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故事范例精编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颜真卿的故事范例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颜真卿的故事1
怀素练字的故事
怀素(725—785)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并曾拜着名书法大师颜真卿为师。但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却不是楷书,而是草书,尤其是狂草。他的代表作《自序-阿拉文库§ 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
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他想方设法自制了代用品。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颜真卿的故事2
关键词:互动 教育 教学
一、生动有趣的“风景”——互动中的“恶作剧”
我们一直都在潜心地钻研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钻研如何教才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我一直向往并追求的,有时也会让孩子们经历不一样的课堂,就像一点涟漪在平静的水面慢慢漾开……
有一次曹老师特意从隔壁班带回来一个西瓜小玩具,走到佳阳的面前说:“我这里有个很好玩的东西,你想玩吧?”孩子们好奇地,三三两两的凑上前来问:“是什么呀?”佳阳期待地打开小西瓜,但是却把小西瓜扔出老远:“我不要!是虫子!我怕!”宝宝们炸开了锅,有的跺着小脚,有的惊叫,还有的跑回位置和同伴窃窃私语……只见西瓜中间有只红色的七星瓢虫,抖动着六条黑色的腿,看上去是有点让人头皮发麻。
我接过小西瓜指着上边的虫子问道:“谁认识它?”晨晨说:“是虫子。”“那它叫什么名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说:“是虫子!”我接着问:“宝宝们看看,这只虫子是什么颜色?”“是红色的。”孩子们随声答道。“那么它背上还有什么呢?”我追问道。“黑色的点!”孩子们齐声答道。“那我们来数数有多少黑点吧!”我拿着小西瓜和孩子们一起数:“1、2、3……”“这个虫子背上有7个点,它的名字就叫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宝宝们附和着。
我想:通过这次小小的“恶作剧”,孩子们应该能记住这个小家伙“七星瓢虫”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有较大的随意性,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当他们对一些事物、现象产生兴趣而兴奋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也会产生探索的欲望。安静正规的课堂互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活跃有趣的“恶作剧”课堂互动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奇,也是另一种教育价值的体现。相对来说,也能较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记忆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因势利导的“风景”——互动中的“挫败”
教师应善于把握正确教育契机,主动“出击”,根据幼儿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然在赏识呵护的氛围中,幼儿能吸取许多的养料,但在“挫败”的“氧吧”里,幼儿更能不断提升、健康成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班有个“小麻烦”——单纯又可爱的卿卿。他是个情商较高的孩子,时常上课跑下来,不仅影响他人,长期下去对他自己的发展也会产生障碍。真是惹人爱,又令人烦恼。总想有个办法好好规范一下他的“自由”。那是一个下午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听着音乐围坐在半圆准备室内活动。卿卿又开始了他的“自由”,我走过去端起他的小椅子:“嗯!有个小朋友不要他的小椅子了,我也累了,好想坐坐。”卿卿见状急忙跑过来和我抢椅子:“我不要嘛!”我执拗地说:“不行,小椅子生气了,因为卿卿老不喜欢坐它,老师喜欢它,我要坐它。”他用尽全身力气和我抢椅子:“不要嘛!我要坐的……”嘴里还哼哼唧唧,没想到他很在乎自己的小椅子,终于被我抓到了他的“软肋”,我不由得意了一下,就这样坚持着坐了一会儿。看着他的样子我开始和他交流碰撞:“那你以后还把它扔一边吗?”他低着头说:“不了。”我借机给他一个台阶下“好吧!今天就把它还给你,你可要好好坐它,要不以后我就坐着它上课了。”卿卿乖乖地端起小椅子坐好。其他小朋友鸦雀无声地看着我们课前的小插曲,也受到了启发,这节课卿卿“管好”了自己的小椅子。经过这次的“碰撞”,卿卿渐渐地转变,最后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进行学习。
