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文档 > 自我介绍 >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3273

【导言】此例“个人德育评价总结【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第一篇】

一、责任教育背景下的德育评价建构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德育管理特色遵循着与学校教育特色保持高度统一的原则。德育评价的根本作用,是为了提升德育管理水平,根本任务是形成与学校教育特色保持高度一致的德育管理特色。

德育评价在操作层面着力,是为了更好地支撑管理特色和教育特色框架,更好地把握德育管理特色与学校教育特色之间内在的承继性关联。

坚持“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建构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解决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德育与师生生活远离”、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现象的科学方法。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是德育评价的典型特点,体现着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新内容”,同时也发挥着检验德育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特色的高效落实,取决于德育管理的高效落实;德育管理的精细成功,取决于德育评价的科学精当。

评价会对管理效果进行直接的反馈,从而对管理产生客观的评判般的影响。因此,德育评价的科学建构,才是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才是事关学校教育特色整体高效落实的关键问题。

二、责任教育背景下德育评价两维目标的建构

建构德育评价的两个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积蓄管理的核心力量,逐步形成德育管理的高水准,从而保障学校教育特色的加速实现。

目标一:规范德育“自主管理”体系,提升德育特色管理水平。

建立适应校情的德育“自主管理”体系,使师生自觉地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管理目标,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能力,积聚精神正能量,使师生互为榜样,共同成长。

用“以人为本、师生共同成长”的治学观念指导德育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以“年级、班、师生个人管理评价量化指标”为基本框架,以“自评与互评和检查累积情况”相结合、“个别辅导与每日测评”相结合、“评估与评优”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随时更新、补充德育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增强德育管理体系的操作力度,保障体系操作的成功。

目标二:实践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强力做实学校教育特色。

用“落实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一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实践德育评价系统。完善德育制度的建设,优化德育工作系统,细化德育各级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全体教师按“责任岗”分工上岗,全天候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执行责任岗管理职责和评价标准;管理人员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管理评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的大德育。

三、责任教育背景下德育评价基本内容的建构

我们坚持“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务实分析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德育序列管理――评价细则》,确定将评价分为3项一级指标(思想责任意识、行为准则、个性品质)和 15项二级指标(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意识、知责知行、诚实守信、个人耐力、合作精神等),细化的评价内容避免了管理的空洞和德育评价内容的概念化。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1.总体评价指标的确立。

从师生每天的生活细节入手,寻找到适合师生心理特点的、具有现实特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充满生命力的评价指标,而“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的确立,恰恰体现出了德育的实效性,展示出了德育评价的严谨性和可行性。

通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评价模式的科学操作,进一步强化管理与评价的结合,通过利益驱动、层层反馈、重点讲评等,促进评价目标层层落实、环环紧扣的良性循环,形成从德育管理到德育评价的自然生成过程。

2.强调评价体验的作用。

重视管理价值的向下传递,强调评价体验,利用真实的评价体验,直接与对师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对接。“教师、学生、家长”三维评价体系的运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对学校德育的内化动力与调节力,从而在师生“教”与“学”的空间中和时间上,进行德育评价“各类指标的制定、操作体系的论证、运转模式的融合”等综合性建构,使“观念、思想”成为有审美价值的道德实践。

(二)多维度评价模式

1.“多维评价”模式的科学运用。

“多维评价”的各级指标,是在对学校的教情、学情等一系列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系统和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向纵深引领,让其在师生“教”与“学”的生活中自然地生成,由于这是在师生教育生活中自然生成的标准,因此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保证了各级指标的认可度、满意度。

“多维评价”模式的科学运用,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起着激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能够促进评价指标的高质量完成。对评价模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能创造性地论证解决,从而助推德育管理“成特色上水平”。

2.全方位德育评价的实施。

全方位德育评价的实施,是指把各级评价指标覆盖在师生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强调的是评价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

德育评价在总体指标下,划分成不同层次、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指标、子目标。细化、量化评价指标,从师生的“思想责任意识、行为准则要求、个性心理培养”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评价指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过程评价);各年级根据评价的总体指标,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搭建各年级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评级指标(分年级指标,结果评价),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指标结构。

四、德育管理评价基本建构带来的思考

在德育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解决了一些难题的基础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索和研究。

