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文档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简历样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6397

【导言】此例“研究生简历样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研究生简历模板范文1

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使用Word里面的 简历 模板来制作求职 简历 ,这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制作出来的 简历 美观大方,一目了然。但是,Word中的 简历模板 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工作,并非每一类毕业生都可以使用。以下介绍五种 简历模板 ,对求职者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时间型简历:它强调的是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没有参加过工作,更谈不上工作经历了,所以,这种类型的简历不适合毕业生使用。

二、功能型简历:它强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和特长,不注重工作经历,因此对毕业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简历类型。

三、专业型简历:它强调的是求职者的专业、技术技能,也比较适用于毕业生,尤其是申请那些对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位,这种简历最为合适。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3篇研究生简历模板,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研究生简历模板的相关认知。

研究生简历模板范文2

关键词软岩;支护理论;流变;膨胀

1、引言

软岩工程是矿山、交通、水利和建筑等行业施工建设中经常碰到的技术难题。近年来,在我国的水工、道路及矿山建设中,大量工程实践提供了众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成为软岩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软岩工程开挖后,支护系统除承受松脱岩石自重外,主要承受随时间增长的变形压力围岩变形与支架压力不仅取决于原岩应力、岩体性质,而且,取决于支架刚度和架设时间等因素,并且,随时间增长而改变。

2、有的软岩支护技术和理论

软岩支护技术

由于软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软岩工程必须实行人工支护,才能保证其稳定性。软岩工程的技术关键就是控制围岩的稳定。目前,用于软岩工程的支护技术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一些支护类型:

(1)砌体支护,砌体支护约占我国地下开采巷道支护中的 20%,主要材料是料石、砖和混凝土等,这是一种传统的支护形式,应用比较广泛。但是,这是一种刚性材料。为了适应软岩巷道变形大的特点,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干砌料石木板圆碹、离壁碹、重缝碹、条带碹和高强弧板等支护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支架支护,目前的软岩巷道,尤其是承受动压的采准巷道,使用 U型钢、槽钢和工字钢制作的可缩支架较多,其断面形状也向多样化发展,如圆形、椭圆形、梯形、方环形、马蹄形及非对称形等。支架间还安设了拉杆和背板,以增加其整体稳定性。有的巷道还进行了壁后充填。

(3)锚喷支护,锚喷支护由于能及时支护巷道,喷层与围岩密贴,适应性强,使用灵活,可有不同的组合,因而越来越多的用于软岩工程。锚杆按材料可分为金属锚杆、木锚杆、竹锚杆、钢丝绳锚杆和有机玻璃锚杆等。

软岩支护理论

目前,国内外软岩支护理论有两大类,一类是用定性的原则表述的支护理论;另一类是用定量的力学模型研究的支护理论。

(1)定性的支护理论,目前,定性的地压理论主要有新奥法及松动圈支护理论。

新奥法(NATM)是奥地利学者 Rabcewice(1964~l965)在总结前人经验后提出的一套隧道设计与施工原则,米勒(1980) [1] 将其总结为 22 条。至今为止,新奥法仍是国际上在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占主导地的权威理论。新奥法摒弃隧道力学中的以普压理论为代表的松动地压理论,将岩体视为承载体,这种认识的重大转变给支护带来一场革命。董方庭等(1996) [2] 根据围绕开挖空间所产生的松动圈以及松动圈在支护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软松动圈支护理论,并建立了松动圈大小与支护力大小的经验关系,对解决软岩支护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松动圈是围岩变形与破坏的最终产物,仅从这一最后形式分析问题,不仅难以考虑软岩中出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情况和影响因素,也难以建立较为系统的又有较为严密理论基础的软岩支护理论。

(2)定量的支护理论研究的历史实质上是围岩力学模型的研究历史。50 年代以前,围岩的力学模型经历了刚性、弹性和弹塑性发展阶段。代表性的支护理论有:

①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原理

在软岩体中掘进一条巷道,破坏了原岩应力的平衡状态,巷道能否保持平衡,取决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原岩应力的大小。对于坚硬的围岩,巷道周围的集中应力小于其强度极限,巷道不用支护也能保持稳定。对于软弱的围岩,巷道要保持稳定必须依靠各种形式的支护。

②应力平衡原理

软岩巷道之所以变形量大、难于维护,就是因为在弹塑性边界上,应力不平衡所致。塑性区的形式是一个由外到里的渐变过程,提高支架阻力,增加围岩的值,C、θ值,可使巷道围岩的应力尽早取得平衡。

由于存在以下的两个主要问题使得定量的支护理论难以变成实用的可操作的支护理论:考虑了各种因素的本构关系过于复杂,涉及的各种参数甚多,计算本身就已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而要确定支护力的大小,尚需要强度理论或稳定准则,复杂条件下的强度理论或稳定准则目前研究尚很不充分,所以难以将力学模型用于支护力的大小设计。

3、适用于围岩的支护理论

围岩变形机理的研究

过去,人们对岩石(块)的变形机理研究较多,而对围岩的变形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只是过多地集中在围岩表面收敛的研究方面。仅以围岩流变过程而言,若开挖形成的围岩处于粘弹性,则围岩通过流变要经历从弹性- 塑性- 破坏- 失稳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围岩内部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强度都将会发生复杂的变形,不了解这一过程,就无法确定合理的支护时间:再如,围岩的膨胀过程一定是强度不断变化的与流变耦合的一个过程,而且围岩内部有水、围岩周边供水和围岩里外都无水等各种情况下的变形过程将有很大的差异。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及时地提供足以使围岩形成稳定蠕变的支护力,并使围岩尽快形成压缩环,即达到安全的目的。

(2)采用可压缩性恒阻支护,同时设计支护力为刚好满足围岩进入稳定蠕变的支护力,从而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围岩稳定性准则研究

建立围岩的稳定性准则是分析围岩变形机理及将力学模应用于实际支护设计的前提,需进一步加强这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陈宗基(1991) [3] 给出了稳定蠕变准则,Wittke(1979) [4] 给出了膨胀稳定准则,但流变与膨胀耦合作用下的大变形围岩稳定准则的研究目前尚未开展。

力学模型研究

软岩支护理论最终所要建立的是(大变形)非饱和粘弹塑性模型,但由于非饱和岩石力学尚未建立,所以最终模型的形成尚需相当长的研究过程,但由于工程实际的迫切需要以及建立模型总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所以,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较为简单的近似模型是当前软岩力学模型研究应加强的一项工作。范秋雁(1997)[5]通过研究蠕变与弹塑性变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围岩流变的机理,将一个复杂的粘弹塑性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弹塑性问题来近似求解,这一模型可求出工程上所需的最小支护力及围岩最大允许变形量。

4、结语

(1)目前软岩支护理论研究落后于软岩支护技术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软岩支护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

(2)由于受当时岩石力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新奥法尚存在不足之处,应该运用现代岩石力学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

(3)软岩支护理论等于修正新奥法等于(大变形)非饱和粘弹塑性(力学机理+力学模型)。

(4)要加强围岩变形机理,稳定准则及力学模型等支护理论中的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软岩工程分析和支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围岩- 支护相互作用原理,由软岩的应力- 应变- 时间关系出发,寻求工程问题的解析解和数值解,这始终是一项广泛进行并在继续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米勒。L,新奥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地下工程,No6,1980.

[2]董方庭等,松动圈软岩锚喷支护理论和技术,中国煤矿软岩巷支护理论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3]陈宗基等,岩石的封闭力、蠕变和扩容本构类方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No1,l99l.

