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66139

【导言】此例“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实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1

关键词:反思 拓展 评价

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正是诠释了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见,数学学习是一个伴随着反思过程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过程。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而在反思性学习活动中同样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对学生做出引导,让学生通过反思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一、课后的反思

在一堂数学课上课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课上新知识的学习处于比较紧张和兴奋的状态,思维高速运转,到了结束后,对课上内容进行顾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

(一)概念反思多角度,围绕中心挖内涵

对于概念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一般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

1.老师是怎样引入这个概念的,它与哪些已经学过的概念有联系,又是怎样的关系?

2.这个概念有没有现实背景?

3.这个概念是怎样来定义的?你能否从另一角度来定义它呢?

4.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你自己能否也能举出一些符合概念内涵的例子呢,能否清晰地辨认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5.你能否用日常语言描述这个概念,进而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这个概念,再尝试着用图形语言描述这个概念呢?

6.这个概念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

(二)命题反思重联系,抓住重点想过程

对于命题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下面问题进行反思:

1.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这个命题中涉及了哪些概念,这些概念自己已经理解了吗?

3.这个命题是采用什么方法证明的,在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已经学过的结论或概念,你能对命题的证明过程复述一下吗?

4.这个命题与哪些已经学过的命题有联系,又是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命题作为基础来推导另一个命题吗?

5.这个命题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6.有哪些其他命题与这个命题有相同结论。譬如,结论是“两直线平行”,那么与两直线平行的命题有哪些?

(三)复习反思分层次,理清头绪出规律

对于复习课,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反思:

1.每一章节知识组成怎样的一个体系,能否用一个网络图或者表格形式将知识串联起来。

2.不同知识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知识体系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4.能否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类,归纳出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解题后的反思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之后,主要从检验、内省、总结、拓展四个层面进行反思。

反思一:检验。检验是对问题解答过程的正确性进行复查,这是反思的基本层面。

反思二:内省。内省指在解题后应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并发现自己在解题中显露出的知识能力的缺陷。

反思三:总结。解题后,应对习题进行总结归纳、类化提高。一是把类似的习题归为一类;二是注意某些题目的应用,便于归纳成知识体系,同时培养自己的归纳、整理、应用知识的能力。

反思四:拓展。拓展有两层含义:(1)思考题能否用另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即追求一题多解。解题后应注重探求多种解题方法,并对多种解法作出比较,讨论它们的优劣之处,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2)思考能否对问题进行变式、推广。解题后,应对原题的条件、结论进行再思考,看看条件是否可以变化,相应的解题方法有无变化,也就是一题多变,逆命题是否成立等,应进一步做力所能及的推广,培养自己大胆猜想、验证的探索能力。

三、进行自我评价

在数学学习中,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不定期的评价。通过反思,用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去督促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这就是把自我反思作为自我评价的效能。学习者应按照“评价―反思―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去实现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思发挥评价的作用。把评价与反思、评价与激励联系起来的自我评价,是提高数学学习的重要措施。

笔者一般在每次测试后及时要求学生填写测试自我评价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数学测试自我评价表如下:

1.错题剖析表

2.错题更正或部分试题的其他解法(除标准答案外的其他有创意的解法)

3.测验后的感受:①本次测验按实际水平应该得分多少?②你认为在数学常规学习中,以下那些方面自己做的比较好:。③你认为班上有哪些同学是你学习上的榜样?④你认为自己有那些经验与教训可供其他同学学习或借鉴?

4.典型试题再研究:请结合自己的实际对某道试题或某几道试题谈谈你的再研究。

通过以上的自我评价过程不仅促成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效能感。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反思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对学习的全面反思有以下两个方面:(1)反思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的学习质量。(2)反思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特尔曼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密切相关,通过对自己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意志的进一步分析、评价,可以明确自己存在哪些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并制订改进措施,从而全面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整体性。(3)考试后的反思。考试后的反思显得尤其重要,是真正的所学知识的检验和补充,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总之,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注重学生自我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不应忽视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数学反思学习之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正确地学会如何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寻找时间让学生多进行反思学习;在学生进行反思活动进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正确地指导。只有这样,中学教学中的反思性数学学习活动才能开展好,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君文、张恩华著,《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以上5篇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考试反思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2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因素分析;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08-05

王辉、邱杨,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助教、硕士,江苏南京,211815;王云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7。

①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BEA090062)的资助。

一、引言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测评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外研究者在道德判断测评方法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成果显著,但已有测验大都要求被试对道德两难故事情境中主人公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价。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评估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但故事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假设故事情境诱发的反应是否等同于真实生活情境所引发的行为,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国内学者在国外道德判断测验的翻译修订、实证研究及信效度检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可能会干扰儿童青少年对测验的应答。因而,测验结果既可看作是道德判断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可看作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道德状况的反映。再者,以上测验反映的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静态整体水平,并未探究道德判断的动态过程及其成分特点。另外,国内学者也自行编制了相关测验,例如顾海根和李伯黍于1997年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证明信度和效度良好。但已有测验的问题代表性、群体适用性、与当代社会道德现状的匹配性还需深入探索。

