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优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优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第一篇】
蒙田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蒙田,但是读过他的书后,才发现他的文字如丝丝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认真地读上几章,就能让你浮躁不安的心逐渐安静下来,一切的杂念都抛之脑后,仿佛这些文字拥有神奇的魔法。
蒙田的作品特别耐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思考文字中的哲学,且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一本书足够能读上好几周。虽然这篇随笔是在16世纪完笔,但是他的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读起来完全没有令人感到生涩、难懂,甚至有些亲切感以及认同感,让我对生活、对现实又有了跟深层次的了解。
我的记忆力并不好,常常为这点而苦恼,认为记忆差简直糟透了。正巧蒙田也是一个记忆差的人,他在书中写出了记忆差的好处——随着记忆的衰退,身上其他机能会得到加强;若得到记忆的好处,就会记住其他人的创造与意见,自己思想与判断力就会跟随别人的足迹而人云亦云,毫无活力。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记忆力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在写作中,他的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产生思想,往往无意中说出的句子里包含了自己原来不曾注意到的想法。他有什么想法随即写下来,随后整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越写越丰富、越开阔,也对自己了解越深。他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别人,又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田酷爱读书。他从书籍中随时摘录他喜欢的警句、名言,不是为了记住,他的记性不好,而是为了用到这部书里。不论在这里还是在源文本都不是蒙田自己原创的。他说:“我们不是依靠过去的也不是依靠未来的,而是依靠现在的知识才做上个有学问的人。”
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第二篇】
读了《蒙田随笔》后,心中感悟很多,细细反思,慢慢领悟,觉着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可借鉴到教育中去,在书中,蒙田充分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鲜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
蒙田以“我知道什么?”这句具有怀疑精神色彩的名言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的,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教育的价值?教育能否为人安身立命?能否关注人的内心?能否关注学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爱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句名言、“我爱知识,也爱怀疑”。
蒙田曾说,我们的心灵确在随别人的意志而行动,被迫听从别人的幻想,服从别人的权威、被迫屈从别人空洞说教的引诱,同时又不得不重弹老调,我们没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自己。他引证西塞罗的话说:“教者的权威常常阻碍着要学的人。”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权威,反对传统的偏见,倡导人运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事物,“绝不能仓促地下判断”,而要经过理解,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意义。
的确,他的态度又并非怀疑一切,在他的行文中,一再引证古代名哲的名言佳句,借以说明他所要讲的道理。他反对的是盲从而不求甚解。他说:“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蒙田曾以蜜蜂为例,蜜蜂采花酿蜜、采的是花,但后来生产了蜜,蜜是他所有的。因而就不再是百里香之类的花了。借以说明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断、理解,才能获得真知。只有理解了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说:“真理和道理是属于一切人的,它们并不专属于至今说出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也不专属于此后说出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他认为劳动、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他完美的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的获得即是要求人以理性为指引,智慧地生活着。他援引一位哲人的话说:“理解力能看清一切、听到一切,理解给一切带来益处,它安排一切,推动、统帅和管理一切。”
