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1807

【导言】此例“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第一篇】

关 键 词 中小学生;羞耻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

作者简介 李翰飞,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应该具有很浓的民族人文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人文特征是一个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将使民族特色渐渐淡去,最终导致民族消亡。所以,任何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德育尤是如此。若要改善德育现状,合理定位学校德育传统的人文内容和切入点,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耻德”。“耻”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完善个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约束机制。毋庸置疑,学校德育应该以“羞耻感”为切入点。

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地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产生于道德自我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对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的养成尤为重要。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小学生正好处于道德的习俗水平发展期,虽然已经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但对事物的判断仍依赖外界标准。外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羞耻感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对中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尽管以往很多研究都证实了羞耻的道德作用,但这些研究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方法来探讨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羞耻感培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中小学德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取样法,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红花实验学校、青龙小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最终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其中男生489人,女生435人;小学生469人,中学生455人;城市户口497人,农村户口417人;独生子女583人,非独生子女341人。

2.研究工具

羞耻感问卷

采用亓圣华(2006)编制的中学生羞耻感量表。该量表共22题,分4个维度: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和身体羞耻。采用4点计分,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重测系数在—之间,总量表在半年后的重测系数为。由于该量表适用对象为中学生,所以正式施测前,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各选取一个班进行试测,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读懂全部题目。

道德判断测验(MJT)

该测验由两个两难故事构成。每个故事后有13个问题,要求对被试进行9级评分。MJT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认知。MJT主要指标为道德判断能力分,简称C分数;第二部分:道德情感。MJT中对道德态度的指标是用科尔伯格的六个阶段来表示的,道德情感分包含了代表六个阶段的6个得分。我国学者已经对该问卷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其重要效度指标都符合修订标准。

3.研究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羞耻感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被试情况,按年级分为五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除身体羞耻(p>.05)外,其余三个维度及羞耻感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四年级与其他年级差异尤为明显(见表1)。

表1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年级,其中,a:四年级;b:五年级;c:六年级;d:七年级;e:八年级;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羞耻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男生和女生在羞耻感总体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5);但女生的身体羞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

2.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同样,将被试按年级分为五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道德情感发展的六个阶段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但道德认知得分各年级间却不存在显著差异(p>.05)。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前三个阶段,五年级的分数几乎全部显著低于六到八年级;在后三个阶段,四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年级,而七年级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年级。道德认知C分数,五年级和六年级均与八年级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Cohen对C分数的划分等级(1—9分,较低;10—29分,中等;30—49分,较高;50分以上,非常高),所有年级的学生均处于道德发展的中等水平。

表3中的C分数代表道德认知得分。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道德情感得分和道德认知C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道德情感的各个阶段以及道德认知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5)。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第二篇】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 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二)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5-20

=225-20

=205(张)

(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第三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业负担 学业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素质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负担就成了教育以及生活中人们日益关注的两个热门话题。人们对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减轻学业负担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探索,但对学习兴趣、学业负担、学习成绩等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则很少。本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自编问卷调查探索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从南京市两所普通小学中采取整班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每个学校的三年级和五年级中各抽取两个班。被抽取的8个班共225名小学生都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A校三年级两个班44名,五年级两个班80名,B校三年级两个班45名,五年级两个班56名。

2.调查工具。我们参考了《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小学生主体性素质测验》的部分项目,编制了《小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共60题。

调查后的统计结果表明,两个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时间在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21个学习兴趣测试题目的克龙巴赫内在一致性系数α=;8个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因素调查题目的克龙巴赫内在一致性系数α=。这说明两个分测验的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

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调查结束后,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统计处理。由于两个学校各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期末考试的试卷不一样,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具有可比性,我们把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学生的各科成绩作为单位群体,将上学期期末成绩都转化为正态化T分数,并计算出三科成绩的T分数平均分作为每个学生的学业总评成绩。

三、调查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表1 不同学业负担感受水平的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调查结果比较

注:* P

表2 225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各方面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

1.学业成绩与学业负担感之间的关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业负担感较轻的小学生学业总评成绩明显高于负担感较重的小学生(P

2.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关系(P

3.教师鼓励性评价因素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鼓励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关系(P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第四篇】

XX年学年度上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行将结束,在此,就本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 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四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计23人,男生13人,女生10人。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比较扎实,但个别同学存在学习态度及方法问题,有待指导与提高。另外,需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 测试情况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六 教学反思

一 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二 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分析;

三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四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六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31807