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风追司马》观后感

网友发表时间 2586731

对于我,一个没有读过《史记》,更没有深入了解过司马迁的人来说,关于司马迁,只是知道教科书里对他以及他的著作——《史记》的寥寥几笔的评价与1篇《报任安书》;只是知道他那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只是知道司马迁的人格如何伟大,他的《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的意义罢了。而对其经历,其心理,所知甚少。而有幸我这学期选修了“《史记》中的风云人物与人生智慧”,有幸观看《风追司马》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太史公的人生与品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司马迁的家族有很多位为史官的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更是视太史令为祖业。并且,《史记》一书,其实司马谈,早有构想,所以《史记》更像是父子二人,跨越生死,最终著成的传世经典。有这般重视与对史书的创新性的想法,也让他非常注意对司马迁的培养,并且在死前希望司马迁能够子承父业,完成《史记》的编写。在司马迁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司马谈就把他带到茂陵驿,在那里接受,如董仲舒、孔安国等博学的大家的教诲。后面,司马迁在二十岁,便开始了他游学四方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他不但磨练了自己的身心,而且考察了诸多遗迹并搜集了许多遗闻轶事,增长了他的学识,为他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汉武帝创下空前盛世之后,变得愈加自负,转头去求长生不老之法、西域汗血宝马之稀。文武官员无人劝谏,司马迁在其史书中的记载却毫不掩饰自己对汉武帝这般行为的批评。最后,汉武帝看到司马迁如此批评自己,下旨销毁自己的本纪;却因攻打匈奴失败,不能接受失败,又不好怪罪于自己的亲信,就把责任算在被匈奴俘虏的李陵头上。满朝大臣皆是迎合,唯有司马迁相信李陵,希望汉武帝相信李陵并未投奔匈奴,而直接被汉武帝下令关进牢房;在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打探实情,但公孙敖贪生怕死,不敢深入匈奴境内,只是把道听途说的谣言传回汉武帝,最终导致李陵全家的惨案与司马迁的“灭顶之灾”。以上三个事件,司马迁的不畏皇权、敢吐真言的真性情与满朝官员的人云亦云、贪生怕死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于西汉的司马迁的独特的独立人格。

在这部纪录片中,司马迁对死刑与宫刑的选择,总是出现在开头的部分,每一遍观看都有别样的感想,都能更深地感受到司马迁当时的无助与纠结。

在死刑与宫刑的选择中,无疑,宫刑对身为清廉高尚的士大夫的司马迁来说,是比死刑更加痛苦的。但,他苦苦选择,一边是自己的尊严,一边是自己未尽的事业,是父亲的遗嘱,是将流传千古的经典。他最终选择接受了宫刑。

在这之后,关于司马迁的经历一笔带过,他受过宫刑后的态度更多地通过他和他的好友的通信中体现,更加表现出,司马迁在受过奇耻大辱之后,一心编著《史记》,不停留在过去的痛苦之中的强大人格。

综上所述,通过这门选修课与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具体背景下,在被周围世俗的人排斥的,一个更完整的司马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258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