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5383

【导言】此例“人工智能培训总结优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第一篇】

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概念

所谓智能变电站,也即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特征

图1给出了传统变电站与智能站的结构对比。从系统架构上,智能变电站分为3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下面将详细介绍。

过程层(设备层)包含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智能设备主要有智能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目前由于技术的局限或稳定性因素,智能一次设备大多还处于过渡状态。一些智能站仍然采用传统式互感器,以保证可靠性。合并单元,根据种类不同,可将传统电压、电流互感器的输出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也可直接接收电子互感器传送的数字采样值,统一合并同步后,通过光纤上传至二次设备,从而取代传统站中纷繁复杂的电缆线路。智能终端用于采集和传送各种开关、刀闸开入开出状态、保护控制信息等。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而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站控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面向全站的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监视控制、操作闭锁、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整个变电站各设备之间以及调度中心都将采用统一的IEC61850规约进行信息交互共享,最终实现跨系统间的数据无缝交换。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典型特征在于: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信息平台一体化。

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简介

为方便教学培训,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初开始在校内构思筹建110kV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并于2013年年底通过项目验收。考虑到该基地教学用途以及校内场地、项目资金的局限,该智能站结构设计较简单。

图2为基地一次系统接线方案。实训基地本着“同步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选取110kVSF6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氧化锌、避雷器母线等设备建设一个出线间隔和一个电压互感器间隔。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气二次组件及后台系统。后台控制室主要布置交直流电源屏、控制屏、监控后台及工器具、仪表柜等。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110kV采用智能终端+常规一次设备方式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就地安装在各间隔智能组件柜内。

(2)110kV采用常规互感器,通过合并单元输出数字量采样信号。互感器的输出模拟信号经合并单元A/D转换后,通过IEC61850-9-2或IEC60044-8协议送至各IED。

(3)操作控制方式。变电站监控系统按无人值班要求,操作控制功能按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分层操作原则考虑。操作权限由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顺序层层下放。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任何一层的操作、设备的运行状态和选择切换开关的状态都应处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视之中。在任何一层的操作时,其他操作级)(均应处于被闭锁状态。

(4)系统网络结构。鉴于基地线路结构简单,为节约成本,此处系统站控层与间隔层直接经过站控层网络连接,未设置过程层网络。将保护设备直接融合在一次设备场内的智能终端柜中。同时为满足学员对比观测常规站与智能站,该实训基地智能终端柜做了特殊处理。常规综自站方式配置1套110kV线路保护装置、1套110kV线路测控装置、1套母线测控装置,采用常规模拟电气量对实验间隔进行保护、控制。智能变电站方式配置1套110kV线路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和1套110kV线路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采用数字信号经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对实验间隔进行保护、控制。

总之,该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现场高度一致,可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变电站“零距离”接轨。同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将国外最新设备及技术引入高校,尽可能体现了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既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贴近生产,又满足了职工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避免重复投资。对于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职前职后双模式教学探讨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更有助于职前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开拓发展职后培训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充实学院工作双赢的目的。

职前教学改革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职业高校,数年来为电力系统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主打系部电力工程系,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毕业生。学生多数从事电力相关行业:电力系统、企业、能源、建筑单位等。故对于电力设备的基本认知和动手能力必须具备。变电站作为电力行业中的至关重要一环,其了解必不可少。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校企合作或组织学生到不同的变电站、发电厂等站点参观实习。此方法确实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实际工作现场,但据多年的实习经验及学生反馈,外出实多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变电站、发电厂基本都处于带电运行状态,工作人员正常值班上岗。为确保系统安全,对于外来学生的参观实习,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即便允许实习,也严禁学生进入危险区,仅由工作人员带领学生简单浏览主要设备。而设备的具体信息或操作使用,学生根本无法获知,仅能做泛泛了解。实习效果较差。

其二:外出实习,费用较高。每次实习,不仅指导教师要负责联系实习单位,承接车辆等工作,学生也要相应承担外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及学校的经济开支。

