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励志向上广播稿(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9526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励志向上广播稿(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关于广播稿1

广播稿属于新闻的一种,它包括新闻的一些特性。首先,1篇完整的广播稿就必须包括新闻的六要素:即五个“W”和一个“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何果How);其次,还要具有新闻的四个特点:即快、真、短、新。

1、报道快。即报道要及时,要第一时间拿去报道,不要等过了几天才拿去,那就没有新闻价值了;

2、事实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绝不能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捏造;

3、篇幅短。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但简短要以内容充实、叙述清楚、重点突出为原则;

4、内容新。“新”,指发生在一、两天之内的事件,同时,角度也要新,要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东西,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

简要的分析:

1、广播稿要写标题。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1篇广播能有一个好的标题,那么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广播稿的标题不一定要求必须要有文采、诗韵,但应尽量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了。希望同学们养成写标题,写好标题的习惯。

2、广播稿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3、广播稿应该报道的是已经发生或是正在进行的事实,如果不是重大活动或会议等,就没有必要报道其计划、筹备工作。

4、注意人称的使用。广播稿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

5、避免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

6、一事一报。1篇广播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几个报道放在同1篇广播稿报道,从而使其混杂化了。1篇1报可以使内容更集中化,单一化。

7、广播稿应该统一使用格子信笺或是使用打印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8、注意书写。

切忌:a。使用同音词b。文言词语用得多c。行文使用括号

第一,要通俗化、口语化。报纸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所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广播语言要具备可听性,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因此,写稿时,用词要普通,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句子要短,多用人称名词,不该省的字千万不要省略。

第二,采写要及时。及时性是广播新闻与其他媒介新闻相区分、相竞争的最大特性。广播新闻一般主张采取只抓重点,少作深度挖掘、批判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无可比拟的快捷特性。

第三,在写导语时,要先打招呼,请听众收听,增强吸引力。

第四,要有音响上的特点。报纸的特点反映在版面上;电视的特点反映在形象上;而广播的特点则在它的音响上。所以,广播稿要突出广播的特点,一定要在音响上作文章,如录音讲话、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等。

优秀广播稿2

主持人:田

主办:六(3)中队

主题:《五一劳动节》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

田:当温润的春雨滋润着整个校园,

徐:留住一缕清风,拨撒出明天的希望;

田:付出一份真诚,打造一个爱的世界;

田:送去一片笑容,愿我们永远同行!

徐: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

田:在这朝气蓬勃的日子里,

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红领巾广播稿植树节田:我是六(3)班的田

徐:我是六(3)班的徐

田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劳动最光荣》

徐:田,你知道周六是什么日子?

田:哈哈,这可考不倒我,周六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徐:那你知道“五一”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五一”节这个节日呢?

田:这个——我不太清楚,相信广播前的同学们和我一样好奇吧!

徐:“五一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这个节日啊,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特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是1920年5月1日。节日里,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杜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田:哦,原来“五一”节是经过无数工人流血斗争才争取来的。真是不容易!

徐:是啊,所以我们在享受“五一”假期时,也要学习劳模,把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化为我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田:对啊!谁说,花儿只供人欣赏,而不努力争取阳光?

徐:谁说,蚂蚁只坐吃山空,而不争相寻找食物?

田:谁说,人们一切的财富都是信手拈来,而不是劳动的成果?

徐:那被人们赞美无数次的蜜蜂,

田:曾在掌声的背后付出多少辛劳。

徐:听过《蓝天中的金丝雀和铁笼里的画眉鸟》的故事吗?

田:那是两个生命截然不同的鸟儿。

湛蓝的天空,白云飘荡。一只只金丝雀扑腾着快乐的翅膀,开心的叫着。在一个狭小的阳台上,一只大腹便便的画眉鸟依靠在铁笼上,懒懒的晒着刚好撒满全身的阳光。

金丝雀飞过来问“:你为什么不出来?”又指指打开的小门。

“没必要,再这里吃住无忧,生病有人照顾。”画眉鸟打了几个饱嗝。

“不!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弱的!”金丝雀极力劝它。

“噢,天那。放心吧,我会比你们更健康!。”画眉鸟闭上了眼睛,不想再理它。

金丝雀见没用,只好飞去觅食了。画眉鸟则又歪歪脖子吃着主人送来的食物。

几个月过去了,又是一次阳光明媚的晴天。铁笼的门被打开,一个人捧起画眉鸟,把它抛向天空。它拍着笨拙的翅膀,俯视世界。 夜色降临了,画眉鸟停在一个枝头上。它的肚子在不听话的打鼓。可无济于事,它不会自己去觅食。几天匆匆一过,画眉鸟永远地闭上了它的眼睛。

一天,金丝雀再次飞过那片天空,看见去世的画眉鸟,叹了口气“:唉,如果、你听我的话,早点出来,自己劳动就不会这样了。” 徐:可怜的画眉鸟,现在后悔已经晚了,但相信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只有自己劳动,才能过上幸福地生活。

徐:没有劳动者的汗水,就没有施舍者的赋予。

田:在最后祝福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手,创造一片幸福人生!

