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文档 > 自我介绍 >

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95909

【导读预览】阿拉题库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的“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精编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求职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1

6月2日~6月3日,IBM在上海举办了“2010智慧城市全球峰会”。来自全球38个国家、22个行业、180座城市的800多位城市与地区领导、行业与企业领袖及专家与学者出席了本次峰会。

本届峰会是继柏林、纽约之后的第三届,也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本届峰会研讨围绕“挑战、现实、机遇”三大方向展开,探讨全球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在两天的讨论中,与会者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采取创新的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转型,如何获得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支持,以及如何建立智慧的城市生态系统等话题。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IBM公司董事长彭明盛在主题演讲中以一系列生动的数字,描绘了人类近百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化步伐。

人类在2007年跨过了一个巨大的门槛。在这一年,城市人口历史上第一次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70%。这意味着,每一年地球上都会增加7个纽约。亚洲城市化尤为迅猛,在印度,每分钟有30个人进入城市。到2030年将有11亿亚洲人进入城市。

关于中国,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补充说,未来15年,将有3亿人口进入城市,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将超过221座,将出现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中国大城市的数量将超过欧洲大城市的总和。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在大会的对话环节表示,过去30年,平均每年有1%的人口迁往城市。中国已迁往城市的人口总数是日本人口的4倍,2012年,中国将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并且,这一进程还会持续20~25年,到204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0%。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城市生活就是人类未来,也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未来的主要生活方式。城市建设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未来共同的命运。

彭明盛总裁认为,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系统组成的系统,是系统的系统,人们在这样的系统中工作生活。在城市中能源、金融、医疗、交通、教育、公共安全、政府等不同的系统每天都在运行、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城市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然后再建设的。因此,当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据介绍,交通堵塞会耗费掉GDP的1%~3%,6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城市,亚洲城市居民中,超过50%的人喝不上直饮水。在发达国家,根据一项国际经合组织的调查,1995年~2004年年间,教育成本上涨了42%。在中国,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困扰着市民和政府。

全球政治经济稳定支撑城市化发展

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城市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诸多挑战。然而,对中国和世界来说,特别是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何在呢?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Fareed Zakaria博士在“2010智慧城市全球峰会”上的主题演讲,为这个话题给出了答案。

Zakaria博士说,一年前人们还在谈论资本主义的末日、世界的末日,没想到经济恢复来得竟如此之快。偏见往往会影响预见,没有人预见到危机,也没有人预见到迅速复苏。他认为,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发展周期,所有人都忽视了当今世界的抗打击能力。

Zakaria博士认为,世界范围普遍的政局稳定,是全球化发展的支柱。他表示,30年前,冷战时代,到处都是反政府的人战争。而现在,全球主要国家已没有了军备竞赛,冲突热点极少。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目前世界上基本没有通货膨胀。上世纪有35个国家出现高通胀。高通胀造成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现在,低通胀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第三,互联网和包括航空等现代交通业的技术发展,促成了世界前所未有的联通性,在某种程度上,纽约―伦敦―中国―印度都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联通性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Zakaria博士还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将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他说,人们现在都在谈论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不过按他的观点,所谓权力转移的背后是知识和智力的转移。

据他介绍,中国等新兴国家有受过西方教育的优秀的宏观经济专家。这些专家将最先进的理论用于经济实践。中国在经济好的时侯,就实施了预防、约束和调控。中国政府表现了对于经济的强有力的约束力。这些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Zakaria博士认为,在美国,先进的理论并没有得到重视,政府对体制约束力很低,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

Zakaria博士还介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会在城市周边形成巨大的贫民区,使城市发展受阻。而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

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博士在主题演讲中说,历史上,中国人和物资的流动是沿黄河、长江、珠江,从西向东流动,城市也沿三条江布局。现在,中国有160个机场,其中100个是国际机场。如果考虑到目前高速铁路的建设,未来中国城市功能、城市关联和城市建设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南京市副市长陈刚介绍说,高铁建成后,南京到上海的时间将从3小时减少到不到1小时,这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投资未来

建设智慧城市

一边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机遇,一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人类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IBM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智慧城市。

彭明盛认为,不论你是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非政府组织领导,还是社区领导,不能总是亡羊补牢,应该未雨绸缪,应该投资未来。实现智慧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领导力。

