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科研创新案例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3409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科研创新案例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科研创新案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DCL;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大学的永恒目标与追求,这一点在当前中国的大学改革和发展中尤显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适时转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使大学生就业困难。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将理工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相关问题的交叉学科。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具有较强实力的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业,从而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具有实用创新能力的从业人员。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但是,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用性欠缺;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与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工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总体上看显得比较低,表现在有些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理念和愿望,缺少创新实践能力的毅力与意志;有些学生有创新实践意识但不能很好利用,有创新实践热情但创新实践能力不够;有些学生虽有创新实践灵感但缺乏创新实践技能等。每年毕业生招聘会上反馈的信息表明,有些毕业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企业很难招收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承担企业继续发展的重任,出现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的两难境地。工科院校应正视现状、分析原因,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实践教育、课外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有利于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虽然已成长和发展了几十年,但是,由于其本身“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认识及基本定义都还在不断地创新、调整、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不高,不大清楚这个学科的性质、作用和地位,相关的产业部门认识也较模糊。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科学的进步,更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数字化医疗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中,相关的医疗器械、医疗技术服务产业也在迅速壮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已成为本土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其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因此,如何结合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充分利用产业成长及壮大的时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摆在生物医学工程教育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实践是实现、发展、创新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知的标准,也是深刻认识、理解、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最好课堂与老师。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一句格言: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只有亲自做过的才会真正明白,并深深地刻在记忆中。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深刻理解、掌握、运用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发展。过去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与企业工程师相比,他们在综合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验告诉我们:知识≠能力,两者之间有一个传动的链条叫做实践,即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因此要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提高工程师教育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按照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改革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工程师教育回归工程。

2 引进荷兰特色化教学模式DCL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施国际化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从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尝试,并成功探索出“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土化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开展“学习+研究”的教学模式,引进了合作方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Design Centered Learning(DC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进行研究、面向实践探索学习,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把学生的科技能力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为中心,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设计方法的课程。以培养能力为宗旨,以项目为载体,基于问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活动,注重方案设计、过程训练,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运作机制,为学生就业乃至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 DCL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老年人摔倒测试"案例教学过程为例

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二整合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老年人摔倒检测”是本科生第6学期进行的DCL项目。这个案例针对当今老龄化社会的热点问题——独居老人的健康智能监护,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领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当今独居老人逐年增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摔倒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个恶性杀手。如何利用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知识,研发可以对老年人行为动作进行实时监控的仪器设备,设计有效的摔倒检测的算法,能够在老人发生摔倒危险的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和社区医院,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伤害,正是这个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个课题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前序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们能够直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总之,从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上,首先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习研究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经验,提炼出能够涵盖本课程主要知识内容的项目或研究设计课题。选择提炼项目的原则是项目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然后成立由中外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小组,编写该案例的教案、提炼项目、讲授工程案例,选择可以引导学生对此项目和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研究的问题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案例进行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案例描述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信息,通常是这样的描述:介绍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主要目标(可以是简单的建议),并给出案例方面的一些暗示。学生需要在小组里(最多不超过8人)完成这个案例。为此,他们需要在助教的协助下每周进行一次会议,每个案例持续10周。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助教的职责是作为一名观察者为学生提供改善方案的建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地传授知识。在每次会议期间,学生需要确认自己欠缺的知识、明确自学作业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每个学生都需要做这些任务并且需要在下次会议中向整个小组汇报自己做的结果。除了专业知识部分的任务,学生还会讨论到各自的进步,如由于在小组里担任讨论组长、会议记录秘书和板书等角色而学会的相应技巧。总的来说,DCL主要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组员之间进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组建实验、如何做报告、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会议以及如何成为领导者。

