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汇聚【参考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1173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汇聚【参考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一篇】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内容丰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没有放弃夜读。夜来读书是我多年的习惯,美中不足的是无法利用窗外的景色来调整情绪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几种不知名的夜莺的啼叫声。每当此时,便想起国内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难听到鸟的鸣叫声,夜来更是寂然。这里则不然,有几种鸟通宵达旦地叫。书读困了的时候,静静地听一阵银铃般的鸟鸣声,也是很有情趣的。鸟的啼叫与读书的心绪常常交织在一起,“听夜”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

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全面系统地读完了《资治通鉴》,并作了数万字的摘录和评述,特别是有关西北人文、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载记。

屈指数来,自87年初读《资治通鉴》始,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但先前总是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有些地方早已读过十余次了,有的章节还未介入,全面而系统地读,这是第一次。要紧的是,读书过程那种独特的环境和氛围,那种心境不同于在国内,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异国他乡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感受异域风光,会使人感悟到中国历史之绵延悠久;中国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还有那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独具魅力的'创造性。同时,也使人感悟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对世界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她是那样的宏大壮阔,那样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读中国历史典籍,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同时,就想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类的沿袭与旧石器考古资料的陆续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看,十九世纪,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发现,却是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国内外为此而震惊,人类起源欧洲中心说受到质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发现,又出现了非洲起源说。70年代以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预示着中国所在的亚洲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二篇】

你来了,混着淡淡的墨香,于笔尖流连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资治通鉴》,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资治通鉴》,我的良师。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风花雪月,从“秦王扫六合”的壮丽,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越发深入探究,越发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书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图给吸引住了。当时,仅一年级的我被你动人的情节牢牢地“禁锢”住了。司马光笔下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穿越到了现代,饰演了一场场“千年大戏”。从此,我对你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拾。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守六年的心。从三家分晋到大唐消逝,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热爱历史的人对古人的过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混着一丝轻狂,嬴政,你来了。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统领下,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你说以后嬴氏子孙会被尊为万世,可你没想到,阿房宫、长城为秦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导致秦二世亡国。在司马光的笔下,你是一代霸;在后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枭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你来了。你年少成才,入朝为相,打造了曹魏帝国。你虽有赤壁之战不辉煌的过往,但也有官渡之战的赫赫战功。曹操,我敬你是一个有着超人头脑的强者,如果没有司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国一定非常强大。在司马光笔下,你是“东临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们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三篇】

赵武灵王占领了中山之地、房子(不是现在的“房子”)、代、无穷(不是现在的“无穷”),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胡服骑射。又占领了宁葭、胡地、榆中,林胡王献马。然后让楼缓到秦国,仇液到韩国,王贲到楚国,富丁到魏国,赵爵到齐国。于是楚王与齐、韩合纵。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派人到其它国家去是要告诉那些国家自己很强大,让那些国家害怕,不敢来打赵国。

但是,赵武灵王用错了方法——楚王与齐、韩合纵就是为了抵抗赵国,谁都知道三个国家联合起来赵国可能打不过。

如果我是赵武灵王,我也会告诉其它国家我的状况,但我告诉那些国家的事情和现实相反。就是说,告诉别的国家:我很弱!这样以来,别的国家就会来打我,而我事实上很强大,我便可以在这时占领更多的土地,那些国家还不能说我有错:谁叫你来打我?这样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好处。

这就像《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傳也。”的大意。

永远不要告诉敌人自己真实的状况。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四篇】

有一书,君王宋神宗称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有一书,史学家王鸣盛赞其“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有一书,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家两司马”。此书名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学地位,也不是它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声,而是它其中纷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每看完书中的1篇章,心中都会有感待发。其实我认为,《资治通鉴》本身就是1篇观后感,以史实为材料,以朝代为提纲,纵观古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看法评判,这也是《资治通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晋国被称为中原霸主,大权旁落于智、韩、赵、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大。然而智家继任族长智瑶却是一个心胸狭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戏弄韩康子和魏桓子,甚至无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终三家分晋,晋国自此灭亡。智家原为四家中实力最强悍的,但在智瑶昏庸的领导下灭亡,令人叹惋。而智瑶昏庸的源头,便是由于他目中无人,不能宽容待人,听不进劝谏,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们联手攻打智家。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终会在他的自大中自取灭亡。不能因为眼前的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为,应该时刻懂得谦虚,谨慎。与此同时,也应当多与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结交,不嫉贤妒能,还要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受人爱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的长孙皇后、马太后。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被后世传颂。她虽贵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华。她从不徇私,凡事秉公处理;她还常劝唐太宗亲近贤臣,减轻百姓徭役。长孙皇后将贤德诠释到了极致;马太后与长孙皇后相似,崇尚节俭,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带动了当时清明的良好风气。当年汉章帝的继位离不开马家几位舅舅的扶持,因此,继位之后,他准备封赏自己的舅舅。原本,这只是按惯例办事,但遭到马太后的严词拒绝。马太后认为,马家并无德才出众之人,没有被封赏的理由,也以免将来外戚专权。历史上因外戚专权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为家族谋取私利,以国家为重,此等气魄让我惊叹之余敬佩不已。当然,我们当前很难做到长孙皇后那般端庄贤惠,也无须刻意如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学会大公无私,懂得知书达礼,对她们心存敬意,足矣。

《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类似以上的史实,作为之后中国古代君主的必修书目,它教人勤俭节约,教人治国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贤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资治通鉴》,那必然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资治通鉴》,那将会是:博古通今。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五篇】

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这本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这本书主要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想帮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1篇文章是《霸王别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项羽在与团结一心的刘邦争夺天下时,因为项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浅,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杀了。

读了这篇《霸王别姬》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不要因为别人弱小自己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打不过自己,便自大。我们也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学习项羽。当时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他目光短浅。刘邦以前也比项羽弱小,为什么刘邦没有自杀呢?因为刘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过项羽,并且刘邦抓住了项羽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大。我们一定要吸取项羽的教训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浅。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来读《资治通鉴》吧!

