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 >

2023黄石寨导游词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30371

【导言】此例“2023黄石寨导游词最新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石寨导游词【第一篇】

张家界黄石寨客运索道有限公司位于张家界森林公园,成立于1993年。此条索道于1997年11月投入运行。是中国第一条往复式索道。张家界黄石寨索道是往复式50人(2组3个17人座)吊厢车组式索道,长1000米,小时运量948人,速度9米/秒 ,6个吊厢,每个吊厢可容纳乘客17人。张家界黄石寨运索道有限公司建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索道架设在白沙井与黄石寨之间。主要设备的技术从法国POMA公司引进,为新型的双线往复吊厢组式索道,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全方位的安全保护系统,受到国家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的高度赞扬和肯定。索道全长990米,运行速度可达9米/秒,单向运量948人/小时。索道营运所在的黄石寨风景旅游线是张家界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也是张家界市旅游局推介的黄金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素有“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之誉。黄石寨海拔1200多米,怪石擎天,奇峰林立,古柏参天,云雾缭绕,是景区内最大的凌空观景台。步行上黄石寨山顶的台阶有3878个,来回行程16华里,步行时间约4个小时。而乘坐索道既节省体力和时间,又可沿线欣赏到走路无法看到的万千奇峰,为您赢得更多的时间轻松舒适环寨游览黄石寨,其环寨之风景更是人间仙境,缩小的盆景、千峰竞秀,万木葱茏,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该客运索道于一九九七年投入营运,并在短时间收回投资成本,现在已成为每年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也是投资张家界最大的台资企业之一。张家界黄石寨客运索道有限公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证索道的良性运营,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二○○五年三月在中国索道协会“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打造中国索道知名品牌”的全国十佳索道评选活动中,经评选委员会和索道专家组评定,黄石寨索道综合得分列十佳之首。黄石寨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部,是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寨顶面积十六点五公顷,环寨游全长三公里,沿途有六奇阁、三足九鼎、摘星台、天桥遗墩、前花园、天然壁画、雾海金龟等著名景点,深受中外游客喜爱,历来为张家界景区首选精品景点。 “张家界顶有神仙”是前总理朱镕基游览黄石寨后赞誉的诗句。黄石寨客运索道有限公司的成功,主要是占得先机,把投资与发展当地主要产业相结合。与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透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当地公司真诚合作,全心全意投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去,在推动当地产业升级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的机会,共创双赢。

黄石寨风景区游览导游词【第二篇】

黄山方圆1200平方公里,从南到北四十公里长,从东到西三十公里宽,面积虽然很大,但开发出来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有154个平方公里。这154个平方公里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黄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在1985年就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1990年又被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虽然有三十处世界遗产,但是双遗产的只有四处,20xx年二月又成为世界地质公圆,黄山是我国唯一一处头顶三顶桂冠的风景区。

黄山在秦朝以前叫三天子都,由于他的三大主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当时的居民都认为这座山只有神仙才能上的去,平民百姓是上不去的,所以叫三天子都。到秦以后改称黟山,“黟”是左边一个黑,右边一个多,读音和一二三四的“一”是一样的,因为黄山的山体大多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的表面都有一层苔藓,这苔藓经过日晒雨淋之后远远望去是黑乎乎的一片,所以叫黑多山。黄山这个名字是到唐朝以后才改的,是不是到唐朝以后就由黑变黄了呢,那倒不是。而是在唐朝时这里广泛流传了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说的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在统一中原以后感觉自己是大业以成,所以就想寻求一种长生不老之药,使自己能得道成仙,就带领他的两位臣子,一个容成子,一个浮丘公,他们三个遍访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选中了黄山,在这里采药炼丹,最后服下仙丹乘龙升天了。由于唐明皇比较相信道教,也就非常崇信这样一个传说,于是在公元747年,也就是唐天宝六年,亲自下旨将黟山改为黄山。山名就由此而来,并不是黄颜色的山。

那到黄山来看什么呢,说起来很简单,就八个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黄山的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其中黄山松位列黄山四绝之首,也是我们安徽省的省树。它属于高山树种,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也曾经叫中国台湾松,由油松转化而来。和马尾松相比有着一些明显的特征,它的树冠大多呈扁平状,而且层次分明,松针较短,也比较粗,颜色呈墨绿色。它的这些特征是和它的生长环境有关系的,一般高山上常年的风力都比较大,象我们黄山年平均风力为6-7级,如果它山下的马尾松那样长的高高大大,密不透风,大风刮过来的时候形成的阻力也就非常大,很容易将树头吹断,所以它的树冠为扁平状且层次分明就是便于滤风而保护树冠的。松针的颜色较深也是适应环境的,我们都知道海拔每上升100米,大气压强要下降,气温也要下降。