案例完成效果考核方式——颠覆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改善被动抄袭的学习态度

教学模式、目标改变了,成绩考核方式也改变了——小组、教师评价学习研究成果。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研究成果时要用新的方法来评价。要从学习知识转向学习能力转变,从关注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要重点考核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研究的态度和学习研究的成果。小组和教师要结合个人在项目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贡献大小、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态度、创新等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观念转变的体现标准是:只要经过学习和研究学会了知识,收获了能力,不看成果和贡献大小,都在合格以上。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就是要解放学生,让其轻松快乐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研究活动。就“老年人摔倒检测”这个案例来说,最终的考核结果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每周的自学报告、会议记录、会议日程完成的情况给定的分数,小组中期答辩的分数,期末答辩时评委根据小组仪器设备展示以及PPT讲述情况给定的分数,其他小组评价的分数,组员之间互评的分数等多个方面,从不同维度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使考核方式脱离传统,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这门课程很受学生喜爱,“老年人摔倒检测”这个案例也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成效。学生们普遍反映,对前序的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对怎么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来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有很多益处。

4 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中外校企合作、学研产医结合,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势,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基于问题的研究,学研一体,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DCL教学改革,使教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学生回归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成了主导的角色。把学习和研究集合于项目之中,学习知识与收获能力共生并进,用新的考核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变成了一种积极快乐的研究活动。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大学4年中除基本实验实践类课程外,主持并实际参与的项目案例达10余项,共计2400余学时,学生的英语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几年来本科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在实习与实训考核中,绝大多数学生被东软集团一类的企业纳入人才储备库。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势越来越凸显,正在改变着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观。

5 结语

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外合作、产学研合作办学、集成优势资源、通过教学培养人才、科研创造成果、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融合、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和创业培育有机结合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些成果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2]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9):4-7.

[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4]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2(3):180-182.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7(9):80-81.

[6]杨永,王莉利,时贵英,等。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53-154.

科研创新案例2

关键词:信息材料;案例教学

一、引言

信息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基石,在现代材料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和应用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信息材料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显示整个信息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材料。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信息材料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纷纷将信息材料类型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课程,如《功能材料》、《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形成了内容联系紧密的系列课程,占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信息材料紧贴信息技术,其学习过程中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教学主线必然要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器件密切结合。传统的信息材料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材料的基础理论的讲授为主,教学主线多围绕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传统主线,与信息技术器件应用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性”、“研究性”、“探讨性”、“创新性”不够突出。

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信息材料课程主要是适应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结合各自的科研特色所开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多贴近各自科研实际和科研项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有《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和《Speci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Photon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课程,哈佛大学开设有《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Materials for Engineers》、奥克兰大学开设有《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课程等。

国外案例教学的历史悠久。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萌发了原始形态的案例,产生了案例教学的雏形。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就带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特点,这是案例教学的萌芽。19世纪后期,哈佛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以法院判例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考试是以假设的判例作为考试题目。这被认为是现代案例教学的开始。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学。自此之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开始了近代对案例教学的研究。

在国外,信息材料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在开设《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时,便在授课中采用了以电、光、磁特定电子器件的应用提出问题,从材料的结构分析问题,最终以材料的性能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便是案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典型代表。奥克兰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在教学课时中设置大量研讨课程,就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研讨,从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效果明显,而且国外大学在科研中成果突出,可借鉴的案例众多,促使国外各大学纷纷建设信息材料教学案例体系,用于辅助课程教学,成果显著。

国内的信息材料课程多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开设。如清华大学开设《电子材料导论》研究生课程,北京邮电大学开设《电子材料》研究生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功能材料学》研究生课程等。国内各高校案例教学的推广较晚。国内最早的案例教学是在工商管理MBA教育中开展的。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使得案例教学的功效日益为我国教育界所认同,近年来逐步纳入许多高校的教改计划,在许多学科教学中渐渐频繁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的“新宠”。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材料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各学校信息材料课程多为门数较少,相互关联较弱,在案例教学引入时,往往只有较少的1-2个案例,作为课程的辅助部分,其案例教学的涵盖面太少,不成体系,效果并不明显。

