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导游词精彩8篇
【导言】此例“西安的导游词精彩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安导游词【第一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够叫我李导,很荣幸当你们的导游。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纹样亦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
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军队占驻。小雁塔还曾成为军事指挥部。到国民军队撤离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西安导游词【第二篇】
大家好!我姓苏,可以叫我“小苏苏”。
欢迎大家来到西安,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古代有周、秦、隋、唐等十几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它的兴盛距今已有1100多年,可以说西安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在西安的周边有古代皇帝的陵墓有72座,大小古代建筑一共有700多处(大雁塔、小雁塔、秦始皇兵马俑、钟楼、古城墙等)还有宝鸡法门寺、西岳华山、华清池……。同时也是很多大型电视、电影拍摄地,如:前端正在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
西安的美景不光只有这些,希望你去亲自体验。
说起西安美食简直让人垂涎欲滴。我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和一名负责的导游来给你介绍一下陕西西安的特色美食。一、羊肉泡馍,只见一碗浓浓又正宗的羊肉汤端出来,上了飘着一层透明的羊油。一筐烧饼和几颗糖蒜便成了正宗陕西味。二、肉夹馍,在西安几乎每样主食都是用小麦粉做的,肉夹馍,一个厚厚的烧饼切成均匀的两半,夹上卤猪肉是最朴素的又好吃的美食。油泼面,刺茎面、空心挂面、岐山哨子面、小米粥……五花八门。陕西人就是在简单中寻找真味。
哦,到大雁搭了,都下车吧,请一个个有顺序的下车,不要拥挤,下了车都带好垃圾袋,不要乱扔垃圾,注意保护环境,做一个有公德素质的文明外地人。谢谢大家!
西安的美景说也说不完,希望你去细细游赏!
西安导游词【第三篇】
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存,历经八年扩建而成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建筑型制宏伟,功能设计周密,矩形城池,墙体全长公里,南、北垣稍长于东、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称“敌台”,全城共98座敌台;每座敌台上建有屯兵敌楼1座。城四隅各建角楼1座。东、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门1座,各门外均建有护门瓮城,瓮城上建有城楼、箭楼各1座。瓮城外临内侧护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亦称谯楼)1座。孔庙(即“碑林”)旁侧城顶建有魁星楼1座。
城墙顶面以三层大砖墁砌,称“海墁”。海墁外沿建垛墙,全城共有垛口5984个,内沿建“女儿墙”。城垣内面建有登城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西安明城墙历经六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损坏严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开始对西安城墙及护城河、环城林进行全面整修。按照规划,将逐步恢复这一古城墙的旧有风貌。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城门名称由来: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西安导游词【第四篇】
中国明西安府城墙。在陕西省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 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原为夯土城墙,明隆庆年间(1567 ~1572) 巡抚张祉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砖。清乾隆年间 (1736 ~1795) 陕西巡抚毕沅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 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墙垛口等。城 墙周长 公里,为中国现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 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的,东墙和北墙是扩 大新建的。西墙和南墙内均发现有唐代城墙和城门的遗 迹。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明代修建的城墙用黄土加石 灰、细沙并掺麦秸、草渣混合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10 ~12厘米。城墙高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 墙顶均以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处,有一砖砌 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内除四门左侧各有登城马道外,另有6处马道。城墙内沿墙四周筑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984 个。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座。马面伸出墙面11米,宽 20米,各马面之间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 之内。
城的四角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楼),除西 南城角台为圆形外,其他 3个为方形。据发掘得知,这 种圆形角台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扩建西安城时,因西南 角未动而保留下来。城墙每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西 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远。门外筑瓮城,门上建楼, 门楼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闸楼及周围城墙已在民 国初年拆除,现存正楼、箭楼 6座。除南面箭楼下无门 洞外 (门洞分从瓮城左右开),其他3门箭楼下各穿门洞。 门洞高宽 6米,深米。正楼为重楼,面宽七间,进 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有回廊,楼下及平 座均施斗□,箭楼以青砖为主结构,面宽十一间,进深 两间,高米,单檐歇山顶,正面分设四层箭窗,各 12孔,总共48孔,左右各3层,总共9孔。楼的背面有两 层房檐,均施斗□,下有檐廊。城外护城河宽20米,深 10米。1983年开始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
西安导游词【第五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西安城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的西安城墙,它是世世代代陕西人的骄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