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文档 > 职业规划 >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6909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14-0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化,社会用工素质模型与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之间的分歧呈扩大化趋势,一方面是社会用工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激发、调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2008下发了《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陆续在各个高校开始开设。但是,由于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研究不多。虽然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也出版了一些标准化的教材,但教学理论、课程设计、素质模型都照搬于美国,时至今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尚未进入成熟阶段。本课题组成员试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在传统的认识教育中增加实践项目,以课程临时性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来完成一个或几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任务。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更能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达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觉醒,理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合理规划好大学四年的时光,提升综合就业力,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1]。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报告、讲座式等认识性教学方法,很能支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和目标达成,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带有实践性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四大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就业指导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意识、态度、观念的形成与转变,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切地说是更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突出在以实践促感悟、以实践促转型、以实践促成长。而我们一般的教学模式基本呈现两个特点。

1.教师以讲理论为主

现在各高校主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基本上都是辅导员出身,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学习背景,因此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或讲座,主要讲授或照本宣科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相关信息,学生只是学到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不了自觉的生涯规划意识,即使有一些活动体验内容,也因老师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能力,而流于活动本身。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

2.学生以倾听为主

多数学生习惯于在大学课堂只听不说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听,即使有一些互动,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和积极行动,没有对自己与职业现状的深刻体验与反思的主观意识,只追求课程的考试结果。这导致他们习惯于关注可记可背的知识和信息,不关注能力的培养,学习实效不强。生涯规划是个体了解自我、认识职业、学会正确生涯决策的过程,是个体“内在我”的自省过程,生涯规划教学应以满足学生生涯发展需要为起点,以启发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培养发展学生自主生涯规划能力为宗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与职业,探索自己的生涯兴趣,确立职业生涯发展定向,制定具体的生涯规划和准备。以单项的生涯规划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唤起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更不能让大学生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二、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相关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项目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教师确定的各个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任务为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行动者,通过课程小组相互讨论、制定计划、协作实施,控制完成。最终以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完成项目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整合了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特点,项目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育人宗旨更倾向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更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3]。

三、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特点

项目管理教学方式与认知性教学方式在学习单元、学习重点、学习本质、师生角色扮演等方面有较大区别。

项目管理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融入。二是寓教于行动。将学习变成项目完成或活动体验,而不是压力,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主动体验、主动学习的目的。三是学用一致。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锻炼能力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知识的重要指导作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的主动性和技巧性。四是创造相互理解支持的环境。项目计划制定、实施、控制的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真实参与、真情互动,忠实于实际情况。因此不但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己,也可借此与其他人建立更具有意义、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互动关系。五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体现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学习,并将之内化为一种思维与行为习惯,进而用于生涯规划和今后实际工作中。

四、项目设计与实践

1.项目的设计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四个模块的内容分成:职业环境探索、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履职新人的一天工作跟踪、大学新生我想对你说、专业能力模型、通用能力模型、自我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礼仪、身边的榜样访谈、面试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赛书、我的团队建设等十余个项目任务,同时制定了每个项目成果的评估方案和计分办法,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以计划书竞标的方式来选择三个去完成,项目成果的综合评分占小组课程成绩的60%。

2.随机分组

将课程班级按随机方式进行分组,每组6~8人,小组在成立之初,组内成员要进行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特长,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便于今后的相互学习、沟通和项目分工,每个小组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一名组长,负责带领组织成员制定组织约定,完成个人对组织的承诺,为有效完成项目,组长有组织、沟通、协调、控制、评价的权力。

3.项目实施

在课程开始部分,老师给出具体项目任务,并明确项目成果占个人课程成绩的60%,这样能提起学生对项目实施的重视程度。每个小组可根据本组成员能力资源情况选择本组的项目任务,一般要求1+1+1模式,即职业环境探索、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履职新人的一天工作跟踪四个项目属于职业探索模块可任选一项,大学新生我想对你说、专业能力模型、通用能力模型、自我管理能力模型、大学生礼仪、身边的榜样访谈、面试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赛书属于能力素质探索模块任选一项,我的小组属于团队建设模块是必选项目。选定任务后每个小组要确定任务书,明确任务目标,全程记录小组成员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表现,这是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老师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解读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尽快进入项目情境,帮助他们学会有效挖掘和整合资源条件,以团队自身的力量来完成项目的实施、协调和控制。