三、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我国信息材料课程体系、课程案例教学、可采用的案例,较之国外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材料课程不成体系、相互间联系不够密切、案例数目过少、没有系统的案例库。因此,在进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时,明确教学案例需要同时为涉及信息材料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多门课程提供支撑,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等,建成可同时为多门课程提供案例教学素材的案例库。

在案例设计时,突出面向应用面向实践特色。信息材料的突出特色有以下两点:一是和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器件的发展息息相关。二是和授课高校的科研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必须突出面向应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素材案例必须是最新并已经应用,在工业和生活中可见的技术及器件,此外应当结合本校科研实际,借助本校已有的科研条件,设计实践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制备和表征信息材料,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

四、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

(一)案例教学主线

围绕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显示信息链”主线,以每个信息链环节中涉及的典型器件为案例,再围绕材料的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应用特点、发展前景构建典型案例,形成案例体系,为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服务。

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中所涉及的各种器件及其所用材料展开,因此按照信“信息链”主线组织案例教学体系是较好的教学模式。具体案例建设实例如围绕信息获取材料,建设红外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量子肼探测材料与器件、热探测材料与器件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处理材料,建设半导体二极管集成电路材料、光子/声子晶体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存储,建设铁氧体磁粉硬盘存储材料、硒碲化合物光盘存储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传递材料,建设铝绞线电缆通信材料、石英光纤通信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显示材料,建设电场发射显示材料、等离子激发显示材料、有机电子发光显示材料、液晶受光显示材料教学案例。每个案例按照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器件-应用”展开研讨式或者实验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体系结构

信息材料系列课程,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既有共叉教学内容,又根据授课目的各有侧重和区分,这是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固有特点。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既要争取同一案例素材可以为多门课程所用,又要针对各门课程,进行同一案例素材的特色建设。如半导体材料作为信息材料基石,典型半导体材料器件,如单晶硅p-n结,在《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三门课程中都可以作为案例分析教学,但可根据课程特色,在同一个案例中分析教学侧重不同,按照侧重点为材料导电基本原理、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材料性能特点和材料器件应用特点细化建设案例,将之建设成为可以选择不同侧重点为不同课程服务。应当具体分析,明确可为多门课程服务的共性案例和为专门课程服务的特色案例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应根据根据服务课程的体系结构设定。

(三)实践案例设置及比重

教学案例组成要素可分为三个:基础知识讲解、案例解析或研讨、案例实践。三者相互联系,只有三个要素各自在教学案例中所占权重合理,案例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有的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多以课堂授课、课堂研讨为主,不能很好的适应面向应用,注重工程实际的特点。因此,在案例教学体系设计中需要针对性重点开展实践案例建设。结合授课院校的现有科研条件、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硬件条件和外部支撑条件(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平台、各类重点实验室等),选取材料制备和应用难度较小的典型材料案例,如电介质材料及电容的制备、磁性材料的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作为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建设,分析实践环节中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和应用的联系评价四个环节在实践案例中的权重及相互关系,让学生自主研讨、设计材料成分、制备材料和简单器件、考核材料和器件性能、分析总结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和面向应用的能力。实践案例在教学案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30%。

五、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办法

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宜采用学习借鉴-结合科研-特色建设-研讨和实践结合的具体做法。第一,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案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奥克兰大学等学校信息材料教学案例,学习其组织形式、案例分析手段、教学目的和效果评价手段;第二,在进行案例建设前明确结合科研项目及科研方向指导思想,依托现有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第三,建设过程中,结合高校自身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教学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科特色,突出教学案例体系特色建设;第四,在案例建设中,合理分配课堂研讨案例教学和动手实践案例教学的比例,重点建设实践案例教学,使案例体系更加符合面向应用需求。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不成体系,效果不好。本文针对信息材料系列课程,论述了可同时服务多门课程的教学案例体系的设计基本思路、案例体系主线设计、体系结构设计、实践环节设置和建设办法。该教学案例体系可为多门信息材料课程教学服务,有助于强化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丁育林。 案例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D].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许丹。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行为分析[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6): 113-117。