(一)关于师生个性化评价的思考

我们通过《学校德育序列管理――评价细则》中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分析,呈现出的仍是有相似性的“一群人”,而不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人”,在这方面我们仍在进行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二)关于多维度评价模式的思考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高职 职业道德教育 综合量化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牛涛(1979- ),男,安徽蒙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博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海 200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10049)、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高校网络:舆情调研与分类引导研究”(项目编号:Y2012245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63-03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完善,离不开对其形式、内容和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以发现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即所谓“以评促建”。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要素,是保证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首要前提。

评价的要素,简单说就是要考核的具体内容,它是将抽象的、原则的总的标准逐级分解成分类、分项、细目和要求,亦称之为评价的因子,可以根据评价的需要具体化为一级要素、二级要素和三级要素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很难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当然也并非不可观测衡量。教育本身的理念状况、相关的条件保障等是可以测量的,一些主观性的价值观点和思想也会附着在人们的言论、行动等外化的行为指标中,让人们的观测和价值判断有据可依。这使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有效的手段捕捉这些外化的信息量,对照一些指标对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素指标设置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不同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评价,必须围绕着教育本身的形式、内容和实践效果开展。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条件保障、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等要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可以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和一级指标。同时,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每一个一级指标要素都包涵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建构评价的二级要素指标,由此形成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多元和多级要素体系。

1.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能保证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率。同样,只有符合实际地确定适合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定位和规划,才能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纳入日常工作中,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整体育人质量。“制定评价指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及实施要求。”“职业道德教育涉及的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经费的投入,队伍和制度的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均须蕴含其中。”①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往往不是根据教育目标来决定其内容、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而是过多地强调中间环节,为了完成职业道德教育任务而进行教育教学,这样忽视了根据优良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对教育实践的评价。因此,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评价要素之一,以评价其是否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否能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来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能否始终根据科学的目标定位来开展教育。

2.条件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本身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努力确保职业道德教育的资金、设施和人员的投入。在投入的硬件方面,要建设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基地,确保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良好的设施、资料、经费保障。在确保投入量的同时,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工作的评价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里的产出是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度,即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作为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其支出是一种投资。这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②从教育的维度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必须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即如何做到在投入最小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因此,在投入的软件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营造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建构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组建优良的职业道德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实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教育计划等确保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的执行力度。

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确定了教育理念、目标以及相应的外部条件保障后,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就成了决定职业道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主导性要素。第一,要看是否在学校层面设立了完备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管理和督导机构,是否明确了机构的级别及负责人、工作机构、工作机制,是否建立了机构与行业及社会的联系渠道;第二,要评估外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执行力;第三,要评估该校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室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状况,考核职业道德教研室职业道德教育授课计划、课时计划等的制订和执行状况;第四,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从数量、结构、质量和水平、参与培训学习机会等各个层面进行评估;第五,要将班主任年度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和执行情况、毕业实习计划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制定及执行情况等纳入评估的范畴。

4.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特性。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现实性、针对性也应是对其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缺乏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往往注重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传授,忽略与专业结合的特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容,在评价德育的效果中不仅关注“知”的内容,还更多地体现在“情”“意”“行”上。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中,应注意多种课程模式相结合的状况,观察其是否注重学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的互补和融合,在相关专业学科中是否融合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否将学校隐性职业课程同社会实践的隐性课程以及家庭隐性教育课程联系起来。

课程内容的评价要素方面,首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时俱进,推陈出新,及时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最新的科学理论、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其次,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生活性。高职学生并不擅长理论学习和逻辑推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试图通过这些方式让其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从而使其主动学习和内化职业道德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倡导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最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有专业性。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内进行,各专业统一课程和教材,在内容上往往容易强调共性要求,偏重相关知识和规范的识记。但是,当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需要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要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上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行业和岗位的需要开展教育。

5.途径和方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其途径应包括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日常实践活动中相关教育内容的渗透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的相关教育等。对这些教育的途径、教育结构、重视程度等都应开展教育评价,以发现问题,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知识灌输、典型示范与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相结合。教育方法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对其进行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6.实践效果。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也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评价要素。在评价主体方面,由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本身是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因此,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也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每个教育相关方都要参与教育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身的教育策略,以增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评价内容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知”“情”“意”“行”等方面表现及其持久性的评价。这些表现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表现出来,对这些内容的考查可以有效评价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建构

初步明确基本要素内容后,要想对评价的对象进行综合的量化评价,必须在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对象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分配。首先,给每一项和每一级要素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作为针对某一具体要素指标的相对性概念,并根据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其次,对每一具体的二级要素指标都确定一定的评价等级标准,并赋予相应的分值。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素指标分别列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强调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必须把握的6个要素,二级指标为6个要素分解出的若干部分测评目标。一级指标用A表示,二级指标用B表示。