在孩子的教育活动中,让他们面对一些挫折和对峙,是其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过程,还可修养他们的品格。但再好的策略也需要不断改进,因为孩子会对一种策略产生时间性的“抗体”,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反思、挑战的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管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集体友爱的“风景”——互动中的“集体效应”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孩子们的能力常常会出乎我们意料,哪怕是最小的个体,只要凝聚起来成为集体,其效应,就像一支潜力股,会不断上升。我们应巧用策略,重视每个孩子,使其个人在集体中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师生共同学习也是一种氛围,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共同学习更是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善捕契机的“风景”——互动中的“默契”
金色的秋天是丰富的季节,只要用心去体验,秋天将在你手下绘出缤纷的色彩。在秋天的主题中,从树叶到蔬菜、水果无一不给孩子们带来一份份惊喜和快乐。在水果拓印画课上,我们准备了香蕉、杨桃、蛇果、柚子、桔子等,然后尽可能地利用水果特征,切出一些可爱的形状:香蕉的圆柱体、杨桃的五角星形、桔子的月亮形……还有孩子们特别热衷的水粉颜料,一看到这些东西,一张张小嘴就忍不住悄悄议论开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今天会做什么呢……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我故意卖了一下关子,让他们猜猜今天会做什么?“老师你是不是,要用水果和颜料来画画呀?”小闻抢着说。“你来试试,可以怎么画?”我对小闻招招手。“可以印画。”他一边说,一边开始操作,用杨桃在纸上拓印了一颗五角星。全班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小闻你真棒!”“老师也想来试试!”我一边说,一边拿蛇果蘸颜料,在黑板上的铅画纸上拓印圆形,然后说: “孩子们看看这个像什么?”“有点像气球”,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要是再把气球下面的线添长一点,会更好的!”小符建议道。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完成了一幅幅拓印画,其中凝聚着我们相互间的默契和各自的收获。
对幼儿而言,互动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和进步;对教师来而言,互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师生间的相互学习和共鸣,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默契基础上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幼儿和引导者的教师,在活动中也是相互学习促进的。教育教学的有效互动,能为师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使得师生在各自学习的层面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我们要能与幼儿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与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去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会从幼儿的回答和质疑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颜真卿的故事3
即便如此,这也不意味着耿津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更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删除,他的诗文给支离破碎的陆羽生平留下了些许线索。二人之间有过一次“面对面”的联唱,你来我往,诗赋闲情,诗淳情笃,不带星点杂质,犹如严冬里一杯暖暖的香茗,温润心怀,亦如酷夏里一道徐徐的清风,沁凉心脾。诗香何须花,茶醉何必酒。
耿津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中了进士。但是,登第的耿津似乎不太给力,朝廷只授了个九品芝麻官盩屋(今陕西周至)县尉给他做。的确,他的官运不怎么样,即便是做了京官(左拾遗),也就八品。
