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品茶心得范例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974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品茶心得范例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品茶心得【第一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我对茶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话却是深印在我脑海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来访时必泡一壶好茶,以表对客人的诚心欢迎与尊敬。

"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是个新鲜的名词,在参加天晟茶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高雅的称谓感觉陌生吧。

"茶艺"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识别茶叶、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味。只有掌握了这两样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体会到茶艺的精髓。

在这短短的十多天培训中我们学习到很多茶艺的相关知识,比如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各种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品茶增进友谊,修徳习礼,有助于陶冶情操。一片树叶,一壶好水,一杯清茶,一缕清香,用一生回味。茶艺学习于我而言,才刚刚开始!

一期茶艺培训优秀学员莫世春培训心得

茶艺培训心得体会(二)

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岑溪市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如,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欣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慢慢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聊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

最后非常感谢岑溪市天晟茶业有限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这一次学习茶艺的机会,让爱茶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论地,也让我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优雅的女子,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茶,懂茶,惜茶的人。

一期茶艺培训优秀学员梁诗诗培训心得

茶艺培训心得体会(三)

没去岑溪天晟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浮躁变为平静时,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 .

茶艺并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天晟茶业有限公司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品茶心得【第二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异;两国关系

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如日本茶道、剑道、柔道、书道、花道、艺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为日本人的一种素养而专门学习的技艺。在我们中国,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是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文化,一种意境。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巴蜀,当时的巴蜀,以茶作为一种贡品,在茶业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两晋三国时期,巴蜀增强了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长江中游地区茶业开始发展壮大,随后波及到了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到了唐朝,茶业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当时的制茶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水平,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的茶叶成产技术中心,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而“茶道”一词也在当时产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三者相互结合,体现了“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自古以来,各寺庙历代都有种植自己的茶园,来满足僧人对茶的需求。因为僧人们都把茶作为修身养性时的伴侣。高僧们竞相以茶为题,吟诗作对,把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运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给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种神韵。而日本茶道则主要讲究中国的“茶禅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美德。它告诫人们要修身养性,平等待人,和平共处。

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神理念,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达到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表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讲究的是“清、敬、怡、真”。“清”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不仅要讲究事物外表的清,更重要的是讲究内心的宁静、明廉、知耻。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有着渊源关系。 “敬”是万物之根本,是指对人尊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诚恳待人不能带有轻视虚伪之意,谨慎行事。“怡”则带有愉悦之感,是指茶道中人的一种身心的享受。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培养自身的宽阔胸襟,远大目光。“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要以科学的方法求取饮茶的真谛,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总而言之,就是感悟人生的真谛,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待人,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

日本茶道的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远不及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发展至今,它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名族色彩。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活动。日本的茶道不是个人的茶,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审美观。通过茶道使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制约,从内心得到共鸣。

日本的茶道要求严格,步骤繁琐,而且,根据来宾身份,地位的不同或是季节的不同,室内装饰摆设也要有所改变。同时,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流畅到位,并且与音乐相融合,伴有节奏感,这样才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了“和、敬”的精神。而日本某些有地位的家庭有专为品茶或举行茶会而建的茶室。大小以“榻榻米”四叠半为标准,面积大于四叠半的称做“广间”,面积小于四叠半则称作“小间”。一般在茶室旁有一个“水屋”,用来准备和清洗茶具。茶具要保持清洁,同时品茶之人的心情也要清净。泡茶时,茶室要求气氛怡静,茶人表情庄重。体现了“清、寂”的精神。总之,“和、敬、清、寂”就是希望我们在品茶之时扫除心中杂念,去享受茶室的宁静,好好地去喝一杯茶。

日本茶道中,客人入座后,茶师就按规定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沏“抹茶”。泡茶过程中,有时会使用一种圆形竹刷的茶具,搅和茶叶末起泡方可饮茶。客人在品茶时,要将茶碗放在胸前顺时针转两次,每次约30度,然后开始品茶,每次一小口,不能一次喝完。品茶完了,右手指在品茶处稍稍擦拭,再逆时针转两次以还原。日本茶道在服装方面,也很有讲究。必须穿黑色的带有白色纹饰的和服。

日本茶道讲究之典雅,礼仪,使用茶具之精,恐怕与茶道元祖中国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难想象日本的茶道的严谨,复杂。它已经超出了品茶的范围,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中日茶道也存在着相同之处,那就是茶道都体现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体现着生存的喜悦之意。因此,在茶室可以安放一些小生物,譬如:插花或养鱼,养鸟之类的。但不宜多放,以免破坏了茶室原有的纯朴之味。品茶时可以相约几个茶友,边品茶,边体味这些小生物的美好。但这些小生命即将凋谢之即,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感悟生命的凄凉与衰败。通过友人之间互通心得,进一步培养对生命的无畏。

