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岗位工作分析报告范例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8968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岗位工作分析报告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岗位分析1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位需求;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1.对接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其分析检验岗位承担着原料检测分析、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的任务,其分析检测多涉及化工、材料、环境、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2]。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我们课题组对焦作当地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蒙牛(焦作)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食品企业的分析检验岗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分析检验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检测操作、数据处理和出具检验报告,检测过程涉及的分析方法主要为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色谱分析和酸碱pH值测定等。由于这些分析方法主要涉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技能,因此我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分析化学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为化学分析技能、仪器分析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的培养。

2.岗位能力需求下的改革措施

构建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模块体系

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技能、仪器分析技能及数据处理技能,就必须对分析化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构建重组。构建重组时应注意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使构建的内容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实际。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满足理论必需、重在实用的基础上,科学统筹、科学规划,打破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原有的学科性框架体系,把与当地企业分析检测岗位有紧密联系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有关内容充分整合,并最终形成了新的分析化学模块体系。重建后的分析化学主要由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检验和仪器分析检验3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能将实验技能培养与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模块(项目)顺序的安排也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教学原则。例如,化学分析检验模块就划分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两个子模块,而滴定分析模块又细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酸碱滴定分析、配位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三个项目。而酸碱滴定分析项目则有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分析检测实训三个层次组成,组织教学时把有关酸碱滴定的基础理论融入到实验过程中,之后是实验技术练习,最后才是对应的典型试样分析检测实训。通过最后的分析检测实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同时还可以训练实际工厂分析岗位上的滴定基本操作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思路所确定的模块体系涵盖了课程目标,反映了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突出了岗位需求,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有一定的实用性、实际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外聘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

分析化学的实践性较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企业环境下的真实任务,因而我们的教学团队均为知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根据教学需要,还聘请了工厂和质量技术监督中心的具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分析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团队授课不仅游刃有余,而且大方有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培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职的教学模式应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3]。本课程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4],其以完成化学分析岗位的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教学。其具体过程如下:老师向学生下发项目任务书,使学生明晰项目任务,之后老师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有关实验技术,学生在掌握领会的基础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在此期间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关方案进行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然后学生进行分析检测,同时老师对检测过程加以认真监督,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处理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学生得出结论后撰写检测报告,最后老师对项目进行评价。“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目标明确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环境中体验岗位情景,熟悉工作过程,巩固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职业素质。不同的项目类型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不失时机在个别时段采用微课等新媒体技术使学生掌握某些重要知识和分析操作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结合。

加强技能训练,强化技能操作

基本操作训练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实训前,老师耐心讲解,认真演示;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精心指导,细心观察,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技能训练贯穿始终。为了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检测分析技术,我们的老师对有关操作要领认真琢磨和总结,以“顺口溜”的形式告知学生,方便学生记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规范的动作,有利于学生实验技术的提高。例如容量瓶定容溶液,对于溶液的混合摇匀可用“一倒三摇”的顺口溜告知学生以方便记忆和训练;再如洗涤滴定管时,自来水、蒸馏水、溶液的洗涤用量问题可编成“自来水多(无限制),蒸馏水少(10-15mL)、溶液更少(5-10mL)”的顺口溜方便学生训练。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往往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我们会在下次实训过程中随机抽查学生,让其对上次实训中操作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而且循序渐进的实训项目还会强化以前掌握的基础实验技术。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标准的操作技术,从而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胜任真实岗位环境下的分析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了基于“分析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考核方案

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不仅要求毕业生有必要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一定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求持证上岗。由于各地人事劳动部门组织的“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能对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职业素养进行考核,而且根据考核情况还能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对扩大学生的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课题组适时地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改为模拟性质的分析检验工技能考试。“化学检验工”模拟考试分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场。理论考试试卷满分100分,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数据处理知识和侧重实际应用为主的技术知识。实际操作考试为两道操作题,一题为化学分析操作题目,一题为仪器分析操作题目,每道题有相应的分值和考试时间要求,主要考核分析检验岗位上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须理论合格及实际操作考试的每道题都合格才算是考核合格。由于模拟考试能将学生转化为真实岗位的化学检验工角色而加以考核,因而学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不仅平常认真学习、认真操作、认真思考,而且还自我加压,在考前培训阶段积极主动地到实训室练习,使实验技术进一步娴熟、规范、标准。自考核方式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考试的通过率明显提升,均在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考取“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的分析检验技能相对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企业的分析检验工作。这说明我们课题组的考核方式能够达预期效果,较为有效。