科研创新案例3

坚持管理本土化是实践驱动创新的

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对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建国60多年来,我国管理历经两次大的浪潮,新中国成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是学习前苏联管理模式,后30年是学习美、日、欧等西方管理模式。从前苏联管理模式到西方管理模式的转型,孕育着管理本土化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前30年,我国管理科学是从学习前苏联管理模式开始的,从中国国情出发,比较好地解决了消化吸收的问题,从而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管理科学。

建国初期,我国企业管理面临两方面问题,其一,旧中国遗留下的工业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客观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其二,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是来自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从苏联引进的156个重点工程。在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开始全盘引进前苏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生产组织、管理、考核、分配和指挥系统,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引入,克服了企业管理工作不适应和无序状态,使我国的企业管理开始进入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正是在这个新思想指导下,我国涌现出一批即符合前苏联先进管理思想,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郝建秀工作法、李锡奎调车法、苏长有砌砖法、黄润薛仓库管理法”等一批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新的管理方法。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扭转照抄照搬前苏联管理方法的现象,针对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开始探索与建立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1960年3月在同志指导和关怀下,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鞍钢宪法”,1961年按照“鞍钢宪法”精神制定了《工业七十条》,由孙治方、顾准、马洪等学者共同努力,提出和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企业管理学理论体系”。

转型时期的管理科学。转型时期的管理科学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时代推动了转型时期的管理科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中的管理科学。首先,我们开始走出国门,向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学习管理。1979年在考察学习日本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先进管理理论不断介绍到国内,由马洪主编的《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37本陆续出版。为了推进转型时期管理科学的发展,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相继成立。

其次,管理教育项目先后被引进。1979年1月,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培训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中美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国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引进国外现代管理教育的办学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人才。1984年4月,教育部首先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四所高校成立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1990年我国9所大学开始试办MBA,翻开了我国管理教育的崭新一页。

中国管理实践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对国外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引进、消化和吸收,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企业创新的热情。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应邀登上了哈佛大学讲坛,为哈佛商学院学生讲授中国企业的管理之道,《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也被列入哈佛案例库,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经验开始获得世界认可的一个标志。随后,我国涌现了《一航集团:敏捷管理》、《邯郸钢铁公司:模拟市场》等一大批管理创新的成果。我国大批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也异军突起,占据整个经济的“半壁江山”,他们创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

探索管理本土化中国道路。我国管理本土化研究是从引进西方管理就相继开始了,1982年至1992年为管理本土化初试阶段,1982年我国第一家大庆科技进步调研办公室成立,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科技进步对大庆26年社会发展作用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找出了大庆油田成功是“科技加管理”的关键因素。这项研究结论还带动了大庆替代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科技进步与大庆发展建设》研究成果,在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做为会议文件下发,推动了我国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1992—2003年为管理本土化探索期。这个期间,也是我国开创了企业案例研究的先河,大庆油田科技进步调研,带动了山西潞安矿务局《高效率》案例的研究,由于“大庆”、“潞安”两个案例研究试点成功,推动了全国10家大型企业、10个部委、50所高校在内的科技进步实验区的建立,根据研究成果上,1991年向朱镕基总理提出了“软着陆”建议,得到朱总理的亲自批示,为了落实这一指示,提出了用10年时间完成100家企业案例研究的“管理兴企计划”。1999年完成了100家企业案例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本土化成果《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全集》的出版,这个成果在1999年世界管理大会上交流。2003年,企业案例研究被列入“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案例库组建工程”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有效推动了企业与高校管理科学的发展。

为了推动管理教育本土化,2002年为了把企业案例搬到课堂上,开展企业实证案例改制成教学案例工程项目,由170所高校初步实现了案例库共享;2009年由教育部高教司立项,对1999年至2009年近10年大众化高教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完成了《中国高教改革道路—改变大众化教育的十个方向》研究成果,2010年为了扩充中国本土化高校管理案例库,又开展了特色院校案例研究项目,计划100所案例研究,为大面积推进特色院校案例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