同样是品味生命的枯竭,日本茶道重在欣赏其死亡,而中国茶道则重在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这就是中华文化高于日本文化之处,更是中国茶道胜于日本茶道之处。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在各个阶层都很普及。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甚至深入到了市民阶层,茶成为友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到达全民化程度。但是日本的茶道却具有典型性,具有相当程度的民族特色,相比中国茶道,由于太过普及,无仪式性,所以一说到茶道,往往首先会想到日本。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经历了一千多年,也可谓历史悠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中日两国在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关系由紧张慢慢发展到和平友好往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其中也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中国的茶文化现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入各国文化中。中国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日两国紧张的局势,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喝茶能缓解心情,舒缓压力。独自倚在窗边,静静地品上一杯茶,回忆过去的时光,构思美好的未来,甚是惬意,让人陶醉。“萦萦茶香,伴我一世;悠悠岁月,与茶共度。与细品慢啜中体会茶之神韵,追求人生的泰

然!”

参考文献

[1]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茶叶通讯》2004年03期

[2]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农业考古》1993年02期

[3]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姜天喜 邓秀梅 吴铁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品茶心得【第三篇】

“要懂茶之韵,先得有品茗之情怀。”显利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振雄先生如是说。未曾入室,先闻其香,站在他居室的门首,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不绝如缕;入其内,王振雄先生的热情,与茶香融为一体,让人如入茶肆。在王振雄先生的办公室里,各种茶叶,应有尽有;各式茶具,列坐其次,犹如一座茶文化的博物馆。

品味茶香畅言茶道

“我很早就喜欢品茶,饭后一杯淡茶,真是莫大的享受。”王振雄是一位真正爱茶之人,不但日常饮食起居茶不离口,更能在饮茶中感悟人生。“我喜欢收藏茶具,家里摆设的这些茶具,在喝茶时也许很多时候用不上,但是我每次欣赏它们,总有所心得。”

在人际交往中,王振雄先生也是以茶为渠道,结识了一批茶中的同道者。他说:“我们经常在一起品茶论道,有好的茶叶,大家都会相互赠送。”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妻子,而太太也是茶中益友。“她前些天还去过韩国,众所周知,如今茶道最盛行的地方就数中、日、韩三国了。这次旅游,她很有感触,还让她的学生钻研茶艺。我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茶文化,能够薪火相传,辐射世界。”

谈及品茶中的人生哲理,王振雄先生说:“饮茶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饮越多就越好。古语说物极必反,饮茶也是如此,要适中,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他还进一步介绍,讲述了目前茶的种类,以及分布情况。“茶分六大类: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和白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竹叶青都是绿茶;普洱茶是黑茶;乌龙茶则是青茶,分为四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而我们喝的主要是绿茶,红茶国外较多盛行。绿茶是不经发酵的,红茶是全发酵的,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是半发酵的。普洱茶是最贵的,慢慢泡,慢慢发酵,越泡时间长就越清香、茶色鲜亮。”

对于各种茶叶以及品种,王振雄先生如数家珍,而他却谦虚地表示:“我谈不上深研,只是自己喝,品出点味道来。所谓实践出真知,什么事情尝试多了,自己也就懂了个一二。”对于茶艺,他介绍说:“第一道工序,铁观音要泡洗,但是绿茶不用泡洗。绿茶泡三道就没味,但是铁观音可泡六七道。而且茶具更要讲究。其后,是观色闻香。要静看茶色、慢闻茶香。安溪的铁观音名气大,应该说台湾的乌龙茶就是从安溪移植去的。不过,台湾的茶,工艺精细,注重飘香,味道较淡,我自己觉得就是只有香没有味。”

拚搏立业商海精彩

王振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爱茶、懂茶、惜茶的风雅之士,有着如此茶情怀的他,人生是不是也如茶一样,有着淡淡幽香引着淡淡的味道呢?

祖籍福建泉州的王振雄先生,11岁时随父亲来香港求学。1981年,创办了显利制衣厂,主要生产内衣。事业发展后,他开始向内地投资,投资有江西大余隆兴制衣有限公司和盈昌制衣有限公司。并在东莞设有办事处。据他介绍,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到西欧国家,诸如英国、意大利等,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口碑。同时,王振雄先生还积极与国际大品牌合作,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现如今,王振雄先生所有的工厂员工约有两千余人,在管理公司和任用人才上,他有着一套自己的理念。在内地的工厂管理,王振雄先生积极搜罗人才,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统筹兼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位优秀的管理人才,确实能激活整个企业的原动力。由于受当前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工厂员工流失很大,企业生存环境困难,但是我们要适应这种经济环境,顺应国家经济改革的大潮流,循序渐进的变化发展,我相信企业一定能发展得很好。”

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王振雄先生如品茗一般,娓娓道来,“以前做儿童产业的生意会很好,利润高,但是这一两年经济形势变化了,利润降低,虽然厂家变少了,竞争却变大了,买家要求高,但是价格又被降低,利润自然也就少了。”

