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优质4篇】
【导言】此例“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优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第一篇】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是我县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中心、四组团、五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逐步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聚集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县县城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0余万人,城镇化率达%,全县城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城镇规划趋于精美。我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城镇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产城兼容、持续发展的理念,县城拟规划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县城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已初步形成了北部教育园区、中部商业居住区、西部专业园区、南部行政新区、东部产业集聚区的五大功能布局。与此同时,加快了中心镇控规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步伐,1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评审和报批。
2、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初步形成了“六纵八横”城市路网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3平方公里。新修整修道路34条,总里程65公里;完成了l00条小街小巷改造;新铺人行道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l974盏,新植绿地万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转站l7个;实施了供水综合改造和天然气入户工程,新建了城市供水厂、天然气供气站等;新建污水处理中心和垃圾处理厂一座,新修整修排水管道公里;产业集聚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新修“五横四纵”的园区道路35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米。综合服务区、11万平米职工宿舍、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以及七路一桥、第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城区内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商贸、物流等发展迅猛、布局合理,有力支撑了我县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3、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我县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过程中,始终秉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理念,着力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了箕城高中、三高新校区、县中医院改造等民生工程;新规划设计了教师进修学校、华夏职业技术学校、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女娲公园等惠民项目;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建设,通过保障房的建设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4、村镇建设稳步推进。我县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一镇两区两路”为重点分类推进,初步规划50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规模在1万人以上。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加大了对乡镇驻地建设的'投入,建设了高标准主干道、汽车站、集贸市场、垃圾场,街道安装了路灯,小城镇绿化面积从无到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加大学校、敬老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场建设力度,小城镇综合载体功能不断提升;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添置了垃圾清运车等卫生设施,乡镇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传统农业县,由于起点低、底子薄,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
1、产业支撑能力还不够强。目前我县企业多数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同构现象严重。产业的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区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整个三产中所占比重仅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由于二三产业大比重较低,导致中心城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吸纳能力不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较低。
2、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低。在县城城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如道路狭窄,交通不畅;缺乏公厕、广场、公园等便民设施;垃圾中转站分布不合理;部分下水道网管不通或设计不合理,导致雨天城区积水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绿化、美化、亮化标准还比较低,城区居民的城市意识和参与管理意识不强。
3、小城镇建设缓慢。由于前期规划滞后和管理力度不大,目前我县的乡镇多为骑路建设的“马路镇区”,经济实力不强,人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层次偏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偏弱,更是缺乏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县的一些乡镇镇区常住人口在5000人以下,这些乡镇在结构、功能等方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县域次中心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担当起应有的带动和辐射周边的重任。
4、规划意识仍旧淡薄。各乡镇虽然都做了总体规划,但规划不科学和不按规划执行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在建社区,不靠镇区、不临干道,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建成后也只是一个新的农村;有的社区在没有得到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由于受到市土地部门的处罚,建设成本增大,当地群众不愿接受;更有直接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做商品房开发现象存在。
5、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严重。一是资金短缺。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财政投入为主,力度较小,后续资金缺乏,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增减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建设用地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6、群众观念转变难。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土地为本、祖宅是根”的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难以靠单纯的宣传教育加以改变。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第二篇】
20xx年6月3日至6月9日,城镇中心配合全国政协特邀视察团赴福建省就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行了为期7天的视察调研,先后参观考察了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1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建省小城镇总体情况
福建省现辖乡镇街道1104个,其中建制镇609个,乡(含民族乡)320个,街道175个。20xx年底,福建全省常住人口3748万,约20%的人口居住于在建制镇。与同处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的小城镇相比,福建省的小城镇有如下特点:
1、总体经济实力较弱。除了闽东南各大城市如厦门、漳州、泉州附近的小城镇,福建省的绝大多数小城镇都还属于农业镇,财政收入非常低,西部山区不少乡镇甚至属于要饭财政。表1显示了我们参观考察的全省最强的10个重点镇在20xx年的总体实力,财政收入过5亿仅有4个。最强的角美镇财政总收入也不到20亿,而且面积还非常大,约163平方公里。