对于在构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对管理者和领导力的挑战,彭明盛强调了四点:首先,必须建立标准; 其次,无论是一个组织、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都必须鼓励更加开放和更加创新; 第三,加强协作,必须建立起能够代表各个方面的社会结构; 第四,建立新型领导力。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IBM公司全球销售和分销高级副总裁罗睿兰(Ginni Rometty)女士在主题演讲中结合许多IBM案例,更具体地阐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

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2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李响宣传自己的新书时,又将批评矛头指向了张绍刚:“电视节目是个放大的平台,主持人应该有一些最起码的责任感。我站在台上是别人给我的权力,媒体人不能权力滥用。”虽未直接指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张绍刚中枪。

张绍刚则依旧维持着自己不正面回应的态度。在记者与天津卫视的宣传部门取得联系后,得知他已经推掉了所有媒体的采访,由于沟通的误会,记者还在手机中领教了一番张绍刚的强势与咄咄逼人。但在解释清楚之后,张绍刚态度缓和许多,说,“先把问题发给我看看吧。”

能够感觉到,身处风口浪尖的张绍刚对这个话题已经过于敏感。事实上,过去他站出来接受采访,回应争议,从来都没有让事情在自己的角度上变得更好。他不是一个善于掩饰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情绪都挂在面儿上。

张绍刚的另一身份是大学老师,他掰着手指算:“班里没有被我骂哭过的同学,大概有五分之一。”这与他在节目中表现出的“尖酸刻薄”一脉相承,同样一脉相承的,是他对这种“尖酸刻薄”的认知。骂完学生后,他会对学生说:“我对你们的侮辱,是你们成长的养料。”

因此要让张绍刚道歉,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在争议风波之后,张绍刚唯一一次使用“非你莫属”的官方账号了一条微博,貌似道歉,实则仍然是在为自己辩解。刘俐俐事件出来之后,张绍刚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说:“如果我的方式让大家觉得很难听,那我只能说很抱歉给你这样的感觉了。”听上去总有那么几分不情不愿。

这股倔强,来自于张绍刚对主持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事实上,如果抛开撒贝宁与张绍刚间斗气般的争吵,他们的争论,恰恰反映出对于主持风格的两种理解方式,也凸显出张绍刚当下所遭遇的尴尬。撒贝宁向张绍刚发问:“作为一个主持人,该不该让一个嘉宾在台上受折磨?”这其实是对主持人道德底线的一次发问。

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3

国际化理解课程实施途径

学校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策略,以整合的方式不断向学生渗透国际理解课程内容。近三年来,六年级通过国际理解课程走出去的学生超过50%,且呈递增趋势。清华附小“走出去”开展国际理解课程,全程有教育,总结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师生一起编写出行手册――乐学单

随行师生组成团队后,师生一起编写出行手册。学生、家长拿到手册,出国方面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2.旅途中有辅导,时时有教育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渐渐总结出学生不同阶段的问题,如信息的补充、同伴的支持、什么时候最需要老师的干预和指导等。

在整个行程中,教师会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学生“走出去”体验异域的文化是教育,在老师团队陪伴中,学生离开父母,独立面对出行也是一项无法替代的体验式教育和人格自我教育的过程。

在出行的全程中,教师会和学生们在一起探讨收获,督促学生互相交流,迅速记下所行收获,利用空暇时间阅读书籍,翻阅资料,与学生一起探讨教育与人生,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比课堂来得更真实。在此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砥砺,不断走向自立。

3.“1+1”主题学习与交流

在国外游学的国际理解课程中,教师每天都设计主题活动,并开展每天一小时的互动交流。例如:走遍华盛顿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华盛顿、杰斐逊、林肯、马丁・路德・金。我们设计“走进美国名人”的主题活动,办主题展。活动中,学生们用英文和中文介绍今天了解到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简介。

4.内容课程化、系列化

清华附小在实施国际理解课程中,将课堂中的预学、延学、共学和乐学单应用到国际理解课程中,安排3个课时分别进行: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料,小组交流分享;外方指导,编辑成册的乐学单;学生带着疑问和准备出发。

