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汇聚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7083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汇聚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一篇】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unjs。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二篇】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

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

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二、细节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

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

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

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

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

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

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2)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顺从自然规律,听凭造化安排,终归有穷尽的时候。(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才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

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由三人完成,每人一段,共三段)。

四、思想内容分析(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

第一段: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划横线处板书,下同)。

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水环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简洁流畅,生动自然,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优雅的情趣。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即盛事不常,修短随化,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

开头一句,点明人生的短暂,紧接着指出,人虽取舍动静不同,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前者则“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后者则又“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终有穷尽之时)”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才会“兴怀”,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

第三段:承上文议论抒情,进一步写感想,阐明作序缘由,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

这段前半,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两船并行,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死的同时就是生,死生同时在于一体,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显得命短,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言下之意认为,尽管人生短暂,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无论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这段首尾照应,突出了一个“感”字。

五、艺术技巧鉴赏。

1.表现手法。

2.线索安排。

三段依次抒发“乐”———“悲”———“感”,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成了统率全文的神,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中心突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

3.语言表达。

句式骈散结合,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用语朴实清新,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

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本文就像1篇优美的散文诗,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辉耀古代文坛。

六、作业。

1.熟读本文,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编成一本习作集,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1篇自序。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五篇】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贪腐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环节三:精读品析,探讨思考。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六篇】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一、课前预习。

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二、合作探究。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七篇】

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

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第八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一、知识储备。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4.正音。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二、拓展延伸。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97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