表1:20xx年福建省10个省级重点镇基本情况
2、人口集聚能力不强。统计显示,福建全省609个小城镇中,有91%的小城镇人口在2万以下,48%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千人。表1显示全省最强的10个镇当中,有4个镇的人口少于5万,没有一个镇吸纳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而这在浙、苏、粤一带的经济发达镇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生态绿化环境较好。福建省的一大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80%,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指数居全国前茅。从我们走访的10个镇来看,相比于其它东南沿海小城镇,这些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都保持得很好。
二、福建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20xx年12月,为加快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福建省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总体部署。20xx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并先后从全省929个乡镇中筛选了43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镇作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3年,其主要做法如下:
形成一套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在省政府组建小城镇建设办公室,由省长亲自负责,两位副省长具体抓,目前小城镇建设已成为福建省的重点工作之一,每年年初都会制定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部署推进试点工作。同时,福建省还完善了组织领导、信息报送、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和协调服务等制度。各区市也参照省级做法组建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工作小组,并确定了(20xx年的寒假)85个镇开展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第三篇】
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央行在全国50个城市对2万户城镇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物价感受指数、收入感受指数、就业感受指数、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五个方面,结果如下:
一、物价感受指数:
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其中,50%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下降个百分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上升”,%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的居民预期“下降”,%的居民“看不准”。
二、收入感受指数:
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较上季回升个百分点。其中,%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或“基本不变”,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较上季提高1个百分点。
三、就业感受指数:
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居民认为“一般”,%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较上季回升个百分点。
四、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
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较上季回落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较上季回落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实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和%。
居民未来3个月购车意愿为%,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购买大件商品(电器、家具及高档商品等)的消费意愿为%,较上季上升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旅游意愿为%,与上季持平。
五、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
%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的居民认为“令人满意”。
对下季房价,%的居民预期“上涨”,%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的居民预期“下降”,%的居民“看不准”。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央行还公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和《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认为“正常”,%认为“偏热”。%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较上季提高个百分点;%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下降个百分点。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第四篇】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城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xx镇按照省、市、县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部署,着力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二、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镇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xx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较大。1998年xx镇承办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同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列全区第十五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是全省百强乡镇之一。特别是近几年,x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坚持大观念、大视角、大动作的原则,多元投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小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功能不断增强。
1、突出了基础设施建设。x镇坚持立足长远,夯实基础,稳步发展的原则,采取向上争取一些、自筹解决一些的办法广筹资金,全面改善了小城镇交通、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一是加强道路建设。结合中心路商贸饮食服务一条街建设,投资159万元修建了1。5公里的白色路面,完成了主街两侧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安装路灯40盏,铺设人行道3公里,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100万元,新建了西环路1。64公里的白色路面,为减轻中心路的交通压力和拓宽镇内商业开发空间奠定了基础。拓宽了东西两条大街,整修巷道73条,镇内道路全部实现了砂石化,彻底改变了过去车难行、人难走的状况。二是加强给排水建设。全镇投资60万元,修筑地下排水管道1200多延长米;投资8。5万元,铺设自来水管线7。4万延长米,入户率达到100 %。三是加强通讯、有线电视设施建设。投资90万元,新上了光缆程控电话,安装电话3041门,入户率达到60 %,方便了信息交流,活跃了镇域经济。此外还突出了主街两侧的楼房开发,引进外地开发商在中心路两侧开发商服用房4处,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总投资达470万元。
2、发展立足于专业性。利用xx镇的地缘、物缘、人缘优势,大力建设专业市场、专业村屯。一是完善了综合市场的功能。按照“扩规模、上档次、增功能”的原则,着力对已有的轻工市场、大牲畜交易市场、粮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投资200万元新建了半封闭式农贸综合市场,市场内环境整洁,配套设施齐全,为农副产品流通创造了条件,使辐射功能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镇村大集,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突出了特色专业市场的建设。为了尽快变大蒜、大牲畜等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财政优势,我们着力在发展特色专业市场上作文章。全镇共发展大牲畜交易市场、轻工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5处。其中,投资22万元兴建的占地1140平方米、全区最大、设施最全的半封闭式大牲畜交易市场,每集成交大牲畜都在1300头(匹)以上,成交额在35万元以上,吸引了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客商前来交易。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xx镇的畜牧业迅猛发展,全镇大牲畜饲养量达到1100余头(只),专门从事畜禽运输的车辆就达50多台。三是带动了专业村屯的发展。全镇已发展大蒜专业村屯10个,现有大蒜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产大蒜458万斤,蒜苔115万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增收700元。专业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资源型产业发展。全镇有草柳编加工厂2个,有xx等5个草柳编专业村,75 %以上村民都在从事草柳编加工,人均纯增收4000元以上。