也可能正因为仕途不得力,他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工夫花在交友写诗上,像刘长卿、钱起、卢纶、戴叔伦、陆羽、皎然、颜真卿等和他都有诗歌互答往来。特别是像和颜真卿、皎然、陆士修等这一批湖州文人雅集时,常常作联句形式的诗,即后世之谓的“柏梁体”。这种两人或多人同作一首诗的形式,自汉以降,并不鲜见,至唐则彬彬称盛,像颜真卿、皎然等人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堪称咏茶联句的隋珠和璧。这首耿津与陆羽同作的联句,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因为它是全唐诗中唯一一首关于陆羽生平针对性很强的联句,而且其中有好几句都是对茶圣的传奇人生最精辟的概括。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漳)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漳)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漳)
历落惊相偶,衰赢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漳)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漳)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漳)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耿滓一开口,就马上给陆羽戴了一顶高帽,把他捧得很高: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这句可谓是对陆羽事文事茶一生的经典概括。后世在论及陆羽的事迹时以及当代很多茶店和茶庄的门首、背景墙也都常用到这一联,影响深远。陆羽听了以后,很平静,把这句话当作了“浮云”,很谦恭地回应:“我只喜欢做个山林野夫,惭愧没能成为辅佐君王的贤才。”
耿津又进一步点出陆羽的超脱之处:天刚朦朦亮,你就踏着还未敛迹的星光,入顾渚山中探幽采茶,身影慢慢消失在晨烟雾霭中。
轮到陆羽了,他引用了东汉名将耿恭拜井出泉的典故:汉明帝永平18年(公元75年),耿恭因与匈奴鏖战失利,将防御据点转移到水源相对充足且有险可据的疏勒城(今新疆疏勒县)。七月,匈奴再度来袭,并狡猾地切断城边山涧水源,疏勒成了座孤城。炎炎夏日,将士们饱受缺水之苦,耿恭便率众在城中掘井取水,然而挖了十五丈都没水,以至于渴乏的士兵们竟然榨马粪汁来解渴。无奈,耿恭只好正衣拜井祈祷,并率士负笼以示虔诚。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飞泉喷涌,众人惊喜万分,山呼万岁。匈奴以为神助汉军,乃罢兵而去。陆羽引耿恭的典故,盖因二人同姓,此其一也;又以耿恭的将才以喻为官的耿津。
相互“吹捧”了一阵子,耿津转移话题了。他说:“安静和喧闹,取向都各不相同;不论善谈,还是沉默,都是同科中榜的人。”这话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是将自己和陆羽作比较,“闲”暗指陆羽,不争名逐利,清闲自在;“喧”暗指自己,皓首穷经,考取功名。因而,二人的志趣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他也联系自身的遭遇,同样是金榜题名,有的人声名大噪,即“语”,有的却名不经传,即“默”。陆羽对答道:“参差不齐的事物总会有出乎意料地成双成对的时候,衰老瘦弱也总会有被同情的一天。”联系前后语义,这应该是陆羽安慰耿津的话,就是说:你也不要郁郁寡欢,很多事在时机成熟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不过,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你我走的虽是不同的路,你求功名我归隐,但是却能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这就是缘分啊。
耿津一听,很是感动,又来夸陆羽了:“你的诗书闻名于讲授诵读,你的文雅接近于兰花香草。”陆羽也谦虚了一把,说:“我都还不敢参加文友集会,哪谈得上会舞文弄墨呢?”这两个人用诗聊天,跟打太极似的,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蛮有趣的。
大概两个人觉得这样捧来捧去也没什么意思。接下来,耿津再次把话题引开,说:“池子里因为流着研墨时留下的水而变黑,小径上因为长满了青苔而变得不通畅。”这两句无疑又是讲陆羽的。“黑池研水”指陆羽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这是事实。据考证,陆羽除了著述《茶经》,还有《茶记》、《茶论》等茶学著作,《吴兴志》、《吴兴图经》、《顾渚山记》、《杼山记》等方志以及诗歌、传记等艺文著作,要不也不会称为“陆文学”了;“径石苔钱”指陆羽隐逸避世。按常理,如果路常常有人行走,就不至于苔钱多得把路都给遮蔽了,这说明他的隐居地是人迹罕至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陆羽作为隐者的超然。陆羽心领神会,也不多说什么,因而说道:“我也没做什么,有事没事,就是喜欢燃燃香,钓钓鱼。”他回答得多淡定呐!