同时,我们还开展“三个一”体验活动,即一次购物体验、一次小记者采访、一次清华风物介绍。所谓“三个一”,并不是只有三次,比如到了图书馆,我们会让学生亲自购书;到了美国大学,我们会让学生主动向大学进行一次自我介绍。设计这样“三个一”活动的初衷在于:提供真实语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自信,挑战自我,让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挑战;体验作为清华人和中国人的朴素自豪感,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国家。

国际理解课程实施效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教育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外,也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这是我们附小教师身上的责任,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

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通过“走出去”的国际理解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刚开始,学生之间不熟悉,但是经过慢慢的磨合,我们这个团队也越来越成熟。

2.形成观察与记录的习惯

每天回来,教师要求学生记日记,让学生学会整理、记录,第二天师生分享、总结。

3.形成了一些意识

学生通过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意识,如排队(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剩饭、公共场合轻声慢步、有人讲话马上停止自己的议论、住在美国家庭如何快速与家庭融合,等等。

展望与思考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自由并不意味着随意、散漫。国外秩序、制度更加严格。自由只是思想的驰骋,往往言教多而效果差。

师生在游学后的感想中写道:“我对美国小学生的印象就是特别有个性,特别开放。本以为他们的课堂会杂乱无章,边玩边上课。没想到,他们的课堂虽然开放但是不散漫,课堂秩序井井有条。讨论时热火朝天,听讲时异常专注,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他们也采取小组合作制,配合得非常好。”

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4

一、地方对外宣传要讲究报道的视角选择和引导艺术,提高国际新闻编辑的政策意识和大局观

地方对外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向海外介绍当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等。二是介绍政府的观点,包括当地党和政府在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针、政策等等。三是围绕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讲清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围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针,讲清楚中国梦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一个合格的外宣工作者,概括地说,就是要熟悉国情,掌握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具有能够把实现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与满足海外受众的信息需求有机统一起来的能力。

要通过编辑的甄别、选择和处理,让读者通过中国的视角对新闻事件做出判断,这就要求从事对外宣传的编辑一要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了解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二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知识,以史为鉴,触类旁通;三要了解读者的心理,有的放矢。既不片面迎合读者,又要讲求报道的艺术性和效果,避免生硬的说教。

二、地方对外宣传要用好地方报道资源,避免形而上,大而空。要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用细节打动人,从而避免中国梦宣传的泛滥化和庸俗化

地方对外宣传具有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等优势。地方对外宣传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本质,讲清楚当地的历史、现实、未来的紧密联系。

在美国《国际日报》上刊发的《今日黑龙江专版》,自1996年创办以来,从黑龙江这个缩影,向美国民众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从黑龙江是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战胜挑战的措施。

地方宣传要围绕经济,突出特色。《国际日报》《今日黑龙江专版》重点围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思路和战略目标开展对外新闻宣传。例如黑龙江省如何实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建设现代交通网络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等积极进展。《“水稻王国”八五六农场起新城》,《欧式小镇现龙江》等报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出小城镇建设让农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喜人进步。《投资500亿,突破三难点 哈尔滨老城旧貌换新颜》、《新能源汽车材料基地在哈投产》等报道,积极介绍黑龙江省重视环境建设,深入宣传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口岸的人文和地缘优势,为树立国家形象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地方对外宣传要全面展现地方各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国际日报今日黑龙江专版》向海外介绍黑龙江省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刊发了《黑龙江四人获中国戏曲红梅奖》、《 龙江大爱 剑门传奇 写在我省援建四川剑阁146个项目全部完工之际》、《桦皮镶嵌画 用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渤海绣 古老与时尚的完美结合》等文章。

三、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能否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同志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为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地方对外宣传的新任务

为了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国际日报》《黑龙江专版》用事实说话,以事实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 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报道更加人性化,具有人情味。刊发了《黑龙江女孩参赛“环球小姐”》、《铁力农场的 洋媳妇》、《土专家老坚持出了彩儿》、《中国农民奔跑在雅典马拉松》、《追梦哥明年还考博》、《东宁边防民警救助俄罗斯司机》等报道。在编辑流程中注重全面、细致,使报道能够尽量客观、多角度,让国外读者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充满人情味的黑龙江。

对外宣传的概念范畴表述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在选题策划,选什么题材、怎么讲好故事决定是否有影响力、有传播力,能否深入人心,这是一个重点的课题。

