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关于xx大学行业特色型高校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爱美丽发表时间 3108439

关于xx大学行业特色型高校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0.引言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2017年,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截至xx年,全国共有14个省区市高考综合改革顺利落地。到2025年,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高考综合改革将全部落地。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从专业招生向大类招生迈进。与按照专业招生不同,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在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而是按照学科大类或者几个学科相近的若干专业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类进行招生[1]。学生入校后首先进行通识教育的培养,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绩、发展潜力等通过双向选择进行大类分流。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方式的变革,还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全方位变革。

1.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大类招生与培养的现状

2001年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被大家普遍认为是大类招生的起点[2]。元培实验班按文、理大类进行招生,低年级阶段进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教育,重基础、促交叉、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后,国内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始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随着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顺利落地,更是给国内高校开展大类招生改革按下了快进键。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经有110多所院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全国各大省属本科院校也开始了大类招生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大类招生改革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共识。

2.大类招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1大类招生的优势

第一,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大家知道,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都是按照专业进行招生。一进入大学就进入一个特定的专业,相当于一进入大学就进入一个特定的通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迈入新

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加速推进,传统的过窄过细的专业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需求,高校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调整,学生通过大类培养接受通识教育,从而成为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具有创新创造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大大降低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按专业招生时,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对专业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狭隘的,或者受一些网络上“天坑专业”的说法的影响,对某些专业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医学类专业,但是其实这是一个工科专业;精算数学——很多人认为这是个数学类专业,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金融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许多家长认为它是研究汉语言的,只要孩子的语文一定要好,其实它对英语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因为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国外的各大高校从事汉语教学,所以英语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要选这个专业。大类招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不足,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专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大类招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专业的时间,增强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升就业实力。

第三,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是高校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部分新高考改革省份如浙江、山东等采取“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方式,这使得高校的弱势专业面临严峻考验。同时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也迫使高校必须聚合自己的专业,将专业通过大类招生的方式进行汇总,进而增加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同时,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学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资源整合。

2.2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当然,大类招生及培养也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1)很多学校设置大类不合理,只是将几个专业进行简单的打包,大类招生有名无实[3]。

2)大类分流出现“马太效应”[4]。同一大类不同专业存在强弱冷热的差异,在专业分流志愿填报中,专业“冷热度”分化较为明显,导致专业分流结果中不同专业间生源地分化等情况。3)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对每个大类里的专业差异性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与传统的按专业进行培养的模式相比,大类招生增加了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

3.大类招生及培养优化策略

3.1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凝聚专业特色,制定大类招生方案

大类招生改革的关键是科学设置招生大类。为了应对新高考改革科目选考、志愿填报模式、录取不分批次等方面的变化,提升生源质量,学校在大类招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启动大类招生试点探索,通过迭代与发展,2020年将全校的60余个专业,优化整合为9个大类。根据学科关联性和就业定位等因素进行跨学院合并专业以及部分学院单独设置大类,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国家和学校的综合人才改革,另一方面也兼顾了院系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大增加了考生的报考意愿和该专业类的第一志愿率,同时也促进了大类内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大类专业群布局,形成招生计划的合理配置。

xx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xx”)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高校,专业关联度高、联系紧密,在科学设置招生大类,合理组合大类专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学校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为基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设立了“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其中“电子信息类”包含6个学院16个专业,“计算机类”包含3个学院10个专业,专业覆盖面广,内涵丰富、组合合理,大类内各个专业有共同的学科基础,为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反馈机制,2021年学校在大类设置中新增2个特色拔尖人才培养大类: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一流人才引领计划创新实验班)和计算机类(新工科一流人才引领计划创新实验班),xx年学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外合作办学)和运动训练专业,最终形成了xx行业特色的“9个大类+5个特殊专业+2个创新实验班”的大类招生培养格局。学生入校后,统一进入书院培养,在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避免盲从,同时也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优化。大类招生成效显著,考生认可度高,全国招考位次近年来接续上涨。