文档为doc格式。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六篇】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孟母觉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不要去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七篇】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时又经过历世的焚毁和辗转。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皇帝的.支持下选择材料,编辑整理和撰写了这部宏伟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为。现代的史学评论仅仅因为他是保守派而将他评论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

现在,我读的进程不是很快,仅仅读到第37卷(西汉末年时期),非常有意思地觉得编写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人应该是比较顽固的人,否则不是这么详实地分毫不差地编录帝王和群臣的错误史话。相信史学者其实是想更多地记载他们的优点,但因为要尊重事实所以就偏偏记录了那么多的缺点,而且是重复往复地进行类似的错误。有些是比较肯定的,不管现代的史学者们还是古代的史学者们,比如对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对王莽进行口诛笔伐是因为王莽犯了古代知识分子所最为不齿的诛君篡位,(但是在诛君篡位这类事情里,杨坚也是,怎么风评就要好过他呢),现代史学者们批判大概因为王莽开历史倒车的缘故。我在读王莽的那段中,很难理解一个人能够集中这么多的缺点,诛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乱杀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亲这点是很愚蠢的,还有他那个蠢到家的外交政策。对待中国百姓所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是用很荒谬的复古来处理,同时对待外邦问题摒弃了一贯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则,而做出了令人发怵的行为(动用国家财产来让人家单于改名字来沽名钓誉,还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条例),这类缺乏常识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用发昏发疯来解释他这种行为。然而最让人发寒的不是王莽的行为,而是滋生王莽的环境。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八篇】

公元前317年,齐王国国务官跟苏秦争宠夺权,派刺客刺死了苏秦。

这个时候魏国的宰相是张仪。当年是苏秦支撑张仪给秦国出的连横方案,对抗苏秦的合纵方案。现在苏秦死了。

张仪给魏王魏嗣建议:“魏国国土不超过1000里,军队三十万人,地势平坦,没有高山大河的险要关口,这样处处都需要军队防备,力量就分散了。边防军队主要驻扎在楚、韩、齐、赵四国的国界线。这样真正能保卫地方的军队也就是十万人。各国曾经缔结合纵同盟,组织抗秦发誓结成兄弟之邦,看起来很隆重。但其实不然,同一父母的亲兄弟,为了争夺财产,还互相砍杀。国际之间,还用苏秦的方式,结局肯定失败。您如果不肯臣服秦国,秦国肯定会行动,一旦发动大军攻击,在南边,北边同时派兵,这样赵国不能南下帮您,魏国不能北上联络,如何“合纵”呢?国家就会陷入困境。我这样的建议不是为我个人利益,请大王三思。所以我请辞职。”

魏国王就这样被张仪说服了。宣布退出南北合纵同盟。并且请张仪担任中间人,去秦国和解。

张仪辞去魏国宰相职务,到了秦国,再次担任秦国的宰相。

(当年张仪答应感谢苏秦的资助支持,所以承诺在苏秦在世期间一定支持苏秦的合纵理想。但苏秦现在死了,张仪就加速帮助秦完成连横的推销,并且加快秦国统一中国的进度。其实统一中国才是人民的和平。战国时代这样互相攻伐,虽然斗争精彩,但每次战争都是死人民。无论哪方胜利,两边都是伤亡很大。战争的代价都是人民承担了,但收益都是国君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民主时代了,国家轻易不会发动战争。当然,只有真正人民做主的国家,才不会主动攻击他国,主要是保卫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九篇】

本册记述的时间段为: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基本上就是三国的大部分历史了,直至晋朝的开创。

一、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国在曹操之后的继承人是曹丕。当曹丕被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卞夫人却没有因此有半点的骄傲。当时卞夫人左右的随从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

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要去赏赐别人!”

这话后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认可地说道:“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为最难!”

二、气度:诚长者陆逊。

一次,孙权下命当时还只是定威校尉的陆逊去讨伐山贼。陆逊有力征集了数万精兵,将山贼扫除干净。但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孙权说:“陆逊随意征发百姓,给所到之处带来了愁苦和骚扰。”陆逊后来回到吴国都城,跟其他人言谈时,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

孙权得知后问陆逊:“淳于式告发你,你却推荐他,这是为什么?”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告发我;如果我再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能长。”

孙权赞叹地说道:“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三、王昶诫子之书。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举才德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荐的是兖州刺史王昶应选。

王昶是何等人?估计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未必听闻。《通鉴》说此人恭谨忠厚,他给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给儿子起名王浑、王深。并且写了专门的书信告诫他们:

“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读后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此,况庸庸之徙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这封家书写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实在难得,值得反复琢磨体会和学习。

四、卧龙指定传承人之一:费祎。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名著资治通鉴读后感【第十篇】

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300字。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

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书后还有大约五百字的简介,方便人们来了解它。

有人说:“外表美无用,需有实际效果才行。”我给大家说一说它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吧!它主要讲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晋》、《三顾茅庐》和《孔融让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被它讲了出来。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开《资治通鉴》,答案就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妈妈问我三国时期的“小霸王”是谁。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最后还是在我的“宝贝”——《资治通鉴》中找到了。从此我更爱《资治通鉴》这本书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51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