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热选【汇集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热选【汇集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一篇】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年来一直追求语文教育的完美境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以至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进而在广远的意境中想象开去,于是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下面结合教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它是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相关。而在这诸多因素中,能产生驱动、粘合作用的,便是美。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在教学中不但没有利用美,相反地却也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我也常常反思,让我感悟到,创新是人的情感与智慧交融的结晶,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美,不仅可以培养起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美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只有通过美,才有可能去熏陶、感染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
记得教《落花生》时,我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花生图。上面是青枝落叶,下面是埋在根部的落花生。加上角色扮演、表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花生埋在土里,绝不炫耀自己的那种内在的美,并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开去,让他们写出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的物体的品格。审美的愉悦,使孩子们美滋滋地想着,一个个十分兴奋,十分乐意,写出1篇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小品文,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
火花往往在于它的情感色彩,因此,师生关系的和谐正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
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爱,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我让孩子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文,在孩子们真心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关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了,他们求异的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每到此时,我常常被孩子的智慧征服,美好的情感在无意间激活了创新的动机,情感的火苗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2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现代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谈实践能力已经不是太短的时间了,但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却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有很多教师仍是用陈旧的思想和观点指导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每天都很忙,他们忙着给学生出题、印题,忙着给学生辅导知识,却很少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教研上下更大的功夫,他们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生知识,这就不符合课改的精神。
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去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树立适合创造教育的新观念,去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提倡创新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并不摒弃知识的积累,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创新学习侧重于把握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引入一定的训练机制、策略,用以提高思维的实效有其必要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没有得到发展。在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像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能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有4cm、3cm、2cm、、1cm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他们也能提出很多问题,也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测量仪器,来到操场运用学生所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测量,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记录,有的测量,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在小组讨论过后,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因为同实际联系密切,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少谈数学、说数学、用数学,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说数学、多用数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一起谈论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一次午饭时,我到餐厅去,发现学生们正在吃包子,我顺便问学生多少钱一个包子?学生回答元。当时我们的课程正讲到函数,我就问:你买包子的总价钱y与包子的个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y=,我又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大于或等于0,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异议,说应该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逐渐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挑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已任,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二篇】
时代呼唤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又是开展开展创新教育的战场,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 唤起创新意识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进行比较,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想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麻烦又不实际。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
二、尝试探索 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几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三、合理练习 发散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四、体验乐趣 学生敢于创造
苏霍木林斯曾说:“儿童学校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思维是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使学生乐创造,敢创造。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才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那么,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三篇】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晶。大学在整个社会国民教育系统中处于龙头地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担负着培养和造就与时展同步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重任,并在不断地推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以及苏步青、钱三强、卢嘉锡、周光召、朱光亚、费孝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也为竞赛题了词。“挑战杯”竞赛活动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
新西兰学生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相当优越的条件。在新西兰,无论是政府、科研机构,还是科学家,都对学生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学生需要统计数据和分析,科学家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如果实验需要较大的开支,政府就会通过相应的手段提供保障。而新西兰皇家学会作为部级的科学组织,则为青少年畅游科学的海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西兰推崇人人多技能,因此,他们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在,不少大专院校开始发展“公司计划”,该计划支持学生学习的科目一部分为商务,一部分为科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既有科技知识又有商务能力,成为多技能的人才。“公司计划”颇受学生们的青睐。
所谓理论创新,是对当代中国或世界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或者是虽然不一定关系到全局但对某个或某些局部有着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和令人信服的说明;更重要的是这种阐释和说明不是依靠引证,不是简单地重复经典作家或前人的某些言论或看法,而主要是通过对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本身的深度观察与缜密思考,发前人之所未发之感慨,说前人之所未说之话语,论前人之所未论之论题,而不是说旧话,“炒冷饭”。
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曾指出:大学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高校大量的专家、教授学术精湛、博学多才,能够为共青团工作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不断地为团学工作提供新的活力。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优势,从中吸取一些好的想法,是高校进行共青团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不断推进共青团工作的理论创新,才能永葆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才能为自身的创特色发展提供理论保障,才能在跨入新世纪、面临进入wto等新形式的历史性时刻,永葆高校共青团的青春与活力。
制度创新要在补充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首先大学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譬如,一些领域如:新闻报道、大众媒体、社会监督、学生的伤亡、体育课受伤等至今还没有一项较为完善的制度规范或法律法规出台。其次是制度不完善。现行的不少制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有些制度不完善,有漏洞,有薄弱环节,都是一时间难以避免的。因此,完善已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使之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相适应,都离不开创新。