蒙田认为,学生的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培育幼儿犹如培植作物,生之者易,养之者难,要把他培养成熟,需要悉心的养护和辛勤的培育。学生的性情多变不定,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希望不可捉摸。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不能强制,只能引导,应该教给他们最好、最有用的东西,而不应像柏拉图那样在教育之前妄加推测与判断。要教给学生科学和真知,这些科学与真知才是非常有用的和有成效的工具。但是,能够有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不是任何人。他指出的这种困难,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说明学生的教育的内在价值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正是因为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提出学生的教育取决于导师的选择。对人的教育目的不是名利和值得炫耀的外表,而是在于修饰与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这样教师应该是一名心神镇静、有智慧、有判断力、举止文雅、谦逊,能采用新方法进行教学的人。
蒙田对学生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视。给忽视学生心灵发展的教育以警醒的作用。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的留下的不可避免的烙印。
但是在学生的教育阶段,谦虚、节俭、服从真理、热情和勇敢、培育良心和德行、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具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胜过任何简单的知识教育的。这对使学生热爱德行,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心性的培养与德行的养成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而且反而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从教育的观点看,蒙田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许多教育名家的着作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灵活地运用。
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第三篇】
1.死去的人是不需要同情的,相反应该庆幸他的离去,因为它摆脱了苦难的人生。但是,那些垂危的人是值得可怜和为他们难过的,因为他们正承受这苦难。
2.友谊如无争吵而只彬彬有礼,客客气气;友谊如惧怕冲撞而且缩手缩脚,这种友谊便不够紧密,也无法丰满。
3.丧友之痛,痛于言表;丧亲之痛,无法可表;。
4.忧伤是洪水猛兽,一旦突然降临,便能置人于死地。倘若你一生都在忧伤中度过,它便会慢慢地折磨你,是你失去斗志、失去信心;三、我们务须全力抓紧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消逝的岁月正将我们眷恋的欢乐逐一夺去。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明天你只留下余灰,化为幽灵,一切归于乌有。
6.死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不会降临,等到死神光临时,我们又不存在了,即使丧失了什么,也不算是灾祸。因此说,恐惧纯粹是盲目的一直产生的一种冲动。
7.一样,都被令人眼花缭乱。
8.在一场暴风雨中,一位古代水手对海神说:“哦,海神呐!只要你愿意,你就能让我活命;只要你愿意,你也能让我丧命;但我仍牢牢把握我的船舵!
9.引起心态失衡的罪魁祸首便是愤怒和嫉妒。消除心态失衡的办法莫过于针对心态失衡的结果及其对正常生活的破坏,做出认真的、深刻的反思和省察。最好的时机,是在心态失衡完全平息之后。有一句话说:“心态失衡就像坍塌的建筑,倒在地上把自己摔得七零八落”,《圣经》教导我们要长存忍耐,无论是谁,失却了忍耐便会引起心态失衡。
10.因为事情发生了,我们便看见了,而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看见了才发生。
11.培根说:“人根据动机来思考问题,根据学问和知识来说话或演讲,而他们的行动,则大部分是根据习惯。”蒙田同样认为,人们被习惯蚕食。因此说,既然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可以主宰人生的力量,那么人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以此来为你服务。
我写下这篇文章,也不知到如何组织语言,故而行文较乱,而语言更是平实无奇。我很欣赏那些文笔出色的人,写得出彩,动情,读起来更是韵味十足(指写景、抒情方面),不过,这种风格与我无关,写情、景毫无美感,记事又似流水账,除了是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状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理只需把理说明便可,不过仍然希望可以读起来有美感,加太多的水只会把一杯香浓的牛奶变得淡而无味,太多的修饰可能适得其反。蒙田也是如此,行文随意。不过,我也大胆地在此说一下,或许是因为翻译过来的,又或者是因为语言习惯不同,读起来很不顺畅,有时候可能很啰嗦,甚至觉得很多内容都是不必要的,这只是我个人感觉,当然,他所举的很多例子我不知道,理解起来又是增加不少难度,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实质内容的阐述。回到正题,我想不会有太多人喜欢辞藻华丽而又空无一物吧,至少我是不喜欢的。不过回想大学之前,自己,或许是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也写过很多空洞(不过我还做不到辞藻华丽)的。
作文。
吧!
