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6866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一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权威,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机会,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历史“激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角色,将历史课堂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不要将学生的历史思维限定在教师预定思维和教材当中,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究,这样才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四大发明”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充分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真正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龄特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引发学生的主动质疑,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经掌握的历史常识或者自己已有的论点进行探究与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例如,在讲到历史人物时,历史上和影视资料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影视资料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质疑,如诸葛亮的八卦阵、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项羽过乌江时的情感态度等等,恰当的质疑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尊重史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3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很多学生虽然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主要是被历史故事所吸引,在记诵相关历史知识时的学习积极性却非常低,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历史情感也没有充内充分激发出来。对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做一个有心人,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的发掘教育素材,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进而达到“唤醒潜能,激发心智”的教育目标。例如,在讲到“北平和平解放”时,历史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每天早晨,国旗与太阳在天安门前同时升起,假如在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那么现在的北京天安门会是什么样子,很多的历史古迹和古代文明是否还会存在,由此你又是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不仅表达出了强烈的参与热情,更是激发出了学生对和平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

4善于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字和图片是历史信息的主要承载载体,而图片无疑更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向学生传达很多文字所传达不了的信息;同时,在近现代史上,还存在很多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加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初中历史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进而充分激发出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潜能。例如,在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初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播放新公布的日本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以及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相关图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接受侵华的日军投降的旧址和特定历史背景,还实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拓展,让学生接触到了很多初中历史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利的。

5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激潜”创新教育的探索,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心智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智特点,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唤醒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二篇】

1、提高兴趣。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4、理清线索。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5、能力培养。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

(1)是什么;。

(2)积极作用;。

(3)消极作用。

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

(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6、加强教研。把握好课堂教学,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及时调整思路。

7、总结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8、强化训练。记忆作业,要求实事求是,理解记忆。书面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答题规范,注意条理化、序号化、段落化;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推荐作业,拓宽视野,条件允许,尽量完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三篇】

[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

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很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

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第二,在拼写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

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

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第三,在记忆单词的意。

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

单词。在初中一年级时,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

的增高,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

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于放弃这。

门学科。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

首先,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

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年级,特别是一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

的教学原则。因此,词汇教学也一定要首先是“听”。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

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个词是。

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

汇。同时,又能为学生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听能,为。

以后更好地接收。

[1][2][3][4][5][6]。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四篇】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是一门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8年时间里,我从自身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反思,从中感触很大,具体如下。

一、老师应该做到的。

1、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

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语言幽默、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我们教师不妨“对号入座”,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而后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

2、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虽然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要看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历史史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在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利用好历史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生活”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比如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进行联系、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区别,寻找沿袭和改革的痕迹,通过对比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教师有效、得法的引导,学生将宋代生活与现代习俗做了比较,并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活跃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必然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联系时事热点,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中学生年龄小,热情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对于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他们希望了解这些时事热点,并且希望跟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自古以来就是政史不分家,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引进课堂,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样的联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设计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设计特点,利用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每个历史人物身上可以评说的故事及通过活动课的开展,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一段话,结果可想而知,什么样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也认识到了统一文字语言的重要性,在欢声笑语中对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历史教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历史故事,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清朝将领的愚昧无知,清朝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失败的原因。当然,历史故事只是课堂教学的调剂和使课堂教学趣味化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有原则性,不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奋度,而滥用历史故事,导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现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到知识的现象。

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1.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中学历史课堂,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深受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声像、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营造一个动态的历史情境,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大量的声电光影信息中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八年级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教师可以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制成精美的课件,通过原声再现、场景再现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教学相长。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学生的表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练习、学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馈学习信息的途径,教师要注意观察,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地分析。这样做不仅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变教学计划,还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远、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自己驾驭教材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系统学科思想,才能去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五篇】

(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思维;情境;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过程,是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数学学习思想,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手段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数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概念的引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一次函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图象轨迹,动态地展示函数图象的形成变化,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三、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教师先讲解“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出一般方法,再用一般方法解决具体的运算问题,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养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30)。