根据职业道德课程评价的内涵要素,一级指标可以包括下列6条:A1思想理念与目标定位;A2条件保障;A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A4教育内容;A5教育方法;A6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教育的总结。每项一级指标下还可以具体细分成诸多二级指标要素。

A1思想理念与目标定位可细分为:B1思想理念(发展性教育理念的应用、校企合作、主体多元);B2总目标(识记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职业道德要求);B3阶段性目标(基础学习阶段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与观念、情感的培育,实习阶段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初步形成)。

A2条件保障包括:B4教育设施完备情况;B5资金的保障;B6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库建设;B7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

A3组织机构、教师队伍和工作计划包括:B8学校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管理和督导机构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机构的负责人、级别、与行业和社会的联系状况等);B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B10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室设置及其工作机制建设;B11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和水平,教师参与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B12学校层面年度(学期)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情况;B13职业道德教研室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订情况(职业道德课授课计划、课时计划等);B14班主任年度(学期)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制定情况;B15毕业实习计划中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制定情况。

A4教育内容包括:B16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网络构建情况(是否单独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门数、课程性质、课时安排等);B17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状况(包括各科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班主任工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各类团、会活动及文体、技能竞赛中渗透道德教育情况等);B18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B19教育内容的时效性;B20教育内容的现实性;B21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A5教育方法包括:B22正面灌输和典型示范;B23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B24培养思辨和批判精神及能力的问题讨论教学法;B25案例教学的使用;B26社会调查的使用;B27使学生体验职业道德情景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A6教育效果的反馈及教育的总结包括:B28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B29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道德的情感态度;B30高职学生践行职业道德的意志状况;B31家庭、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B32实习单位和学生自身对学生实习期间践行职业道德表现的评价;B33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表现跟踪调查的结果;B34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估情况;B35专业职业道德全程教育情况总结。

在评价的要素指标确定之后,根据德尔菲法,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将各个评价要素自身的重要性量化体现为“评价权重”,非常重要是4分,重要是3分,较重要是2分,一般是1分。接下来,将各个要素自身发展状况量化为“评价等级”,根据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标准给该项内容开展评价并打分。在该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素上表现优秀是4分,良好是3分,中等是2分,合格是1分,不合格没有分。“评价权重”是各个评价要素自身重要性的量化体现,“评价等级”是对各个要素自身发展状况的量化评价标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将每一二级要素指标的评价权重分值和评价等级分值相乘,即可得到此二级要素指标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35项二级要素指标评价结果相加,即可得出对某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评价的综合量化评价结果。

[注释]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第三篇】

一、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要搞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关键是需要一个根据评价目标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六个方面展开。

1.认真落实思想品德评价工作。思想品德评价对指标体系的建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国家颁布的有关德育大纲或德育纲要中不仅有德育目标的总体目标,而且有分阶段的德育目标体系。上级部门下发的思想品德评价表就是根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来建立的,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初中阶段共进行三次评价,我校严格按程序落实这项评价工作。开学初利用班会对思品评价表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评价时,开展评价学习,严格按要求评价。对“五无”评价,即无班主任签字、无班主任评语及等级、无折合分(折合分=自评分×10%+互评分×20%+师评分×70%)、无校长签字、无评价日期。学校政教处不予以审批,学校对学生德评不达优秀的不予评优,不合格的限期改正。由于我校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严格操作,班主任和全体学生都很重视,评价效果良好。我们把思想品德评价作为我校评价体系中的第一项重要内容。

2.开展家长评定学生思品活动。评价内容分为“理想前途”、“心理健康”、“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已遵守公德”五大块,共25条标准,表现分为“优良”、“中”、“差”三个等级,分别按4、3、2分计分。评价表下设有家长寄语栏。每学期开展一次评价活动。家长对这项评价活动非常赞赏,同学们也因为家长要对自己进行思品评价,平时在家、在学校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同时我们班主任的教育效果也能够通过家长对学生思品的评价得到一定体现,学校也通过这项评价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一项指标。(见附件一)