挑战主持人自我介绍5

起源

关于拓展的来源,有这么一个故事:二战时,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因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绝大多数的船员不幸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的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得以生还。人们在对幸存者进行统计之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生还下来的人并不是热门想象的那样全是些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而大多是一些年老体弱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关键在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他们遇到灾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拯救了他们,也由此催生了拓展训练。

当时有人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1942年,阿德伯威海训练学校成立,其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

二战以后,英国出现了一种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景,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拓展训练这种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使其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训练对象也从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意义

拓展培训强调学员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研究资料表明,传统课堂式学习的吸收程度大约为25%,而要求学员参与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吸收程度高达75%,能更加有效地将资讯传授给学员。拓展培训正是一种典型的户外体验式培训。

以体验、经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拓展训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你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某些感悟。它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同时注意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与接受风格,将大部分课程放在户外,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员主动地去体会、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学员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出种种具有丰富现代人文精神和管理内涵的道理。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去发现、去醒悟,对自己、对同事、对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发展

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个加入Outward Bound国际组织的专业培训机构。1999年,该组织在广东肇庆建立了外展训练基地,是国内第一个该组织下属的培训基地。

1994年,时任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培训师的刘力先生率先提出了与Outward Bound相适应的“拓展训练”概念,并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专业体验式培训机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

短短几年时间里,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给国内的培训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经过数年的发展,培训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了起来。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比较正规且形成规模的拓展培训机构已有328家,而参与组织拓展训练或“类拓展训练”的机构,包括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咨询公司等已超过千余家。

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与学校教育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诸多知名大学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

随着拓展的发展与普及,它也在不断的完善与细化中。拓展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都是针对学员的要求而精心策划的,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把训练中得到的应用到工作中去,这也是拓展这一新事物存在的真正意义。

经典拓展训练项目:

1、雷区取水

项目介绍:在一个直径5米的深潭中间有一盆水,仅用一根绳子,在不接触水面的情况下取到那盆水,想一想可能吗?团队的智慧可以把它变成事实。

项目目的:提高队员组织、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与技巧,尤其是团队的领导艺术和技巧,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用。行动之前的讨论和计划对于事情的成败起重要作用。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培养人处理事情良好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培养队员集体荣誉感,为团队勇于奉献的精神。

2、无敌风火轮

项目介绍:提供报纸,剪刀和胶带。靠大家的智慧和团队的协作在脚底不接触地面的情况下共同走完一段不容易的路程。

项目目的:学习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检验组织成员工作主动性,建立团队自己的节奏,协调一致对组织的重要性,并体现个人与团队的相互作用。

3、信任背摔

项目介绍:参加实施的队员站在高处边缘,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贴紧自胸前,两脚并拢,全身绷紧成一体。后倒时,头部内扣,身体不能弯曲,两手不得向外打开。参加保护的队员位于低处,两腿成弓步且相互抵紧,两手搭于对方肩上,掌心向上,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当实施队员倒落时,全身协力将实施队员平稳接住。

项目目的: 营造信任环境,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通过身体接触,实现情感的沟通信任与责任。

4、空中断桥

项目介绍:参训队员爬越 9米高的断桥立柱,站立于断桥桥面之上,两臂自然平伸,保持身体平衡,移步至桥面一侧边缘,以后脚的蹬力,使身体向前跃出,跨过断桥落于桥面另一测,平稳走到终点。

项目目的:克服紧张情绪、战胜恐惧心理,培养果敢的执行力。借助外势、建立突破自我、挑战困难的自信心与勇气。

5、孤岛求生

项目介绍:将所有队员分成三组,安置于三个已规定的岛上(珍珠岛、瞎子岛、哑巴岛)。各组队员扮演各自岛上的角色,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完成任务。

项目目的:培养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建立团队的动态管理。

6、鳄鱼潭

项目介绍:利用三个油桶、两块木板,所有人不得落地安全通过一个个的鳄鱼潭。

项目目的:建立统一沟通标准,避免因标准的不统一而造成大家的混乱,延误时间。正确分析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学会细节管理。

7、毕业墙

项目介绍:团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共同努力翻越 4米高的墙壁。

项目目的:培养自我管理与定位能力,增强团队的协作力,共建高效团队。

8、生死电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7 89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