莱斯特首次提出道德四成分模型,认为道德是由道德敏感性(moral sensitivity)、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以及道德品格和践行(moral character and implementation)或道德行为(ethical action)四种心理过程产生的。[1]Narvaez指出,道德判断是指推理情境中可能的行为并且判断哪种行为最具道德性,它受到道德敏感性、道德动机和个性的影响。[2]另外,Narvaez和Lapsley认为,道德判断包括理解道德问题、运用法则并确定判断标准、一般推理、道德推理、反思过程和结果、计划实施决策以及乐观应对七种技能,[3]Narvaez曾据此编写了道德判断行为手册,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情境中提高中学生的品格修养。[4]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的编制维度,作者认为,一般推理技能是个体认知活动中的普遍能力,并非道德判断这一心理过程所特有;而乐观应对技能是个体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它贯穿于个体整个意识活动,也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这与Narvaez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第三种技能和第七种技能与具体道德情境的相关性不大。

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动态性、阶段性,深入分析道德判断过程的结构,编制适用于我国当代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过程的问卷,为补充和完善国内道德判断测评方法作出尝试。

二、方法

(一)被试

先后选取被试581人,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281人,用于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的编制。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24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24人;班级干部108人,非班级干部141人。第二组被试300人,用于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形成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26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14人;班级干部110人,非班级干部152人;独生子女204人,非独生子女58人。

(二)工具

自编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确定问卷的五个维度,即理解道德问题、运用判断规则、道德推理能力、反思过程和结果以及计划实施决策。(2)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及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初步编写出符合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实际的测量题目92个,其中17个属于反向计分。(3)随机选择周围同学、老师对编写题目进行阅读,这些被试除了对测题的内容进行回答外,还要回答阅读完题目之后的感受。然后根据回答情况对题目的文字表述进行了分析、修改,保留了符合问卷编制要求的80个题目作为本次研究的材料,其中包括14个反向计分题目。请被试对每一个题目与自身的相符程度进行5级评定(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由40个题目组成,请被试对每一题目能够描述自己的程度进行5级评定(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分=完全符合)。

道德判断测验(Moral Judgment Test,简称MJT),由德国心理学家林德编制,可以同时评估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倾向。我国已经有研究者对该测验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被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题目进行“-4”到“+4”的9级评定。

(三)程序

(1)所有第一组被试完成自编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

(2)所有第二组被试完成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

(3)70名第二组被试同时完成道德判断测验(MJT),获得有效被试62人,有效率为%。

三、结果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初步编制

首先根据项目鉴别指数分析,删除18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剩下62个项目的KMO值为,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为(p=),这说明所得到的数据适宜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的特征值、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表1)和陡阶检验(图1),抽取四个因素是合理的。进行抽取四个因素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和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出因素负荷矩阵,删除因素负荷小于、共同度小于的22个项目后,余下的40个项目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四个大因素所含的题目数和所解释的方差的百分比分别为:15、%;14、%;6、%;5、%。根据其包含的题目内容,可以把这四个因素命名为:F1判断依据,F2推理反思,F3计划策略,F4理解问题。

Bartlett球型检验表明,F1、F2和F3适合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表明,F1的15个项目可以由3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F11由6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描述规则”; F12由6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使用规则”;F13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评估规则”。F2的14个项目可以由4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F21由5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反思行为合理性”;F22由4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推测行为原因”;F23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考虑行为可变性”;F24由2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评估行为影响”。 F3的6个项目可以由2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F31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计划性思考”;F22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综合性思考”。最后,得到由40个项目组成的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其中有2个项目是反向计分,以作为后面研究的基本工具。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首先,根据第二组被试的施测结果,对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的4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为(p=),这说明所得到的数据适宜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的特征值、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和陡阶检验,抽取四个因素是合理的。然后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出因素负荷矩阵。删除不合理的4个项目后,余下的36个项目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四个大因素所含的题目数和所解释的方差的百分比分别为:15、%;7、%;10、%;4、%。与前面初步分析的结构相比,四个大因素是基本一致的。F1、F2、F3和F4的顺序发生互换。在含义上,F1稍有变化,但不影响因素名称,故仍命名为“判断依据”;F2与初步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各项目在小因素中的分布有所调整,故仍命名为“推理反思”;F4与初步分析基本一致,所包含项目的变化对因素命名影响不大,仍命名为“理解问题”;F3包含的项目变化较大,将之由“计划策略”改为“行为计划”。