奉献社会如茶韵味

品茶,得神韵,经营事业,得心顺手,而奉献社会,王振雄先生同样让人称道。多年来,他一直秉持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服务理念。“任何人,应该对社会有所回馈,不求奉献很大,但求量力而为,做实实在在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在 深圳福田区的政协委员的任期上,他建言献策,积极关心着深圳诸多港口的建设发展情况。在平时的工作中,他都会留心,只要有所收获,觉察到什么情况,他都会给政府提建设性意见。

在香港,王振雄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了关怀那些肾病患者,已参加狮子会三十多年的王振雄先生和一些仁人志士一起成立了港澳狮子会肾病教育中心及研究基金。“这是一个对肾病患者进行医疗教育和救助的服务机构,不讲政治,只讲社会公益。在这个中心里,主要是老人,也有少量的青年人。我们面向香港的肾病患者,用少量的金钱就能进行肾病医疗而不用去医院,也只是象征性收取医药和机构运转的费用,要比医院便宜很多。因为我们的基金是捐赠得来的,就应该服务这些病弱群体,填补政府关怀的不足。”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促进香港观塘工业区的发展,组织参与成立香港观塘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了现在这个工商业联合会,目标一是扶持观塘,参与观塘的重建发展;二是通过这个平台,让内地的厂商来观塘发展。总的宗旨是拥护两地发展,促进与内地联合会的交流合作。”除了这些之外,他还担任香港新界总商会理事、广东省国家华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诸多社会公职,在服务社会上,一直尽心尽力。

后 记

一边热心服务社会,一边享受着品茗人生,王振雄先生自得其乐,他笑言:“我的大儿子现在已经长大,已经开始接手我的生意了。小儿子是学计算机的,书读得还算不错,我现在很放心了,可以有更多闲暇时间来品茶、服务社会,享受与子孙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我年轻的时候,性情比较急躁,很多时候急于求成;在品茶中,我逐渐养成了乐观、平和、随意的心态。”茶之于王振雄先生,既是知己,也是良师。“其实,品茶和人生一样需要慢慢感悟,才能得出其中的真谛。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样的人,心情不一样,冲出来的茶味道就迥然不同。

在二十多年的品茶生涯中,正如王振雄先生所说,茶味既有淡定,亦有浓烈,而品味过浓淡之后,才会得到真正的茶韵。而这亦如人生和事业,有高潮,亦有低谷,只有品尝个中滋味,才会得到一个真正淡定而又充盈的人生。

人物简介

品茶心得【第四篇】

文/林清玄

清朝的梁章钜非常喜欢喝茶,常和别人在一起切磋茶艺,他最喜欢到武夷山的天游观,因为观中有一位静参道士,是善品茶又好品茶的人。

梁章钜每回和道士喝茶,都会把他品茶的心得记录下来,后来收在他的著作《帝田琐记》里。

像静参道士把茶名和茶品分成四等。

茶名的四等分别是“花香、小种、名种、奇种”四等,其中以奇种的品最高,喝起来有梅花或木瓜的清香,但这种清香不是人工加制的,而是种在梅花近旁的茶树,久而久之就熏习了梅花的清香,木瓜亦然。

由于奇种茶的数量很少,每株茶树的味道不同,静参说:“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锡瓶贮之,装在各种大瓶中,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

我们可以想象那种贵客名流到寺观的情景,法师、道士郑重泡茶,茶只有一点点,先装在锡瓶,再装在大瓶,想想都要醉茶了。古人把好的茶称为“绿色黄金”,茶岂止是黄金,黄金有价,吸取天地精华的茶是无价之宝呀!

静参道士把茶的品等分为香、清、甘、活四等:

“茶品之四等,一曰香,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这段话现在看起来,仍然是品茶很好的标准,茶的最高境界是“活”,“活”这个字正好是“水在舌头上”或“舌头上有水”,是无法以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只能用舌头来悟得好茶的消息。

也可以说,好舌头比好茶更重要,好的情趣与修养是品茶不可缺少的。明朝的屠隆在《考余事》里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如果用好茶来招待不会喝茶的人,就像汲取甘泉灌溉无用的树木,罪过是很大的。有一些不识茶趣的人,一口就喝光你的好茶,根本不会分辨茶味,这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俗气的了!

“活”这个字用得真好,这也是好茶与好禅相通的地方。

唐朝有一位投子大同禅师,道风很盛,一位章和尚投在他门下修行。

有一天,章和尚做完寺里的劳动回来,投子禅师倒一杯茶给他,并说:“森罗万象皆在此。”

章和尚接过茶,即将茶水泼洒于地,反问投子禅师说:

“现在,森罗万象又在何处?”

投子禅师说:“可惜一杯好茶!”然后就缄默了。

读这个公案令人扼腕,真的是“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可惜一杯好茶被无知地泼在地上了。

禅宗祖师常告诫学人“参活句,莫参死句”,“死中得活”,“觅一条活路”,都是在说禅是活活泼泼,明明白白的,一旦成为形式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成为僵化的认知,那就变成死禅。

什么是活?只有水在舌头上,才能悟此消息。

踢毽子 永不过时的健身术

文/于 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0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