大气压强越低也就意味着空气越稀薄,而大气层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能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那空气越稀薄紫外线也就越强,而紫外线对生物的细胞有着很强的杀伤力,这个我想大家都曾感受过,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会有什么结果?一般会火辣辣的疼,严重的会脱皮,这就是紫外线对我们人体细胞的杀伤。那松树也是一样的,为了抵抗紫外线的入侵,所以颜色长的较深,同时也起到增加热能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接收热能的能力要强的多,所以它又有防寒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黄山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8摄氏度,在这种低温下能正常生长就在于它的松针能够吸收大量的热能。这是我们很容易就能发觉的特征,黄山松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不过需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它的根系非常庞大,一般比主干长15倍到20倍左右。为什么有这样庞大的根系呢?这也是和它的生长环境分不开的,我们黄山有这样一句俗语:黄山是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这些松树不是生长在土壤里,而是长在花岗岩上。那我们都知道花岗岩上养料很少,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根系去到处收罗养料。其实这庞大的根系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植物的跟在作呼吸作用的时候会呼出二氧化碳,那根系越庞大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而花岗岩的主要成分除了硅酸盐之外大多是碳酸盐,这些不可溶性的碳酸盐遇到二氧化碳和水之后就形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盐,所以根系越发达溶解花岗岩的能力就越强,从而使它的根能深深的扎入岩石里头,我们所以才能在电视风光片里看到黄山的这些松树在悬崖绝壁之上顶风傲雪,大风刮不倒,大雪也压不垮。如果这些根仅仅生长在岩石表面,那大风一吹就倒了,大雪一压也就垮了。虽然黄山松有这样庞大的根系去到处收罗养料,但是它的养料来源还是远远不足,我们都知道,花岗岩中虽然有着丰富的矿物质,但是缺少一种元素,那就是氮元素,而氮元素是生命构成的基本元素,没有氮,氨基酸合成不了,生命也形成不了。

那它的氮元素从哪里来呢?主要来自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每当打雷下雨的时候,都会产生强电流和高电压,这时候电流可达到几千万安培,电压也可以达到几亿伏,在这种强电流和高电压的作用下,空气中游离的氧和氮就形成了氮化物——亚硝基,松树通过它的表皮吸收亚硝基来补充氮元素的不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的出来,黄山松的养料来源非常少,所以它长得也非常慢,但我们千万别小瞧这些小松树,虽然它很小,但它的年纪却很老。有一部电影年纪稍微大一点都看过,刘晓庆和陈冲主演的《小花》,其中有一段刘晓庆跪在台阶上抬担架的戏就在我们黄山的百步云梯上拍的,我们今天就要走过那段台阶,看过这部电影的应该还有印象,在台阶的旁边有一片小树林,这部电影是拍于1979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如果在山下这片小树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了,可是我们今天过去看看,它们依然还那么高,这就是它们生长环境非常恶劣所造成的结果。

第二绝就是怪石,黄山是奇峰林立,怪石成群,但有名称的并不多,大约一百八十处左右。这些名称都是以前的游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取了一些好听的名字,比如什么仙女绣花,武松打虎之类的,但这些只能说三分形象,七分靠大家想象,因为它们毕竟是大自然风化所形成,并非人工刻意去雕刻的。所以我们上去以后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必非得局限于前人的眼光,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审美观是不同的,看待同一事物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比方象西安来客人可以把某些石头看成兵马俑,象我们这些非西安的人会往兵马俑去想吗,可能性不大。再加上这几年黄山新的道路不断开通,景区不断扩大,前人不能到达的地方我们现在可以到了,前人不能欣赏的角度我们现在可以欣赏了,比如我们在去迎客松之前就有一块石头,形状就很象现在的通讯工具—手机,所以我们都叫它手机石,在没有手机之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的,对不对。