新形势将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涌现,而解决的根本途径只有更新观念、创新理论、完善制度。以学生科研为载体,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领导,加大对学生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进一步调动青年骨干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将全面提高学生学术科研与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完善学生科研体制,包括进一步完善“带、跟、导”的学生科研保障体制和优化团学组织的科研机构,以及搭建学生科研学导制、不定期开展科研交流活动等平台,力推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展。
广大青少年要适应时代要求,发愤学习,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为21世纪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知识、思想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共青团员必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深入地研究和把握知识经济兴起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1大力营造有益于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同志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青年大学生置身其中的环境蕴含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是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做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全体大学生都要作好示范,思想敢于创新,工作追求创新。
6。2转变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既有延续文化、普及文化,又有更新发展文化的功能。在培养人方面,要求青年具备对己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把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要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青年探索未知领域;不仅要让青年接受、理解现成答案,更要鼓励青年寻找新的多种答案,让青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
6。3开展活动勇于创新
通过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的开展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兴趣。如青年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满足和强化学生创造心理的需要。又如以声、光、电化、生物、地理等为中心的科技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观察和领略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勇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创造心理,成为发明创造的外界动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培育、小探索、小学术争鸣等,每项活动都或多或少地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创造欲。久而久之,这种创造心理便会稳定下来,形成创造动力的心理定势,使得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开设学生科研入门等专题讲座,同时召集班团支书学生科研专项会议,要求以点带面、以“老”带“新”,通过有学生科研经历的“老手”对“新手”进行帮扶,加深“新手”对学生科研的认识和了解,引领全体学生勇对科技创新浪潮。
创新,已经或即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方面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必须深刻领会创新精神,落实到团学建设的全过程中,敢于迎接时代提出的挑战,敢于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四篇】
科学是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1、好奇心的保护,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路》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导线把一节电池和小电珠、开关连接起来,观察小电珠的亮度怎样?结果实验效果各不同,有的学生小电珠很亮,原来他是用了二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小电珠发光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为此锲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小电珠发光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室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更强烈。正像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2、创新情景构建,扶持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新新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得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直到十个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还没拉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有更多的人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久能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
2、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实验:拿一支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瓶里了。你还有其它的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教师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水杯,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根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试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是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浮沉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浮沉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端插入水里,一端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并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得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五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意识和观察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建构能力,具有以数学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同时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学生的许多富有创造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数学思想得以突显。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
开生活。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动手操作等或创设虚拟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设置:“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只?”学生被这个有趣问题吸引,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所以,真实具体、生动有趣、欢快的学习情境,又拉近了生活与获得知识的距离。潜移默化的提醒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鼓励自信,培养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自信的学生比自卑的学生更敢于创新,更能把握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交流,进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新课改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惟命是从,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书中所提供的三位同学画平行线的方法,结合本章所学内容和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画平行线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体验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理解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例如,利用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和性质,画交通路口示意图,检验些平行问题,绘制住房平面图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能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知识才能源远流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新的数学知识中,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结合教材的自身特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六篇】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其内涵是十分深厚和广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七篇】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重要需求。作为一个国家系统教育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理应担负起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提口号,不理解内涵;或只图形式,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或只讲热闹不讲收获。更有甚者则消极对待,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只是讲讲政策而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学生总喜欢用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意愿去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抓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造动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问、多质疑,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应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形成新思想,树立新方法、新观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教育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成才的事实证明,往往是老师或同学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学校一次鼓励性的行动,启发和造就了他们辉煌的成就。创新教育不是冰冷的智力活动,而是火热的情感能动过程。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消除代沟,消除师道尊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的种子在心坎上萌发。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应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善于捕捉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激励、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幼小心灵中创新的火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的花蕾,要在民主平等这块创新教育的土壤中不断进行“培土、浇水、施肥”,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江于1999年6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创新就是对现存的事和物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质达到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印度宰相西萨·班·达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问他要什么,他说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以为一个宰相竟只想实现如此渺小的愿望,十分生气地下令奖他。结果一计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麦子,等于全世界生产两千年麦子的总和。这下吓坏了国王。有一教师知道了,献计给国王说:“打开仓库让他一粒一粒去数取吧!”为什么?这位教师说:“取1粒麦子要1秒钟,那么宰相取齐赏给他的麦子要5800亿年。难道你5800亿年生产不了这么多麦子?他也没有这样的长寿吧!”国王听后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认为国王是个圣明君子,于是不要国王赏赐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八篇】