3.建立学生成长卡。评价对象是个别自制力差的学生,评价以每周一张表格的形式,每节课由学生持成长卡找任课教师评价,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即优(A)、良(B)、待改进(C)。每周自己和班主任进行小结评价,并把信息反馈给家长,家长签好意见,反馈给班主任。这样通过成长卡的评价,这些平时自制力差的学生不断改进缺点进步十分明显。像我们初一年级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同学,如C一5班廖勇吉、蒋金洲,C一7班赵梓君,C一9班郝昱进步大,现已取消了成长卡评价。家长们对这项活动热情很高,如C一5班蒋金洲自列入成长卡评价对象以来,家长来校共教达十次以上,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见附件二)

4.建立学生成长袋。成长袋依次分为“A学生1-10周表现”其中学生表现(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体育锻炼、劳动观念、班级贡献、时事学习、课堂表现、情绪状态等方面每周自评如实填写),班级考核(由班干部逐周填写)B“期中总结”其中包括学生成绩表、学生期中反思表、班主任期中寄语;C“学生11-20周表现”(内容同A);D“期末总结”包括“学习成绩表”、“学生自我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每学期初把成长袋发放到各班主任手上,对每一位学生按要求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通过成长袋反映出来。成长袋已成为我校学生成长进步的摇篮。(见附件三)

5.建立家校联系本。联系本是一种很实用的评价工具,是沟通家校联系的纽带,是将教师、家长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相互反馈的一个载体,它形成三方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三方对学生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进一步发展,发挥评价最大效应。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备一个联系笔记本,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联系本适时反映给家长,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联系本适时反馈给班主任。学生是家校联系的中介和受教育、受评价者,学生在评价中全面认识自己、约束自己。家长教育责任心增大,诸多家长纷纷通过家校联系本与班主任教师沟通,经常来访的家长也大量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真空”时间也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上网玩电游没有机会。

6.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评价内容16条,评价按照自评、家长评、小组评、总评(师评)每学月开展一次。本方案附表上对评价方法有详细说明,这里不作过多讲述。(见附件四)

二、讲求教育实效,实践全新评价方法

过去评价方法基本上是定性评语。这种方法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过多地从教师印象出发,使评价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我们学校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对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以下是我们运用的几种评价方法:

1.操行评语法

评语法是评价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的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肯定优点,并指出主要缺点和努力方向的一种方法。

我们班主任的期末评语,按以下两种方法操作:

(1)班主任直接写评语。直接写评语较为省时间,但主观性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班主任写的评语交给学生本人看,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教师再定稿。其中评语要求少否定,少批评,更多地应该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

(2)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写评语。这种做法是由学生本人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自己进行评价,写出评价的意见。或者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评价,然后再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自我评价意见和平时的观察写出综合评语。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型评语法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随着评价的日常化,建立不断的良好的反思习惯,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校学生的成长袋的每周表现及期中反思表就是采用这种评价法。

3.等级法

等级法是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把学生评价内容划分为若干等级的一种方法。具体等级可分为五级、四级、三级。等级的表示法一般用描述等级的语言或“”来标记。例如五级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四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级分为“优、合格、不合格”。不合格的学生毕竟是个别,为了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可以用“待努力或待达标”代替“不合格”,用“”表示方法类同。

用等级法评价学生素质能说明每个学生思想发展的程度及其在班集体中所处的地位,而缺乏具体内容,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都不明确。所以等级法要与自我总结和小组或他人评议结合,使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比较清楚。

我校的“学生成长卡”、“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就是采用等级法评价。

4.评语定量法

此法是把评价分为若干因素或项目,每个因素分若干等级并用评语表示,如:很好、好、一般、较差,每个评语给定一个分值。如“很好”给5分,“好”给4分……。把各项分数相加所得分数为测评总分,再从总分数中折算成优、良、合格等几个等级,把计量转化为评语。我们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家长评定学生思品方案”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5.评分法

这种方法是以《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一些学生品行中应予提倡的良好行为项目为加分项目,列出一些学生品行应予以否定的不良行为项目为减分项目,视为考核量标。对每个学生学期开始,确定一个基础分(60分或100分),然后根据平时操行予以加减分,加分与减分可以相互抵销。实行这种方法,着重对平时学生行为作出记载,每月评定总分一次,期末总算。

用这种方法考评学生,有事实依据,比较客观,便于及时获得学生思想状况反馈的信息,便于教育者施教,同时有利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我们各班级采用了这种学生日常操行评分办法,进行班级学生日常管理。

