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it行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如何写it规划范文(推荐1
我是一个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女生,给同学们的感觉就是很阳光的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担任大大小小的职务,有班长、团支书还有学生会干事等等,现在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一职,可以说,我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韧劲、不怕苦。一旦树立了一个目标,就会努力去达到它,即使失败也要让自己做到没有遗憾,最注重过程。我喜欢帮助他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会让我觉得很满足、很快乐,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真正的作出贡献。
但是,我的脾气比较暴躁,容易激动,做事也比较感性、冲动,做事的时候尽可能做的完美,但有时候对自己或者他人要求过为严格。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往往会一拖再拖,即使达到不错的效果,完成的过程中效率也极为低下。最后,我的文笔不是很好,写作上往往不占优势。
现在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对于法律与英语双学位的学生来说,职业选项还是比较多的,既可以从事专门的法律工作——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也可以从事英语方面的职业,比如翻译、教师等等。
当然最理想的职业是涉外律师,因为这样可以将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当初选择这门专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在《xx》一书中,我看到xx级的学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其中有一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涉外律师,所以无论怎样,律师才是我的终身职业,哪怕需要用一二十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目标也值得”我觉得很受感动。我也打算一步一步地去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涉外律师。
我想在研究生毕业后先在法院工作两年,再去律所工作。因为上次马国华律师的讲座中,他说他开始是在法院工作,然后转行做的律师,而且在国内,如果从律师再去法院或者检察院工作会很不容易,所以我计划先去法院工作两年,多接触一些法官、律师,多看一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从中总结出律师是怎样在法庭上打赢官司的,这样可以为我日后的道路打下基础。
1.优势(strength)
首先,我的学习成绩较好,如果继续保持下去的话,连续三年拿专业奖学金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保研或者考研是没什么问题的。其次,我性格比较外向,和人的沟通与交流上比较有优势。另外,我的英语成绩比较好,而且对英语和法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英语沟通方面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最后,我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就会尽全力把它做好,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
2.劣势(weakness)
我很感性,处事难免有些激动,喜怒经常溢于言表,这样不是很利于当律师,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可能影响到他对事物的判断。另外,缺少工作经验,现在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3.机会(opportunity)
律师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师是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我的家庭条件还好,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不用担心要去打工挣取自己的学费,因此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4.威胁(threat)
现阶段国内法律本科人才供给过多,层次良莠不齐,社会对本科法学毕业生的质量认同度下降。而且如果在北京就业,会与北大、清华、人大等诸多毕业生竞争,竞争压力较大。另外,家里在北京也没有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人,这方面的就业信息等不能依赖父母、靠关系,只能依靠自己去打拚。
1、保研或者考研到外交学院的理由
虽然我们是法学与英语双学位,但是四年的时间要我们掌握两门专业的课程,我觉得不会很精深:英语不如英语专业的精,法学不如法学方面的精。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深造。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保研也是很有希望的;但是一旦保研失败,我就必须尽快准备考研。但是这样一来,时间就会比较紧张,所以我会先做考研的准备,然后再看保研是否可以成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的一句谚语:抱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一方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无法保研而考研也失利。
之所以选择外交学院,是因为之前xx有师姐已经保研到外交的国际法专业,有了成功的先例。其次,国际法的研究部在外交学院,这对我掌握最新的国际法知识,了解最新的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那么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在专业知识上取得优势。
之所以没有选择出国,一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家里的条件虽然还好,但是出国几年的花费仍然太大,另一个方面,国内的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京作为首都,有着经济、文化、信息、资源多方面的优势,不一定比国外差,而且花费也较少。
2、先去法院再去当律师的理由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如果没什么工作经验,很少会有律所愿意雇佣,尤其是女孩子,虽然我也打算在暑假和寒假去律所实习,但是我觉得先去法院锻炼两年,积累一些经验更好: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方面的经验。而且也可以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可以了解到一些知名的律所,接触到一些知名的律师,为自己日后做律师也打下一定的基础。
3、选择涉外律师的理由