[2]康丽梅。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j]。数学周刊,2011(21)。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六篇】

1.联系生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激趣,其效果也非常显著。学生会对课堂上引入的自己熟悉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也就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也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也学会了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巧妙设疑既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使他们带着疑问探究新知,在轻松愉悦趣味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学生乐在其中,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愉悦的情境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干忧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悦、启发性、思维性的,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过去的人和事,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营造历史环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xx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方便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使学生快速、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料。最后,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相关实物、历史遗址的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也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不仅能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能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串联知识教学法。

知识串联法是抓住历史线索,提纲挈领地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变得清晰化、网络化、系统化。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教学历史等。此外,还可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弄清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社会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

四、精心设计习题,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设计其他题型;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无论是课内练习还是课外作业,都要让学生及时完成。学生通过练习,可提高思维能力,并能打破思维定势,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新观点。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当堂理解、当堂掌握、当堂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总之,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七篇】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火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第八篇】

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素养内在结构是复杂的,但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广义概括看,包括了集体爱国主义和自身品行道德部分,也就是一方面在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危难之际,能够贡献出个人的力量,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以及民族尊严,而另一个方面在和平时代,青年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民族的责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因此,初中历史所包含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能够较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什么品德和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什么行为和品格是让人所唾弃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擅长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事件具备强烈的爱国品德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感染力比枯燥的道德说教更容易打动初中学生,因为历史事件非常生动,具备非常丰富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道德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抗日战争历史的讲述当中,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理解到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当中无数革命烈士选择杀身成仁的原因,特别是整个世界上,比人类生命更加高贵的是民族尊严。学生也能够从汉奸、特务背叛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历史事实当中,理解到苟且偷生让人不齿的原因。这些方面都能够对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培养。爱国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虽然已经不再是杀身成仁了,但是杀身成仁的历史事实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气节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都是鲜活的、非常直观的品行事实。

(二)历史事件具备民族团结的培养力。

中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多民族国家。从古代中国炎黄部落战争,到中国和番邦结盟、民族大迁徙等历史过程,中国面对的分分合合是非常多的。而面对国家的分合,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形成价值观取向。中国有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维系良好的民族关系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及牺牲,诸如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和吐蕃联姻等,都是促进国家民族统一的行为,其彪炳功勋也和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是民族团结培养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品行塑造的思考。

(一)教师要深入到历史材料当中挖掘品行教育内容。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两种常见的历史教学的品行道德教学的影响方向,教师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出更多丰富的品行道德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跨度是非常丰富的,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国以及外国都有十分多的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深入到历史教材当中进行教学,由教材当中挖掘出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结合当前的一些现实状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塑造和教学。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就包含很多道德品行的思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可以进行适当地阐发,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对于一些历史性的观点,教师也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陈旧落后的价值观等,比如对于汉代学者董仲舒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天人合一等,应该去除其封建迷信的部分,将其正确和科学的观点予以吸收。这一点也是历史在进行历史材料的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地进行品行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可以考虑从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的途径当中,对学生进行品行和道德方面的引导。比如在教授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如甲午中日战争,或者是巴黎和会,都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历史影片节选之后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当时各个方面的价值情感状态。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比如历史课题的探究,布置一些历史课题让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去搜索,然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整理成为课外的历史探究报告等,而历史课题的探究可以结合道德品行方面的课题,比如巴黎和会上当中民国政府的和谈代表顾维钧拒绝各个国家公使的原因等,这一方面又可以从顾维钧个人的品行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而针对巴黎和会等,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举行模拟的和会,让各个参与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国家,从当时各个国家的利益点出发,进行模拟和会磋商,从而感受到当时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碰撞,形成更为立体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品行价值观。

三、结束语。

初中的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初中历史教师不应该仅仅着眼在历史知识的教授上,更应该从多个方面挖掘历史材料本身的魅力和价值,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素养,最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初中学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86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