3、建设突出牵动性。xx镇是全县水稻主产乡镇之一,年产水稻4。6万吨。本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1998年建起一处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纳30多个业户的精洁米加工小区,变粗加工为精深加工,创自己的品牌,提高粮食附加值。在两个月时间内小区入户就达25户,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60万元,业户拥有流动资金150万元,日加工能力在3万斤以上,年加工量10万多吨,销售收入可达4500万元,每户利润都在7—15万元以上,年创税费15万元,该小区辐射周边3个市县、10多个乡镇。对稻米加工小区我们制定了优惠政策,规定除税金和工商管理费以外的费用一律免收,并在土地、城建等方面优先审批。镇政府还拿出10万元资金修建了小区内道路,小区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今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入区业户又全部对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换成了能够加工精洁米的新型设备,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增强。我们还以现有加工小区为依托,组建了xx精洁米加工集团,统一注册品牌,统一销售,并以这个集团为龙头,将xxx等相邻的水稻主产乡镇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加工销售,从而扩大了规模,牵〈WWW.〉动了全县水稻产业发展。在小区的带动下,xx镇加工业、养殖业、餐饮服务业、个体运输业都呈蓬勃发展之势,吸纳了更多的富余人员,呈现了“一业兴、百业旺”之势。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业户、个体私营业户向小城镇集中,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上刺激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10户,实现税金10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5 %。
4、规划体现长远性。规划是建设的先导,搞好规划至关重要。要加速村镇建设必须以小城镇为重点对镇、村、屯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并把村镇规划纳入全镇总体规划之中,形成有机结合、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为此,在规划建设上,从适应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同步发展,着眼于历史、现实、未来的有机结合,我们请县建设局的专业技术人员精心设计,构划了x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建设梯次结构卫星集镇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并坚持以道路为框架,内部构建棋盘式网络,三条环路贯通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拉动镇域经济发展。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从大市场、大流通、产业化的角度出发,积极搞好产业规划,加强了对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分析,确定了发展方向。并根据我镇的自然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力求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实现综合利用小城镇的不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卫星城镇体系,为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集中整治市场、市容、交通秩序大会战。使小城镇的环境建设明显改观,较好地发挥了中心集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镇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961万元,财政收入实现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元;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0平方米,镇内电话入户率达68 %,有线电视入率达86 %。
二、存在问题
几年来,x镇在小城镇建设上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1、部分居民认识不高。没有认识到小城镇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认识到小城镇是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及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载体,没有认识到小城镇是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数居民在局部和整体利益处理上
不能顾全大局。
2、城镇规划起点较低。镇内主街和次干道两旁的居民住房杂乱无章,样式和标准也是只看眼前,根本满足不了长远规划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建设远景规划的实施。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现在只有一条成型主街,其它街道没有下水,有的街道还是砂石路面。
4、公益建设十分薄弱。居民饮水质量差,没有运动休闲场所,全镇只有一个公厕。
5、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全镇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只有一个大米加工小区,而加工的副产品又成为影响环境的因素,其它资源的深加工没有得到解决。
6、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新形势下,政府已无财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资金已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三、强化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措施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政策等诸多因素。为此,我们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措施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带动镇域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为中心,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现代化小城镇和生态化小城镇为目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多元齐上,加快建设,力争把上集镇率先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雅、清新别致的文明乡镇。
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二是坚持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原则。三是坚持政策引导,思想发动和行动调控多种机制一起上的原则。四是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措施和目标:主要是搞好“五个突破”,
①以楼房开发为重点,在“形象工程”上搞突破。镇内主街两侧要建标准化的楼房,达到50年不落后。力争每年开发1万平方米。各村随着农房的改造,逐渐并屯,连片集中,建成标准一致的样板街。
②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在道路、给排水设施建设上搞突破。在今年完成西环路白色路面修建的情况下,跑省进京积极争取资金,使东西二道街及村间公路相应地变成白色或黑色路面,解决镇内三条街的脏水满沟、垃圾满道问题。增设净水设备,解决居民吃水质量差的问题。
③以加工业为重点,在龙头企业发展上搞突破。在强化大米加工小区牵动作用的基础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水稻的副产品(稻草、稻壳)加工问题。另外,围镇形成专业的蔬菜带;针对畜牧业和大蒜等特色产业,建成生产和加工基地,力争年底前建成脱毒种蒜栽培室。
④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在交易秩序上搞突破。现在,虽有大米销售、大牲畜交易、农贸综合和轻工市场,但从经济发展和业户生产经营的情况看,还存在着实际和要求间的差距,导致交易秩序混乱,没有形成规范化的集中市场。通过近期努力,规范市场,逐步完善,建成标准化市场。
⑤以部门协调配合为重点,在强化管理上搞突破。在充分发挥交通、工商、防疫、市场管理中心、土地、乡建等部门作用的同时,加大市容管理工作力度,增加人员,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感,把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向专业化、程序化、正规化、法制化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