其三:校外实习,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危险因素较多。同时其来回过程相对较长,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则将极大改善以上问题。以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其所带来的教学特色如下:

(1)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实时安排学生前往实训场地对某项设备进行针对性学习。课时安排更自由,理论实践结合更紧密,设备认知更深入。

(2)一次设备主电路不带电,无高电压危险。教师可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触摸感受设备。同时还可以打开设备控制柜,让学生认知内部结构、尝试控制按钮,体验开关操作,对比观察设备状态。更具动手实践性。

(3)当前智能变电站相对较少,传统站与智能站又无法融合。该实训基地则重点突出了传统与智能站的对比,更能让学生及时学习新知识,了解科技前沿,不再制约于传统课本知识的滞后。

职后培训特色

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同时,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隶属湖北省电力公司,自2012年正式挂名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培训部门,将重心由职前变为职前职后两手抓,双模式教学。不仅仅承接省公司部署的培训任务,更要积极主动开拓培训课程,紧随时代和职业需求,对系统员工开展新技术普及、实操训练、技能比武等工作。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大力开展,截止到2013年底,湖北省新建及改造智能变电站已达100座。对于智能站的运行调试维护工作迫在眉梢。倘若培训始终停留于理论层面,其知识可能让员工觉得枯燥、虚无甚至无用。学员更想解决的是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或调试、运行方法。尤其智能站,其二次设备或者软件网络通讯层面的调试和故障所占据的比重更大,故智能站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必要。通过实训基地实物装备,模拟重现多种故障,展示具体调试步骤,帮助系统员工理清排查思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智能站智能化控制、操作一体化等功能的演示,如顺控操作的使用,都将更加具有说服力。该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主要为电力公司从事变电站智能运检工作的生产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培训规模:一次可接纳15-20人培训。配备专任教师3人,兼职教师若干。

总之,通过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将国际先进技术工艺引入高校,不仅可以促进职前教学方式的改变,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作为培训载体,普及前沿技术,服务培训课程的开展,强化培训效果,使培训更具职业针对性。

实训基地建设对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既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也是学院开展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教学改革、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就业指导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训基地建设是改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可使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变成应用技能,也是训练职后学员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平台。

(2)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前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职后人员工作适应期的根本保证。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前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职员通过电力行业新技术的培训,熟练掌握新设备、新工艺,巩固职业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第二篇】

培训方法不应存在于培训师的喜好之中,而要基于学员的学习需求,顾及学员所在学校发展需要,遵循成人学习规律,结合培训内容类型探寻培训模式。

(一)以例释理

同伴的经验能增加学员对新知的认可度。培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新知识、新观点的传授,比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教学方式更利于让学员接受。培训教师做为引导者,给出一个案例,引导学员自主合作探讨,通过思维碰撞,共同寻求知识新规律,并在学员讨论基础上引导其总结新知、完善体系、上升理论。以例释理学习方式的起点是学员自我分析、自我探寻、自我推理,终点是学员自我归纳、自我寻求结论。这种方式有利于其观念的转变,促使其创新人格的生成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以研促学

让同一层次、同一类别,并有统一观点、统一目标的职业教育教师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能使培训时间更灵活、培训内容更深入、培训结果更实效。在培训中,课题研究是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受训者在任务中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培训任务必须通过正式的结题程序,结题的压力促使学员不得不对原有的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重组知识,以便得出改进教育方式的新观点。做为课题参与者,将课题成果在实践教学中验证、运用推广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验证的过程就是学员自觉将成果内化的过程。

