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实用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实用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求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劳动力市场,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更是社会性别问题,而且是累积性的社会性别问题。
一、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视角
(一)何谓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制和文化构造。1949年,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的观点,将性别的生物构成与社会文化构成区别开来。1972年,英国的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出版《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阐释了生物性别与文化和心理的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社会性别概念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根源。
(二)何谓社会性别视角
社会性别历经概念化和理论化,并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性别视角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和分析视角。在社会性别视角中,女性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的处境。
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点目标在于改善女性的不利处境。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别视角首先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高度关注女性的利益,替女性发声,充分地肯定女性的历史、经验、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揭示女性的不利处境并探讨如何消除性别歧视、促进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
但它并非将男性作为对立面,而是指向与性别相关的文化、制度或结构;也不是将女性孤立地提取出来,而是将女性问题放在男女两性的关系结构中进行分析,是以男女两性平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为导向的。这对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据调查,很多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遭遇惊人的相似,她们的就业公平权益和劳动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与其说这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不如说这是社会性别问题。
(一)就业准入中遭遇性别歧视
女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准入性别歧视的现象相当普遍。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难于男大学毕业生。据有关调查显示,高学历女性的就业成功率比同等学力的男性平均低10%。处于20-29岁这个年龄段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要比男性低%。走进各种人才招聘会的现场,看到很多用人单位在其招聘启事上用醒目的'字体特意注明的“男士优先”、“仅限男生”、“适合男性”等字眼。
更有甚者,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启事中说明只招男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直接将女生淘汰出局,其中不乏学业成绩以及能力各方面都比录用的男生更优秀的女生。女性获得的就业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由于无法顺利就业,相当一部分女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求学,待其硕士、博士毕业后又变成了大龄“剩女”;甚至还有部分女大学毕业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身资源的非正常利用,造成不良后果。女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准入性别歧视还体现在用人单位选用女大学毕业生的非制度录用标准高于男大学毕业生,比如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录用的女大学毕业生在其规定的时间内不得结婚生育,这也是导致隐婚这种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岗位遭遇职业“性别隔离”
女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不合理,在高层次岗位中的就业率偏低,出现职业“性别隔离”和“水平隔离”现象。大部分女性劳动力由于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而只能从事层次低、社会地位低、人力资本要求低、工资低的服务性职业。女大学毕业生在金融、计算机、房地产、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工作收入、稳定性、舒适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都相对高的行业中就业率偏低,所占比重明显低于男性,在近乎一半的行业中女性从业比重不到三分之一。
(三)工资待遇遭遇性别歧视
女大学毕业生收入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世界劳工组织第一号公约《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给予同等报酬公约》中明确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要求用人单位确定报酬标准时不能以性别歧视为基础。
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不拒绝雇佣女性,但由于受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女性在工作中的诸多优势,使其工资收入明显低于男生。女性的月平均收入仍低于男性。
如艺术类,女性月平均收入是2218元,而男性月平均收入为3417元;教育学类,女性月平均收入为2797元,男性月平均收入是3182元;工商管理类,女性月平均收入为3064元,男性月平均收入3448元;在这些行业男女月收入相差400-1200元不等。只有新闻传播类行业两性月平均收入比较接近。可见,女大学毕业生在工资待遇方面普遍不如男大学生,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降低家庭对女孩教育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参与。笔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认为要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塑造现代社会性别意识
改变传统的性别偏见,塑造现代社会性别意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性别平等观念,推动男女平等社会风气的形成,逐步消除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中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使人们从思想意识上消除对女性的歧视。
要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体系。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育体制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代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性别中立”的教育,旨在通过保持性别中立的立场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但由于忽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因此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掩盖了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这不利于女性的就业。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时应充分考虑两性的差别,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从女性的角度作出特色设计和安排。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也要逐步建立起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
(二)完善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要使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避免遭遇性别歧视,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就业歧视行为及其判断标准,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建立健全社会生育保障体系,将生育成本社会化,减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尝试建立必要的社会补偿制度,对用人单位接受女性就业所带来的“性别亏损”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合理的补偿。
(三)提高女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女大学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主体意识,自觉地意识到“我是主体”,明确认识到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和自己对客体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才能,以出类拔萃的表现赢得社会的认可,切实增强就业竞争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2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广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的比例。
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调查显示,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7%的正在创业人数量清楚地表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地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创业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是否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呢?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是什么呢?为此51job做了关于“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这个调查共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北京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上海市的受访者为%,广州市的受访者为1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受访者中外商独资本占到%,民营/私营企业达到31%,国营/上市公司也有近10%的比例。
九成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
上文提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创业的冲动占到了九点五成以上。而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是持何种态度呢?调查数据发现,观点是支持。其中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占到49%,将近一半。而有%的受访者这表示“不反对,不识为一条出路”。仅有余下%的受访者坚决反对,认为风险太大。所以,从前两项数据叠加说明,起码九成多的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是倾向鼓励的。
