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生物学专业课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1273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生物学专业课程【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生物学专业课程【第一篇】

关键字: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发酵食品工艺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20-02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是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发酵工程学科最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学府之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院历来重视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发酵食品工艺学》是生物工程学院针对具有一定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理论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综合性特色课程。该课程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该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专业课程往往讲授的是具体的产品生产原理、工艺及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等,这与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意愿”上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些知识应该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认识不到基础理论课是为将来专业课学习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多数毕业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这说明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也是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浓的重要原因。

2.课堂教学与“重能力培养”目标不协调。目前该课程纯理论讲授比重较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仅停留在肤浅认识和反复的强化记忆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无法较好地理解,对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创新发展尤为不利,这违背了工科背景和高校教学改革“重能力培养”的目标。

此外,由于此课程学时较少(32学时),限制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由于实验器材和课时的限制,《发酵食品工艺学》未安排实验操作课程,所有内容只能“纸上谈兵”,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发酵食品工艺学》涉及知识面广、相关理论发展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发酵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目前无法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注重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本课程改革定位在将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为此提出以下几点举措:

1.突破以理论课为主的培养模式,改为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视实验教学作为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更新观念,引导和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以自我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3.大胆尝试“开放性教材”,以《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主,以本校数据库为平台,及时更新和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三、课程内容改革

1.新课程内容的编写。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最新的相关教材,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从而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学科的发展相结合。突破原有的或按结构或按功能编排的旧框架,按照国家和地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兴趣重新组织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通过多阅读文献,扩大知识面,尽量把所讲的理论知识与应用例子联系起来,把应用实例贯穿到讲述的各章节中。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与方法的顺序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现象入手,正确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2.实验内容的安排。《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以讲授发酵食品生产原理和工艺为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最大问题是无实验课程的安排,使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但降低了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共分15章,包括二十多种发酵产品,实验内容应选取在生产原理和工艺上具有代表性、产品产量和影响大、学生兴趣浓厚的为佳,如啤酒、黄酒、酱油、醋和乳制品等;同时应考虑本课程实验内容是否与其他相关课程实验内容重复。为了克服大学低年级实验课程中重视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现状,我们重新构建了基础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针对本学科的内容特点,基础性实验主要安排酱油和酸乳工艺实验;开放性实验允许学生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选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选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发酵相关理论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结束时进行总结,延伸实验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体现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把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1],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具体有以下一些探索方案:

1.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动“设疑”。针对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兴趣不高,上课是为了“凑学分”这种现象。教师除了要对所讲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相关背景胸有成竹之外,还要对学生上课的目的和课堂上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所了解。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功的上好一堂课)”。目前我校大二、大三学生年龄普遍在20~22岁之间,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的“疑问”多。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宜将数个知识点包装成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的系列“疑问点”――即设疑,随着讲课内容的推进逐一解开。该方法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在于“疑问”难度要适中、时机要恰到好处[2];此外,疑问点须是学生的关切点。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发酵食品工艺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此模式中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小组的合作和讨论,注重在课堂上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助,通过与人合作及交流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小组讨论,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及求实的精神进行实践操作。讨论部分主要是锻炼学生充分将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培养如何分析和设计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可以学生自己先反省,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主持在全班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吸取教训、积累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3.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发酵食品工艺学》中包括20多种发酵食品的发酵原理和生产工艺,有些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较为类似,如黄酒、白酒和酱油等,为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兴趣,提出几个观点或要求,学生以小组(3~4人)的形式选择其感兴趣的内容(最好是学生家乡或熟悉的产品),在课下充分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对该产品的历史、生产原理和工艺进行讲解(15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该产品的历史、生产原理和工艺,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的去掌握知识;师生互换教学角色,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阶梯式实验教学。构建阶梯式实验教学,具体分为基础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具体内容见课程改革第2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阶梯式实验教学训练,最终目标要使学生养成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5.改进和完善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可以将优秀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文献库等教学资料传到网上,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网络内容、扩大课程信息量,发挥课程网站的辐射作用。增添新的栏目和内容,如网上提交作业和批改系统等。答疑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操作,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和互动。网络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高信息含量,内容不断更新,又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工科学院的教学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和创新型人才,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发酵食品工艺学》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自我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上述改革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夏小乐,周哲敏,张玲,等。《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互动式实践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11,(36):69-71.

生物课【第二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课;优点;策略

在我国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学科和各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当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总结成以下概念:当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时,以基本的理论为基础,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生物的生动内容展示出来,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使信息技术变成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辅助手段和工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虽然信息技术手段成为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需要把握好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文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中应用的优点和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中应用的优点

1.对良好的教学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在课堂教学开展中,主要采取的辅助工具有计算机和投影仪。这些设备可以生动形象的将课程内容进行展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到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营造出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眼球,比传统板书的方式引人入胜。同时,课堂氛围会变得生动而热闹起来,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参与度。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授课的有序开展,使学生更加投入,事半功倍。2.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生物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会积极参与,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授课更高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便于老师备课资料的查找,丰富了教案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课件播放的形式开展教学,便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反复进行观看,减少了老师在重点、难点知识上过多的语言,也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中的应用策略