黄山的第三绝是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所以又有黄海之称。在黄山观云海的最佳季节是在冬季,一般在十一月份以后到第二年的五月初之前。为什么在这段时间呢?因为到十一月份以后黄山开始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随着气温的降低空气的体积逐渐缩小,高空的云层也开始往下落,而且气温降低后空气的对流速度也逐渐减慢,云层相对来说也比较薄,一般稳定在海拔1200—1600米之间,当我们登上海拔高于1600米以上的山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自己脚下是茫茫一片的白云,而且每当风起的时候云层会象大海一样波涛汹涌,看起来十分的壮观,所以称作黄山的第三绝。但到五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云层也开始升高,随着空气对流速度的加快云层也开始逐渐增厚,一般从海拔800米到两三千米都是云,这时我们就不要奢望能看到云海了,这时不但云海看不见,就连奇松和怪石也看不见了,因为这时整个黄山都被云层所笼罩,就不是云而是雾了,能见度好的时候大约能看到百米开外,差的时候只有三到五米,那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只有头顶的茫茫大雾,脚下的台阶路以及身边的几棵小树,我们导游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抬头看雾,低头看路,左右看树,不如回家睡床铺。

在黄山累了一两天,回去别人问你黄山怎么样,不知道,还不如在家睡在床上舒服。而且我们黄山这样的天气还挺多,大约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二,一年大约有两百八十天左右是雨雾天气。而这恶劣的天气却给黄山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很多人是来了一次来两次,来了两次来三次的,运气不好的来四五都没看见也可能。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来黄山碰到大雾是运气不好,其实这是黄山的正常天气,晴空万里才是不正常的天气呢。而且有时候往往是最恶劣的天气才伴有最美的景,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只有有山有云的时候才有那种意境,才有仙山的感觉。晴空万里仅仅是把黄山一览无余,没有太多的回味,也缺乏韵味。对我来说偏爱黄山的冬景,那茫茫的云海,皑皑的白雪,苍翠的松树,俨然国画中的仙境,黄山四季皆胜景,唯有腊冬景更佳。

那黄山的第四绝就是温泉了,我们黄山的温泉是名副其实的温泉,在出水口的温度为42度,这种温度洗浴既不会凉,也不会烫,因为我们人发烧最高也就这温度。而且是含重碳酸盐不含硫元素的矿泉,不仅可以洗浴还可以直接拿来饮用的。传说当年轩辕黄帝在服下仙丹后即将乘龙升天,但对着镜子一看,发现自己已是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这副容颜即使做了神仙也不好看,于是就跳进温泉,沐浴汤泉是三天三夜,最后须发尽黑,颜面如孩童,乘龙升天了。当然能把白头发泡黑,这功效是肯定没有的,除非您和轩辕黄帝一样吃了仙丹差不多。但要把皱纹泡没了还是可以的,不要说三天三夜了,估计一天一夜就差不多了,不相信的可以试试看。不过黄山要看的主要还是松、石、云,温泉只是走累了泡一泡用来消除疲劳的。好了黄山的简单情况就说这么多,具体景点我们到了山上再一一欣赏。

湖南黄石寨的导游词范文【第三篇】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张家界,非常高兴能同大家一起游览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黄石寨。人们常说“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可见黄石寨是整个张家界风景的精华。关于黄石寨的名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汊留侯张良曾在此山居住,为纪念师傅黄石公,修庙祭祀,取名黄石寨;另一种说法是从远处眺望,此山像一头威猛的雄狮,所以又称黄狮寨”。

黄石寨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中部,海拔约1200米,寨顶面积达200多亩,是由无数悬崖峭壁共同托起的一块雄伟、奇特而又美丽的台地。从寨顶眺望四周,只见云漫万壑,千峰攒聚,绿树凌空,薄雾飘舞。黄石寨是张家界风景的精华,一位著名诗人这样评价黄石寨:“五步称奇,七步叫绝,十步之外,目瞪曰呆。”

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陡峭而又曲折的石级,隐隐约约躺在茂密宁静的杉林里,那就是“杉林幽径”。自古登黄石寨只有后山一条路,今天走的这条路,是十多年前人工开凿的。从杉林幽径上山,两边景点竞相耸立,让人目不暇接。

前面这个景点称做“罗汉迎宾”。请大家注意左上侧的石壁上,一个大肚罗汊正靠近一棵松树盘腿而坐,他头戴僧帽,歪嘴斜眼,满脸堆笑地凝望着山下。大家若仔细看就会发现他特别像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