(三)以境启智

有效学习需要学员“听、看、做”等多感官同时参与,让理论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训练和验证。在各级有关职业教师培训文件中,均要求培训学员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但在现实职师培训中,企业对职师培训积极性不高,高校和企业培训目的脱节。创建模拟现代企业,将企业要素融入模拟企业平台,是现代职业教师培训模式探究的新突破。职业教师在培训中可通过模拟现代企业亲身体验企业生产,感知企业文化,熟知企业知识,强化企业技能,树立企业意识,预知企业发展。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建成的全国首家高仿真先进制造模拟工厂,完全能满足职业教师了解现代工厂所有管理、生产要素,使培训不需要依托企业就能达到以境启智的效果。

(四)以用促变

在职教培训中,承接产品加工,参与企业开发项目、企业托管、顶岗挂职等形式能使教师在实际生产中学习、提高。在实际运用中感知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经验,不仅训练了职业教师熟知企业各种技能,还在职业教师过硬的技能基础上训练其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运用能力以及统筹管理的能力,从而改变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企业需求。

(五)以终为始

培训除了关注学员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外,更深层次目标是强调学员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加工、内化提升并转化为工作方式。终极目标是学员的行为改变影响到所在学校及单位同事,并在一定程度促使学校教学质量、同事工作方式产生改变。因此,培训结束是学员学习成果内化的开始;是学员将知识转化,付诸行动的开始;是学员所在学校教学改革转折点的开始。

二、总结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第三篇】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 learning methods and occupation abilities. It is according to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new construction ideas and sol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roject site for the new type of situation-oriented training room. Supporting the preparation of training materials was given in this paper and some valuable clear goal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was given too.

关键词:智能楼宇;实训室建设;工程现场;多层次实训;教材编写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project site;multi level training;teaching material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80-03

0 引言

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极为迅猛,但业内人员普遍存在层次不高及专业知识匮乏的状况,导致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智能楼宇管理师也被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列为紧缺性技能型人才。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及课程,我院也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该课程工程性和综合性非常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很高,必须要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应紧密结合智能楼宇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予学生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知智能建筑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原理,还要熟练掌握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1 建设思路

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大纲,及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标准要求,对实训系统建设目标、技术方案及各子系统作出总体的功能描述,再对实训系统提出深化设计,明确系统总体构架及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完成设备选型以及对工程施工作出具体要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该实训室时确立了以下几点思路:

概念创新

用新思维、新概念来建设实训室,使之具备工程背景及环境特征。实训设备要实用化、工程化、现场化,接近真实环境是该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提出“实训项目+工程背景”概念,依托实训室,将实训项目向工程实际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实训室既是实训场所,同时也是工程现场,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突出应用性的特点[1]。

目的明确

实训室应充分考虑真实性与原理性的关系,采用实物与模型,软件仿真与硬件模拟相结合,能全面展示智能楼宇内各子系统的典型结构与主要设备,逼真地实现各子系统主要功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认识,完成课程的原理性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对工程设备和实训过程的感性认知,奠定学生的工程知识背景。

定位合理

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学生就业为导向,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一线的技能性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该实训室定位于应用型。图1表明了该实训室在以工程现场及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下各子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及相应的职业方向。

资源共享

实训教学不仅只是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为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践等后续教学及教师科研提供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楼宇智能化集成技术水平,实训室同时还要能承担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等社会工作。

2 建设方案

实训室的建设要依据社会需求及实际应用,充分融入工程概念,系统集成度高,主要设备应便于安装与拆卸,可操作性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各子系统可独立操作,分别完成相关的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对各系统的联动操作,可在实训室内模拟智能大厦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与运行。因此,该实训室建设方案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实训系统构建采用集散控制系统中的分级递阶结构,以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②实训室中系统信息的通信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智能楼宇中离散的设备、信息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以实现资源、信息、任务的重组与共享。实训时,学生可通过实训室内的综合布线网络对各种智能楼宇子系统进行监测、访问或操作。

③实训室中的自动化控制是一个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其对应的检测点与控制对象都是分散的,因此要采用标准的开放交互式操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来实现对每个对象的测控,以实现楼宇设备系统集成[2]。