中国加入wto以后,专门的涉外律师需求量大增,收入上也很丰厚。而且就我们法英专业的同学而言,涉外律师可以将我们的所学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首先,要有正义感。前几天在一部关于律师生活的美国电影里看到,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从未打输过一场官司,但是他在明知当事人有罪的前提下,仍为其脱罪,这让我触动很大,作为一名律师最最基本的就是正义感和社会良知,如果连这些都没有了,那么他根本就不配称为一名律师。因此,这也是我认为涉外律师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
其次,英语是当好一名涉外律师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没有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就无法流利地与客户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如果要由翻译来做,一是会增加成本,二是可能会造成意思表达的不清楚,引发误会。
另外,扎实的专业知识。涉外律师要对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法律知识非常熟悉,尤其对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更要注意。还有应诉的法律程序,wto的法律规则等等。如果一名涉外律师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的话,那么他也不能很好的履行他的职责。
最后,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涉外的一些案件很可能会比较复杂,有时候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团结协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分工明确,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首先,英语方面。虽然是法英专业,但是法学是法学,英语是英语,法学和英语还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在口语课上学习一些专业的法律英语,但是专业方面的英语法律文书如何书写,仍未接受专业的讲授。
其次,专业知识的欠缺。学习法学一年多,对法律的了解只是皮毛,经济法等科目还没开课,对外国的法律更是知之甚少。
最后,实际经验的欠缺。目前只是在课堂上看案例,然后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的案件如何审理我都不清楚。
1、在剩下的三年里,我要继续努力学习,认真复习、预习,争取每年拿专业奖学金,至少拿一次国家奖学金,为保研打下基础。而且身为班里的学习委员,我不仅要自己努力学习,更要带动大家一起学习。
2、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大二下学期过英语专业四级,大三的时候去考toefl或者ielts,大四的时候过英语专业八级。
3、法学方面,大三的时候参加国际法庭,平时多看一些关于国际法方面的书,尤其是英文书籍;过司法考试,因为司法考试是取得律师执业证,在法院或者检察院得到提升的重要依据。
4、大二暑假开始需找去律所实习的机会,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去锻炼的越早,以后的经验越多,机会也就越多。我记得xx师姐来做报告时就说,她很早就在律所实习了,而且她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之后仍能坚强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不得不佩服。
5、平时有机会去法院看一些公开案件的审理,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多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多聆听一些法学方面的讲座等等。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计划的一切都是为了涉外律师这个梦想的实现。我知道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努力奋斗,直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it行业个人职业规划2
一直都想写1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这期间主要是网上认识的it行业朋友里,工作倒是换来换去的,但真正有职业规划,按自己的规划去找工作的比较少,更多的是觉得工作不满意、薪酬太低而换的工作。当然,我不能反对别人跳槽,毕竟人各有志,不喜欢就换呗。我写这个文的意思,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而已,特别是刚出校门,还处于懵懂阶段准备投身it行业的`朋友们。
为什么说it行业呢,一来我本身也是业内人士;二来it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有它自己的特色,而且,相对来说,it公司里人员进出的高流动性,估计是其它行业所没有的。
首先,要提出it行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按我的想法,只有三种:管理,技术,业务。俗话说,身在哪行,说哪行话。很多高职位的it人员,都是技术出身。虽然,从管理学上来说,不一定非要技术出身才能做it行业的高级人才。这个观点我认为只有高级的管理人员才适用。而中级及以下的人才最好是技术出身,因为无论是管理、技术、业务三个方面,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相关的技术问题。如果连基本的行业技术术语都不知道,那这工作是难开展的了。
从技术开始叙述。
老实说,以技术作为切入点进入it行业是个好的选择。这个适合喜欢技术的人员。在他们眼里,技术是拿来玩的。研究算法、研究数据结构、研究设计模式、研究语言的底层、发展方向。当搞定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问题,心里头那种骄傲是刚刚的。玩技术这条路虽然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闯过一个又一个新技术诞生的荆棘道路。而且,有时候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新的技术又来了,往往给人疲于奔命的想法。特别是这些年,老语言没啥新发展,倒是看到新语言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的争抢地盘,这个可以从每个月度的语言爬行榜可见一斑。所以,玩技术这条路,需要对技术有强烈的感情,需要有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这里又说到一个老话题,究竟是当博才好,还是当专才好?按我个人的观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技术的发展那是永无止境的,最好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寻找到自己合适的技术方向,潜心研究,而行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只需要了解就行了。相对来说,技术工作者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其他工作者那是有优势的,光从每天消耗的脑细胞就知道了,所以学习行业领域的知识那是比较快的。it行业的技术这块,就是硬件和软件。从硬件角度,有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等职位方向;从软件角度,有程序员,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系统架构等职位方向。