耿津似乎还穷追不合,重点还是回到陆羽身上,说的是陆羽走遍大江南北,穷山水之胜,搜求失传的礼仪,调查遗漏的篇什。这话虽有恭维的味道,但一点儿也不假,前文说过他不光在茶学方面很有建树,在诗词、方志学方面的造诣也颇深,颜真卿还邀他加人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编委会。其实,这一联更适合耿津,他自己不就是充括图书使,干的活不就是“求逸礼”、“访遗篇”?不过,他不会这样自吹自擂。陆羽最后总结道:“就此打住吧,你就别在搜肠刮肚地找诗句了,你所说的这些,也许我心里并不这么认为哩。”此是陆羽自谦之语。
耿、陆二人“联”来“联”往,看得出,耿津是非常了解陆羽的,而且对他的人格魅力是由衷钦佩的,是陆羽的“蓝颜”知己。他赞赏陆羽的诗句,三言两语,就把陆羽的生平都说尽了,并且十分到位,可以说是迷你版、诗词版的《陆羽传》。
颜真卿的故事4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摇曳在风中的兰草,缓缓地踏诗而来,带着清冽的芬芳。
那茂密而有序的深绿色的兰草叶子真是非常耐看的。她自茎部簇生,仰俯自如,终年常绿,开出素而不艳的小花,于亭亭玉立之间,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气芳香、味辛平是兰草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她“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她能够用她的气味品性来化湿、辟浊、醒脾,尤其擅长治疗口中有甜腻之感的脾瘅。脾瘅是过食肥甘油腻、以口中发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也针对脾瘅,提出过“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除,谓去也。陈,谓久也。因为兰草味辛能发散,所以她可以除去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而脾瘅往往又可能发展为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糖尿病,即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征。因此,兰草对于防治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把她全草入药,或煮或煎,都是有用的。
兰草也叫佩兰,因为她能传播可人的香气,世间便有了“吐气若兰”一词。想那冰清玉洁的妙龄少女,樱唇微启,气息飘忽,若隐若现的兰草清香,淡淡幽幽地飘来,多么清洁而干净啊,那是女孩子真正的味道。再把兰草细细端详,她也真像一位姿态端秀的少女呢。连她的传说,都透着女孩子的动人与温婉。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身世悲惨、生活潦倒的书生邂逅了一位名叫兰草的美丽姑娘,这位姑娘浑身上下都充满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呼出的气息也暗香袭人。书生与兰草相爱结婚,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幸福。然而,好景不长,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大发雷霆,派出天兵天将要将兰草捉拿回天界。原来,兰草是天上的仙女,私自下凡到人间结尘缘。离别之际,兰草仙女与书生相拥而泣,泪水滴落,融入尘土。兰草仙女走了之后,书生日夜怀念她,经常跑到离别之处仰望天空。不久,书生发现兰草仙女泪水滴落的地方长出一种草儿,开出素淡的花儿。草儿香气甚浓,就像兰草身上的气息一样。书生终于感到了慰藉,他把这种草称为兰草,终身侍弄她们,寄托自己对兰草仙女的无尽思念。
真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故事,这故事更让兰草有了不凡的品质。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清高的人,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若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如海。”清高,没有什么不好的。而兰草无疑是有这种优雅别致的清高的。她的蕙心芳质,来自心灵深处,低调,纯实。“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朴素的句子,道尽了兰草不染凡尘的卓越芬芳。
所以,当一位女子,有了兰草般的清香,那真是拥有了福气和贵气。这不仅是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了高洁的意义,而且还从物质层面上反馈出了重要的身体信息:只有身心健康,没有内在疾病的人,才会透出如兰草般清新的自然体香;口中,鼻中,才会吐气若兰;自然的、本真的笑容,才会像兰草一样,从容绽放。要相信,我们的身体从来不会说谎。
那么,就做一位像兰草一样的女子吧。心静,心安,坦然,泰然。那自然兰香,便会徐徐地散发出来。这样的女子,是值得人花费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和深深珍惜的。
徐长卿
徐长卿,一个古意浓浓的名字。
据传,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方法,均不见效,只得张榜招贤。民间医生徐长卿采药路过,觉得自己有把握治好李世民的病,便揭榜进宫。他把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于外洗。李世民连着服用三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他高兴地询问药名,徐长卿却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禁说“蛇”字的圣旨。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征急中生智,为徐长卿解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会意,忙说:“这草药生于山野,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就叫‘徐长卿’吧。”皇帝金口玉言,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因此传开了。