离开“罗汉迎宾”,请继续往上走。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岩罩,它高约3米,长约20米,上面有一个2米多宽的岩石悬罩,它叫做“大岩屋”。这里既是游客们小憩的好地方,也是一处绝妙的观景台,往东可以看到花溪峪、种子园与锣鼓塔一大片风光,其间重峦叠嶂,万峰耸立,云雾缭绕,恍如仙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岩屋旁边的岩石“铁墩台”。它上大下小,四四方方,传说这是八洞神仙路过时从伞把上扔下的一块铅石,专供烧炭翁与老铁匠砍柴、打铁维持生计用的。

在大岩屋的上面,有一座突兀在山腰上的山峰,颜色金黄,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人们称它为“半壁江山”。从下面看,它犹如一扇巨大的手掌,五指伸开,而且手掌略收。它耸立在那里,正如同大斧劈开的半边山一样,真是鬼斧神工!难怪诗人都赞道:

“正看咸壁侧成掌,点化全在花和尚,借茱开山斧一把,霹雳一声戍四方。”

大家请注意听,前面传来了阵阵歌声。这是悦耳动听的土家山歌,前面便是土家姑娘的点歌台。看,一个个衣着秀丽的土家姑娘正在载歌载舞地欢迎着各位来宾,她们优美的歌声是否会唤起您对土家民风的无限向往呢?她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是否带给您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此时此刻,您是否感悟到张家界“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真谛呢?

大家现在已经到半山腰了,离“会当凌绝顶”的寨顶只差一半的路程了。大家请看,前面有一块巨石凌空突出,崖下一片杉林连绵起伏,绿涛汹涌,这个景点就是“点将台”。相传汉留侯张良当年为了寻找师傅的踪迹,来到此地隐居,却遭到大权在握、专横一世的吕后的猜忌。为了对付吕后的大军围攻,张良在此日夜操练人马,以防不测。据说,这里就是张良当年登台“点将”的地方。

过了“点将台”,大家往右边沿台阶向上走,上面是一处天然石壁拱成的凹型崖壁观景台,这便是“娱乐台”。这里可以近看“天书宝匣”,远观花溪峪,上眺千峰错列,下瞰林木苍翠。大家请看右边对面的山上,有一个约20米高的圆形石柱,兀自独立,顶端为一平台,上面有一块长约3米、宽1 ̄5米的石匣,匣上有一个石盖,一半凌空,一半盖于匣上,周围环绕着五棵翠绿的松桕。传说张良曾将黄石公的三卷天书藏于匣内,后因战事平息,张良又取出天书放置在其他地方,但他却忘记合上抽盖,至今留下一只半掩半开的石匣。由于石匣内曾藏过天书,因而被人誉称为“天书宝匣”。

张良取出的天书后来放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回首眺望对面的山峰,峰顶平整的岩壁上,有自上而下均匀整齐的线条,上面还有许多笔画依稀、似是而非的斑斑点点,让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相传这就是被张良重新放起来的“天书”,这个景'点叫做“天书高挂”。据说,天下太平之后,张良就把天书高挂在这里,让天下所有能够看懂它的人来读它,您看懂了多少呢?如果仔细看,在“天书”的下面还有两只探头探脑的乌龟,似乎正驮着“天书”在艰难地攀登,好像不达天界誓不罢休,大家都叫它“双龟登天”或“金龟驮天书”。

看过天书之后,继续攀登。大家请看前方,两山相挤,中间仅有一通道,其形如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里就是“南天门”。大家请注意旁边的两座山峰9排列整齐,威武雄壮,酷似古代的武士,一左一右,长年守候在南天门旁边,人们称他们为“把门将军”。他们身穿铠甲9腰悬宝刀,背插羽箭,身材伟岸,形态逼真。据说这是把守黄石寨的山神。

不知大家注意到身边这一棵参天古木没有,其树龄在百岁以上,叫“青钱柳”,又叫“摇钱树”。它结籽成串,形状如钱,成熟时色呈金黄,中间有仁,周围还有花纹,同古代的铜钱一模一样。它的树根从底部分成大丫,春夏季节,树冠就像是一把撑开的巨伞,枝繁叶茂,给我们一片清凉;秋冬时分,树叶泛黄,果实成熟,风一吹动,串串果实洒落在地上,就像是一串串金黄的铜钱,由此得名“摇钱树”。

