所不齿。

白居易在《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中写到:“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别的老人都忧伤于时日不多,而他却不惧衰老,开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份从容淡定的胸怀不禁让人折服。整首诗歌表达了他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年的豪情壮志。诗人高适写过一首《除夜》,写的是古代元旦前夜诗人的感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这一夜“独不眠” “转凄然” “思千里”,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而孟浩然则写了《回家元日》诗: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既表达了大唐盛世的老百姓迎春的喜悦心情,也展示出他身为读书人,却心中惦记百姓疾苦的情怀。

在唐朝,元旦这一天还要饮用一种多味药材炮制而成的“屠苏”酒。据说饮用了这种酒,可以防病祛灾,因此,到了元旦这一天,家家户户便要聚在一起饮此酒。在古人看来,新年的到来,意味着年轻人得了一岁,而年老者却老了一岁,为了庆祝年少者长大,所以从年幼者开始饮用,按照年龄大小,最长者最后一个饮用。而这个饮酒言欢的场景便被诗人成文斡记载进了他的诗中:“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描写元旦最著名的古诗,大概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通过对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3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