1.信息技术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现代化的素质教育不能只仅仅依靠信息技术,而忽略了实践能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课堂进行安排,还要结合课程本身,对课程进行整合。学生在课堂和课下都要勤于动手,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电脑内容,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冰冷的技术手段,缺乏人类情感沟通。师生间还是应该有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的交流。因此,如何平衡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方法,二者如何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多实践多总结方法,最终达到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效果。2.营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不应该是被迫的行为,任何学习都要有一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投入进去。科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活动的内在原因。当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后,会集中注意力,很仔细的观察事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思维还会跳跃式前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营造学习情境的角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也要制作得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起到有效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对学习本身这件事感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因此,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值得教师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3.资源合理收集整合,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收集并整合。生物课堂教学要利用这一特点,将与生物课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融为一体,可以全面展示课程内容,生动而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多搜集资料,制作实用的课件,方便课堂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学生物课中的合理利用,不仅解放了教师的双手,节约了课堂板书书写的漫长过程,让教师有更多时间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讲解,还通过信息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构建,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一目了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是强大的工具,网络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会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首先,学生要学会如何在网络上筛选自己需求,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采取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其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再次,计算机可以运行很多实用的软件学生在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搜索时,还要学会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全面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5.结合自身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任何伟大的理论都需要用实践来证实,从实践中又能得出伟大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在生物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喊出的口号,更需要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使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磨合和改善,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凡事实事求是,从基本出发,脚踏实地。多媒体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式,也不需要过于浮夸的表现手法,只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即可。而且多媒体也不是一定要使用,需要的时候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传统方式替代。一切需要从教学本身需求出发,注重的是教学效果如何。(2)虽然多媒体表现形式生动形象,但表现内容要紧扣课程主题,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图片、视频的使用上,需要使用的地方可以适当使用,不需要使用的地方,如单纯的知识点阐述,就可以简明扼要地阐述,不需要过多额外的赘述,既影响主体内容的表达,又浪费了课堂时间,吸引了学生过多不必要的关注。(3)有些课件在制作上不注意细节,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力,将课程的主体完整的呈现,并配以生动形象的图、音、影,对整个课堂效果进行把控,让课件不仅包含科学性,还包含美学性。

参考文献:

[1]曾启彦.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教学实践,2017,(08).

[2]许光传.探究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的有机融合.新教育时代,2017,(03).

生物课【第三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有效性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本人深知教学有效性的实际意义,它不仅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情况出发,生物课是一门与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课程,实验在这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型,要求我们不断去创新、去挖掘、去实践。从生物课的这些特点出发,去探究先进的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前有效备课

备课时对每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有效备课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所教学生基本情况,这是上好每节课最好的前提。如果没有做好这项工作,那么我敢肯定老师是上不好这堂课的。生物学科在学生心理而或是家长心理都没有语数外那么重要,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有个基本了解,如果学生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我们不着急去讲授知识,而是要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备课时也要将这一点考虑进去,课前准备一定要充足,我们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才能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也对好多老师来讲是一大难题,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既要讲完课堂目标内容,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爱上生物课。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做足备课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争取在生物课堂上唤起每位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二、课堂有效教学

(一)构建生物课中科学概念的有效性。初中生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加上生活经验限制,导致认知水平有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对有的概念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混淆相近或相关的科学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科学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清晰明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概念讲给学生听,对于容易混淆的科学概念,我们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自行构建概念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二)利用实物的有效性。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入实物为教具。这里的实物可以是模型、标本和真正的实物本身。这些教具能消除孩子们对生物课的恐惧,因为小学阶段没有生物课,他们对生物课懵懵懂懂,有了实物教具,学生与生物课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些实物教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始终离不开实物教具,例如:生物标本、挂图等。例如,我们在讲“细胞的分裂过程”时,我们可以通过挂图形象的把这个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下图细胞的分裂过程)。然而有的生物教师怕麻烦,他们往往忽略了实物教具的作用,久而久之教学后果便显现出来了,学生与生物课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延伸到教学领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初中生物学科的抽象性要求我们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与生物课堂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为学生、为生物老师提供技术服务。多媒体的运用也要讲究有效性:首先,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制作出符合学生群体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都能很好的接受课堂知识,学有所成、学有所乐,轻松愉快的学习生物知识。其次,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课件的运用使得生物课堂更加直观、形象、易懂。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多媒体,有的老师把板书也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在课堂上一看而过,学生既不能很好的理解,更不能如此快速的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老师走马看花式的讲,学生的眼睛一直盯着课件,却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这一点我们每位生物老师注意。最后,在实验之前,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流程,让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降低实验的难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一说实验就发愁,唯恐自己做不好。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心里上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为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有效评价

课后评价是体现我们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每堂课、每个阶段我们都要进行课后评价,课后评价一定要客观真实有效。课后作业是体现一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还有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课后作业做出中肯的评价。每阶段的测试是对这一阶段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体现。有的学生课堂表现良好,课后作者及阶段测试成绩较差,这表明了课后学习环节有待加强,我们可以找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加强课后复习。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一般或是比较内向,不善言语,课后评价结果良好,像这样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发言,积极的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来。总之,初中生物教学每个环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备课———上课———课下评价,三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三个环节都做到有效,才能确保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每一位初中生物老师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巩玉兰.论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19):24-25.

怎样上好生物课【第四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290—01\

现代的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24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