4.项目成果评价

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要提交成果报告,在课堂进行汇报,项目报告集中体现计划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小组成员的贡献评估(成员互评)、项目成果的讨论与分享、小组成员对组织贡献的自我评价等五个部分。各组组长组成评议小组,对每个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界定小组成果调研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评议合格,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以调研报告中的评估成绩为确认依据,若评议不合格或有失公允,则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以调研报告中的评估成绩为确认依据,而组长成绩为不合格,老师要根据实际了解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五、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启示

项目制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校办学层次、学生所学专业而有针对性的设置,这样体现出的实践意义更强。项目实施过程,老师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要求老师要保持更强的关注度,指导、督促小组完成计划的落实,同时协助组长完成对小组和整个过程的控制。项目过程中的讨论与成果分享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及项目管理的关键,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学会讨论、思考,促使学生在分享中完成态度、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姚远,薛文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2

[关键词]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40-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国家法规、政策的规范下,在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理论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实施、修正、完善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与人才供给数量和结构间的不适应,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加突出。有专家认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目,主要原因是缺乏规范的职业素质和系统的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限于理论,缺乏实战性。加之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被动应付,从而导致职业定位不清,学习针对性不强,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因此,针对现阶段形势,如何强化各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就成为重中之重,而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和实施,并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热潮。总体来看,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发展慢,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基本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方法与自找探索起步阶段,发展情况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片面化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不足,投入乏力,力量薄弱,甚至根本没有,起步。部分学校、教师、学生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有一定的认识误区。部分高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人的事,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只负责就业指导与推荐,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事。部分教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学生不重视,光靠教师的指导收效甚微,因此也无心顾及。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指导老师的事情,课程结束了职业指导也就结束了等等。事实上,单纯依靠就业指导老师或者单纯依赖第一课堂的教学是很难真正落实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

(二)队伍薄弱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要求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资质,熟悉学生专业学习及采来就业方向的老师,而目前很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专业化程度上都十分薄弱。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基本是一线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训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或缺乏理论基础,或缺乏实战经验,很难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过程间断化

职业生涯规划应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分析环境、自我完善的过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应确立不同的目标,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局限于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和毕业前夕,仅仅发一些教材,开展一些讲座,举行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且呈现出阶段性、间断性的特点,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体系缺失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应该逐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第一课堂,缺少教材,没有实际的互动和实战性训练,缺少有效的案例或模型,缺乏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职业教育的不连续性,同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指导简单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比较粗放型,教师的指导、授课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学生很难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指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更应注意细节和个体的指导,在全方位的指导过程中突出个性化。

二、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成长成才不言而喻,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和水平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不断探索构建起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全员化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指导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上的薄弱性,一方面要引进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多级联动、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第一,建立由学校专职职业规划师或心理咨询师开展长期咨询的指导机制。他们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社交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指导,通过开展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职业指导。

第二,发挥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一线人员的独特作用,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及时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调整完善。

第三,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领域的优势,通过发挥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开展一对一结对。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加深了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四,聘请优秀校友或企业界的成功人士,采取报告讲座和一对一的交流导航形式,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传授创业经验和职业成功心得,提供学生实践实习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建立全程化引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有侧重,以学年为阶段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阶段任务与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从而积极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施。(以高职大学生为例)

1.大学一年级:适应探索期

阶段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加强专业学习。培养职业意识。

任务活动:开展大学生始业教育。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活页档案、举办专业学习讲座。

实施方案:开展大学生始业教育,通过专业讲座,学业、心理适应性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帮助引导

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活页档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课程、专业方向,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学业规划;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通过英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实提升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活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个人基本素质。

