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高校教师岗位职责(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明确高校教师岗位职责(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校教师【第一篇】
(一)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有人将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
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化技能和专业情意三部分。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具有双专业性。普通文化知识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指以下几种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与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专业性向三部分。崇高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高尚的专业情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包括理想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也就是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高校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界会议上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职前培养应该与在职培训密切结合,建立一种视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为连续统一的师范教育和培训系统,是世界各地所共同要求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已经显示出经常化、制度化、学习内容系列化、进修高学位化的趋势。英国规定,所有的任职教师都要定期接受培训。日本的培训教师的途径也有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教师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目的是改善高校教师的培训。而高校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校教师培训教师工作的挑战
首先,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还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积累和传播速度的明显加快,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所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教师在担任教师职务以前所学的知识仅占一个人一生中所学知识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终生学习与职业培训,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适应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教师职能与角色、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品德、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自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还要有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学术的兴趣、愿望的艺术。这些对师范教育,特别是职后的教师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目前,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对上海地区高校基础课的教师了解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有90%左右的教师对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一无所知。这是对我们教师培训工作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只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人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力培训教师,激发他们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以满足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最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敬业精神。改革开放虽然使广大的高校教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竞争意识,强化了效益观念,但有一部分教师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职业信念动摇了,师德水准也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甚至有个别教师违背学术道德。这些都需要我们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面临艰巨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的负担在加重,包括教师队伍的质量等。教师的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师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工作。面对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培训,接受再教育、再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教师培训的理念。高校教师的培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术进步,更要关注教师的人格进步。培训工作者要城心诚意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培训的管理与服务。
2、高校教师培训的形式。高校教师培训,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从专业型培训向学术研究型培训的转变。
3、高校教师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充分改变传统的培训手段,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是更多的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的影响,有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4、高校教师培训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组织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与进修教师、导师等的联系与沟通,改善办学的环境与办学条件。同时,还要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培训单位要根据教师培训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奖优罚劣,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
高校教师【第二篇】
一、为人师表的内涵和要求
“师表”一词,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意思与“师范”相同,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原是对官、师的共同要求,现代则主要用于对教师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罗国杰先生在《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把为人师表具体化为五方面:言行一致、文明礼貌、语言美、仪表端庄、作风正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师表的内涵不断丰富,为人师表的要求也不断扩大范围,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人师表的要求主要是:模范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仪表端庄大方,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尊重同志,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积极参加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二、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状况
1.当前教师为人师表方面取得的成绩
其一,大多数教师能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社会公德。在教学过程中,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自觉维护人民教师形象。其二,大多数教师作风正派,廉洁从教。树立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以教谋私,不打人情分,不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和家长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对“改试卷时,你有过打人情分的情况吗”的调查回答中,85%的教师选择了“没有”。
2.当前教师为人师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书育人方面。对学生关心不够。少数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在经济、利益、荣誉面前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不够,认为育人是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的事,与己无关,不愿意花点时间做学生的工作;二是遵纪守法方面。有的教师不但不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自己也做一些有悖校纪校规的事,甚至违法犯罪,在学生中造成恶劣的影响;三是关心集体方面。有些教师集体观念不强,协作精神欠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集体不闻不问;四是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方面。少数教师学术研究的作风不实,存在浮躁心理,甚至出现学术虚假现象,自毁教师形象;五是廉洁从教方面。有的教师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出现了对学生乱收费、打人情分等现象,虽属个别现象,但影响很坏。
三、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呢?