2004年开始向国际上介绍中国管理本土化成果,两次出席世界管理大会,介绍中国经济崛起与管理本土化研究报告,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2011年中国管理本土化成果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的重视。中国管理本土化成果列入全球南南合作研究,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管理本土化成果正在丰富和创立“两头在外”中国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中国管理正走向世界,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结管理本土化中国经验

建国63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什么是推动中国特色管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呢?那就是管理本土化的力量。可以说,没有本土化就没有国际化,没有本土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也没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该说,走管理本土化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成功之路。怎样体会和认识管理本土化呢?所谓的“本土化”就是后进国有一个强烈学习奋斗的目标,通过对先进国家管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创新,转化为本国化,也是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总结我国推动管理本土化经验主要有四条:

第一,学习:以我为主。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怎样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这是摆在世界各国的一个研究课题。中国建国63年,改革开放34年的实践证明是靠来自“以我为主”的学习,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不能“一刀切”、“一面倒”,必须坚持国体的政治优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以我为主”的学习,必须是从国情出发,不能离开现有企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学习的内容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建国前的30年向前苏联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落后的旧中国,怎样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后30年中,我们主要解决“改革开放”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中国本土管理与世界国际化如何相互学习交流的问题。

第二,消化:博采众长。由于学习和被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必然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怎样解决,就是一个消化过程。由于建国初期,对前苏联管理模式学习取得了显著成就,导致我国企业对苏联管理模式产生了迷信和依赖思想。产生出盲目学习局面,苏方专家已出现一切包办的现象,这些问题即是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也是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在消化、吸收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为形成“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正确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习消化内容发生了变化,由过去重视专业技术的管理向企业经营管理转移。为此,我们发挥多元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和优势,在消化先进国家先进管理经验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吸收:融合提炼。吸收是消化学习的继续,无论是前30年学习前苏联管理模式,还是后30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管理模式,都涌现出一批好的管理创新成果和经验。再如,中国在对西方案例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的理论”,发展了西方管理理念,吸收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先进管理方法。虽然,这些经验有的是局部、不系统、不成熟的,但是来自实践的新鲜经验,而且也是吸收学习过程中一个成果。

第四,创新:自成一家。创新不是指一般的经验,而在于有理论创新,上升其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前30年学习创新而形成的“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都属于中国管理创新之处。后30年,中国所形成的“改革开放”管理理论和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管理科学兴国战略

回顾中国管理60年,我们已经取得宝贵经验,形成了一套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这些都为未来中国管理提供了基础。未来的10年,正是中国发展迫切需要管理科学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制定好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战略,为此,我们战略重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改变管理科学跟不上科学发展的落后局面。首先,改变国家层面上对管理科学缺少整体规划的现状,目前,我国管理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层面,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职能,这样不利于整体管理效能的发挥。其次,管理政策研究与行业、企业、高校不紧密,再次,管理研究力量过于分散,攻关能力弱,综合推进能力不强。以业务工作代替管理创新十分普遍,急需改变这样不紧密和替代的局面。

科研创新案例4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材体系

作者简介:徐瑶(1974-),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高级会计师。(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KT2011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21-02

创新型人才通常指的是那些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一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把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主攻目标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富有发明创造精神、能够在以后工作中发挥才能的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方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材体系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物化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教材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势在必行。

一、现有教材体系现状分析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引进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基于此,现有教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改之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稀缺”:

1.优秀案例教材稀缺

我国每年出版的教材种类、数量众多。这其中大多数为理论教材,案例教材较少。案例教材的出版是大范围推广PBL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从已出版的案例教材来看,质量高的精品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教材中高质量的案例不多,这些教学案例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完整性不够。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至少应包括陈述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然而有的案例前两部分做得较好,却独独忽视了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又至关重要,它的缺失将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是综合性不足。有的教学案例只是将某一社会实践简单转移,甚至将其简单化,没有注意搜集事件各个方面的所有情况和数据并充分在案例中呈现。这种综合性缺乏的案例不能科学地揭示案例事件复杂多变的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往往较肤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的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创新性欠缺。有的教材中使用的案例与其他教材中的案例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大体意思相同,只是数据稍作修改,甚至直接抄袭国外教材的现成案例。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案例缺乏新鲜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稀缺

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能缩短理论和实践距离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教材能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融二者于一体的专业能力。但事实是这样的教材少之又少。此外,社会上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用于企业内部的培训教材实用性很强但理论高度不够,也难成为高校课本。

3.实务关联性强的实验教材稀缺

为了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应更强调专业与行业的针对性,更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实际上,实务操作性强的实验教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教材对实务要求高,对于一些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学科,教材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材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二是对于自编实验教材,尽管解决了实验教材稀少的问题,但由于编写老师本身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在编写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会造成各实验教材之间不能成为统一体系,影响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

现有教材体系中存在的这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急需改进,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可以由理论教材、案例教材、实验教材、数字教材构成。

1.理论教材要完善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动。无论教材体系如何创新,理论教材必是体系中的坚实基座。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基础教材相对成熟,专业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两者一定要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从综合基础、专业基础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由学科知识到应用基础知识再到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历程的各个阶段要有机结合,环环紧扣,形成一个知识技术链。相应地,这一教材集群的建设也应前后衔接、有机协调。

2.案例教材要创新

案例教材是伴随着教学改革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应用于实施案例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课程中。案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要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际,但目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案例教材数量不多,案例的总体质量也不高。案例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但案例教材必须发展,因为它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有更多更创新的优秀案例出现,案例教材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科研创新案例5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创新人才不足,源于创新教育不足。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创新素质。[1]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国家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出,是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在办学时的办学目标。本文拟对美国高等院校在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一、美国高校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一)通识教育的扩展与整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单纯为未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1828年,耶鲁大学最早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之后,这种课程在全美迅速流行。现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二年级,基本上都是以通识课程为主,到了三四年级才开始专业分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科学知识,接受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的陶冶,并具备一些不直接与职业相关的能力。

2009年10月9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教务委员会主席正式宣布,2010年春季,马里兰大学将引入并试验新的“I”系列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在表述上有一系列以“I”打头的单词而得名:通过I系列课程,学生将运用想象力(Imagination)和智慧(Intellect)来考察(Investigate)社会上的重大问题(Issues),并且坚信这些课程能够激发(Inspire)进一步的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并提供实践(Implement)创新(Innovative)思想的具体机制。“I”系列课程将开启马里兰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进程,它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交流技能,媒体和技术的使用能力以及人类理解力。这种课程既包括理论课,又包括实践课。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当前世界的重大问题,向学生呈现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检视自己对待不同文化传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现实问题的新思路。[2]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创新越来越重视,因此,美国许多大学又在通识教育中加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从事科研和创造活动的需要。比如纳“创新学”、“创造力培养”等课程入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规定在校一、二年级学生都必修或选修。

(二)综合性、边缘化课程设置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边缘化发展的趋势。适应这一趋势,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在20世纪80年代,各种跨学科研究小组首先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康乃尔大学等都成立了类似的研究小组,很多研究小组成为了极有影响的跨学科知识生产基地。[3]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不同学院乃至不同学校的科研力量和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在主要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通过校内研究型课程、习明纳、讲座等方式将跨学科知识带给普通大学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在这样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里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能力,并能够将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其学习和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4]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导