工作岗位分析2

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0年在原区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转制以后,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大,在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得到明显加强。但是,对照目前日益严峻的防病形势及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中心在运行机制、功能定位、人员素质等软件建设方面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尤其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工作人员整体专业技术素质偏低、结构分布不合理、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历史原因形成的,也有当前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的。为此,我们决定以工作分析为切入点,明确疾控中心的职能和主要任务,编写中心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为今后对各岗位进行人员选用、调整、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培训做好准备,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逐步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富有开拓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工作分析步骤、分析内容与信息搜集方法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对工作的研究,确定该工作的任务、职责、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该种工作的工作环境和任职要求的过程[1]。

工作分析的步骤

确定工作分析信息的用途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和主要工作任务,编写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为今后对各岗位进行人员选用、调整、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培训打下基础。

成立工作分析小组工作分析小组由中心人事部门主管牵头,与中心业务综合管理办公室主管和1名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中心主要领导随时掌握工作进展,审核把关,并在内部会议上宣传动员,使每一位职工都了解此次工作分析的意义,能够充分配合工作分析小组的工作。

搜集与工作有关的背景信息通过查阅文献(期刊、书籍、政府文件),收集关于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的信息,中心内部组织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原有的组织图、工作流程图等。

确定进行分析的工作岗位本次工作分析对象包括各业务科室和管理职能科室的工作岗位及现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

搜集工作分析的信息通过搜集有关岗位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工作对人员自身条件(如个人特点与执行工作的能力等)的要求等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实际的工作分析。

核对搜集到的工作信息将通过工作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与现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及他们的直接主管人员进行核对,再由工作小组对照已经搜集到的背景信息加以完善。

确定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依照有关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的防病形势,明确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

工作分析的内容

通过工作分析,完成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① 工作标识;② 工作综述;③ 工作联系、职责与任务;④ 工作权限;⑤ 绩效标准;⑥ 任职条件。

工作分析信息的搜集方法

访谈法包括对各业务科室和管理职能科室职工进行的群体访谈和对各科室主管人员进行的个别访谈。访谈中,明确告知被访谈者此次工作分析访谈的目的意义是什么,争取被访谈者的配合,以获得尽量客观、准确的信息。

观察法由工作分析小组成员跟随职工一起到工作现场,直接观察职工在现场的工作活动,搜集有关信息。

工作日志法工作分析小组调取每个职工1年的工作日志,搜集有关信息。

2结果

依据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调整了科室和工作岗位的设置,编写了所有129个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中描述了每个工作岗位的总体性质,详细罗列出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界定了工作承担者的权限范围,明确了每一项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标准及工作承担者的任职条件。

科室和工作岗位设置的调整

经过工作分析,各科室主管对自己科室的工作进行了梳理,经过工作分析小组的审核论证,对部分工作岗位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大部分科室设置的工作岗位数都比原先有所减少。

确定岗位职责任务和绩效标准

职位说明书详细描述了从单位领导到后勤人员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业务科室主管人员的岗位,将其科室管理职能与所承担的业务工作分别列出,科室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等内容也均被纳入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并尽量予以量化,不能量化的也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词汇进行了描述。

岗位任职条件的变化

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及绩效标准而确定的岗位任职条件,通过工作分析,其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职称水平及工作经验的要求,比现有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有明显提高(表1、2)。

如果将学历区分界定如下:1为硕士及以上,2为本科,3为大专,4为中专,5为中专以下[2],则目前的学历系数为,通过本次工作分析,要达到的学历系数为。对照工作分析要求,需要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大专学历人员,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则略有增加,而初中专学历人员要大幅度减少。

对照工作分析得出的任职条件,需要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中级职称人员(主管医师),而初级职称以下要大幅度减少。

3讨论

工作分析对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工作分析是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各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标准明确、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人员选用、调整、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培训等工作,在政府适当投入的支持下,营造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不断提高中心专业队伍素质,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3]。