徐:时间过得真快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再见!

广播稿3

加油吧,运动健儿们!阵阵有力的步伐,声声有劲的呐喊,运动场上洒下我们青春的点点滴滴。旗摇摇,鼓声声,那里挡不助的是青春活力;枪声响起,“预备起跑”,挡不助的是健儿们如火般的气势。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声声誓言浸透着健儿们的昂扬斗志。朋友们,为运动健儿们喝彩,为运动喝彩吧!

广播稿4

记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说过,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我看不然,人世间最无私、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比友谊重要得多,而人的亲情更是与众不同。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1篇文章,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的一次大火中,一只母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它们送到树下,压到自己的身子下面。虽然母鸟被活活烧死了,但它的孩子却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都是以一种无私的情怀面对我们,他们情愿自己饿着,也要我们吃饱、穿暖。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孤儿,没有父母,哪来的亲情?可你小时候在孤儿院受到的资助,不也洋溢着亲情吗?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亲情重如千钧。可如今有些人认为,亲情一文不值。我惊讶地发现,好多小孩越来越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了,往往只把父母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库。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唠叨,总是爱理不理的,好像与己无关。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天天都会和父母发生矛盾,只有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才会想到父母。我还看过一本杂志,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竟然连自己孩子家的门都进不了,更别想在孩子家吃顿饭了。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也好像司空见惯了。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学派曾经说过,百义孝为先;《读者》杂志也报道过,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动物的本能,而只有人类才会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在万物中唯有我们人类才有的美德,难道也要放弃吗?也要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吗?不,我们决不能放弃,我们要赞颂亲情!否则,我们还有何颜面自称为万物之灵呢?

感受亲情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不知是谁轻轻哼了一句,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外婆桥,外婆桥,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门槛上,踮脚倚门盼望的情景。此时,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春天那温暖的阳光,洒进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无比。

我的外婆是个忠实的耶稣教徒。每天晚上,她总是早早地吃过饭,照例跪在硬梆梆的床上,领着我一起祈祷。因为当时我人还小,外婆怕我跪在太硬的床上吃不消,便找来一个棉花包给我垫上。外婆一辈子没上过学,但她祷告起来还真有一套,可以称得上是“有条不紊”。她每说完一句,我都得在最后添上一个“阿们”。我根本不懂它是什么意思,想必外婆也不会很清楚吧。只觉得和她一唱一和煞是有趣。每天,她都会为儿女子孙们一个个地祈祷:希望这个健康平安,保佑那个一切顺利;当然也免不了许多赞美耶稣的话。然后便是唱歌,这些歌,外婆在平时也会时不时地哼上几句。很多时候,我跪着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着。想起外婆多年患有腿病,真担心外婆会撑不住。于是,我便问:“外婆,您累吗?”她吃力地撑起头:“不许打叉,否则会不灵的。”我将信将疑地盯着她,她睁大眼睛,满是一副坚定虔诚的模样。我只好不再说话,无聊地盯着棉花包上发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向耶稣祈祷这类全是迷信,根本不会有什么救世主的保佑。于是,我开始向外婆宣传: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是极不科学的。她听了嘴巴扁扁,苍老的脸一提一提,浑浊的眼中似乎有了泪。看来她被触怒了。是呀,平时亲戚朋友们根本不信这一套,现在连我——这个从小一起陪她祈祷的人都开始怀疑,疏远她了。她颤巍巍地说:“谁说的?心诚的人是准能打动救世主的!”

我不再与外婆争辩,也许她说得有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老人家并无恶意。祈祷成了她的安慰,她的支柱,她的寄托!

回忆起这些,又想起前些天外婆特意托妈妈送来的棕子。那不时飘着的香味,让我潸然泪下。于是,我不由吟起一首诗:

外婆亲手做成的粽子,

穿越千里,

落在我的餐桌上;

一缕清香,

弥漫着亲情。

我打开粽子,

看见熟香的米粒上,

闪动着亲人的企盼;

一股心酸,直呛心里。

我大口嚼着粽子,

两行热泪,

烫伤了一双手……

最后让我们在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广播《贝多芬的悲伤》,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89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