Bartlett球型检验表明,四个因素均适合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表明,F1的10个项目可以由2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F11由7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使用规则”;F12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描述规则”。F2的15个项目可以由3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F21由6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考虑可变性”;F22由5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评估影响性”;F23由4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反思合理性”。F3删除1个项目,余下的3个项目可以由1个因素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行为计划”。F4删除1个项目,余下的6个项目可以由1个因素解释(总方差的%),命名为“理解问题”。最后,得到由34个项目组成的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

接着,对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同质性信度进行了分析。由表2可知,问卷总分、所有大因素和小因素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以上。

最后,从会聚效度、区分效度以及效标效度来分析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效度。某一大因素与其所属小因素应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大因素下的小因素具有较低的相关,这就是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表3显示:(1)F1与其所属小因素的相关显著高于该因素与F2所属小因素的相关;(2)F2与其所属小因素的相关显著高于该因素与F1所属小因素的相关;(3)F3与F1、F2所属小因素之间的相关均为正值,且绝对值较小,这是因为F1、F2和F3从正向反映了个体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特征,但三因素所测角度有所不同;(4)F4与F1、F2所属小因素之间的相关大多为负值,且绝对值很小,这可能是因为F4从反向反映了个体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特征。再来看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效标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效度指标是道德判断测验(简称MJT),该测验主要用来评估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同时也提供了个体道德倾向或道德情感的指标。本文考察了问卷得分与道德判断测验(MJT)C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由表4可知,问卷分数与效标的相关系数中,之间的有3个(占%),以上的有5个(占%),两类共占%;以下的有1个(F4),占%。综上所述,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效度是有保证的。

四、讨论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的结构

初步分析表明,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由“判断依据”“推理反思”“计划策略”和“理解问题”四个因子组成。其中“判断依据”“计划策略”和“理解问题”三个因子验证了问卷编制之初的理论构想,即理解道德问题、运用判断规则和计划实施决策这三个维度,这也与Narvaez的观点一致;而“推理反思”这一因子取代了道德推理能力与反思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具体来说,“判断依据”也就是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所凭借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我们首先应对这些标准、规则有所了解,并在不同范围或背景下恭敬地加以利用。不同来源的准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包括外显的、内隐的、强制性的以及非强制性的,而且不同背景下的准则可能有所差异。“计划策略”是作出判断与付诸实践之间关键性的一步。在实施道德行为之前,个体需要思考有几种可能,其中哪些行为是必需的、具备哪些可用资源、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并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及可能的行为后果。所谓“理解问题”,是指个体进行道德判断之前,必须正确界定当前问题是否属于道德范畴并且需要理解其结构。个体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知道哪种信息是关键性的或哪种信息是不重要的,然后依据并组织关键性信息作出选择和策略。理解道德问题是道德判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推理反思”取代了理论构想中“道德推理能力”与“反思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个体在使用道德推理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他的决定怎样影响他人或自我,他应该遵循哪种准则(规则、法律)以及哪种是最公平(正义、友善、尽职)的决定,而且会检查其判断过程和结果的恰当性与合理性。

进一步的研究不仅确认了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四因素结构,而且使其更为合理与清晰。因素一为“判断依据”,反映了个体对道德、法律等准则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它包括2个小因素:使用规则和描述规则。因素二为“推理反思”,反映了个体道德判断的推理、反思过程,它包括3个小因素:考虑可变性、评估影响性和反思合理性。考虑可变性指的是思考在相同情境下自己或他人可能出现的其他行为;评估影响性指的是评价某行为给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反思合理性指的是思考自己和他人观点及行为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因素三是“行为计划”,反映了个体付诸行动前对行为时间、所需资源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思考、规划。这与初步分析的结果有较大差异,故调整了因素命名。因素四是“理解问题”,反映的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进行判断。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问卷(测试版)的信度和效度

项目分析表明,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问卷(测试版)34个项目的项目鉴别指数、因素负荷与共同度都较高,质量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本研究从内部一致性系数的角度考察了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同质性信度。结果表明,总分、所有大因素和小因素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以上。可以说,问卷的同质性信度比较高,表明该问卷是比较可靠的测量工具。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分析显示,四个大因素与其所属小因素的相关显著高于该因素与其他大因素下小因素的相关,从反面反映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特征的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为负,从正面反映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特征的因素之间的相关为正。这些都说明问卷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较高。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分数与道德判断测验C分数之间的相关表明,9个相关系数中有8个在以上,问卷的效标效度也是比较理想的。

因此,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是较为可靠和有效的测量工具,可以在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研究中推广应用。

五、结论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由四个大因素组成:判断依据、推理反思、行为计划和理解问题。判断依据包括2个小因素:使用规则和描述规则;推理反思包括3个小因素:考虑可变性、评估影响性和反思合理性。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由34个项目组成,可以测查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的各个因素,问卷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其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以及效标效度较高。

参考文献

[1]Mussen P of Child Psychology:Cognitive Development [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3:556-629.