本次工作分析显示,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资源现状与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任职条件有很大的距离。为尽快达到各岗位所需任职条件要求,应执行以下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加快人员调整实行岗位选人和人选岗位的双向选择,按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择优和竞聘上岗。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岗位任职条件,在1~2年中,甄选、录用5~10名大学学历以上新职工充实现有岗位。同时引进2~3名既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和学历背景又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带动重点业务科室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实行绩效考核,改革分配制度根据工作分析制定的岗位绩效标准,实行绩效考核,将奖金分配与工作岗位、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加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培训,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

加强人才管理充分发挥中心现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用,采用分级带教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人才梯队。

适当分流在稳定的前提下,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分流,安排其合适的工作。

对本次工作分析方法的探讨

在搜集工作分析信息时,由于时间有限,信息搜集还不够全面、准确,因此,工作分析小组一定要与被分析科室主管和职工密切合作,共同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检查和核对,尽量减少错误的信息。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特殊性,许多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标准难以被量化。在编写职位说明书的过程中,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采用半定量或定性的描述,力求做到:一是要“清楚”,即工作描述尽量清楚地说明职位的工作情况,不能与其他职位说明书混淆不清;二是要“明确”,即在界定职位时,要确保指明工作的范围和性质;三是要“专门化”,即选用最专门化的词汇来表示,如在表示动作时用分析、搜集、召集、计划、分解、引导、转交、维持、监督等;四是要“简单化”,即做到使新进职工在阅读了职位说明书后能对其工作有所了解。

4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卫生部人事司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界定和人力配置标准研究阶段报告[R].2003.

岗位工作分析报告3

关键词:职业资格考试 岗位技能 课程体系

十年来,为了提高职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逐渐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把这些考试科目纳入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后,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就自然地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展开。这偏离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介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现阶段,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的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专业领域的各个方面。现阶段,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经济法基础、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设置的。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出纳实务、财务软件、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纳税筹划、管理会计、资产评估、会计英语、金融学基础、证券与投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公共关系、经济应用文写作、ERP沙盘模拟、电子商务等。

5.专业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型课程。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主要有: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速录技能训练、成本会计技能训练、财务会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财务软件应用技能训练、财务报表分析技能训练、财务管理技能训练、审计技能训练。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1.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比重较大。一般来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它们课时较多,学分较重。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六门专业基础课有三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六门专业必修课有五门课程属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这就是为什么将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界定为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原因。

2.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中都包含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包含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部分内容,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中包含大量的重复内容。

3.必要课程内容有欠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税收法律制度过于简化,有些税种甚至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都没有涵盖。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也有所简化,没有涉及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的内容。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内容过于简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三个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欠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重构和补充上述课程内容,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和经济法三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补充应该包含而未涵盖的内容,划分为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和税法三门课程,并全部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五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补充应该包含而未涵盖的内容,划分为财务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五门课程,并全部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4.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课应该是训练学生岗位技能的课程,但在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课明显是按课程开设的,按课程开设实践课有利于学生深化课程内容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形成。那么,能否构建既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又满足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呢?这就需要详细分析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目标出发探索课程体系的设置。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与中等专业技术会计人才和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相比较,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系统会计专业知识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为岗位技能的培养服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岗位技能的培养需要确定。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目标

会计工作一般包括十五个基本岗位。会计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履行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

1.出纳岗位。出纳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严格按照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复核,办理款项收付。(2)办理银行结算。(3)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证库存现金日记账的日清月结,及时查询银行存款未达账项。(4)保管库存现金和有关印章。(5)审核收入凭证,及时办理销售款项的结算,督促有关部门催收销售货款。

2.资金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反映资金预算的执行及控制情况。(2)筹集及调度资金。(3)办理贷款事项及其清偿。(4)办理投资事项。(5)记录、保管各种有价证券。

3.预算管理岗位。预算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编制各期资金预算。(2)编制及考核生产预算。(3)编制及控制成本费用预算。(4)编制及分析销售预算。(5)编制及执行资本预算。

4.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2)参与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参与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修理费用。(4)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与报废处理。(5)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