这样的传说,是很有意思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说:“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原来,草,就是这样随了人名了。
除了叫蛇痢草,徐长卿还有别仙踪、寥刁竹、竹叶细辛等等别名。在一般的想象中,可以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可能会长得比较强悍,而徐长卿的外表却是柔弱素净的,全然没有像医生徐长卿一样的男性风采。她是多年生草本,灰绿的模样儿,高约65厘米,根茎细短而刚直,不分枝,叶子像柳树叶儿,两叶相当,对称地生长着,光润有致。偶尔,她也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子。她最有特色的是她的土黄色的根儿,细细密密地呈须状,那须多的可达50余条,形状如同马尾一般,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奇香异气,徐长卿有较为特别的镇静作用。她可以治疗一些晕晕乎乎的毛病,比如,晕车晕船。有这样毛病的人,可以在外出前,把徐长卿和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这些中药和在一起,捣碎放入棉布袋中,把棉布袋封口缝好,系在头部或腰部,乘车坐船就可以感觉很自在了,呕吐、头痛、眩晕、烦闷等晕车晕船的症状是会不见了的。或者,就简单地把徐长卿洗净煎水服用,也可以防治晕车晕船。
这正像某些有特殊气味的人,反而拥有了特殊功能一样。例如,传说中的香妃,就是因为体内散发出不同寻常的灵异之香,才拥有了常人不具备的飞翔本领的。而能够像鸟儿一样,在蓝天白云之间翩翩飞舞,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徐长卿的镇静自若,让人们喜欢把她当作长项链一样,戴在胸前,用来预防一些流行病。尤其是春天的时候,把她晒干放进小棉布袋里缝好,用稍长稍粗的棉线穿起小棉布袋,挂在胸前,可以预防流感、流脑等春季流行病。有些老人特别爱给小孩子挂这样的棉布袋,还出于辟邪、保平安、祈福祥的考虑。徐长卿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功用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她主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她确有辟秽作用,古人还用她来辟温疫。
有着如此安定的状态,才能保肝和胃,所以,徐长卿归肝、胃经。由此,她还可以镇痛抗菌、祛风除湿止痒、降压降血脂。《神农本草经》将她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镇静从容,才能安然稳重,方可贵为上品。
想那徐长卿,虽然也有似柳叶般飘逸的叶子,但人们更多地却是关注柳树,而少有关注徐长卿的,甚至对她完全不了解。不过,这显然是一点都妨碍不到徐长卿的。她怡然自得地直立在风中,哪怕低到尘埃,都能欢喜,温暖,开出自己的风采。
刘寄奴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真是豪迈大气的句子。其中提到的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宋开国之君。
刘裕,这位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的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对内平定战乱,对外致力于北伐,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都有重大贡献,真是气势雄壮。
所以,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特别借助刘裕等各种典故来怀古咏今,不但彰显了其“豪放派”的特性,而且还意味深长。
而刘寄奴,还是一味中草药,是用刘裕的小名来命名的。这味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的中草药,作用当然不可小觑。作为菊科和草本植物奇蒿的全草,她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其子细长,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状,性温、味苦,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传统中草药,茎、叶、花、子皆可用,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敛疮消肿、醒脾开胃等功效,医家及民间经常将她用于跌损瘀痛、金疮出血和妇女经闭症瘕等症。
刘寄奴的神奇,据说和刘裕称帝有关。皇帝称帝之前是总有些预兆的,据说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亮室内,当晚还天降甘露。而且民间流传的刘裕称帝前的故事,更是让刘寄奴染上霸王之气。
那次,刘裕去伐木砍柴,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大蛇挡住去路。刘裕弯弓搭箭命,射伤了大蛇,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刘裕又上山,想找到那条大蛇。找了一阵没找着,却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处传来的一阵阵杵臼捣药的声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小童在捣制草药。刘裕问他们为何要制药,小童答道:“我们的王被刘寄奴射伤,所以要制药医治,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刘裕追问:“你们的王既有神通,为何不杀了他?”小童却答:“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刘裕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小童吓得弃药逃窜,刘裕便将其丢弃的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待到领兵打仗时,刘裕用那些药治疗被枪箭所伤的士兵,疗效甚好。士兵们不知道药的名字,只知是刘裕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用刘裕的小名“刘寄奴”来称呼药。而没过多久,刘裕就称帝了。
