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朗诵(实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短歌行朗诵(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短歌行朗诵1
正说着,西西也跑过来说:“老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了一首四季的儿歌,您想听吗?”
……
自从上周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后,这几天,经常有孩子跑到图书馆,让我欣赏他们创编的诗歌,书架上那些摆放整齐的有关诗歌的图书也少了许多。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看来朗诵会的成效还真不小。
以前,看着书架上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四季儿歌》、《彩图名家儿歌》、《平安童谣》等图书整齐地摆放在那里,很少有人借阅。我觉得很奇怪,问过几位正在挑选图书的家长,他们随手翻翻我递过去的书说:“儿歌呀,念一遍就完了,没有什么意义。”“儿歌的内容太简单了,不能教给孩子什么知识。孩子一两岁时教教他们还行,现在都四五岁了,还是多看点童话故事或知识方面的书吧。”
真的是这样吗?回味一下,儿歌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比故事少,同时,它那简练的语句,上口的韵律,短小的篇幅,多适合孩子朗诵、记忆呀。怎样让家长认识儿歌的价值,让孩子喜欢儿歌呢?我决定组织一次“幼儿诗歌朗诵会”。
我按不同年龄对孩子提出了要求:3岁以下的幼儿可背四句左右短小的儿歌或古诗;四五岁的幼儿背诵一些传统民谣、较长的儿歌、绕口令等;五六岁的幼儿要有语气地朗诵篇幅较长的儿童诗。
朗诵会那天,三楼的报告厅里热闹非常。当天天朗诵完《下巴上的洞洞》后,我问台下的孩子:“小朋友们,太奇怪了,下巴上怎么会长洞洞呢?”吴奇站起来大声回答:“因为他浪费粮食,吃饭掉饭粒。”
“听了这首儿歌,吃饭时应该怎么样呢?”
“不东张西望。”
“不边吃边玩。”
“左手扶碗,右手拿勺。”
……
演出过半,我现场教孩子们学习绕口令《数数》,并带领孩子边拍节奏边朗诵。由慢到快,每一遍节奏都不同。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快速地拍着手,大声地说着,兴奋得不得了。
演出快要结束了,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儿歌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短歌行朗诵2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朗诵
中学教学离不开语文,语文教学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对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兴趣,比其他文学形式更直接、更合适、更优秀,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道英教授说的: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
一、朗诵诗歌的意义
1.感悟人性、情感之美。诗歌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找一个存在的理由,正如荷尔德林说的“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老年如散文,中年如小说,青年如诗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朗读者应该以情入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果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不但能打动自己,还能感动他人。通过朗诵诗歌,能够将诗心、诗意、诗性、诗情铭于心中,在朗诵的过程中多一份豪情与从容。
2.体味思想、语言美。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也就是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半在于朗读的声音当中。朗诵将文章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文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正确的朗读方法入手,学生们通过反复的朗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使自己终身受益。
二、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1.细细品味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涵意境。目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仅仅是将朗诵当作体会诗歌意境的初步手段,并没有予以重视,其实,朗诵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始终。初次感知诗歌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默读,粗浅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后,再进行朗诵,以此来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各种手法以及诗歌的内涵,然后再进行朗读,以此来巩固朗诵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次课本中的《星星变奏曲》,首先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们默读一遍,以此来体验旋律的变奏,然后再让学生们通过朗诵,深刻的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们体会作者对美好、自由、光明的向往,以及愿意牺牲自我的精神。当学生们自己朗读完毕,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后,再由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并及时的更正一些学生因为偷懒,而生搬硬套的一些想法。
2.细细品味诗歌节奏,体会诗歌韵律之美。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是作者对自己感情的抒发,其韵律和节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们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朗诵的节奏有哪些呢?通常情况分为语调轻重、节奏快慢、音量高低以及气息强弱等,掌握了诗歌朗诵的这些内容,就能够很轻松的掌握诗歌的艺术效果。例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声音平仄、高低音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满怀激情、不能自已,对与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加充分、饱满。
3.不同的朗诵方法,理解诗歌的重点。朗诵的方法有许多,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分组轮读法,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通过将学生们进行分组,由不同的学生进行分排、分行轮流朗读,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标注出自己认为的重点,然后通过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讨论,总结出诗歌中所有的重点内容;指名读,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由老师点名有一个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完一句或者两句后,再指名让另一个学生读,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显性的体会出来;表情读,这种方法是学生们根据字句的长短以及诗歌的节奏,用具体的动作、表情、姿态、声调等方法进行朗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身临作者之境,理解作者更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苍茫大地的声调低沉,谁主沉浮的高亢嘹亮,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作者的感情起伏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以及朗读的声调,身临其境的朗读,更能掌握诗歌的精髓。
三、结束语
我国曾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至《楚辞》,从陶谢至建安七子,再从唐诗至宋词,名家辈出,高潮迭起。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歌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所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处于花季的中学生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在文学的殿堂中徜徉精神,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
参考文献
[1] 闫继红。 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 金色年华(下),2010(8);149.