比较了各种现场总线的性能特点后,该实训室选用由LonWorks总线构成面向监测对象的测控网络。该总线具备完整高效可靠的OSI/ISO7层网络通信模型,是一种完整灵活的开放系统,包含了所有设计、安装配置与控制维护网络所需的硬件及软件。它的物理层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等通信载体,是现场总线中最丰富的,其通讯协议LonTalk固化在核心元件神经元芯片中,具备通信和控制功能。采用模块化编程工程软件,用户界面简洁友好。

3 系统构建

实训系统开发

智能楼宇实训系统不仅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验证,更重要是应具备让学生进行楼宇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等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系统维护能力。因此实训系统的建设分为两块,一是教师的教学展示部分,二是学生的综合实训部分。

教学展示

实训室中做了两块大型的教学演示板,分别是综合型的楼宇智能化系统和消防系统。智能楼宇中的每个子系统在示教板上分别安排一个位置,示教板正面由系统框图和实物模块构成,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系统基本结构清晰的在板面上呈现,板上安装的都是工程现场使用的测试模块、控制模块及受控装置等器件。示教板的背面按系统实际的布线要求来进行连接,教学中整个示教系统处于实际工作状态,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操作讲解。

实训系统

综合实训系统根据具体实训功能需求,采用了实物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可视对讲、电子巡更、防盗报警、智能消防等多项实训单元。这些分项系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序且切实可行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各子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系统的设备构成,理解其功能及运行原理,掌握其管理应用和维护方法。

实训系统在设计安装时把所有子系统设备都集中在多块网孔板上,设备接线端引出至二次接线排上,每块网孔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楼宇子系统实训模块。学生可根据各系统安装与连接要求,选择系统设备进行连接和调试。系统间的通讯线材全部从实训室上方的桥架内引出,这样可避免实训设备的搬动及无谓损耗,线材的无序拖拉,极大提高了实训的效率[3]。

实训项目设计

实训室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系统的构建,以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的技术要求来设计实训项目,也是实训室建设的一部分。

实训项目要强调工程现场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训模式,教师在该实训室中设计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纵向三层多级实训项目体系。

基础认知层

该层依照楼宇智能化技术中不同的子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如出入口控制模块、视频监控模块、防盗报警模块、智能消防模块等。这些模块的前端设备大部分已安装在实训架上,学生可以首先认识和熟悉各个设备的基础特点,再按照设备说明书及系统连接图对各子系统进行安装、连接、调试及排故等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该层次的实训项目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通过认知性及验证性的实训,为学生奠定工程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对实训(工程)设备和工作过程的感性知识,有助学生对智能楼宇中相关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专业组合层

该层次包括更复杂和更具专业性的验证性实训,以及需要综合运用基础认知层中多个实训项目的设计性实训, 例如综合布线的组网、防盗报警系统的编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等。实训系统在建设时,源代码对学生是开放的,学生在认识和熟悉整个楼宇智能化系统后,可对各个子系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联动,在已有功能基础上开发出其他新的功能。

参加该层实训的学生是从能独立完成前一层任务的学生中优选出的,他们的理论知识都较为扎实,动手能力强,再通过该层实训的深入学习,学生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工程现场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科研创新层

该层次主要涉及学生的课外科技制作和科研活动,参与的主要是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同学。该层次倡导自主实训,由一名或多名学生自己拟订实训目标、设计实训方案, 经老师审核备案后学生自主开展实训操作,包括科学探索、兴趣研究、科技创新与电子制作等。

通过该实训层次,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独立操作动手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层次实训项目的设计运用必然会对实训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训室采用实训时间、内容、主体三开放的方式,除基础认知层的内容是在课内规定时间要求完成外,其他层次的实训通过学生申请及教师考核的方式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互动效果得到很好体现,学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完成实训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4 教材编写

该实训室是与工程公司校企合作,依据工程现场的模式共同开发建设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除进行实训系统构建外,还配合完成了相配套校本教材的编写,这样做的优势非常明显:

目标定位更为准确

教材内容选取非常注重知识、技能与素质三要素的比重,变重知识基础为强调能力要求。切合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行业中岗位工作任务的相互衔接,以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将对应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到每一个实训单元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同时通过教材将与行业相关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物化在实训过程的学习中。

教材内容综合化

实训室在建设之初教师就已深入考察了智能楼宇行业技术状况及企业用人需求,对相关职业及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有了详细了解。因此教材内容选取更凸显职业岗位所需综合知识,明确指出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技能与素质,教材编排注重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职业岗位情景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更加注重实用性

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符合高职教学,理论阐述仅限于学生技能掌握的需要,少做推导,突出直观性和多样性。对于实践性内容,重点突出操作步骤,表述出职业能力获得的过程,做到图文并茂,以教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满足学生学习和参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训室为自主建设,所以在构建时就相应进行了大量图片及视频等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很好的应用到了教材编写中去[4]。

紧密衔接职业资格认证

实训室的建设及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工程现场外,还考虑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将职业资格鉴定的内涵要求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以职业资格鉴定的应知应会为主线协调构建实训项目,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全范围覆盖,以利于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更好的顺应人才市场就业准入制度,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良好过渡。

5 小结

高职院校中,以工程现场为导向自主建设综合性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创新,是发展高职教育及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学生技能训练、素质教育及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扩展。

该实训室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及大学生创新、毕业设计等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实训室为依托,教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取上加大了基于工程实际应用课题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产、学、研合一,其中《府前沁园小区视频监控工程》一文因工程针对性强,研究内容丰富、详实,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随着实训室中设备有序更新,使用次数逐渐增多,需要教师开拓进取,扩充新知识,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去。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设备仪器的保养维护等,也是确保实训室正常高效运转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才能管理利用好实训室,在此我们引入学生专业社团参与到实训的管理和辅导中来,效果非常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6-71.

[2]余志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实训室的规划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59-162.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第四篇】

“高技能人才”是指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最关键的是具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投身于实践,能解决在岗位中遇到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做出卓越贡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动态的概念,其涵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变化的,不同行业工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也不尽相同,笔者对电焊高技能人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学院现有条件,提出了适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笔者针对船舶行业及地方企业对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在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及与之匹配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共同探讨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2.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

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将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等前沿技术引入培训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对“焊接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对已经建立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调整课程体系。

3.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与行业企业接轨,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严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按照最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职业鉴定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进行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培训教材的开发研讨。

4.建立“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优秀、理论水平高,同时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团队。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训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0%以上,师生比达到1:17。具备智能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的教师至少达到3名,充实高技能人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5.建立“六位一体、校企共享”的培训基地

按照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根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校内实习培训基地现有的基础上,建成集职业素质养成、生产与技术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科研和智能化焊接应用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校企共享的焊接综合培训基地,完善焊条电弧焊培训车间、气体保护焊培训车间、新增智能焊接实训室各一个。

6.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两个结合、四方参与”的多元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体系,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与学员四方共同参与。组建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制定《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等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培训课程评价体系。

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企业支配着广泛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础、最典型的组织单元。依据区域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区域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框架,从而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对流”,齐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提升培训质量。

1.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实现多种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创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使“互联网+教育”应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2016~2017年度,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1个以上的科研课题;将校企合作开发的焊条电弧焊实训、CO2气体保护焊实训、钨极氩弧焊实训、焊接机器人操作等培训主要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动画、视频、考核方案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2017~2018年度,开发新的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2.校企合作共同培训教师,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一方面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办法,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研究,并参与生产操作,同时了解和掌握新设备和新工艺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努力培养满足高职院校教学与培训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采用企业专家“请进来”的办法,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充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请企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来校参与理论教学,指导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将企业生产实际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增加企业人才培训数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大力开展企业职工专业培训,在原有培训能力及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焊接设备使用的培训,提升培训层次,增加区域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数量,提高企业职工整体技术水平。

三、小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4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