学校就如一个花园,有苍翠的松树,也有低矮的藤蔓。学校应本着“全面发展”的宗旨,既关注每一个学生,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精神的回归。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我校将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合作改进评价活动,根据不同评价目标,应用多种评价方法,设计富有创意的评价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时时事事有评价,以此优化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发展。

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已渐渐将这些理论、思想、深入渗透并贯彻到一切教学行为当中,使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评价观念,产生新的评价行为,让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扬起了科学理性的风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决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塑学生高尚的人有特色的重点学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新时代建设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评价方法:

1.在每一条评价内容中,“优秀”记,“良好”记,“合格”记,“不合格”记为〇,每一条评价内容获7个“”以上,“总评”记录为“优”。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道德评价失衡 道德教育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9-02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再一次掀开了近几年社会日益惹人争论的“扶老人”事件,目前老人摔倒没人扶,和见到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现象揭示了当前许多道德教育困境。道德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考虑,从道德教育本身来讲,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道德教育困境;从外环境角度考虑,外环境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场所,是对道德教育成果的验证,但是不良的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教育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评价失衡。

一、道德评价失衡与道德教育困境的关系

道德,这一词最早是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出现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其中的“道”指自然运行和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为人处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往往代表着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评价通常指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道德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

道德评价是道德教育外环境中对道德教育结果的回应。道德教育最终是要在社会中时间的,而道德评价在社会中对道德行为起到一定的权衡作用,适度的道德评价可以对道德教育起到监督,反馈,激励的作用。

失衡即失去平衡。道德评价失衡是指判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失去了准确的度。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而往往当人们用法律的武器去判定道德行为时,其评判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例如,五年后才现真相的南京彭宇案,2006年仅仅凭借主审法官的一个“不是你撞的你干嘛扶她”的有罪推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判其赔四万余元。从法律角度考虑,“不是你撞的你干嘛扶她”或许是有推理论证的点,但是从道德的视角来讲,有失道德评价合理的度,这就是道德评价失衡的一个例子。

道德评价失衡从道德教育外环境方面使其产生了一定的困境,使道德教育实践与外环境的评判产生分歧,找不到相对应的点。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达到了道德教育本身的目的,但是当其道德教育行为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却得到与之相反的道德评价,便产生了道德教育困境。

二、道德评价失衡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1.道德评价失衡影响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的目的除了是培养有德行的人之外,同时要兼顾社会的需要,社会是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实践方式需与社会外环境找到相对应的点,保持一致性。道德教育为社会现实提供培养的基础,而社会是道德教育成果的检验基地。因而道德评价作为道德行为检验的重要准则,其对道德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道德评价的失衡使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道德教育的行为与现实生活失去了一致性,产生了道德教育困境。

2.道德评价失衡影响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施

道德教育行为最终是要被应用到社会现实中,当道德主体将在道德教育中所获的道德行为应用与社会外环境中,道德评价即会对道德主体产生反馈作用。适度的道德评价是培养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从教育主体自身来讲,道德评价是将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方式,同时,适度的道德评价可以改造、提高社会道德氛围。而失衡的道德评价会使道德主体产生困惑,影响道德主体对道德的判断以及对道德教育的信任,也会有部分道德主体失去对道德实施的动力。

三、基于道德评价失衡提出的策略

1.注重道德修养的教育

道德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希望通过外部因素以对人实施引导, 是强调他律性的;道德修养则是人的自我教育,是强调自律性的,是真正摆脱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培养需要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社会方面来讲,应着力于通过道德激励机制引导人的道德行为,调整道德评价的失衡状态。从道德主体自身来讲,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可以使其在面对道德评价失衡的情况下摆脱困惑。在道德修养的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理论是人们对道德的初步认识,实践是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关系的最终途径,只有落实于实践中,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有德性的人。

2.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代表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的教育,注重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注重整体的和谐,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者把个体、家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集体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我们应传承的儒家道德思想的精华。加强传统道德的教育可以使道德主体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加强自我德行的修养。

3.道德教育的普及化

由于教育机制的原因,道德教育尚未普及,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人的道德行为 以及道德评判的误区,加大了道德评价失衡的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产生了道德困境。这不仅影响社会道德机制的健康运行,也影响了道德主体对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扩大和净化道德教育的外环境,调整道德评价平衡,加强道德建设,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道德评价失衡是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症结之一,削弱了道德教育的作用,给道德教育的健康运行带来了困惑。分析道德评价失衡对道德教育困境的影响以及做出相应的策略,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7 53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