5.存货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材料物资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2)审查采购计划,控制采购成本。(3)负责存货明细核算。(4)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材料计划成本目录。(5)参与库存盘点。(6)分析储备情况,防止呆滞积压。

6.成本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核对各项存货的入库领用事项及收付金额。(2)编制材料领用转账凭证。(3)审核委托及受托外单位加工事项。(4)计算生产与销售成本。(5)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及账目结转。(6)分析比较销售成本,进行成本日常控制。(7)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及业绩考核。(8)编制有关成本报表。

7.薪酬核算岗位。薪酬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审核有关薪酬的原始单据,办理代扣款项。(2)按照人事部门提供的薪酬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3)协助出纳人员发放工资。(4)计提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并进行账务处理。

8.往来结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执行往来结算清算办法,防止坏账损失。(2)办理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3)负责往来结算的明细核算。

9.收入利润核算岗位。收入利润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销售核算,核实销售往来。(2)计算与分析利润预算的完成情况。(3)建立投资台账,按期计算收益。(4)结转收入、成本与费用,严格审查营业外支出,正确核算利润。(5)计算利润和利润分配,计算应缴所得税。(6)结账调整业务处理。

10.税务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办理税费的缴纳、核对事项。(2)办理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事项。(3)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事项。(4)编制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

11.总账报表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登记总账。(2)负责保管总账和明细账。(3)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分析,写出综合分析报告。

12.稽核岗位。稽核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审查财务收支。(2)复核各种会计凭证。(3)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4)复核各种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的编报要求。

13.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2)负责财务软件的升级与开发。(3)对计算机的文件进行日常整理,对财务数据盘进行备份。(4)监督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5)定期进行病毒查杀,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14.档案管理岗位。档案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管理制度。(2)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3)防止会计档案的毁损、散失。

15.会计主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按照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主持起草本单位具体会计制度及实施办法,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并领导、督促会计人员贯彻执行。(2)参与经营决策,主持制定和考核财务预算。(3)经常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工作。(4)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考核会计人员的能力,合理调配会计人员的工作。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体系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构建既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又满足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同样可以概括为五个版块。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不用调整。

(二)专业基础课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欠缺,并强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专业基础课应调整为: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税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三)专业必修课

同样,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欠缺,并强化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专业必修课应调整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培训。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不需要特别调整。当然,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强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将其考试培训纳入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考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五)专业实践课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实现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课应该设置为岗位技能训练课。根据上述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分类,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应该包括十五项技能训练。通过分析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各岗位技能训练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出纳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票据结算技能、账簿登记技能、账簿核对技能、结账技能、点钞技能、财产清查技能。

2.资金管理技能。包括票据结算技能、贷款合同的阅读和撰写技能、投融资合同的阅读和撰写技能、有价证券辅助账簿登记与核对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3.预算管理技能。包括全面预算的编制技能、预算执行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4.固定资产核算技能。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技能、预算编制技能、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指标分析技能。

5.存货核算技能。包括存货管理制度设计技能、存货计划编制技能、存货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指标分析技能。

6.成本核算技能。包括账簿核对技能、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成本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成本分析技能、成本控制技能。

7.薪酬核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薪酬账务处理技能。

8.往来结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往来账务处理技能、信用评价技能、账龄分析技能、账款催收技能。

9.收入利润核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审核技能、收入账务处理技能、利润及其分配账务处理技能、所得税账务处理技能、账簿核对技能、投资辅助账簿登记技能、预算执行技能、财产清查技能、年终结账技能。

10.税务会计技能。包括税务报表填制技能、税务文书制作技能、税收账务处理技能、账簿核对技能、财产清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1.总账报表技能。包括账簿登记技能、账簿核对技能、结账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报告编制技能、财务报表分析技能、报告文书制作技能、会计档案归档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2.稽核技能。包括凭证审核技能、账簿审核技能、报表审核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报表分析技能、报告文书制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3.会计电算化管理技能。包括财务软件维护、升级与开发技能。

14.档案管理技能。包括凭证装订技能、会计档案归档与保管技能。

15.会计主管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协调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

四、总结

上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体系,避免了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与欠缺,强化了岗位技能的培养,既满足了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又满足了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希望对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所帮助。Z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会计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28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