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最新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最新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建设之路。
与法国,俄国革命一样,中国革命也爆发于独裁的,半官僚化的旧制度的崩溃,并且确立了更为集权的,大众参与的并在多个方面比革命前更加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新型政权。在中国革命中,农民不仅充当了革命的反叛的主要力量,而且成为巩固国家权力的有组织的群众基础。中国的帝制国家垮台之后,乡村,城镇的士绅依然在农村保持着固有的特权,军阀支配着各省与地区的统治权。因此中国的革命者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强大的阻力。只有在某种领导人懂的发动占大部分人口的农民成为反叛,建设以及参与的巨大动力之后,中国的革命才能得以完成。
从以农民为主的人民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这便是本书独特的分析,共产党反动广大人民,建立了大众性新政权,以最终胜利的方式夺取政权。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革命形势:
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帝国权威的面纱即被揭开,中国的国家政权力量就被分散到区域,省份以及地方层面。这种以地区为基础的军事力量的政权组织,在当时的中国及其普遍,但这种政权存在方式却极为独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作为总统,控制着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支最具强大能力的军事组织以其强大的力量统治着中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然而当袁世凯去世以后,这些原来的政治控制就落在了作用强制实力的地方军阀手中,他们一起独有的军事力量控制着地方,进行着区域性统治。宪法和议会等政治制度安排一直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实际情况是各种独立的军事集团,政治力量割据一方,相互掠夺资源。作为一种体系结构,他们只有地盘的大小,没有本质区别。这些政权是民事管理与军事争斗相结合的等级结构组织。
军阀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旧制度的发展以及帝制国家的垮台方式。在过政府的最后数十年中,全国建立了包括兵工厂在内的许多现代运输设施与工厂。这些现代设施和兵工厂能够为地方政权提供强大的杀伤行性武器和新的财政来源。清政府积极鼓励创建的地方新军,以为他们把镇压太平天国而兴起的地方武装转化为正规军队,能够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新军冰没有成功的作为国防工具,反而与士绅结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军成了清政
府自己的掘墓人。之后,当中国失去能够统一节制军事力量的人和机构时,这些军事力量变分崩离析,各自为政,成为军阀混战和割据的新工具。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兴衰:
国民党的兴起,主要源于1927年的北伐战争,依托各大城市的资源和民众支持。在相当长得一段时间里,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而几乎同时,共产党也意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1927年后也开始了逐步创建军队——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不同的是,共产党转向立足农村,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得到农村的社会,经济资源。最终的结局是共产党胜利了,成功取代国民党的统治。由此看出他们相当有能力,将自己的策略和思想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并且取代乡绅的势力。但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生存甚至得到最后的胜利,还在于国民党的依靠城市来巩固国家政权的企图的落空。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独特的中国革命形式,两股主要的政治势力,在广大的农村的共产党组织和国民党的城市统治机构,这两种力量共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正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
共产党与农民: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共产党员认识到独立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变化多端的军阀与国民党统治的中国,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仅仅依靠个别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工人罢工,来组建党组织和领导权力,是徒劳无功的。
在此之前,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试图举行了多次的夺取大城市的起义,最后都失败了,于是开始逐步探索出新兴的策略:以农村为根据地展开游击战。
难能可贵的是,共产党没有强迫农民加入他们的军事组织中,而是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按照农民的习惯行事,采取较好的地区主义,说服并使他们自愿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服务。于是农民很愿意帮住红军,为他们提供农村的资源,使他们打好游击战争。这种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农村地方的安定,而且这种战争方式也符合农民的天性,更能充分发动和吸引农民加入他们的队伍。
近代中国的政治形势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思想上的指引和经验教训,共产党的大众性政党的发展形式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在当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似乎也能发现历史的影子,认清历史的本质,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降低阻力。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第二篇】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国家的繁荣,国家地位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富裕的生活,带来社会的文明。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详细的阐述了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具体问题,精辟的总结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基本原理,更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的国家观,文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种阶级矛盾和思想的交织,产生了许多超阶级国家观的思想。超阶级国家观的出现,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处生活环境和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福利待遇希望改革的一种强烈的情愫,更表明了人们切实希望统治者带领他们走出生活困境的希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关于改革而获得新生活的理想无法得到满足,而泡沫式的国家理想模式就成了他们遥寄感情的媒介。但是,泡沫有其光彩绚丽的瞬间,也有应声而破的悲惨结局,超阶级国家的美梦同样也会破裂终结,这就要求我们要看清国家的真正起点在何方,国家到底该如何设想与建立。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并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设身处地得站在国家的大局观角度上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部矛盾全权治愈。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
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广大的人们群众才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进步同航船一般,拥有科学的国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航向上不会迷失方向;拥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可靠的水手,我们将拥有最强大的前进助力;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作为当代进步大学生,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脚踏现在的根基,展望未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担义务与责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第三篇】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第四篇】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它主要是列宁根据阅读大量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观点的书籍,整理出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渐渐融合在了一起。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列宁把帝国主义看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各个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灾难,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加重。还有就是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故意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更改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国家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他还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历史作了一般的总结,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这个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还没有提出究竟应当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在我看来,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无产阶级,每个人都渴望能生活在幸福美好和谐的社会。然而,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他们更多的想的是以武力、暴力来镇压、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是更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以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古代唐太宗就曾有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所以,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对国家的态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