目前不少大学都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联网教室并利用光盘等现代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进课堂。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个先进的电视会议和校际教学中心不但与加利福尼亚州其它大学合作,而且与美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合作,该校允许任何地方的任何学生与教师和同学进行适时交流。麻省理工学院己经开发了一个大规模的计算机服务机构,该机构除了其它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在线助教软件回答学生的查询,通过有线电视网进行教学。在其他学校,通过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作业,回答学生的问题已被许多大学广泛采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开发的Web Assign(ht tp://省略)是一个专门的在线作业系统,由于它的功能比较齐全,在美国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该系统自1997年建成至今,已有上百所美国以及海外的大学和中学使用Web Assign。2002年至2003年,每学期有超过9万学生登录Web Assign,有超过900万份的提交作业。至今,有包括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马里兰大学(Univer sity of Maryland)及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在内的250所大学、学院以及150所高中使用Web Assign。[5]

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模式

(一)案例分析型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型教学模式特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案例,引导学生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方式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辨和推理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有机渗透了实践与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又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如何去思考去做决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学习者的团队合作和对管理复杂性理解的能力。

美国高校案例分析型教学一般采取以下手段:1.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网站等来源的电子出版物或文本、图像、动态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2.将相关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优化重组,然后制作案例学习网站,并把所建立的案例学习网站向相关学习者;3.利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从学习网站获取资源,也可自主获取资源;学习者可利用案例学习网站中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发表意见或进行提问、质疑。

(二)问题――发现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习题或案例改造成研究问题,让学生课后利用资料库、搜索引擎等工具对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上进行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该模式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模式又被称为|“习明纳”(Seminar)模式。

问题――发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是以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为主线;以实验、模型或电教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目的,在探究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使课堂由“教授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在教学中一般采取如下手段:1.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从相关渠道获得信息,提出对该问题的本质、特性等的看法与意见;3.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组,把思考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三)独立探究型教学模式

在美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中开设“独立探究课”(Independent Study Course)已经60多年的历史。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或交叉领域中探索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可以对某一已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承担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研究任务。在西华盛顿大学,学生需要与自己的导师磋商后决定该课程的研究主题,之后向学院上交一份不少于4千字的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包括课题的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学籍资格能力和专业背景、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相关资源、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成果形式、研究的日程计划、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学生对于指导教师的期望等八个部分组成[6]。在独立研究课中学生需最大限度地运用个人的分析、综合与创造能力,必须真正承担该课程的研究任务。该课程最终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的研究报告。由于课题所属的学科不同,研究报告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如果学生提交的成果是科研论文,内容也要充实且具有研究价值。

(四)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四年制大学和学院在1968年仅有4所大学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到1993年增加到370所,2001年增加到504所;而如果将两年制的学院也计算在内,1979年共有263所院校提供创业课程,1998年增加到1,400所,几乎每年增加57所。[7]迅猛增加的创业教育课程数目揭示了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几乎所有的创业教育课程都包括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思维的发展、创业风险的预防和创业行为的模拟实施。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Chicago Booth)的创业教育课程综合所有的商务学科,包括营销策略、资金募集、运作策略等,注重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环境中去检验他们的创业点子。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创建企业、投资企业、募集资本、评估商务机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竞赛、实验等获得开办企业、寻求资金支持、管理企业的实践工具和经验。[8]

三、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美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生自身通过学习全面成长、掌握探究和研究方法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关注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训练与探索发现过程相融合,提供给学生终身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纵观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反思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中虽然有很高的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呼声,但是流于形式,教学改革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已。具体来说,作为课程的直接教授者,直接面对学生的老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认真地分解,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评价手段,使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在立足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课程改革的推导者,地方高等院校应创建更加实用和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把企业培训特点引入课程实施中,以培养出适合就业需要的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创业教育将为中国青年就业再开一扇窗[EB/OL].news.省略/society/2011-05/03/c_,2011-08-01.

[2]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05):61.

[3][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32.

[4]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大学创新力的发展――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09):28.

[5]陈棣沭,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技术支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3):102.

[6]The Fairhaven Washington Study in the Fairhaven Curriculum[EB/OL]./fairhaven/academics/isp/,2011-07-24.

[7]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05):53.

[8]游振声,徐辉。多样化推进: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途径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6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33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