2.大学二年级:定向准备期

阶段目标:明晰职业方向,强化职业技能。增强职业素质。

任务活动:开展职业量表测试,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及相关职业讲座。

实施方案:运用北森郎途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职业测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初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形式,明确职业方向,制订实施计划,培养相关能力;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考取与专业或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课外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力,并从中获得职业经验,提升职业素质。

3.大学三年级:冲刺求职期

阶段目标:增强求职技巧,强化岗位实习,实现成功就业。

任务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模拟招聘会。举办校友交流会。

实施方案:开展就业指导课,进行就业形势、求职知识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开展模拟招聘会,通过现场模拟的形式进行招聘会以及招聘流程的模拟,增强求职实战经验技巧训练。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三年的学习和个人职业目标方向,制作求职简历,积极参加求职活动,不断总结提升,顺利实现就业。

(三)完善全面化多层级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让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职业规划模拟活动。在二级学院(系)设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主要协助学校指导中心认真做好本学院(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班级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兴趣小组,成立二级学院(系)若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具体开展班级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类活动。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级网络管理体系中,学校三级机构要明确目标、细化职责、及时沟通。建立细致可行的工作制度,发挥各自优势,指导学生开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覆盖到每个学生、每个阶段。

除此之外,高校应该从办学理念、职业辅导、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起全面化多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同时在两课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需求;实践;评价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运用的办学模式,在此“双赢”模式下,企业得到了所需人才,学校培养了社会欢迎的学生。这种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新理念,为职教事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作用,让学生适应校企合作模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校企合作必要性

校企合作主要通过“2+1”模式、“订单制”模式、“工学交替”等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一方面通过实操,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使学生接触社会,为踏入职场早作准备。不管是那一层面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只有当个体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对自己有个清楚定位,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晰的思路,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去。所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如此重要,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思考工作方向,理清发展路线,更快更好适应企业需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认识不够,把它作为一般的思想政治课对待。老师单纯讲授,学生抱着书本听听,从上到下都没太重视。学校层面仅把它当做一门课程,没举办任何讲座、任何与实践接轨的活动去加深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二)任课教师本身素养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上好,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一方面必须具有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至少学过《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很多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就是文化基础课老师,自身没有基本的管理观念,不谈给学生讲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会做,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教授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中职学生专业性非常强,每个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会计助理会计会计主管;机械专业,钳工技术人员――高级钳工――中级技师――高级技师。要求教师至少对专业发展趋势、职场发展路径能有一定了解。

(三)教育模式有问题

一方面是规划教育的内容单调。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它包含了对自我的了解,对环境的分析等等。就业仅仅是职中,职业生涯规划有职前及职后。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树立职业理念、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决策选择、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操作应用。[1]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模式不科学

有些学校用一门简单的笔试来判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绩,有些甚至不采用任何形式评价。评价作为“方向标”,只有发挥应有作用时,才能有效指导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校层面首先要从政策上规定,制度上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视作专业教师,课时区别于基础课教师;其次要在资金上倾斜,借助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来带动全校师生积极性,获奖根据等级给予相应奖励。每次大赛赛前宏观造势,赛后大会总结颁奖。教师思想要转变,以专业教师身份要求自己,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项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专业性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一方面,在鼓励自学同时,办好各种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大师讲座等。请本校职业生涯规划做的好的教师上观摩课,教研室之间内部定期交流,开研讨会,请地区有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名师到校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到企业锻炼,塑造“双师型”团队,更快了解职场流程,更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创新教育内容

第一,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来的,而这一专业又和中职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中职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德育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第二、补充行业形势、时事要事教育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发展、国家的时事要事等都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受书本更新的局限性,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适时补充内容,更新知识点。

2、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的中职生不能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开展班会活动时专门用一次课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校多开展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带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流程等等。

(四)创新评价模式

学生成绩的好坏需要去评价,但不能仅仅用试卷去衡量。老师、学生、家庭、企业、行业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主体。老师根据平时表现结合期末考试给出课堂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给自己加分;家庭根据做事态度给出一个分值;企业根据实习表现给出相应评价;行业颁发的各种资格证也是评价的加分项。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各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学期加权核算,构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成绩。

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4]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7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2 124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