[2] 刘萍。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朗诵的教学策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6);352.
短歌行朗诵3
论探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相似点 文章来源 ed
摘要:歌唱和朗诵都是人类用语言交流的形式,在发音状态、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感情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歌唱与朗诵相似点的概括,我们可以了解朗诵对学习歌唱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歌唱与朗诵 基本功训练 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1.呼吸的训练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呼吸,而艺术创作中的呼吸与平时生活大不一样,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优劣,还会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大的作用。
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正确的呼吸,而这种呼吸姿态包括姿势和神态两方面,使形态与精神两方面都处在对呼吸有利的最佳状态之中。
(1)呼吸的姿态
头顶虚空肩膀松,直背收臀要弛胸,
眉宇舒展心欢畅,神态清爽脑集中。①
发音前体会“头顶虚空”“直背收臀”“弛胸”,就是要摆脱妨碍呼吸的姿势,同时神态也会影响气息。以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练习呼吸,才会使气息通顺,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感觉。
(2)吸气的方式
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莫抬,
扩展腰背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②
在既兴奋又从容的状态下,两肋向周围展开,上肢仍然松弛自如。两肋展开似乎有一种“发胖”的感觉,但只要“胖”到七分满就够了。因为太满就僵,一僵气就“死”了。
(3)呼气的方式
丹田支点要扎根,气柱缓缓往上升,
不僵不懈控制好,两肋逐渐复原形。③
丹田是呼气的支点,不能懈掉,否则,气就失去根了。呼出的气要均匀、平稳,自我感觉从丹田到声门之间形成一股具有一定能量的气柱。
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
2.发声的训练
“发声”讲的是声音的问题,声音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和朗诵的效果,要求声音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的声音会给在朗诵和歌唱中增添绚丽的光彩。
(1)发声训练的方式
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④
“开牙关,要微笑”,必然引起软腭上提,这就增加了口腔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舌根松,下巴掉”,是指喉部要放松,以免紧张,妨碍气息的畅通而产生挤压声音的现象。“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是让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
3.吐字的训练
歌唱和朗诵的吐字训练虽有许多不同之处(朗诵有更多的基本功和技巧训练),但在吐字的清晰、咬字不能死、语言的规范化的要求上是相同的。
在歌唱教学和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然而,歌唱的发声状态对初学者来讲,有些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朗诵我们并不陌生。因此,我们通过对朗诵的基本功训练,从中找到发声的共同点,来寻找对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的掌握。
二、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而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两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具体地说,两者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1.艺术处理的手段、形式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2.艺术处理的过程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作品的内涵,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2)有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中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作曲家的创作里或变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3)调整状态,力争忘我
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创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不可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积累、韵味的体现等。虽然歌唱与朗诵在一些艺术创造特殊技巧上不全相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基本练习,艺术处理手段、形式、过程存在着不少相同点。
由此看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应注重朗诵的练习,因为朗诵,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感情上更容易体现,练习过程中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歌唱教学中,让朗诵课作为声乐歌唱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朗诵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呼吸、发声及吐字的训练,逐字逐句地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借鉴朗诵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歌唱创作的部分艺术处理;可以利用朗诵时的心理状态来训练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短歌行朗诵4
关键词:
一、活动过程
1、以游戏情境引入活动,初步感受儿歌内容