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3

月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范文1时间如流水般淌过,转眼间,第二次月考席卷而来。我满怀憧憬的走进考场,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面对这一张张虽优,却不突出的试卷,我不禁陷入沉思;看着一道道不该错的题目,被印上红色地伤疤时,我心里感到无比地自责,与自卑。

哎!语文分,差点就跌破九十分,要是一不小心再错一道题,那可能就是八十多分咯!哎,这次考这么低的分数,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漏字、错字多,在我的试卷里,漏字和错字,至少占了两分,其中,漏字占了分。

错的字呢,更是不应该,前面写错了,后面写的却是对的。

2、基础没掌握好,有一道两分题,是这么问的:这句话用了作文的描写方法,我二话不说,就写上了夸张二字,结果被老师,批评得很惨,哎,动作、语言、神态,才是描写方法啊!夸张分明是修辞手法嘛!

哎!数学98分。有人说,这么高的分数,你都不高兴啊,呼,高兴个啥啊,我们班里有五个一百,年级里有二十七个一百啊!竟然都没有我!我实在无语了……根据错的题目,我分析出以下一点:计算不认真。哎,错的两分啊,都丢在我的计算上,算错一个得数吧,那还说的过去,错两个,那就不对劲了,更何况,我的算式都写对了!哎,看来以后,真得算的仔细点了!虽然这次考了3A,却拿了个班级第11名,这要是在年级排名,那可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之所以考得这么差,可能是因为对学习的疏忽。这学期每到周末,我几乎是全天玩着电脑,课外练习题什么的,根本不做,至于看书复习什么的,那更不可能了。临近期末了,我要调整心态,调整学习态度,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我理想的成绩:语文九十五以上,数学、英语100分!

我一直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虽然也偶尔被失败绊倒……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范文2成绩单在今天发了下了,我总以为会考得很好,可是,你看,数字得了83分。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回到家里,我连自己的成绩都不敢告诉家长,我只好在房间里反思自己。难道是我自己认为每一次考试都很出色,所以骄傲吗?难道是我在考试前没有人在复习吗?难道是我对学习的态度不好吗?

不,不是的。经过我的反思,我知道:在考试前,应该养精蓄锐,沉着冷静地深呼吸练习。考试中,应该稳定情绪,去审清题意,要学会避重就轻。遇到难题先不写,先写自己会写的,这样省时间。要学会巧用推理,用公式推理方法去做,就不会容易出错。考试后,绝不跟别人对答案,应该运用定位加联想的记忆方法去做,你考试的最高分就可能达到98分,最低分就80多分。

是啊,如果我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的话,我不就能考得好了吗?如果我在努力去学习,难道将来还会伤心吗?

不,不能这样,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我不会知难而退的。经过这次的反思,我明白:最好的荣誉是靠自己刻苦努力换取的。

高一月考总结与反思文科范文3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我知道父母、老师对我还有着很大的期望。这次考试我却又考砸了,而且考得特别糟(数学倒数第二),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仔细地浏览了一遍,考砸的主要原因是:粗心、马虎。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这次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端正我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要改掉做题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就看题目的前半段,就开始解答题目了,结果是答非所问。这也许和其他一些学习技巧有关系。总之,以后一定会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审题,细心读题,把题目看准、看清楚。做完题目后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相似的错误。其次,我最主要的是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学习。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同样的题目,我都觉得会做。可是一旦题目稍作变动,我就不会做了。我终于明白:其实,平时我没有真真正正地去理解它,也许有时是碰巧做对的。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赶上其他同学。吸取教训,为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在下次考试中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学习的技巧在于不断的练习,生活中,我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我要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一定不使老师失望。

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4

一、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立体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重视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高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三、重视掌握应试规律,提高考试成绩效率

有关专家曾对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力,而是应试中的心理状态。也有人曾对影响考试成功的因素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应试中的心态,第二位的是考前状况,第三位的是学习方法,我们最重视的记忆力却排在第17位。事实上,侧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已经是各类考试改革的大趋势,应试中的心态对应试的成功将日趋重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考生,可以较好地预防考试焦虑,较好地运筹时间,减少应试中的心理损伤。

四、重视常用公式技巧,做到思维敏捷准确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重视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

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5

考前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迫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

多年来,一些学校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复习资料中钻来钻去,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高考试题的工作,结果是极大地加重的师生的负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组做了大量艰苦的导向工作,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高考题的。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高考试题作为高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不要刻意追求社会上的偏题、怪题和技巧过强的难题。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96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