蒙田在他有着“生活的哲学”之称的随笔中,讨论了很多,爱情,友情,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然而,自我意识是蒙田身上恒定不变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学说的尺度。蒙田写道:“我研究自己甚于研究其他科目,这是我的玄学,我的物理学。”,“人世不过是一所学习和研究的学校”。
蒙田说,发怒是一中丧失理智的行为,在发怒时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带着情绪去看问题,问题往往会无端放大,芝麻也能变绿豆,这跟雾里看雾是一个道理。当我们发火时,绝不能责打对方。正确的做法,便是在心头火气,心跳加速时,先把事情放放,等心平气静下来后,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冲动的时候是情绪在指挥,在说话,而不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怒,故而培根对发怒的看法是:倘若你们要发怒,千万不要因为发怒而犯罪,也不可以整天都在发火。蒙田同样认为: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机,心有怒气是有必要发泄出来的。但是有告诫发怒者在发怒时要注意发怒要有分寸,同时还要有目标,因为漫无目的发怒便会失去作用。当让适当的发怒可以,但人们绝不可以像蜂蜜,在蜇人的同时牺牲自己。我是一个脾气不是很好的人,在以往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莫名的原因而发怒,也因为这样,失去了很多朋友,如今我在一点点改变。发怒不应该伤害别人,不应该让自己遍体鳞伤。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都是慢慢的,缓缓的,悠哉悠哉地在读,它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适合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煮上一壶咖啡,晒着暖暖的阳光,然后慢慢品的一本书。孟德斯鸠在读完随笔后曾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本书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人。”而德利尔也曾说:“蒙田善于像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没错,就是这样的感受。蒙田,不像一个大师,而就像生活在我身边的一位长者,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智者在和我聊天,娓娓道来他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看法。这不是一本难读的书,它不像我对待其他大师的书一样让我望而生畏,拿着这本书,我不惧怕。平实质朴的语言,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和修饰,却道出了最真实的哲理。蒙田用平易近人的言语,给我们讲述中生活重中的大小道理,他没有用各种理论条款来强调这些如何重要,只是告诉我们事实,告诉我们人是这样的,人生是这样的,他只是为我们找出现实,为我们还原真实,让我们学会快乐的过日子。他希望“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在平安宁静中度过有生之年”,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这样。在蒙田随意的笔触间慢慢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似一杯咖啡越品越浓,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
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第四篇】
读蒙田的作品,你将会发现好像昨天才写成一样。翻开任何一页来读,我就会被他的文字捕获,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风格,心平气和地叙说心灵中稔熟的主题。
他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他声称仅有一个主题——他自己。他的全部关注只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断地思考……品偿着自己,他以自己的肉体、感情、习惯、好恶、偏见、恐惧与思想来进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顾后果地将肉体和心灵袒露出来,他以欣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错误和罪恶,他透过自己的本性来揭示人性。我会原谅他的错误,因为我也有相同的错误;我发现他的自我分析十分吸引人,因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从久远的那样一个宗教战乱的时代,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怀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我们一无所知。因为蒙田确认“所有知识是由感觉传给我们,而理性依靠感觉,但感觉会欺骗我们,因此严重限制了理性”。关键是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儿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谟、康德前无哲学家提及过。然而,蒙田的许多思想总是在古老中国文化中寻到痕迹,自忖中西文化其实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他写的很零乱,但内容却如袭上心头的灵感,观念复杂而不断改变,并随年变迁,而最后组成的图样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边赞许小加图的自杀惨烈而高尚,一边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几乎无动于衷”。必须加以分析才会发现其实蒙田是一个厌恶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话语,旁征博引构成自己的心灵和言词,看起来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尝起来却极神妙。
他将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妇之情之上,认为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希望男人30岁之前不要结婚……窄听发晕,却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
他中年后与父亲一样与胆结石病魔缠斗,因而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希望训练强健、富有活力的身体以及培养谨慎优美的性情,同时,强调每件事都要有节制,即使节制本身也不例外。深以为然!
最让我与之共鸣的是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以及他的读书生活和方式,特别是关于父爱的闸述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羡慕的是蒙田城堡和其继承的四代人奋斗而得的财产!其藏书虽只有1000本,但其激发的思想却万寿无疆。
总之,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灵敏的眼光和关于世界的渊博知识以及他的随笔,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此生不读,实乃遗憾!
蒙田随笔读后感高中蒙田随笔读后感【第五篇】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