(1)播放《火车开啦》伴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师: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开过来了?(边说边出示火车,并引出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分析:教师这一活动方式的导入很有童趣,形象、直观,目的性强,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中唤起他们学习儿歌的兴趣,并且在“耳闻目染”的感官碰触中认识火车的外型特征及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当教师说:“原来啊,是西瓜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马上边拍手边按节奏念出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让孩子对儿歌的句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紧接着,教师又设置了悬念:“西瓜爷爷还请了其他的水果宝宝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它都请了谁呢?”将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小环节。(2)教师结合课件依次出示水果宝宝,幼儿初步感受儿歌。(引导幼儿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分析:在自然、轻松的课件欣赏氛围中唤起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在于让幼儿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逐一出示可爱的水果宝宝,并逐句来学习,让幼儿对儿歌的句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它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且,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将各种水果拟人化。当充满卡通、可爱的水果宝宝在多媒体的大频幕上款款而下的时候,孩子们个个激动极了,脸上眉开眼笑的。这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跟水果宝宝打招呼,并告诉幼儿说老师要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请水果宝宝上火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句儿歌:“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紧接着,我请幼儿也来用那句好听的话邀请水果宝宝上火车。在这种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每句儿歌。并且,在这环节的提问中,我采取个别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幼儿,不会顾此失彼。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儿歌
(1)教师按一定的节奏完整示范朗诵儿歌,幼儿欣赏。提问:儿歌叫什么名字?西瓜爷爷请了哪些水果宝宝去旅行呢?(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A结合图谱进行朗诵。B幼儿按节奏边拍手朗诵儿歌。C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儿歌。分析:在前面一个环节幼儿已初步感知了儿歌,并学习了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因此,在这一环节完整学习儿歌就显得轻松多了。况且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幼儿学习起来很轻松、很愉快。教师先是按节奏完整地示范朗诵,幼儿欣赏。接着,又借助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然后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结合图谱、按节奏朗诵、结合动作等)引导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先是有了形象直观的看图朗诵,然后过渡到结合动作朗诵,动静交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3、引导幼儿分析诗歌句式,启发幼儿扩散想象,尝试按原儿歌的句式换词进行仿编
(1)引导幼儿分析儿歌句式:儿歌句子中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2)启发幼儿扩散想象:还有哪些水果宝宝要去旅行?(3)幼儿仿编,师全面巡回观察。重点指导幼儿按原儿歌的句式,换词进行仿编,提醒幼儿互相交流并按节奏朗读。(4)把仿编的较好的幼儿的句子组合成一首完整的儿歌,鼓励幼儿在集体前朗诵。分析:尝试仿编儿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先引导幼儿分析儿歌的句式,让幼儿发现儿歌中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为仿编作铺垫。接着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水果宝宝也要去旅行?启发幼儿大胆地想象,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他们开动脑筋,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知道的、喜欢的水果宝宝也邀请上火车去旅行。并且用了那句好听的话,能与自己的好朋友大胆地分享自己仿编的句子。教师在全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仿编情况很好,如有个小朋友说要请樱桃宝宝上火车,她还马上完整又流利地用了老师要求的句式来表达“樱桃樱桃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而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只要稍加暗示他们也可以完整地将自己仿编的句子朗诵出来,在这时候教师及时地表示肯定,幼儿信心倍增。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以接纳、尊重的态度去倾听、鼓励、支持,使幼儿参与仿编的热情推向新的高潮,孩子们大胆想象,尽情尽兴地仿编……。同时,教师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这环节中教师充分地给孩子创造了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4、 活动结束:师扮西瓜爷爷,幼儿扮水果宝宝边朗诵儿歌边按顺序上火车去旅行
分析:在活动的最后,教师以游戏《水果宝宝去旅行》来结束。当教师戴上西瓜爷爷的胸饰邀请“水果宝宝”去旅行的时候,孩子们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地想要老师马上邀请到他。教师在组织游戏以前给孩子们说明了规则,要求要教师邀请到的水果宝宝才可以上火车,所以大家都极其认真地听着。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还渗透了乘车安全方面的教育。最后 ,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坐着火车旅行去啦。整个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二、活动反思
1、情况分析:在组织活动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水果拟人化,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充分地吸引了幼儿。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将认知内容巧妙地融入各种游戏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引导,探索发现,形成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教育效果显著。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很快地学会了儿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大胆地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而难点就是:结合儿歌句式尝试仿编。从活动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短句的掌握较好,所以在仿编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2、本节亮点: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活跃了气氛,拓宽了教学途径,符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给予每个幼儿创造了参与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地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