大家请看这边,过了“摇钱树”不远,前面便是“定海神针”。它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似乎在用强硬的身躯支撑着整座大山。 “定海神针”与“金鞭岩”遥遥相对,形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天然壮景”。习阝前面这座孤立的柱峰又是什么景点呢?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达300余米,根部稳扎大地,真像一根擎天石柱!这就是张家界有名的“南天一柱”了,因为立在南天门下面而得名。它与“西天一柱”遥相呼应,传说二者是两只独脚猕猴所变,当年它们为救孙悟空,被二郎神'点化,只得永远立在这里了。

“南天一柱”是整个“武陵源”风景的特写,它拔地而起,上大下小。在它身上有一种历经万年沧桑却仍然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整个“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缩影,也是“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的节徽和标志。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景点是“王光美诗刻”。1983年11月30日,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在溯南省人大副主任罗秋月等人陪同下,登上了张家界。想当年,这里还是一条人工刚刚挖出来的小毛石路,王光美被沿途风光所震撼,也不免勾起了许多往事。她先后涛览了四处景点,吟出一首四言诗来: “奇峰异石,冠绝天下。苍松青杉,美不胜收。”有人说这是一首双关诗。一个“奇”字是对刘少奇同志的全部评价;一个“美”宇,则暗示了她自己深隐在心底的不宜直言的另一层意思。 |

大家现在已顺利登上黄石寨了。前面这座上平下悬的圆形石峰就是“摘星台”。站在台上,使人油然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这里可眺望“双门迎宾”、“天然壁画”、“玉瓶峰”∫兔儿望月”等主要景点。特别是到了晚上,有一种与星星近在咫尺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能将天上的星星“摘下来”。说起摘星台,还是在建园初期,1983年11月8日清晨,天边上还残留着几颗星星,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的张劲夫同志便迫不及待爬上这座石台,面对足下千百座石峰,随口吟诗道:“千峰竞秀,万木葱茏,琳琅满目,美不胜数。虽非天上,不似人间。借以喻此,不为过也。”这摘星台也就是他命名的。

前面这个人工景点就是“六奇阁”。 “六奇”准确地说是指山奇、水奇、云奇、石奇、动物奇、植物奇。这是公园内惟一的入造景观,它采用大理石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高四层,攒尖飞顶,重檐突出,是一座集民俗、书法、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特殊楼阁。站在三楼,可以尽情饱览张家界的壮丽风光。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阁顶,可以看到衰家界、杨家界、天子山、朝天观、三姊妹峰……

接下来沿着长2200米的山顶环绕线游览五指峰、前花园、天桥遗墩等景点。这里的每一座岩峰都是一件古老的艺术品,每一座岩峰都隐藏着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几年前,—位来自东北的女作家,就站在五指峰观景台感叹道: “看了张家界的风光,觉得真可以死了厂接下来她又说: “看了张家界的风光,觉得更有理由好好活了!”两句话看起来前后矛盾,其实不然:前一句是说能见到像张家界这样奇美的风光,此生足矣;后一句是说人生是如此美好,理应更加珍爱生命。面对鬼斧神工的前花园,诗人丁芒也发出了“人生不到张家界,百岁何能叫老翁”的感叹!

在大蒙的前方有一排六座高达200余米的山峰,就像桥塌后留下的桥墩,所以叫做“天桥遗墩”。再往左前方看,山峰下有个狭长形的石洞,叫飞云洞。1984年9月7日上午8点半,就在眼前这一片被石峰围出的空间,出现一个直径约200米的彩色光环,当时五位目击者狂呼雀跃的身影清晰地倒映在光环中心,连四周奇峰怪石也在光环中时隐时现。20多分钟后,光环渐渐消逝。这种气象奇观俗名叫“佛光”,1996年5月15日,天子山神堂湾也出现过佛光奇观。

现在来到后山门,它犹如一道石门,中间陡峭,两边狭窄,地势十分险要。过去这里是登黄石寨的惟一通道。1995年3月,江泽民同志就是从这里上下黄石寨的‘上山途中,江泽民在休息时,兴致勃勃地拉起二胡,为当地的土家族女歌手伴奏;登上寨顶后,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唱段,与游客们同乐。