然后说说业务。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从学习的角度出发,业务的积累比技术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耐心及时间。培养一个业务专家也比培养一个技术人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当然了,技术人员切入到业务领域,或许需要的时间更短,因为技术人员的耐性和细心程度都相对较高,学习能力也更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知识和业务性质都不一样。如果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那么该行业会具备一定的行业标准和行业专家。这样,对于技术上实现该业务领域的内容就有标准可以依据。就跟法律一样,我们的观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行业的发展,也会随着社会的体制、制度、人们的意识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和技术一样,在业务方面,同样存在着广博和专注两个方向。但与技术不同的是,业务领域都是以专注为主,因为每个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具有长期和稳定的特点。在某个时期,有个观点是推广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这个就是广博的方向问题了。广博也是以专注为基础的,如果在某个业务领域的专注到达一定的高度,行业标准也就具有稳定性了,其延伸的速度可能会逐渐的缓慢。这时候,行业的标准,也许就会受到行业业务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业务操作和业务需要的冲击,这往往是致命的。这个与当前世界经济的低迷类似,由于某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实际运转过程中对标准的深远影响,就会导致行业内的业务风暴一样。对于多元化,与某个企业下属的多家具有不同业务方向子公司的定位一致。子公司是企业进入其它行业领域的一种尝试。对于业务人员来说,从需求获取、分析、验证、转换开始,到系统分析员是业务能力的最高水平的级别了。所以,业务专家需要对各自的领域中的各种业务需求了解透彻,同时对与该领域相关领域的业务也需要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再说说管理。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管理貌似在相对高的一个层次。对于阶层式的金字塔结构,我个人不是很认同。阶层式的特点是各自的分工比较明确,但是因为存在高层与低层的一个跳跃,将会导致理解上的隔断。it管理方向可以上升到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等。管理方面,又可以分为对事管理和对人管理。对事管理,就是对工作本身,对事情本身的一种责任,本身也是对单位的一种责任感。对人管理,就是对下属,团队的管理,是针对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的一项管理事务。前面也提到了,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建议是管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比较合适,因为理论比较丰富,方法也会相对较多。而对于中、低层的管理人员,以技术、业务出身比较合适,因为他们会涉及到相关的技术人才、业务人才的管理,以及业务领域事务的管理。当然,这方面,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进行补充,或者可以在相关的管理学网站方面去进行学习。但是,最好是进行系统的学习,就象技术的积累过程一样,管理学理论同样是需要积累的。有些企业,会不定期的组织员工的培训等内容,其中就会包括技术、管理方面的培训。比如参加一些高级管理讲师的培训课程,或者参加mba之类的管理课程等等。
接着,提一下考证的问题。
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参与了国家软件水平等级相关的考证。这个不是说有什么证就了不起,而是想看看自己的水平到了哪个层次而已。对于考证的说法,我建议大家还是去考。一来可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二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参与各种资质的评选,比如cmmi等级,iso等级等等。而这些,是需要企业的员工具有相应的证书资质才能够评选的。还有,有些证书,比如微软的mcse,思科的认证,oracle的数据库认证等等证书,是进入大企业的敲门砖。所以,考证,在某些环境下还是有用处的。
it行业个人职业规划3
近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IT人才竞争激烈。除了已经投身奋战在IT工作岗位上人外,更有大批后备力量想投入其中。IT这一朝阳产业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同时也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如何在这种频繁的流动中保持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呢?IT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什么样的平台对你的职业发展发展有利呢?这些是IT人与准IT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IT哪一领域适合你
李明今年毕业于浙江省某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当初报考这个专业也是看中IT的好前景。在校期间,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课程都涉及了。李明也算比较努力上进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择业时却完全找不到方向了,只知道做专业相关的IT行业,但从来不知道原来IT中还有这么多的领域,就算相同的领域也包含众多不同性质的岗位。李明也不知道哪个适合自己,看到IT方面的差不多就投了简历。
适合做什么不是主观上的想当然,而必须由客观的因素来揭示。这里的客观因素指的就是内在个性。这里的内在个性与生活中的个性或性格是不同的,它指的是职业中的“个性”,它折射出来的是个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等。通过内在个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擅长做什么工作,喜欢以何种方式工作,工作中待人处事的风格以及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强弱。
众所周知,IT作为一个大的行业,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极广,包括:软件、硬件、网络、通信以及其它的电子方向。IT人与准IT人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学读的计算机专业,虽然所学课程也有所侧重,但实际操作和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学了很多,但是进入哪一个领域最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哪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好,自己心里其实并不清楚。只是将就业的方向定位在了IT这样一个模糊的范围内。对于入行没多久的新人而言,这方面恐怕是颇有体会的。