1.自觉修养,注重实践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自己必须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优劣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一个教师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也不是先天具有的。教师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了受外部条件影响外,最主要因素是教师有没有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并且做到持之以恒。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有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强化“为人师表”的意识,把“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看成是一种与职业需要不可分离的部分,以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人师表水平。实践是检验教师为人师表的标准,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动力,是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处理自身与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及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实践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和提高,使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真正做到“培育德行,为师垂范”。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作为施教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德行的指导者,行为、价值判断规范的榜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观点,教师个人形象也作为范例出现在学生面前,容易被学生所认识、模仿,总之,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孔子在论述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和师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充分地肯定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指出“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这些话,时刻警醒每一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教育者身份。要求教师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按时上班,关心集体,诚实守信,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作风和行为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3.严谨治学,热爱学生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教师以学而不厌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勇于更新观念,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不断认知教育规律,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改善教学方法和技能。正如加里宁说的:“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严谨治学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严谨治学要求教师以严谨的态度把教育和教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以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爱给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育人的过程首先是老师热爱学生的过程。不少学生是因为受到老师热爱才热爱教师,才热爱他所教的那门学科的。师爱是最神圣的。教师要在思想、学业、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得到不断的成长和进步,而同时,教师的治学严谨和对学生的关爱精神,对学生会有积极的影响,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对学生热爱、相信、尊重、关心、爱护,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关心他人。
4.培养魅力,引导成长
教师要具有学识的魅力和人格的的魅力,教师有了这双重魅力,才能言以诱人、行以导人,才能堪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孟二冬老师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成为全国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正是要求教师要建构精深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完善技巧,提高适应教学能力。教师要具有学识的魅力,就要甘于寂寞、严谨治学。在治学的道路上不畏劳苦、脚踏实地、不拘陈规、勇于创新,坚决抵制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坚决抵制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的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良心的人。教师要具有人格的魅力,就要明辱辨耻、率先垂范。按照师德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恪守基本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不断加强法律修养,增强法制观念,确立社会主义的法制观。教师要时刻不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实践者,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影响学生,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和高尚人格的力量为学生做出榜样,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5.仪表整洁,语言得当
曾有过这样的格言:“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一个人的仪表、语言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风貌、文化素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语言,以体现出内在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总的说来,教师的仪表必须整洁、朴素大方;举止必须端庄、得体。具体来讲,在仪表方面,要求教师衣着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风度从容典雅、教态高雅洒脱。在语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交流中,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平等性、教育性、启发性等,做到表扬不失实,批评不伤心。
6.健全制度,规范引导
要做到为人师表,单靠教师的自我约束肯定是不够的,必须与外在规范相结合。外在约束包括制度、道德、氛围和环境等因素,其中,制度是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先从外在规范对教师的行为加以引导,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并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高校教师【第三篇】
关键词:高校院校以德治教道德修养师德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与高等教育之间几乎是可以画等号的。高等院校的教师之所有被赋予如此高的社会地位与高校教师的职能是分不开的。纵观全国高校,没有哪一所高校的盛名不是因为其教师力量雄厚、教师水平一流而得来的。高校教师在培养青年人才、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世界优秀文明中发挥了绝对的重磅作用,教师职业角色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