众人眼里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及劣势
俗话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九成多的受访者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让学生得以借鉴,看清自己。在三个大学生创业最明显的优势“年龄”、“知识”、“政策鼓励”中,年龄优势被众人推为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基石,有句广告语叫:“年轻无极限”就很好的诠释了众人的观点。而其次,“知识优势”的比例占到了%,这一选项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对如今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丝怀疑。同时有%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有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比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法律保护等等,也将成为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一大保障。
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优势必有其劣势。在上文,“大学生创业调查”中发现,“资金”、“社会经验”,“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依次成为大学生自认的三个缺失。而同样的选项,在社会人看来,他们的依次顺序是否还是如此呢?从数据排行上看,似乎没有变化。但仔细查看百分比就能发现,“资金”的比重明显下降。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社会经验”有所上涨。占在社会人的立场可以发现,社会经验概念虽然抽象,但他们已摸出些门道,而“社会经验”恰恰是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基于这个理论,此项数据也几乎达到了三分一之。这也从反面提醒了我们,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社会经验?对于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是否有清晰认识?资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it业最被看好的大学生创业领域
同样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这份调查问卷,结果众人眼里最适合的创业领域和大学生自认为的有着很大出入。首先,it行业占居榜首,达到30%,服务业第二,有%的占有比例。快速消费品为%。其后,产生了各群雄行业割据的场面,娱乐/体育/休闲、贸易/进出口、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检测等)批发零售、广告/公关等5大行业均在5%的比例上下徘徊。
可见,受到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影响,it被广泛认为是如今最容易创业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领域。但这与大学生们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it行业,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成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的批发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寻找机遇。
您会不会去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
如果某天在招聘网站或者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xx公司现招聘xx职位,公司属于大学生创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时候,正在找工作的你会不会动心呢?调查发现,%的受访者愿意在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有%的人选择不会,其余更多的人选择了“很难说清,视情况而定”,这也说明了多数人并不介意公司是否为大学生创业,换句话说,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并不是人们选择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围,相反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还是持有信心的,这点也与社会九成多的不反对大学生创业作了对应。
当然持鲜明观点的“愿意或不愿意”者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在“用一句话简单表述会或不会的理由”回答中看到,愿意方说:“因为可以共同开创事业,实现梦想,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为了支持创业得人。我十分欣赏勇于创业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共同拼搏!”……而不愿意的一方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对他们不是很有信心,大学生有点自以为是,专业知识或许有但缺少经验和耐力。”,“风险太大,可能会浪费时间。”……
篇后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生创业究竟已经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数据清晰地告诉了大家。在笔者看来,如今的创业就像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门槛,入门容易但毕业很难。而对于思维新潮,接受新事物,新概念能力又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又更像是个一触即发弹簧坐椅。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又相当得明显。可能当初的速度越快,落地的毁坏程度也将越大。最后再给一个数据,如今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2%-3%。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创业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3
一、正视我市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应从思想认识现状上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随着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毕业难以就业的女大学生,对其本人、家庭及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有些部门和企业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解决不力,重点表现在不愿参与、不愿接纳、不愿关心方面,工作上不主动、不积极,敷衍了事、浮皮潦草。
(二)应从社会就业现状上正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就业歧视直接导致男女就业竞争中的不平等现状的产生。毋庸讳言,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远不及男生。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部分招聘岗位要求只招聘男生,部分招聘岗位虽然没有性别要求,也会以体力劳动女生适应不了为由婉言拒之,或只能作为男生的备胎招聘,以致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同学科的女硕士就业反而比不上本科、甚至大专男生的现象。
(三)应从实际情况上正确认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XX省XX年省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统计情况,近三年共有55408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35016名,占总人数的%。根据吉林市的统计情况,XX年市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近三年共有8522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5611名,占总人数的%。可见较之男生,女生已成为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政策机制不完善
政策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因素。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都以保护我国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为主,更多的是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从XX市具体情况看,关于专门保护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机制也没有出台,何况已有的一些政策规定在具体执行中也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执行不力。因此女大学生就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对相关单位用工过程中的歧视等行为处罚不力。
(二)传统思想左右市场,需求存在性别歧视
XX市人才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传统落后思想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性因素。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男女的角色期待有着不同的划定,似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早已成定式,虽然法律中早有规定男女平等,但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早已在潜意思中被认定为更有能力、有发展潜力、进取心强、事业心强的形象,因此也在就业机会中会更占上风。
此外,任何企业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考虑到女大学生将来存在的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更加造成了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对等地位,求职更加艰难。
(三)盲目扩招导致市场就业压力大
高校扩招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性因素。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从XX年的114万,到XX年的413万,XX年更是增长到700万,到XX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到了749万。高校的盲目扩招,大负荷的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却没有分析市场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像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开设。这些看似万金油的专业却是市场里最难就业的专业,而女大学生所选学的专业多是此类专业,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四)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过高
定位不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性因素。女大学生的工作期望本身就限制了她们的求职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不愿到条件差的基层单位、民营企业工作。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不愿到边远落后地区工作。
而男大学生更多能把自身期望放低,基层单位、民营企业也是他们的选择目标,更能接受地方偏远、条件差的岗位。另外,从女大学生择业的行为方式来说,和男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少会选择直接去就业单位拜访,更多会选择熟人介绍。
在遭遇求职失败后,有更多的女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同时,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更易退缩焦虑、自卑、不切实际,致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