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
一、目标完成情况
1、农作物播面完成情况
主要内容:粮食作物完成75400亩。其中青稞30140亩、小麦16460亩、豆类3500亩、马铃薯25300亩;完成经济作物53800亩,其中:油菜26000亩、蔬菜15000亩、药材7100亩、食用菌700亩、水果5000亩。
2、农用物资筹备情况
组织调运各类农用物资439吨、108件。其中:各类农作物种子3吨(主要包括蔬菜、油菜、藜麦),肥料436吨(复合肥254吨、尿素98吨、有机肥84吨、)。农药丁酯除草剂20件、乙草胺除草剂60件、三唑酮拌种剂18件、油菜专用除草剂10件。
3、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川省化肥减量增效》文件精神,全县使用化肥情况如下:尿素吨、三元复合肥吨、有机肥吨。今年尿素使用量较去年吨,增吨,增%。三元复合肥使用量较去年122吨减吨,减。有机肥使用量较去年137吨增935,02吨(其中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1069吨)增%。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今年,农业技术人员与春耕生产、秋收工作相结合深入到田间地头宣传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动员广大群众在秋收后将废旧地膜捡拾收集,坚持谁使用谁回收原则,农膜残膜回收处置达到80%。
5、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因地制宜,根据我县秸秆综合利用和严禁秸秆露天焚烧情况,通过宣传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受益者,也是行为主体,他们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至关重要,从而全面提升广大农牧民的健康卫生文明意识,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秸秆综合利用达到90%,
6、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
为全面掌握重要农业资源底数是推进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建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全面摸清我县秸秆资源家底,在全县抽选7个乡镇,每个村随机抽取了至少20户农户,合作社1个,共计填报123户农户表格。调查了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完成了201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数据汇集、整理和录入,建立档案的工作。
7、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工作
为切实加强和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协德乡下二村志玛家租赁土地2亩,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严格按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工作要求,在监测点内进行规划、小区设置和种植。
8、做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1)构建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3)建立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
(4)制作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图件。
(5)编制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
9、做好种植业调查监测,种植业模式县级统计。
(1)种植业县级基本情况表
(2)平地主要种植模式及减排措施调查表
(3)坡地主要种植模式及减排措施调查表
二、2021年工作安排
1、抓好农业面源污染工作
2、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调查工作
3、抓好县农业污染源治理与耕地质量保护项目。
4、做好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工作。
5、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使用。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2
关键词地震灾害;农技推广体系;恢复重建;对策
1 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损毁情况
人员伤亡严重
大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营管理人员伤亡,仅绵阳市农口系统职工就死亡206人,失踪390人,受灾1327人。
大量办公场地和技术设备损毁
汶川地震造成农业科技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的房屋、仪器设备损毁。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办公业务用房普遍倒塌或损毁严重,设施设备损毁(坏),地震灾害损毁办公业务用房平方米、仪器设备24624台(套),房屋和仪器设备损毁率达到了%和%,直接经济损失达88842万元[1]。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瘫痪
由于损毁严重,许多受灾严重的县乡农业部门已经瘫痪,推广服务功能严重丧失,农技服务脱节断档。农业服务体系、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农产品检测及质量安全体系和气象系统均受到较大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地为“三农”开展服务。
2 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农业科技体系现状
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农房重建工作中
由于超过90%的农房需要修缮和重建,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农业服务体系人员80%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农房重建、防汛、农村稳定、援建协调工作中,少部分精力用于业务工作。再加上交通阻断,难以深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缺乏具体的重建方案及规划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省出台专门贯彻意见的市州只有11个,全面实现管理体制理顺的市州只有成都市、泸州市、阿坝州,仅占全省市州总数的%;实现管理体制理顺的县(市、区)只有46个,仅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管理的乡镇或区域性机构只有522个,仅占全省乡镇或区域性机构总数的%[2]。
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不稳
现有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人员状况,存在学历低、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等问题。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60%,非农专业技术人员占40%[2],人员断层现象明显,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新生力量难以充实到基层,人员年龄老化已成为困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不高,很难吸引高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工作,导致后备人才短缺, 难以适应农业推广的长远发展。
农技推广手段落后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了一支稳定的队伍,但是在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上,仍然存在手段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试验基地等现象,手段更是落后,直接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少
四川省基层农技人员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已纳入县级财政保障,但津补贴等工资性收入保障水平低,推广经费除成都市等少数地方能得到较好保障外,其余各地都不能实现基本保证。特别是汶川地震后,由于县级财政收入的减少,各种经费还在降低,因此,现在的农业服务工作难度大,农业生产上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也很难落到实处,影响农业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
3 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型发展模式探索