黄石寨导游词【第四篇】

黄石寨,要讲黄石寨名称的来由,还得从汉留侯张良说起。张良隐居张家界青岩山后,专心炼丹修仙。忽一日,坡脚山民禀报:武陵郡太守接吕后密诏,要捉拿他。张良听罢,气极了,丢了丹葫芦,率领徒弟、山民,挑运粮草,赶着猪羊耕牛,直奔青岩山最高最大的山头,安营扎寨,设关堵卡,造刀造箭,誓与武陵郡太守血战到底。 没几日,果然武陵郡太守领兵三干围打山寨。张良据险迎战。严密把守关卡,滚岩飞箭,打得太守兵将不敢拢边,围攻了七七四十九天,仍打不开卡,捉不到张良。太守急了,砍倒树木,铺放干草,采用火攻。哪知绝壁太高,火馅窜不上去,火攻失败。太守领赏心切,不甘撤兵,眼睛几眨,又下令包山围困,整整围困三个月,想把张良的人马饿死在山上。

这一招,果真厉害,运上山的粮食吃光了,猪羊杀完了,最后不得不杀耕牛充饥。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张良只好叫大伙搜来猪牛羊的骨头,放在火中烧过,碾成骨粉冲水吃。最后,骨头也吃光了。再也没有东西可吃了,有的饿倒地下爬不起来了。 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张良想起给他赠送兵书的黄石公公,只有请师解围。于是,他点燃香烛钱纸,双膝跪地,面对苍天作揖求师。说也奇怪,他拜罢三拜,地下突然冒出一股白烟,烟中腾起一个白胡子老人,只见他手拿拂尘。在空中挥拂几下,又从白烟中慢慢缩下去。白烟散尽,老人也不见了。 跪在地下的张良,正痴痴不解其意。突然有人欢喜若狂地跑来报告:山上的三口小池里跳出三条鲤鱼。每条有八十多斤重。张良好生奇怪,比牛卧澡的水凼大不了多少的池塘。怎么会跳出八十多斤重的鲤鱼呢7他急忙跑去一看。果见三条大鳃鱼被大伙抬到岸上。眼睛饿得发花的徒弟,喜之不尽地说:”师傅,弟兄们都饿倒了,把三条鲤鱼煮熟吃了吧!” 张良沉思片刻,摇头摆手说:“不可!”弟兄们惊诧得睁圆双眼问:“怎么,这鱼不能吃?”

张良没作任何说明,命令似地抬手一指说:“把三条鱼甩到崖下去!” 饿得奄奄一息的弟兄们,恨不得咬几口生鱼吃,张良甩下崖,谁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干。可不敢违抗,抬起活鲜鲜三条鲤鱼,偏偏倒倒朝悬崖走去,一条接一条地甩下去了。 鲜鱼落在崖下,惊得围守的兵丁飞报太守。太守赶来一看。就象吹鼓的猪尿泡挨了一锥嗤地泄了气。他脸色煞白,浑身瘫软,散神落魄地挥挥手说:“别围了,撤……” 兵丁们惊疑地说:“怎么不围了?” 太守失望地说:“寨上还有七八十斤重的话鲤鱼,能围困死人家吗?”。 崖上防卫的人见太守的兵马撤了,又惊又喜地禀报张良。张良高兴地说:“你们不知道,是我的师傅黄石公公,赐给天鱼。救助于我!” 这时,弟兄们才恍然大悟,深深佩服张良的大智大谋。 雨过天睛。青岩山人又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张良为纪念他的师博黄石公公,便把无名的山寨取名黄石寨。

2023黄石寨导游词【第五篇】

黄石寨是张家界之旅的第一站。

有道是:“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一入景区,就感受了它的气度不凡:山势峻峭,石壁千丈,到处都是悬崖峭壁。举目眺望,群山叠翠,林涛猎猎。

爬上黄石寨山顶,要走有四千多级台阶,这里亿万年前曾是大海,脚下的石材里就嵌着不少海螺的化石,行走其间,沧海桑田之感油然而生。缓缓上行,几步一息,山路两旁绿树掩映,远处是幽壑峡谷,云雾缭绕,正像是古诗里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山路上不时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土家少女走过,纤纤细步,裙裾飘舞,银饰叮当。

前面还是数不尽的石阶,脚步渐渐沉重,但有这样的风景在眼旁环绕,只是觉得畅快淋漓。山登绝顶,眼界豁然开朗。远峰连绵,铜墙铁壁一般,近处则是万丈深渊。山腰谷底的云雾,变幻莫测,时而涌若滚滚波涛,时而飘若缕缕游丝;近处孤峰独峙,或有序的排列,或前呼后拥,傲然地、冷峻地、不屈地,像在与时空对话,又像在向我们诉说亿万年的变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4 73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