一、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不断进步,高等院校门槛逐年降低,国民素质普遍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也不断积极向上发展,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爱岗敬业,以德服人。但是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偏差,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追求物质利益,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抛在脑后。尤其是一些已经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无心钻研教材,对教学设计和为学生答疑解惑不再精心准备,敬业精神弱化,不再把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己任,而是把精力放在到社会赚钱上。二是贪图享乐,学术态度不端正。高校教师的第二大任务是科学研究,高校教师更应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但高校里不乏有的老师进高校只是贪图高校的清闲,不能专心研究学问。如果不能通过科学研究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自我学术水平,那么自然很难培养出科研能力强的学生,不能担负起走在学术前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任。三是、帮派现象严重。在大学校园里,为自己的小团体或者亲属谋福利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败坏了高等院校的良好风气还为教育质量埋下了隐患。此外,一些建校时间较长的学校或者学术成果丰厚的导师容易出现帮派现象,研究学问如果是被帮派束缚那么必然不能融会贯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交叉、碰撞,在磨合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些高校教师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这也有高校教师一般教育程度较高,容易接受外来思想和观念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经济成分趋于多样化,分配方式随之趋于多样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违背使中国传统的无私奉献精神被弱化,实用主义盛行,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被物欲湮没。经济原因只是造成高校师德缺失的一方面原因,具体原因还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内部原因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原因。一是社会原因:缺乏制度基础。我国师德建设的制度基础从未真正建立起来,比如从来没有哪条法律哪项政策规定师德报酬的社会收益定价制度。在物质社会,做好人是需要核算成本的,如果学校生活中讲道德、高素质的人总是吃亏,或者受到排挤,而不讲道德、素质低下的老师凭借走后门、拉关系从中受益,那些讲道德、高素质的老师必定对自身道德产生怀疑,进而向不讲道德、素质低下者靠拢。二是高校原因:缺失监督机制影响了师德建设。高校教师的自主性比较强,高校对教师的监管就不可能面面俱到,道德监督就存在较大的漏洞,学校领导或同事为了不“得罪”人,监督意识特别差,只要不是影响特别恶劣,一般听之任之。此外,目前国内高校的科研风气较重,很多学校不根据自身特色和当地特点办学,大肆搞科研,根本不讲师德标准,单纯看重科研成果或者教学任务,对师德建设毫无管制,使很多师德问题愈发严重。三是自身原因: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影响了师德建设。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爱,不愿毫无保留地献身教育,用自己的心血和专业知识为青年人铺垫成才之路,而是为了追名逐利,忽视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思想道德发展,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良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举措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内承担起道德育人的责任,还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外也能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一)高校教师自身政治素质要过关
高校教师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指导自身,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物质利益原则。具体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文件的精神,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师德的培养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环节具有复杂性和群体性的特点。由于每个人的道德水平都是不同的,高等院校要自觉承担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档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帮助新老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分阶段整顿全校师风师德建设。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师德评价监督机制
有效合理的师德评价监督机制要做到客观、易操作。采用公开透明、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实现师德建设的自律与他律的互补。教德的评价监督可以根据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同级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三个梯度进行。
(四)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
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职称评聘、职级晋升、工资提高、深造机会等都对教师充满诱惑,如果把师德建设与之挂钩就一定会激励高校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关爱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使整个高校教育呈现出活力。对于那些不思进取、不守师道、把教书育人天职弃之一旁的教师,及时给予更换、警告、惩罚或者辞退处理;对于爱岗敬业、德高望重的教师,要在福利待遇、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关怀,避免“劣币逐良币”的悲剧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教育艺术,2012年4月刊.
高校教师【第四篇】
关键词:师德建设;执行监督;长效机制
高校是教育和培养青年的天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践行的前沿。高校教师是党和国家实现教育育人兴国的前行军。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质量,甚至可能影响至他们的终身。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期待;教师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心不强,为人师表不够自觉;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亟需更新,教书育人的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教师虐童、教师公开索要礼金、著名教授学术不端、知名学者贪污科研经费等师德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挑战着公众的良知和底线,国家、各省市不断出台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文件规定,把高校师德建设提上重要的工作议程,自上而下要求高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1高校师德现存问题
1.1不同年龄教师存在不同的师德问题
青年教师主要存在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爱心、耐心不够,专业知识、教学手段方法储备不足,备课不充分等师德问题。中年教师主要存在职业倦怠感明显,集体荣誉感不强等师德问题。临退休教师容易出现倚老卖老,打压中青年教师,学习劲头不足,不思进取等师德问题。
1.2“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部分
教师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领导布置任何工作,都以有多少钱为衡量目标,钱多抢着干,没钱到处推,导致系部二级党建、工会、共青团等需要大家奉献的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要么是年长的挂个名,要么是所有的工作由一个比较好说话的年轻人兼任着,临时性突发性工作更是没有人承担;在按课时计算报酬的学校,抢课现象严重。