研究生简历模板范文3

关键字:琵琶;乐器声学;能量;时长;频谱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us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nalysis the lute’s plucking performance (one of fingering). Extracting 26 tones’ duration, energy, spectrum of acoustic parameters: 1) Time of double treble, treble, alto, bass, double bass increased consequently; 2) Energy decreases slows down and extracting three kinds of decay mode: cycle type, arc-shaped, linear type; 3) Reaching spectrum and anglicizing harmonic vibration mode of lute.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use physiological phonetics research methods in lute’s research-ing.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ute’s playing and teaching.

Keywords: lute; instrumental acoustic;energy; duration; spectrum

一、引言

“声学是音乐声学的根基,也是中国古代科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使用‘声学’一词,而有关音乐声学的理论则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历代史书中的‘律历制’或‘音乐制’,其中关于律学、乐器制造、音乐演奏和演唱技巧等的记述也多涉及音乐声学范畴”。[1]戴念祖(中国物理史的专家),在他的《中国声学史》(1994)中系统地叙述了音乐对于声学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音乐声学的研究中注重乐律的理论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出现了成熟的乐律计算理论和乐器调音工具,可视为中国早期音乐声学的诞生。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声学理论著作的传入,中国的音乐声学开始融入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研究成分。在1893年出版的《声学揭要》一书中,除介绍了声学基本原理外还论及乐音和乐器发声原理等内容。当代也有一些论著,对音乐声学产生了影响,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音乐声学的发展历程。龚镇雄的《音乐声学―音响、乐器、计算机音乐、Mml、音乐厅声学原理及应用》(1995)是一本全新结构的音乐声学专著。另外,韩宝强的专著《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2003),唐林等著《音乐物理学导论》(1991)、朱起东著《音乐声学基础》(1988)、胡泽著《音乐声学》(2003)等都是针对音乐声学研究做出了相关的研究。[2]

乐器声学是音乐声学的一种,本文对乐器中的琵琶进行分析,以琵琶中的简单指法“弹”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时长、能量等声学参数,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频谱的分析,研究琵琶演奏时的振动方式。琵琶声学分析的研究为音乐学研究提供客观数据,同时为乐器演奏和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琵琶的简介及发音特色

1.琵琶的简介

琵琶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所以名为“枇杷”(琵琶)。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其音域广阔、表现力丰富。

图1 琵琶的构造图

琵琶音箱呈半梨形,四弦,颈与面板上设有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经历了几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3]

2.琵琶的发音特色

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琵琶之所以发音响亮,是因为琵琶的面板和背面之间有一个共鸣箱的存在,并在复手下方有一出音孔。当用手拨动琴弦时,琵琶的音响发生有以下的规律:弦的振动――复手的振动――面板的振动,从出音孔中最终把音发出来。[4]

用手指拨弦时,弦的振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复手和面板与共鸣箱产生共振,其发出的音无疑是饱满、浑厚的。可以这样认为,由弦带动复手和面板的振动是由演奏者的手指拨动琴弦决定的。手指不触弦,复手、面板自然不会振动,当然也就不会发出音响,手指触弦的角度、方向,决定着复手、面板振幅的大小及弦的振动声波的改变,因而产生音色上的变化。

下图为琵琶的琴体声谱图[5]

图2 琴体的声谱图

三、弹的声学分析

弹是琵琶中较为重要的指法,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为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音色反应灵敏。琵琶的音域广,近四个八度,从四弦到一弦,从相到品,音从倍低音到低音、中音、高音、倍高音依次增高。高音区域坚实清脆。最高音区紧张,尖锐;中音区柔和,明亮;低音区低沉,有弹性。本文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时长、能量以及频谱进行三方面分析。录音内容包括倍高音(小字三组)3个、高音(小字二组)7个、中音(小字一组)7个、低音(小字组)7个、倍低音(大字组)2个,共26个音。

1.时长分析

人耳可听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即空气每秒振动的次数在20次到20000次人耳能听到。本文以此作为能量统一的规范,对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琵琶弹指法的26个音分别进行了时长计算,并进行曲线拟合,如下图所示:

图3 弹的各音的时长

其中横坐标从倍低音到倍高音各个类型的音,纵坐标为各类型音的时长。由上图可以看出高音的发音时尖锐,弦紧张,因此振动频率快,时长短。而低音发音时低沉、浑厚,振动频率较慢,因此时长较长。从倍高音到高音、中音、低音再到倍低音,时长逐渐增长。

2.能量分析

对琵琶弹指法的26个音提取能量参数,对琵琶进行能量衰减模式以及能量变化模式的分析。从而分析琵琶的振动模式,对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1)衰减模式

采用MATLAB中的ployfit命令对弹指法的26个音的能量值进行拟合,求出各个音的能量曲线的斜率,从而反映能量的衰减的速度。如图4所示。

图4 能量衰减斜率图

一般来说,高频的能量衰减较快,低频能量衰减慢,由上图中可以看出,琵琶的衰减模式遵循了一般的规律。图中的斜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斜率值依次减低,曲线呈下降模式。倍高音re的斜率最高,能量的衰减速度最快;倍低音so的衰减速度较慢;其他音的斜率衰减速度介于re和so之间。

(2)能量变化模式

文章对26个音的能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琵琶的三种能量变化模式,反映了弦乐琵琶的谐波在衰减过程中的变化形态。

(a)周期性变化模式

(b)弧线型变化模式

(c)直线型变化模式

图5能量变化模式曲线

图5中的(a)、(b)、(c)分别为中音la(a1),低音re(d)和倍高音do(c3)的能量衰减时的变化模式曲线,分别代表了周期性变化模式、弧线型变化模式以及直线型变化模式。

琵琶的部分音周期性的能量变化模式反映出在能量衰减的过程中,谐波的变化规律是成周期性质的。直线型以及弧线型的能量变化模式说明谐波变化的非周期性。

3.频谱分析

文章采用praat软件以及演奏琵琶弹七省音阶的方法分析琵琶的声频谱。图6(a)给出了a弦的第三个把位的第一品音(c2)的语谱图。

(a) c2的语谱图

(b) c2在时的频谱图(c) c2在时的频谱图

图6高音do的频谱分析

图6(b)选择c2开始阶段时的频谱片段,此时第一、二、三等各谐波能量较高,最高位43db,平均在15db左右。图6(c)之所以选择时的频谱图,原因在于,此时的共振峰发生变化,即谐波发生变化,从频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二谐波能量较高,在20db左右,第三谐波的为-21db左右,之后的各谐波能量相对较弱。

小结

表1给出了弹指法的26个音的声学参数,包括时长参数、基频参数、能量参数等。

表1 声学参数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1)琵琶的时长与音高低成反比,音越高,琵琶的弦越紧,振动频率快,时长越短,反之越长;2)能量斜率值随着音阶的依次升高而增加;3)琵琶的基频与音高成正比,音越高,基频值越大。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提取了琵琶弹指法中的26个音的时长参数、能量参数以及频谱,对琵琶乐器进行了声学分析。对弦乐器的能量衰减的变化模式给出分析,将能量的变化模式分为周期性变化模式、弧线型变化模式以及直线型的变化模式,能量的变化模式反应了琵琶振动时的谐波变化方式。同时,通过频谱的研究初步分析了琵琶的谐波振动模式。但本文所做出的研究是初步的,在今后的研究当中,琵琶的频谱分析以及能量的变化模式还需要深入研究,为分析琵琶等弦乐器的振动模式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乐器声学的研究也为乐器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和标准,为音乐学研究提供客观数据以及乐器演奏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韩宝强。我国近代音乐声学研究概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第一期,p70-72.

[2]庄元。当代中国音乐声学研究述要[J].中国音乐学,2005,第二期,p114-116.

[3]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刘石。琵琶的噪音分析[J],《艺范》音乐版(季刊),p56-58.

[5]陈通,郑敏华,蔡秀兰。琵琶的声学特性[J].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

高珊(1983―),女,山东省济南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语音学。

高璐(198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文信息处理。

丁丽娟(1985-),女,内蒙古,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5 91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