发展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本文结合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的实际情况及多种农技推广模式总结出一种复合、高效的创新型推广体系,即“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农民参与+企业支持+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其推广手段主要由政府(含其组建的农技中心)、专家(含其指导的科技人员、组建的专家大院及专家服务团)、农民(含其组成的专业协会)、企业和现代信息服务手段5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各子系统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完善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工作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和科研、推广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3]。创新型灾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新形势下的农村问题。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立法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通过立法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工作条件和培训,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经费、推广经费,保障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过失必究,才能从法制的角度确保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拓宽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
农技推广机构履行的是公益职能,其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和地方财政投入,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加之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末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科技推广仍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通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农业三项工程等各类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农业科技推(下转第261页)(上接第175页)广资金的投入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方面,一是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二是扩大教育培训范围,在农村广泛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在办学模式上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多样,体制多种以及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教育的格局。
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技推广体系队伍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技推广队伍,要把好进人关,实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其工资、业务经费和改善推广硬件投资手段经费,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
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也是四川省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首先要做到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同时要加大人才开发、引进力度,完善管理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新,李晓燕。重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积极发展四川现代农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5:71-75.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3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号)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通知》(办〔〕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职能主导和带动作用。
二、工作目标
以理顺体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构为目标,以明确职能、创新机制、发挥作用、提高效能为突破,科学整合,优化布局,明确职责,健全制度,构建统筹兼顾、分工明确、服务到位、工作高效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三、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原则。按照国家、省和要求,在多模式,多途径地开展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同时,要结合镇(区)产业布局、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性质为公益性。
二是坚持人员配齐配全原则。在设置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核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要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不低于全农技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对人员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
五、具体措施
一是机构设置及职能。
机构设置:相关镇(区)共设置基层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27个,每镇(区)1个,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设在镇(区),镇(区)提供办公场所。主要职能包括:特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和总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投入品安全性检验评价及农技责任事故的认定;组织农民开展公共特色技术培训教育;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特色农业生产,咨询、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特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配合镇(区)工作。
二是人、财、物权管理。
按照省要求,“统筹、县主管的原则”,基层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三权”由农经局统一管理,业务上由农业中心负责。依据耕地面积、行政村及户数重新核定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27个,核定各相关镇(区)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每镇4人,编制总数108个,人员工资和固定办公经费3万元(参照司法所标准执行),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农村经济局统一核发。在人员管理及录用上,各镇(区)特色站的人员采取由农村经济局主管、镇(区)人民政府分管的双重管理模式,实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聘用的特色站人员应具备农业院校毕业资格;具有农业专业职称;非农专业需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5年以上;能够独立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熟练掌握和运用农技推广政策法规;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业绩突出人员可适当放宽聘任标准。由农村经济局组织相关单位对被聘人员进行考核,签订聘用合同。
三是特色站与所在镇(区)工作关系。
各镇(区)特色站农技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聘用要充分听取所在镇(区)政府的意见。各农技人员所在镇(区)政府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提供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六、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区)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工作,农业系统的各部门要加强改革工作的指导工作,各镇(区)要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抓紧落实,加快推进,确保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区)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抓实此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全稳定,深入细政地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妥善处理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按时平稳完成改革任务。
三是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竞争机制,要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及技术职称晋升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任期考评、考核结果等挂钩,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技推广工作考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