1.3职业责任心不明确,容易互相推诿、抱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责任,可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认为只要自己把院系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好就可以了,踩着铃声来,踏着铃声去,除了上课,学生基本见不到老师[1]。完全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把除上课之外的教育事宜全推给班主任、辅导员或者其他行政工作人员。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验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不同性质的高校从业者经常只考虑自己的立场,互相推诿工作,或者抱怨他人的工作又轻松又报酬好,如实训课时,专业课教师和实验人员总是为了对学生的现场实训指导该由谁来承担、课时费应如何划分等问题互相抱怨等。
1.4过于重视自身利益,不关心学校发展
随着各个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教师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也有所下滑,部分教师都只重视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等,一有关于这些事的人事制度改革,就势必吵得纷纷嚷嚷,甚至出现上访、罢课等各种极端事件,而对于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事关学学校发展前景的大事却漠不关心,或人云亦云,或认为那是领导的事情,很少有人会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甚至在行使学校最神圣决策权的教师代表大会上,其教师代表提案,也年年基本围绕薪酬分配、职称评聘等事情提,一般也只见意见、牢骚,甚少见有价值的建议。
2师德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经济至上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建设至上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普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以老一套的安贫乐教、乐于奉献等道德来捆绑教师有失公允,再加上医疗、住房、教育等与普通人一样的巨大压力,很难再要求教师淡泊名利。
2.2部分制度规范制定不严谨,执行不到位
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到各个高校,制订了很多关于师德的制度、规范等,但有些标准过于宽泛和统一,与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2]。有的师德规定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根本就不执行,有的只做为一时的建设活动,没有发展成长效机制,这些也就少了对教师的约束作用。
2.3教师从业目的不明确,从业意志不坚定
越来越多的人在进入教师这个职业时,有的是想像着教师职业安逸、收入高而来的,有的是做为暂时的跳板而来的,有的是受父母之命而来的,根本不像老一辈的教师,是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的感召而进入的,没有职业光荣感做后盾,在过了激情期后,一遇到各种压力、困难时,就非常容易产生倦怠感,甚至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还有的人就往更高更好的工作单位调动,或者做好随时跳槽的准备。
3师德建设几点建议
3.1健全制度建设
3.1.1制定师德规范
制定详细、具可操作性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课)教师管理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3]。
3.1.2完善师德考核
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职务聘任(聘用)、评优奖励、教师资格认定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细化考核办法,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师德表现,规范考核程序,完善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4]。
3.2创新建设方法
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实施的方式、方法,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
3.2.1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按学院、系部、教研室、教师层层签订承诺书,并公开张贴,由全体师生进行监督。办好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扎实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遵守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师生三原则,每月定期开讲一次,结合“道德讲堂”网络专栏,多用师生语言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师生的切身感受,使“道德讲堂”真正成为师生自己的讲堂,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推动师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3.2.2培育先进典型,表彰先进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培育、树立、宣传、推广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活动。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特别要注意挖掘先进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做法,并加以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广大教师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2.3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要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在教师有情绪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生病、工作困难、遇到大事故、婚丧等情况时,及时给予照顾和帮助,让教师深切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多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各类体育活动,加强不同部门同事间的联系合作,增强组织凝聚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3.3强化监督监管
3.3.1构建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3.2返聘离退休教师加强督导
聘请离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督导,离退休老前辈教学经验丰富,且由于已离开一线工作岗位,敢于直言,对于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师德师风的改进都能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3.3.3真实开展学生评教
一个教师好不好,学生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客观,最有价值。目前,很多学校定期开展学生评教,但经常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有意忽略、包庇学生的迟到、早退等现象,考前复习时透明度高,不敢严格要求学生[5],导致学生评教无法真实反映情况。可以在保持学生评教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主题鲜明的评选活动,保证学生真实、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选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以此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
作者:余珊珊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沙世蕤.经济转型期地方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与突破[J].学理论,2014(5):259-261.
[2]杨集梅,柴洁余.构建积极心理,培养完美师德———对高校师资培养的心理学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4):42-45.
[3]赵玉言.网络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新特点及师德建设着力点[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4):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