刘寄奴显然没有辜负这个名字,还以大气神功的特别疗效来衬托这个名字的独一无二。例如,有外伤出血、局部肿胀或湿疹时,可用她煎汤淋洗患病部位;有血尿、腹胀时,可用她煎汤内服治疗;把她捣汁兑入香油服用,还可以治疗病毒性肝炎、降低转氨酶、消退黄疸;把她泡酒喝,可以治疗受风受寒、风湿麻痹等症。
而且,刘寄奴的关怀一直伴随着刘裕。刘裕称帝后,有一次外出游玩,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为他献上一些药,说是可以治疗陈年疾患,说完便失去了踪影。刘裕手部有陈旧伤患,到了阴雨天就疼痛发作,一直都无法痊愈,用了僧人的药,仅一次后就痊愈了,再没有发作过。而这些药和当年那几个青衣小童捣的药是一样的,就是刘寄奴。
想那辛弃疾,一生都想建功立业,可惜郁郁不得志。倒是和刘裕有关的刘寄奴大刀阔斧地铲除病毒,屡建奇功,在自己的领域里大建了一番功业。其实,草木和人一样,都是有情的。
益母草
益母草。
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一种源于内心的本真和温暖会顺着指尖,汩汩地涌出来。这般直白的名字,一听,就知道,她是有益于女子的草本植物。
再看她的另外一个名字:“坤草”,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她与女性的密切关系。“坤”总是和“乾”在一起,组成“乾坤”的,即八卦中的两爻。乾代表天,衍生为阳,是男性或男方的代称,坤代表地,衍生为阴,是女性或女方的代称。
她的第三个常用名“茺蔚”,取“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之意,就更是体现了母性的光辉。茂密隆盛,于天地之间,生生不息,蓬蓬不止。
难怪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子见到她,也不禁感思无限。就是三国吴学者陆玑所说的“曾子见之感思”。曾子本是极孝之人,有一次,夫人做了生鱼,他刚夹起一块放进嘴中,突然想起母亲在世时没有吃过生鱼,便当即眼含热泪,将鱼吐了出来,并终生不再吃鱼,这即是“思母吐鱼”的典故。而看见益母草,曾子当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母亲的。母爱,多么博大、深厚、永恒。
的确,益母草与感恩有关,她的来历,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豫西地区伊洛河畔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名叫茺蔚的孩子的母亲在生他时得了“月子病”,久治不愈。几年之后,她身体越来越虚,竟至卧床不起。茺蔚懂事之后,就悉心照料母亲,非常孝顺。看着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他决定外出为母亲问病求药,下决心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他沿着伊洛河往前走,逢人便问,见草就挖,但一直没有找到能治好母亲疾病的神医良药。有一天晚上,他借宿在一间寺庙中,庙内老僧见他救母心切,便赠他四句诗,让他据诗寻找治病草药。诗云:“草茎方方似黄麻,花生节间节生花,三楼黑子叶们艾,能医母疾效可夸。”得到这样的诗,茺蔚更是沿着河岸认真寻找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种茎呈四方形、节间开满紫红色小花、结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实的草儿。母亲服用后不久,多年的疾痛竟没有了。茺蔚又把这种草儿介绍给其他患月子病的妇女,也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由于这种草是茺蔚为医治母亲的病而找到的,又益于妇女,人们便唤它茺蔚,又把它取名为益母草。
这个故事也应和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她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这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全草入药,其味辛苦,气微寒,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素有“血家圣药”之称,历代医家都用她来防治女科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将益母草炒食、上汤、做汤,营养保健的效果都很好。还可以将益母草和桑寄生各30克洗净,取鸡蛋或鹌鹑蛋4只煮熟去壳,把益母草、桑寄生和蛋放进砂锅内,用文火煮沸,再放入冰糖,煲至冰糖完全溶化即可。这汤俗称“补益汤”,可以补肝养血,女子在经前、经后饮用,效果更佳。
益母草不仅有内调之功,还有外养之效。她含有硒和锰等微量元素,可以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将她做成敷面粉来养颜润肤是非常不错的。采摘一整株新鲜的益母草,用清水洗净,晾干、切细、研为粉末,加入适量的清水和面粉,调制、揉和成汤圆大的团状,然后用小火煨一昼夜,待凉后,再研成粉末,放入洁净的瓷瓶中保存。每晚洗净脸后,可取适量敷面粉,加入蜂蜜,调成糊状敷面。
做补益汤或敷面粉,都要费时费力。不过,这些时力的付出是值得的。想那传说中的茺蔚为母亲和天下女子的付出,女子们真是可以多多地使用益母草的。
珍惜益母草,珍惜自己。
益母草,恰似母亲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