3.2科学制定大类分流政策

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实际上就是“二次招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5]。xx在分流时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其中包括学生具备的能力和可培养的潜能、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为依据,大类分流仅在大类包含的专业内进行,即各专业只接收同大类的学生,提前确定专业的学生不参加专业分流。学校按照总体规划、专业评估质量和历史体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大类内各专业接收分流学生名额;学生按照个人意愿对大类内所有专业按照意愿排序填

报志愿;各大类按照学生分流前学业评价(课程成绩+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从高到低排序,采取“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规则依次录取。在今年的专业分流中,书院与各学院共同搭建“专业选择小助手”平台,组织“师说新语”导师导学、“新视界”讲座、教授咖啡厅、相约院长座谈、参观实验室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帮助学生了解各大类专业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冷热度”分化严重等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专业分流相关机制。

第一,定期进行专业分流相关的信息收集,包括学生分流志愿摸底、往年专业分流情况、各专业学生就业及发展情况等,实现专业分流全过程跟踪,增强有针对性的专业引导。

第二,针对专业分流制定更加有计划的全年工作要点,结合不同阶段特点,明确专业分流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多元考评体系,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准确性和水平。

第四,利用电子信息系统的大数据生成学生能力素质画像,为学生专业选择提供相应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避免盲从。

通过专业分流机制的完善,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各专业,同时以专业分流中的综合测评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大一期间主动接受通识教育,增强全面发展意识,从而真正发挥大类招生的优势与意义。

3.3进行大类培养,制定与大类招生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类招生与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要把大类招生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xx自2018年启动大类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9个大类按照“1+3”或“2+2”等培养模式打通第一、第二学年课程。学校层面对公共类课程设立公共课程组,要求公共课程组优化并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厘清课程、课程群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不同大类分层、分类型设定课程,供各大类进行选择,如高等数学设立A、B、C三个等级,分别针对理工、经管、人文大类专业;大学英语开展分层次教学,分为高级班、中级班和普通班进行授课;大学物理设置三种学时、学分分别针对工、理、管开设。同时,学校要求各大类设立新生研讨课、学科导论等课程,为学生做好专业和学科引导。各大类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大类基础课,学时、学分由各课程组和大类专业确定。培养方案改革为大类招生及培养的顺利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3.4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大类招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xx所设专业大类横跨多个学院,学生刚入校时没有学院和专业的身份。为了更好地承接大类招生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化,学校自2018年起启动了书院制改革。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书院制改革,先后出台《xx电子科技大学进一步深化书院制改革的实施意见》《xx电子科技大学九支队伍进书院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双院”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等系列文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院优势学科资源融入书院学生社区建设,持续深化富有xx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双院”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明确管理边界、责任主体,构建“双院协同、四年贯通,行政班、专业班双轨并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学院、书院优势互补,辅导员有效衔接,班级建设协调配合,从而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院、书院宏观层面共同育人,中观层面优势互补,微观层面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学院依托学科,书院面向社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明晰双院协同机制,实现行政班专业班,不同年级主次清晰;辅导员多类别,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教育管理服务,学院书院双重循环的育人格局。

目前,一年级,教育管理服务以行政班为主体、书院为主导。本科生院核定各学院应选派辅导员人数,学院向新生书院足额选派辅导员,建设行政班。二年级,教育管理服务以行政班为主体、书院为主导。由学院指定辅导员建设专业班,提前熟悉学生。书院增派辅导员协助建设行政班。三年级,教育管理服务以专业班为主体、学院为主导。学院辅导员只负责专业班。书院重新划分行政班,重点围绕社区党建、社区思政、社区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四年级,教育管理服务以专业班为主体、学院为主导。沿用三年级班级建制、管理模式。

4.结束语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大类招生及培养的认识,直面改革过程中的挑战。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大类设置、分流政策、培养方案、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并不断加以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10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