开拓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它能对其他素质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从社会背景来看,开拓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还是一种才识,是三者的统一。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应当重视自身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样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现在的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缺乏观察能力,二缺乏创新兴趣,三缺乏创新思维,四缺乏创新毅力。所以现在大学生要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当务之急。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同时,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要敢于问“为什么”,要敢于打破陈规,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我们大学生要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重点,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我们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大学生应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第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任何新发现都是在长期的思考论证中得以立足的,搞实验的人必须要有思考的习惯,这是研究的前提所在。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九篇】
李庆宇新钢一小。
[内容提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对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激发意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是教育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她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就小学教材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函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拘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
《月光曲》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你对这首钢琴曲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头脑中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会不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象再现。
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为此,上《为烧云》这课时,可以把电视录象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过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网络下载。
《蝙蝠和雷达》是1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了。
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你书中所学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为此,教师可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模拟试验。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的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形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老师上这课时单凭讲解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画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英《点燃儿童创新的火花》。
2、林崇德《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3、张冠文《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5。
最新高中生的创新精神【第十篇】
“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生生息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还有许多教师对能否培养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重要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创新精神是少数智力超常学生的专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发展和呈现。所以,唤醒学生创新潜能,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好基础,这正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成了一种教育学生‘没有问题’的教育,而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善,但结果仍不容乐观。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势衷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的讲解、发问,都是引导学生回答与教师备课准备好的现成答案相符――“传递式教学”。在这种“没有问题”的教育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摆脱教师的思维定势,很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没有问题”的教育,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甚至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没有问题”的传递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而达到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之目的。
任何创新都以“发问”为前提的。“发问”就是对常规的挑战,“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改变发问观,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题的主体,这是唤醒学生创新潜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发问观。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师问生答”这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上课偶尔也让学生提出问题,但他所关心的都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中下怀时,教师才大加赞赏,否则就不屑一顾。
有的教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而打乱事先安排好的教学程序,所以从不会让学生去提问题。却一直热衷于“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恰恰是抓住了芝麻而丢掉了西瓜。试想,这种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殊不知,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虽学会了一些死知识,却失去了自学能力,失去了创新能力。高分低能就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产物。与此相反,西方一些国家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学生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教育。西方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发问观,提倡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探求,知识由学生自得,规律由学生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有的教师怕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而丢面子。其实这种想法也是大可不必。因为任何人都有未曾涉及的领域,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飞技术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所涉猎的知识更加广泛。有些问题,教师解决不了,实属正常,新课改的要求就是师生互助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提问的对象,现在开始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或许会有一些顾虑,如:怕说错而受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因而不敢想、不敢说、不敢问。对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以和蔼可亲的教态面对学生,用商讨和激励式语言与学生交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提倡能把教师问住的问题才是好问题,能把教师问住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学生的不同意见存在,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之目的。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会问。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问,特别是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更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开始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难免也会提出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或浅层次的问题,对此,教师不能急于功事,也不能草草收场,要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机会,教给提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如果不这样会如何?”必要时还要设置一定的条件,以求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提出浅层次的问题向能提出深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过渡,使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师生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学观、质量观,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