二、解析自身能力架构
刘洋是公司业务骨干,技术一流,参加过公司多个大项目的开发工作。老板对刘洋的表现颇为满意,早就有意要提拔他。之后,公司接到一个项目,老板于是将它交给刘洋负责。刘洋对老板的赏识与栽培心存感激,决定一定要把项目做好。可是事情并不像刘洋想的那么顺利与简单,刘洋以前只是负责技术,对于组织领导团队没有任何经验。项目组中也有一些老员工,很不配合,刘洋也不知道怎么找他们沟通,结果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效率低下,项目期一拖再拖。老板对颇为不满。刘洋对此感到既无辜又很无奈。
职业顾问认为,个人能力可以分为:硬能力与软能力。硬能力包括:个人受教育情况、专业背景、工作经历与成绩等。软能力主要指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能力等。一个人的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但在现实操作中除了“适才适用”外,还有两个极端。一是自身的能力不被认可,能力达到了但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二是公司提拔时没有考虑到个人能力是否达到,造成职业人高处不胜寒的窘境。高位虽好,但如果能力达不到,很可能遭遇彼得原理陷阱。
具体到IT方面,专业知识与专业背景无疑是为你打开IT大门的钥匙。同时,我们也知道IT是个发展迅速、日新月易的行业,其知识技术更新换代之快是传统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IT人在拥有突出的学习能力。通过业内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可以肯定的是IT型的复合人才越来越走俏了。因此,IT人要想有持久的发展应该分析一下,除了专业背景外,自己在其它方面还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尤其是软能力方面。因为软能力在你的岗位确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IT行业里的岗位素质要求
王军给人的印象不太符合大部分人观念中的IT人的形象。他是个表现欲和沟通欲望非常强的人。而王军入行两年来一年在研发部工作,周围的同事都善于用代码和机器沟通,却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王军在这种环境里觉得很不适应。于是王军离职后应聘进入了IT行业一家知名公司的营销部工作。王军认为这份工作既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两全齐美。
IT行业所包含的岗位,可以大体上分为四大类:管理类、销售类、技术支持类与研发类。调查显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是这四类岗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又各有侧重。例如,对管理类人员而言,沟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四个维度的重要性就超过了对其他维度的要求,而销售类人员则在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性和诚信等四个维度上,技术支持类人员在学习能力、责任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四个维度上,研发类人员在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四个维度上会有着其他维度所不可比的更高要求。
职业顾问认为,除了最基本的职业核心素质,四类岗位又分别有各自岗位进一步的要求:其中管理类人员对“成就导向”、“时间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技术类人员对“态度严谨”、“时间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销售类人员除了基本职业核心素质要求外对“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和“顾客导向”有相比其它岗位更高的要求;研发类人员对“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态度严谨”有别于其他岗位的自身要求。
四、发展空间
于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小软件公司呆了四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和这家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于桦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成功做了很多项目。四年的时间呆在同一家公司,对于IT这样一个人员流动性频繁的行业来说已经很少见。尤其是在一家小公司呆四年。于桦谈起当时进公司时,“自己当时完全是被老板连哄带骗弄进公司的”。四年中,虽然公司也在逐步发展,可是速度着实有点慢。老板对于桦虽然不错,可提到加薪就会摆出一副苦瓜脸,可想而知,加薪的可能性就几近为零了。眼见年龄慢慢大起来了,于桦觉得是不是该走的时候了,要趁自己年轻再拼一把,找一家发展空间大一些的公司。
求职的过程中,职业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用“薪水”与“发展空间”作比较。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利益分配的问题。薪水代表着眼前利益,而发展空间则代表着长远利益。薪水是会随着一个人的职业的发展有所提升的,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薪水上升的有力保证与根本。与发展空间直接相连的就是企业平台。在选择企业时,也不是以大公司或外资企业就好,发展空间就一定大。职业人必须要明确发展空间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一条线,可以由很多的阶段和公司平台组成。在某一个平台无法提供发展空间的时候,可以重新选择。
在一项针对IT人的工作状态的调查中,当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开公司”,“如果可以拿到更加的薪水”高居榜首。这体现IT人的一种从业心态。IT是一个年轻化的行业,从业人群年龄大多在20-40之间,同时IT业也是一个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在许多人的眼中,IT人的职业发展在35岁就基本停止了,将发展问题留给了35岁后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将IT的范围缩小到了技术人员方面。即使是这样,这种观点也有不当之处。遭遇35岁劫难的IT人就是因为对发展空间问题没有做好准确地评估与准备才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果在前期早有准备,这部分人就会沿着既定的路线发展上去或者在适当的时机完成了相应的转型。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顾问建议:IT人应该将IT行业细划为不同的领域和岗位,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规划准备,才能确保职业发展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